大唐万户侯(精校)第1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281

  “住口!”周县令怒斥一声,向李清解释道:“使君大人,休要听他胡说,此人叫倪二,一向是惯偷,衙门里的哪个衙役不认识他。”
  ‘翻墙进去拿一点。’李清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叫偷叫什么呢?
  “把我来问你,你既然说是听人说起,那是什么人?是什么时候?又是在哪里听见?”
  那男子苦着脸道:“我昨天中午在西山岛的树林里睡觉,听林外有人说起,出去一看却没有了人,老爷,我真的不知道是谁,可周县令就是不信,还用了大刑,这叫我怎么说啊!”
  “还有这种好事?”李清冷冷一笑道:“莫说是周县令不信,我也不信,依我看来周县令用的刑还是太轻了,你居然还有力气替自己辩解!”
  忽然,李清看见张继在人群外跳着向自己招手,脸上尽是焦急之色。
  “周县令,此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再好好审他一次。”李清丢下一句话,便向张继走去。
  “出了什么事,怎么这样慌张。”
  “使君,到这边说话。”张继拉着李清走到一旁,从身上掏出一物,“这是使君刚走没多久,便在窗上发现的。”
  他手中是一把飞刀,刀上还穿着一张纸条,显然是送信用的,李清只觉这把刀异常眼熟,他略一沉吟,立刻想起来了,在汴州报信的那把飞刀,不就是和它一模一样吗?
  他不露声色地先将刀递给荔非守瑜,随即打开纸条,里面只写了五个字:‘西山有刺客!’
  “他一直在暗中监视自己!”这是李清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虽然到目前为止此人的行为看是好意,但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已久历人情的李清知道,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在这件涉及到大唐核心权力斗争的案子里,是不会有什么见义勇为者的。
  这时,李清已经完全明白了前因后果,既然西山有刺客,那官银就是一个饵了,而这个蟊贼不过是被人利用罢了,他想起前天晚上手下的报告,有一艘船在深夜驶出石湖那所庄园,向太湖去了,看来应该是去埋银子的。
  “既然下了邀请书,我怎么会让你失望。”
  李清微微冷笑一声,他叫来一名亲信,低声在他耳边交代了一番,又递给他一面银牌,亲信领命,立刻翻身上马向城外李清护军的驻地飞驰而去。
  望着几名亲信的背影消失了,李清才慢步走到郭虚平身边呵呵笑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如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一看,很有可能会找到替郭长史洗冤的证据。”
  不等郭虚平说话,旁边崔焕便接口笑道:“老夫也一起去吧!给郭长史作证。”
  西山岛,也就是西洞庭山的简称,今天是苏州的茶叶、花果基地,在唐朝时这里便盛产茶叶,除了茶农外,岛上还住着不少在太湖捕鱼为生的渔民,但在依山傍水的风景秀丽处,不少达官贵人都建有别院。
  郭虚平的别院位于西山岛的南面,占地约二十亩,有围墙圈着,围墙外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条小溪从别院蜿蜒横穿而过,沿着小溪修有不少亭台楼阁,俨然就是一座小巧的私家园林,别院平时没有人住,只有一个老仆看门,但他年老昏花、形同虚设。
  那蟊贼被抓后,周县令立刻派人看守现场,防止闻讯而来的村民哄抢官银,下午时分,足足行了两个时辰的官员们才从水路抵达了现场。
  “就是那里!”一名衙役引着一行高官匆匆向埋银处走去。近百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左右护卫着,荔非守瑜高高站在一块太湖石上,他握着长弓,警惕地四周观望。
  “好象没有十万两银子!”崔焕诧异地问道。
  官银装在两只木箱中,浅浅地埋在一棵桃树下,加上被倪二偷走的部分,最多也只有两万两,和柜坊被劫走的十万两相比,相差甚大。
  崔焕看了一眼周县令,问道:“这园子里都搜过了吗?”
  周县令指了指满地被长枪戳的眼洞,“草草地寻了一遍,没有别的发现。”
  这时李清仔细地察看一下木箱,不由站起身对郭虚平笑道:“且不说数量不符,官银被劫已经一个多月。若这木箱一直埋在这里,钉子早应该锈迹斑斑,可现在却光亮如新,漏洞很明显,这两只木箱是刚刚埋下,最多三天时间,所以我可以断定是有人栽赃给郭长史,再走露消息给倪二,利用他来引出此事。”
  郭虚平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感激地对李清道:“李侍郎果然名不虚传。两下便看出了破绽,不过下官不明白。凶手栽赃给我做什么?”
  他目视周县令,意思是要他说出自己是永王的舅舅,栽赃给自己等于栽赃给永王,不等周县令开口,站在大石上的荔非守瑜忽然‘嗖’地一箭疾射而出,茂密的树林里传来一声惨叫,一个黑影从树上坠落。
  忽来的变故惊呆了众人,李清的亲随反应极为迅速,立刻高举巨盾将李清团团围住,一丝缝隙也不露出。另外一些人也忙着去保护刺史和长史,可就在这时。从另一个相反的方向,一颗蓝芒无声无息射来,只见空中蓝光一闪,郭虚平猛地捂住了后脑勺,片刻,他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脸色刹时间变得漆黑,等几个军士抢过,郭长史已经没有了呼吸。
  军士们大声叫喊起来,崔焕脸都吓白了,‘郭长史遇刺,他怎么向永王交代’,情急之下他大声命令,声音都变了调,“快去抓住刺客!”
  树林里几十条黑影惶惶如丧家之犬,没命的奔逃,钢弩、暗器弃了一地,他们刺杀李清的计划还没执行便破产了,荔非守瑜已跃上高墙,他箭如连珠,每一箭去,便有一人腿部中箭,哀声跌倒,片刻间,树林里倒下了十几人,被冲出来地军士一一擒获。
  剩下的数十人冲到湖边,一条隐藏的大船立刻将他们接了上去,为首之人逃上船,气喘吁吁向李俅禀报道:“小王爷,还没动手就被他们发现,不少弟兄都被抓住了。”
  李俅顿时呆住了,半晌,他恨恨一跺脚,咬牙切齿道:“又便宜了那厮!”
  “不妨,只要他们审问那些弟兄,自然会将线索引到永王身上去。”王道人心中暗暗冷笑,想必罗三郎已经得手,郭虚平既死,庆王也逃不了干系,相国交给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王道人心中得意,但脸上丝毫不露声色,只安慰李俅道:“李清最多也只有几年活头,等老王爷登了位,还怕杀不了他吗?”
  李俅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道:“也只能这样了,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王道人看了看天色,“先回农庄收拾一下东西,我们连夜回京!”
  风帆挂起,大船迅速向东驶去,约一个半时辰后,天色渐渐黑了,大船沿胥水从横塘转弯进了石湖,慢慢靠了岸,几十人刚刚走进农庄。忽然,农庄里火光冲天,近千名士兵一声呐喊,手持火把一齐涌出,将李俅、王道人等数十人团团围住,在猎猎的火光中,只见李清背着手从士兵中走出,远远地对李俅微笑道:“小王爷动作好慢,我已等候多时了。”
  
  第十卷
绝地反击
第273章
浔阳惊变
  
  阳春三月,长江水面东风劲起,不需要纤夫,十艘大船排成直线,满载粮食和银钱,在江面上列队疾驶,这是完成任务回京的李清一行。在五天前,苏州长史郭虚平被庆王派的刺客在西山别院刺死,当夜李清率军在苏州石湖端了庆王的老巢,抓住刚刚返回的李俅一行,并在农庄里找到了被劫走的官银,人赃俱获,此刻正将他们关押在底舱里。
  前方便是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水面异常开阔,左方是延绵十几里的鄱阳湖入口,晴空一片清朗,巨大的白云象锥形的大山,低低地垂在半空,并向远方延伸成一条弧线,向西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前方是江州!”桅杆上一名水手高声叫喊,李清搭手帘看去,只见西面隐隐出现了一条黑线,他从苏州出来便一直住在船上,此刻对陆地十分的渴盼,李清回头对荔非守瑜令道:“我们已经连续走了五天,大伙儿都累坏了,传我的命令,在江州靠岸歇息一晚!”
  命令立刻随旗语传出,身后的几艘大船都先后爆发出欢呼之声,一个时辰后,船队缓缓驶向浔阳县的驳岸。
  “告诉弟兄们,可上岸游玩,但不准扰民、不准闹事,子时前必须回来,否则军法从事!”
  李清传下命令,船开始陆续靠岸,船舷旁挤满了性急的士兵,个个一脸兴奋,船板刚刚搭上,士兵们便一涌而出,除了当值的军士外,几乎所有的士兵都上了岸。
  “使君,不如我们也上岸吧!”
  张继眼中也露出向望之色,他见李清的目光向自己扫来,不由尴尬地抓了抓头皮,笑道:“在苏州我虽住在船上,但在江面上连走五天,我委实有点吃不消。”
  李清哈哈一笑,“那就上岸好好去吃上一顿。”他转头看了看荔非守瑜,微微笑道:“你也去吗?”
  荔非守瑜明白李清的意思,他挺直腰板道:“都督请放心,我会看好一干人犯,绝不会有半点闪失!”
  李清歉然地笑了笑,“走吧!我们上岸去。”
  ……
  浔阳县是江州的州治所在,后来白居易左迁到此地为江州司马,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县城离码头约三里地,李清在码头雇了辆马车,很快便进了县城,县城颇大,有万户居民,一条江将县城一分为二,这便是浔阳江了,西岸紧靠河边就是密密麻麻的民舍,一眼望不见头,仿佛蜂巢一般,房子大都低矮破旧,几个布衣荆裙的妇人正蹲在岸边漂洗衣服。
  而东岸却绿树成荫,宽阔的大街呈棋盘状,一幢幢的豪宅大户被院墙所隔,两条主要的大街成十字相交,一条是官府衙门所在的北街,冷清而肃杀;另一条则是商业繁华之地,各种店铺也是挨挨挤挤,酒肆、青楼、镖局、商铺、客栈,应有尽有,这里交通便利、商业十分繁华,到处可看见南来北往的客商。当然,此时大街挤满了操着京腔的士兵,闹事虽然没有,但拔老拳威胁店主之举却比比皆是,青楼前更是排了长队,不过正是由于这些士兵的存在,街头寻衅滋事的流氓痞子都不见了踪影。
  李清见了头疼,便闪身进了一家酒楼,十几个亲随环护左右,众食客正在谈论外面的士兵,忽然见一大群彪悍的军人涌入,顿时吓得纷纷缄口,眼神怪异地偷偷打量为首的李清。
  “好象是个高官。”
  “嘘!小声点,别被他听见了。”
  这时,小二迎上来陪笑道:“这位爷,不如到楼上雅室去,房间大,二、三十人都能坐下。”
  李清挥了挥手,道:“你前面带路吧!”
  一行人上了楼梯,梯子被踩得吱嘎吱嘎作响,头刚探出楼板,李清便听见有人自言自语:“奇怪!羽林军怎么会到江州?”
  说话之人坐在窗前,正背朝李清伏在窗子上向外探望,看他背影应该是个老人,头发已经花白,身子削瘦,背微微有些佝偻,这时,他转过身对旁边的随从道:“王三,去打听一下是谁的军队?”
  就在他转身之时,两人的目光相碰,那人惊愕半天,忽然失声道:“李侍郎!”
  李清也呆住了,这个醉眼惺忪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半月前被问罪贬黜的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李侍郎,想不到我们竟会在此地相遇,来!来!来!快过来同饮一杯。”不由分说,向自己座位拖去。
  李清本能而迟缓地抬动脚步,他心中的震惊依然没有平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刚刚四十出头的王忠嗣竟然变成了俨如六十岁的老人,李清望着他花白的头发和憔悴的脸庞,心中生出一丝伤感,这个令无数士兵景仰和令吐蕃人胆寒的大唐名将,竟然沦落到了如此地步。
  他慢慢坐下来,忽然想起一事,不由问道:“王使君不是迁洪州刺史吗?怎么会在此处,难道路过不成?”
  王忠嗣给他摆了个大酒杯,自己也满上,先不答李清的话,一仰脖将酒饮了,这才笑道:“洪州刺史是三天前之事,现在我已经被皇上提升为浔阳县县尉。”
  说完,他仰头哑声狂笑,直笑得眼泪都出来,又抓起酒壶向嘴里灌去。李清一把摁住他的手,默然半晌方缓缓道:“皇上贬黜你只是一时形势所需,等东宫事过了,他还会再用使君,你还是要保重身体才好。”
  “再用我?”王忠嗣斜眼望着李清,嘿嘿笑道:“侍郎,你还在做梦吧!你当皇上真是为废太子而贬黜我吗?”
  他轻轻将李清的手拨开,用劲灌了十几口酒,才将酒壶一扔,异常伤感地说道:“我在朔方、河东,军中只知王忠嗣不知李隆基,我在陇右、河西也是一样,众军只知服从我而不听朝廷,如此四镇皆是。大唐近半数军队都忠于我一人,他李隆基还容得下我吗?他不是不想杀我,他知道,若此时杀了我,河西、陇右的十四万三千军立刻就会兵变,所以才贬我为洪州刺史,继而再贬我为浔阳尉,再过一年半载,等众人渐渐忘记我,最后赐我一杯毒酒了事,这是他的惯用手法。李适之、韦坚、皇甫惟明不都是这样吗?”
  王忠嗣叹了一口气,苦笑道:“我还能坐在这里喝酒,已经是他的恩典,象章仇兼琼,连喝一杯酒的机会都没了。”
  “什么!”李清霍然站起,他一把抓住王忠嗣的衣襟,惊惧得脸都变了形,“你说什么?章仇相国出了什么事?”
  “你不知道么?”王忠嗣诧异地望着他,“章仇兼琼五天前去世了,你不知道这件事吗?”
  李清只觉一阵天旋地转,仿佛浑身的骨头都被抽走了,他的手慢慢松了,颓然倒在椅子上,半晌,他嘶哑着声音道:“究竟出了什么事?”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听来宣旨的太监说,章仇相国忽然公布了宗室多占土地的情况,要求皇上严加查处,此事在长安引发了掀然大波,皇上迫于舆论,查处了三个驸马。可就在这时,御史中丞杨国忠忽然弹劾章仇兼琼也纵子私占土地五千亩,后来据查属实,皇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严厉斥责章仇兼琼,并免了他的左相一职,章仇兼琼急怒攻心之下当场便吐血晕倒,当天夜里便去世了。”
  不等王忠嗣说完,李清猛地捂着脸失声痛哭起来,突来的噩耗使他哀痛至极,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泪水从他的手掌里肆无忌惮地向外奔涌。
  王忠嗣默默地看着他,想着自己的命运,也不禁黯然伤神,他也不劝李清,只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最后酪酊大醉,一头栽倒在桌下。
  过了好一会儿,旁边的张继见李清稍稍平静,便上前扶起他,低声道:“使君,咱们先回船去吧!”
  李清无力地点了点头,任凭心腹将自己搀回了大船。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