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281

  这时,当值太监对李隆基旨意的复述已经结束,命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征求众大臣的意见。
  “太子可有意见?”李隆基对李亨微微笑道。
  李亨略略欠身道:“儿臣赞成父皇的决定!”
  “众位爱卿呢?可有意见?”李隆基提高了嗓音,也不需太监转述。
  大殿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出言反对,皇上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件事和相国商量过,已经是定论。另外皇上昨日刚下了圣旨,因涉及窃盐案,免去李成式扬州刺史,改由李林甫的女婿张博济升任,这也就是说相国党和章仇党达成了幕后交易,这也就是说相国党和章仇党达成了幕后交易,如此,谁还会去自讨没趣?
  “既无意见,盐铁监一事就此拍板,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陛下有旨,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李琳快步走到玉阶前,双膝跪下道:“臣李琳谢主龙恩!”
  随后,李隆基又批准了吏部的一些人事任免事项,渐渐的大殿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下一件事便是讨论组建‘官柜’,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赞成者有,反对者则更多,不少人都悄悄取出奏折,这是他们昨晚连夜写成。
  “各位爱卿,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殿中监事先散发的朝议内容,也应预审过‘官柜’的条例草案,成立官柜的意义朕就不必多言,这里需要给各位爱卿先说一句,此事事关重大,朕并没有结论,只希望众爱卿畅所预言,指出它的利弊,利大于弊,此草案可实施,若弊大于利,则取消这个方案。”
  “陛下,臣有一些疑义想请教李侍郎!”这开头一炮的是御史中丞张倚。他生的四肢短小,头已经半秃,张倚也是李隆基所宠信之臣,凡他弹劾的官员十之八九都要被罢职处理,号称御史台第一刀,他原是太子党人,东宫案后,他不看好太子李亨。反去投靠了永王。
  李隆基看了看张倚,也微微替李清担心,这张倚最善于抓住问题的漏洞,几句话便可集中要害,但李隆基也很想知道张倚发现了什么,便微微笑道:“张中丞可但问无妨!”
  今天张倚也是有备而来。他慢慢走到户部的行列,先向尚书张筠行一礼,又直接向李清拱拱手道:“我只有一处不明,在草案的总纲里,李侍郎说新官柜主要是掌管天下货币,但里面的内容则有一条写着各县百姓可将租庸交至柜坊,视同已经完税,但我大唐丁户所交的税赋并不是铜钱,而是粮食布绢,这是不是和总纲所述不符?而且官柜一直要修到各县。钱又从哪里来?在下就是这两个问题,请李侍郎答复。”
  李清跨出行列,向他回一礼,又给李隆基施了个了礼。这才回头道:“官柜就是只管货币收纳,并不管粮食布绢,之所以让官柜代收租庸,是考虑户籍帐册都是由地方制定,而再由他们自行收纳税赋,这样会有作弊的可能,而官柜就是第三只眼,可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它所征的税赋将就近解押进官库,而且,以来若条件成熟,也可以考虑将实物租庸转为钱币税赋。”
  不等李清说完,他的老对头,工部尚书李道复便接口道:“李侍郎也做过小县主簿,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一下将地方的财权剥夺殆尽,若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如桥断、路坏,地方官府将无财物所用,只得向朝廷申请,这层层批转下来,没有一年也有半载,那地方上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了。”
  李清瞥了他一眼,不急不缓道:“李尚书考虑得太简单了,各地征收的租庸本来就该归朝廷,再由朝廷给地方拨付,可现在,许多州县都有挤占、挪用朝廷税款的现象,似乎已经顺理成章,我所做的不过是重新将老制度理理正,这又有何诧异,难道李尚书在地方上为官时,税赋从来没有交给朝廷过?”
  李道复脸一红,喃喃的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便悄悄地退了下去。
  “杨京兆可也是有话要问吗?”李清见杨国忠跃跃欲试,便冷笑着先替他说出来。
  “不错!我是有话要说。”杨国忠一步跨出,先狠狠地瞪了李清一眼,才向李隆基拱手道:“臣一直以为,户部制大纲而不举细务,现在李侍郎既要拿走太府寺的左藏,还有少府寺的铸钱使,却又要将这个所谓的官柜划给户部直辖,让人不得不怀疑李侍郎存有私心啊!”
  李清嘴角轻轻一撇,摇了摇头,对于杨国忠的人身攻击,他连反驳的力气都省了。这种话,杨国忠说多了,最后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果然,李隆基脸一沉,却没理他,使杨国忠心里有一种一拳打空的感觉,顿时惊惶不已,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话。
  不过杨国忠的发言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官员们随即纷纷表态,皆认为此法太过于苛刻,将严重影响地方施政。
  “陛下,在大唐各县组建官柜会增加人手费用。”
  “陛下,需要先解决漕运问题!”
  众人七嘴八舌让李隆基头疼不已,他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轻轻抚须笑而不语,便问道:“李相国,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林甫早有腹案,只见他缓缓走到玉阶下,不慌不忙道:“老臣以为成立官柜这思路是很不错,但细节上略有点欠妥当,比如漕运问题,吸纳民间闲钱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将来必有后患。”
  “那依相国之见呢?”
  李林甫微微一笑,忍不住捋了捋长须,“我嘛!有三个补充意见,一是在地方修建朝廷仓库,如扬州、成都、襄州等地,除了钱以外,其余物资皆可就近入库,不必进京;二是杨大人所说,臣也认为成立官坊确实不应直属户部,不过这倒也好办,单独设成一寺便可;第三,此事涉及地方与朝廷的关系,影响重大,不应仓促决定,臣建议可选某地方先试运行一两年,条件成熟后再向各地推广。”
  “不错!不错!”李隆基连声称赞,“还是相国的想得稳妥,深合朕意!”
  他看了看李清,笑问道:“李侍郎,你以为呢?”
  李清点了点头,“臣尤其赞同相国的第三条。”
  “那就这样定了!”李隆基断然道:“由户部牵头组建官柜,暂隶属户部,可先在陕州、绵州、苏州三地试运行一到两年,若可行,再向天下推广!”
  
  第九卷
利益争斗
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
  
  感业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为皇家寺院,一般安置皇室无子后妃之处,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武媚娘便是在此出家,度过了她三年最伤感的人生低谷。
  今天感业寺又迎来一个新的出家之尼,大唐平阳郡主李惊雁,历史上唐朝公主郡主出家为道为尼者也不乏其人,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女儿出家,但她们大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获取自由的身份,而并非真心向佛慕道。
  天刚蒙蒙亮,李惊雁便出门了,她不施粉黛,素衣白裙,朝阳照在她的身上、脸上,她的头发黑得象乌玉一般,眼睛象羚羊一般温柔,脸颊略有些清减消瘦,她的眉目之间,本来是饱含着希望的朝气,但是现在却薄薄地笼罩着一层焦灼和悲伤。
  李惊雁出门了,走的是后门,低调而不张显,一辆轻便的马车,没有了丫鬟伺候,只有帘儿一直陪伴着她,还有就是倚门凝视她远去、久久不肯回头的父亲。
  李惊雁不时的将嘴唇咬得发白,头无力地斜靠在车窗前,目光无神地眺望着天际,显得忧伤而失落。她曾经在扬州差一点出家,可当她收回这一步后便再也没有这个念头,只想平平静静品茗她来之不易的幸福,可幸福中却隐藏着风波,这一回首她又踏进了古佛。
  “你是在担忧会弄假成真么?”帘儿看出了李惊雁的忧郁。
  “我也不知道我在担忧什么,我觉得心中一片空白、前途艰难而迷茫,仿佛看不见出路,我、我很是有点害怕。”
  李惊雁微微叹了一口气,“帘儿姐,你说李郎今天回来吗?”
  “他或许会来吧!”帘儿勉强一笑,事实上这几日李清为组建官家柜坊之事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她才替李清来安排李惊雁之事,而据他说,今日将是第一次聚会,他怎么会有时间来。
  “如果李郎实在来不了,还有我在呢?”
  帘儿拉住李惊雁的手,只觉得她的手异常冰凉,还在轻微地瑟瑟发抖。虽然她只长李惊雁几个月,可此刻却象个大姐一般,紧紧搂住李惊雁肩膀,把自己的体温传给她,口气坚定道:“别怕!我会一直陪着你,直至我们一起回家。”
  马车转了一个弯,离开了朱雀大街,沿着安业坊的围墙前行,前面再行几里便到了崇德坊,感业寺便位于崇德坊的东北角。
  忽然,马车的速度明显放缓了,就仿佛前面有人在拦路一般,正靠在车窗上遐想的李惊雁诧异地探头向前望去,前方是一条宽大而笔直的道路,只有几个路人在靠边行走,并无特殊情况,可当她正准备将头收回车窗时,却忽然呆住了,就在她身后数百步外,足足有两、三百名骑兵侍卫正小步跟随,就在骑兵的中间,李清一身蓝袍长衣,笑容依稀,李惊雁只觉眼窝一阵阵发酸,她倚在靠垫上,闭上了眼睛,幸福的泪珠终于从长长的睫毛下滚出,最令她忧虑的心结霍然解开。
  “李郎没有忘记我,他就在后面!”
  感业寺是女尼参禅之地,尤其涉及诸多后宫缤妃,男子更是禁足不得入内,几个宫里的太监和感业寺主持早等候在大门处。平阳郡主的马车缓缓近前,车门开了,李惊雁在帘儿的扶持下踏出车门,纤细的玉足终于踏上了这座令无数女人断肠的寺院,她抬头望去,只见寺院规模宏大,在阳光的映射下琉璃瓦闪闪发亮,给整个寺院的屋顶涂上一层金色,寺院大门陈旧斑驳,朱红色的油漆已经大片剥落,里面看不见人,显得暮气沉沉,只有几个满面皱纹的老尼合掌站在门口,眼中饱含同情地望着这个年轻美丽的大唐郡主,僧帽下已不见一缕青丝。
  李惊雁心中忽然慌了起来,她死死抓住帘儿的手,蓦地回头向后望去,只见李清一人站在百步外遥望着自己,目光柔和而充满了自信,李惊雁的心稍稍安定,松开帘儿的手,大步向感业寺的主持走去。
  “师太,她就是奉旨前来出家的平阳郡主,人已送至,请师太在此画押,我等也好回宫复旨。”
  一个太监急不可待的将移交的册子打开,把朱泥盒递了上去。
  感业寺的主持是个年迈的老尼,法名难悟。她在感业寺已经呆了五十年,饱经沧桑,岁月磨去了她女人的特征,她不戴僧帽,光秃的头顶在阳光耀眼清晰,一双厉目直射人心底,显得异常狰狞。
  她见过无数豪门贵女从冰雪玉肤到鸡皮鹤发的演变,早已心硬似铁,再无一丝同情之心。今天是平阳郡主戴罪修行,皇上的敕令模棱两可,只说她暂时到感业修行,却并没有明确修行的期限,类似的诏书她见多了,这是皇上一种矛盾的心态,既想放这些女人一次,可又希望将错就错,让她们就此永远修行,以护皇家脸面。难悟老尼自然明白皇上的心,她望着这个清醇美丽的少女,号称大唐皇室第一美人,心中一阵冷笑,既然到了这里,她还以为只是来踏青郊游吗?
  她随手在册子上按了手印,算是收下了李惊雁,待几个太监匆匆走后,她瞟了一眼李惊雁,口中发出嘶哑而苍老的声音,俨如破锣敲击。
  “既到了老尼这里,你已经不是皇室郡主,只是平凡一小尼,不得摆皇室架子、不得听唤不闻、不得傲慢无礼,你听到了吗?”
  她见李惊雁默然无语,并不向自己施礼回答,心中更是嫉恨,又见她长发如瀑、白衣出尘,便左手拿过剃刀,右手向她头上摸去,冷冷道:“你且跪下,入感业寺的规矩是先断三千尘缘,然后再进寺。”这是对付这种高贵身份女子最有效的法子,只要剃去青丝,她们的精神大都会崩溃了。
  李惊雁大惊,父亲原本告诉自己是带发修行三个月,怎么又变了,她本能地向后退去,躲开难悟老尼鬼爪一般的枯手。
  “不是说好带发修行的吗?为何要将我剃发?”
  难悟脸色一沉,“这是皇家寺院,老尼只听皇上圣旨,圣旨上并未说带发二字,所以你必须要落发!”她短叱一声,从寺里走出十几名高大肥胖的女尼,气势汹汹向李惊雁逼来。
  就在这时,难悟的眼前一花,只见两只劲箭‘嗖!’地迎面疾射而来,擦着她左右两只耳廓飞过,直钉入墙内,她这才发现前方百步外站在三个男子,一名蓝衣长袍的年轻人笑容可掬,而他身后各站一名军汉,一人执长弓、一人端钢弩,目光冰冷似雪,散发着杀机,老尼回头向尚在颤颤震抖的箭尾看去,又摸了摸耳朵,脸刹时变成死灰色,腿一软,竟瘫倒在地。
  马蹄声渐渐响起,从寺院的两边涌出大群骑兵,片刻便将感业寺大门前围得跟铁桶一般,将帘儿与李惊雁团团围护在中间,十几名高大肥胖的女尼吓得连连后退,但寺门已经被堵死,谁也回不去。
  “你们是谁?这可是皇家寺院,不得在此撒野!”难悟被两个老尼扶坐起,声音颤抖着向含笑走来的蓝袍年轻人道。
  李清慢慢走上来,蹲在她面前,抬头看了看天、又瞧了瞧地,笑吟吟道:“这里可不是感业寺,感业寺还在两丈之外,我顶多只算一个路人而已。”
  他指了指李惊雁,摇头叹道:“如此天仙一般的美女竟要长伴古佛,连佛主也不忍心,故而命我拔刀相助,前来阻止!”
  “你可知道她是何人,又为何要出家?你这般胆大妄为,不怕触犯龙颜,降罪于你吗?”喉咙便响了几分,但一触到武行素和荔非守瑜二人冰冷的目光,口气立刻软了下来,“这是平阳郡主,奉旨出家,你不要惹祸上身。”
  李清却哈哈一笑,“你的话谁会相信,那你的圣旨何在?让我瞧瞧可好,若是真,我立刻便走!”
  旁边帘儿见李清在那里装神弄鬼,心中暗暗好笑,便回头对李惊雁低声笑道:“你说这老尼会不会真拿出圣旨来?”
  “我也不知道!”
  李惊雁摇了摇头,她心中既为李郎上前救自己而欣慰,可又替他忧心,若此事传进宫去,李郎真是要被皇上斥责。
  难悟忽然明白过来,什么路过,这年轻人分明就是为李惊雁而来,她立刻想起二李相婚的流言,便指着李清道:“你、你就是户部侍郎李清?”
  “不错,正是我!”
  李清微微一笑:“我记得圣旨上只命平阳郡主到感业寺出家,既没有说她不能还俗,也没有限制她出家时限,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皆可,对不对?”
  难悟心中惧怕,可又不知李清的意思,只得顺他的话点点头。
  李清嘿嘿一笑,“既然十年、八年可以,那出家一时半会儿也不算抗旨,她既然已经出了家,那现在她现在就还俗,随我而走,师太,你不会反对吧?”
  他又从怀中取出一张柜票,轻轻扔到她的身上,“这是两千贯香火钱,算是平阳郡主和感业寺结下的一段缘份。”
  “这个……那个……不行的!”老尼话音刚落,武行素和荔非守瑜二人的箭一支接一支的向她射来,脚底、腿边、腰畔、脸侧,片刻,数十支箭在她身边射了一圈。最后,荔非元礼的大斧轻轻搁在她的秃头上,锋利的斧刃让她的头顶传来阵阵刺痛。
  “老贼尼,我家都督是看得起你,你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不信,老子一斧劈了你。”
  难悟几乎要吓晕过去,她强守着一丝清醒,上下牙关直打架道:“贫……尼许她还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