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281

  正月十八日,天空一碧如洗,湛蓝色的天空仿佛不吝笔墨的一幅画,厚重而纯净。长安城的各种轰动性消息也仿佛电影节中的大片轮番上映,昨日是太子遇刺,余波未尽,而今日却是皇子皇孙的演武,或许上位者想用它来消除太子遇刺的震荡,转移世人的注意力。演武会商人休市、太学休学,士庶权贵皆可前往观之,于是,原定在西内苑,用来激发年轻一代皇族血性的忆苦饭,也就演变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盛筵,改在乐游原跑马场举行。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而宏敞,身临其境,可极目远眺,看长安城大气磅礴,看大唐帝国如日中天,众多秦汉古迹让人忍不住思今追古、心生天地悠悠之叹。
  长安的明德门、安化门、启夏门三门大开,数以万计的长安市民兴致盎然,形成三条一眼望不见边际的车马人流,向乐游原方向浩浩荡荡行去,今天原本是李清的上任报到日,也因休朝而不得不改在明日,他索性也携妻带女,赶去乐游原踏花探梅一番。
  “李郎,不过是看打打杀杀,怎么会有如此多人去?”
  车帘拉开,露出帘儿俏丽的脸庞,她向前遥望黑压压一眼不见边际的人流,惊叹道:“就连上元夜看花灯时也不见这么多人。”
  李清将马靠近妻女的马车,随手替她拢了拢额前几根散乱的发丝,笑道:“唐人尚武,又是皇室宗族领军,自然吸引人,不过这也才几万人,其实比上元夜要少多了。”
  帘儿嫣然一笑,点点头道:“或许是上元夜我只顾看灯去了。”
  “李清!”
  李清的身后忽然传来一声轻喝,帘儿越过他肩膀看去,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她推了推丈夫,“那边有人在叫你,你去看看吧!”
  其实不用帘儿提醒,李清早已经听见,他更听出了是谁在叫他,本想装着没听见,身后马车门开了,脚步声已经向自己靠近。
  他心中只得叹息一声,让妻女先走一步,自己勒住缰绳,回身在马上拱了拱手笑道:“三姐,好久不见了。”
  他对面不到一丈处,正是杨花花,来长安后不适应天气,小病一场,昨日才逾,她憋闷了几日,今天便想去乐游原散心,老远就看见了李清。
  杨花花明显变得贵气了,一年多养尊处优的生活将她多年积贫的寒酸气一扫而光。她穿着一袭镶着紫色花边的淡黄色拖地长裙,腰间用红色丝带紧紧束住,显得她柔软婀娜的姿态和她那令人心神摇荡的丰满肉体的曲线。她的手臂和裸露在外的胸脯虽然已经白得令人眩目,但她的脸似乎更加白嫩,不施任何粉黛,脸上垂着一络黑亮而又柔软的卷发,在卷发下是一双闪闪发光的杏眼,蕴含着大胆而又略带一丝野性的目光。
  杨花花的眼睛盯着李清,射出炽热而又复杂的神色。她丝毫不在意两旁无数双窥视她的目光,摇曳着走到李清面前。这一年多来,她身边的男人不少,都是才俊之士,欲娶她为妻者如过江之鲫,但她却没有一个看得上眼。她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要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天下,在她所遇的男人中,没有一能抵御她的魅力,上至皇帝下至侍卫。但惟独有一个人令她耿耿于怀,数年都无法从她心里抹去,这个人就是她面前的李清,尽管他已经是大唐的户部侍郎,可她依然忘不了当年那个和她回门的少年郎。
  “一年不见,你留须了。”李清摸了摸自己短茸茸的下颌,笑道:“我已近三十,自然该留须了。”
  “可你在我心中,依然是从前那个替我牵马的少年郎,你还答应过要陪我去青城山,我一直记着。”
  杨花花别过头去,掩饰她内心的激动,过了一会儿,她才回过头,慢慢上前,抬头望着她,却大胆的将自己的手轻轻搭在李清手背上,低声道:“我本来是想来看你的,可生病了,昨天才好。”
  李清垂下眼皮,看了一眼她的手,淡淡道:“哦!春寒是要当心一点。”
  语气平淡之极,堪比一杯白水还淡,杨花花眼中闪过一抹失望之色,她刚要再开口,却见后面的人群向两边闪开,近百名家丁拥着一辆宽体马车而来,马车也停在他们身旁,车厢里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贤侄也是去看演武会的吗?”
  车门开了,宗正寺卿李琳从马车里大步走出。他身后跟着一身雪白衣裙,飘逸如仙子般的李惊雁,李惊雁是昨晚被李琳派人接回去,毕竟是未嫁之女,不能久住李清府中。她在马车里老远便看见了李郎,在父亲面前她已经无法掩饰眼中流露出的痴情,直让李琳摇头苦笑。
  但李惊雁在马车停住的一刹那,却愣住了。透过车窗,她看见了杨花花,而且她的手竟然搭在李郎的手上,又想到那天杨花花对帘儿的无礼,李惊雁的眼睛立刻冷了下来,她心中对这个无耻的女人充满了憎恶。
  听见李琳的笑声,杨花花的手迅速拿开,站到一旁去。李清跳下马,将缰绳扔给旁边的家人,向李琳长施一礼,大声笑道:“世叔是演武会的主办者,现在才去,可是迟了。”
  李琳摆了摆手,笑道:“不妨,那边有卢少卿打理,应该没事,我刚刚去看过太子。”
  李清向李惊雁打了个招呼,却见她板着脸不理自己,不禁微微一怔。昨天晚上她离开时还含泪不舍,只过了一夜,怎么却变了个人似的,念头一转,他心中立刻明白过来,不用说,这一定是杨花花的缘故。
  他微微一笑,又回过头对李琳道:“我也是刚听说太子之事,不知他伤势如何?”
  “还好,没伤到要害,将养几个月便可。”
  李琳说着,眼睛却偷偷地扫了杨花花一眼,忍不住问道:“这位娘子好象在哪里见过?”
  李清淡淡一笑,道:“世叔忘了去年上元夜么?她便是贵妃娘娘的亲姊。”
  李琳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急忙上前施一礼,“在下嗣宁王李琳,见过杨夫人。”
  杨花花眼波流转,瞥了李琳一眼,却不回礼,娇声颤笑道:“小女子可担待不起王爷之礼。”
  身后的李惊雁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指着她怒斥道:“你虽是皇亲国戚,但你本身没有诰命,堂堂嗣宁王、三品宗正寺卿向你问话,你怎敢不跪下回答?”
  李琳的脸顿时涨得通红,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清见李琳难堪,急忙一把抓住李惊雁手腕,将她拖到自己身后。李惊雁忽然想起,就是这只手曾被那女人摸过。她心中大恨,甩了两下没甩掉,手一翻,一根尖刺般的指甲直戳进李清的肉里。李清吃痛,脸上却呵呵笑着打圆场道:“这么多人赶去,卢少卿一人怎么顾得过来,世叔快些去吧!听说今天皇上也要来。”
  李琳感激地望着李清一眼,干笑两声道:“是要去了,皇上一般是走夹墙,说不定此时已经到了。”
  “你们都是尊贵身份,小女子高攀不上,我先走一步了。”
  杨花花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狠狠地盯了李惊雁一眼,转身便上了马车,吩咐车夫两声,在十几个侍卫的护卫下,马车绝尘而去。
  杨花花已走,可这里的气氛却有些尴尬。李清指了指前方远远停着的一辆马车,笑道:“帘儿的马车就在前面等我,不如让惊雁和她们一起去说说话,世叔看这样可好?”
  李琳被女儿伤了面皮,心中着实不快,他瞅了瞅女儿,见她低头不语,便缓缓道:“若你想去,父王不拦你。”
  李惊雁怒气已渐渐平息,恢复了理智。她这才惊悟自己卤莽了,伤了父亲的面子,心中不由一阵懊悔,她摇了摇头,低声道:“我陪爹爹!”
  李清看了看李惊雁,见她正低头向马车走去,毫不理会自己,他心中也不禁微微恼火,向李琳拱拱手,赌气道:“既然如此,我便先走一步了。”
  说完,他翻身上马,催马便行,可走了几步,他终于忍不住回头望去,却发现李惊雁正扶在车窗上呆呆地凝视着自己,美丽的眼睛里竟噙满了泪水。
  这一瞬间,李清心中的一点点不满早飞得无影无踪,他指了指手腕上深深的指甲印,气鼓鼓地向她挥了挥拳头。李惊雁‘扑哧’一声笑出声来,笑容宛如梨花绽放,娇羞无限。
  李清仰头哈哈一笑,一挥马鞭,战马飞驰而去。
  
  第八卷
天宝五年上元夜
第205章
谁为左相?
  
  天空已经有了云,天气清冷,一群白色和蔷薇色的薄云,好似冬天里解冻的冰块一样,仿佛被鼓声惊吓的小鸟,飞快地飘浮着。
  乐游原一带已人山人海,近十万长安市民赶来一睹宗室子弟的演武盛况。跑马场内旌旗招扬、鼓声隆隆,上万士卒在四周警戒并维持秩序,这场盛会,官方的说法是让李唐子弟缅怀先祖创业的艰难,使日益靡的皇室少年重兴尚武之风。而李隆基的目的却是因玉环深宫无聊,烽火不能乱点,便想到此办法,光面堂皇且公私兼顾。对于诸王之弟,这却是一个敬上的机会,大唐以武立国,若能傲视群雄,给皇上所留下的印象绝非施点粥所能比拟。
  但对长安市民,这是一场热闹而精彩的盛会,给他们平淡无聊的生活多一点刺激,一年难遇,仅此而已。
  虽然官民共乐,却等级森严,跑马场一划为二。南面为普通市民及低品官吏,早已拥挤成一片人的海洋;而北面的大片空旷之地为六品以上官员专用,筑有长长的看台,依品阶坐列,正中是一座高大宽阔的木台,一夜筑成,此刻被数以千计的羽林军严密护卫,上面为大唐天子李隆基及皇室宗亲的座位。
  李清的马车缓缓驶入会场区,有军士专门在入口处检查身份,六品以上官员向右,其余往走,井然有序、丝毫不乱,往右边不远,在一棵高耸的杨树下,一名黑瘦的宦官正站在树下焦急地张望。
  他老远便看见了李清,眼睛闪过一道惊喜,跳着脚高声呼唤:“李侍郎!李清!这里、这里。”
  李清勒住缰绳,见是老朋友边令诚,掉转马头向他迎了过去,呵呵笑道:“边公公在等人吗?”
  边令诚冲上前一把拉住他的马缰绳,生怕他跑掉似的,连声说侥幸,“我就怕你今天不来,否则我就无法交旨了,快跟我走,皇上召你觐见。”
  李清却迟疑一下,回首看了看帘儿的马车,歉意地笑了笑:“边公公就当晚看见我片刻,且容我将妻女安顿了再去。”
  “不劳李侍郎费神,各官员的位子都有名字,我派一人领她们去便是。”
  边令诚回头叫来一太监,低声嘱咐几句,那小太监点点头,便领着帘儿的马车向停车处而去。
  “李侍郎很是荣幸,第一天上任便受皇上接见。”边令诚在前面引路,嘴却不停,“其实皇上昨天便想找你,却突然发生太子遇刺之事,也就顾不上你了。”
  边令诚的声音忽然小了,他靠近李清,看看左右无人,便低声道:“此事干系重大,若皇上问到你此事,你只推说不知,切不可乱说话。”
  李清点了点,他自然明白边令诚忽然变得热心的意思,感激道:“多谢边公公了,我府上还有一些西域土产,改日我派人给边公公送来,算是给边公公拜个晚年。”
  “呵呵!你实在太客气了。”
  乐游原是长安的风景胜地,大唐皇帝在此设有行宫,距跑马场不过一里地,行宫整体呈杏黄色,占地面积不大,俨如一座寺院,它坐落在一片树林里,林木幽深、风景秀丽,面前是一条潺潺小溪,终年不冻、迤向南。
  此刻,这里也戒备森严,李清经过三道关口的搜身盘查,才被领入行宫内,在行宫正中的一间房内,大唐皇帝李隆基正和相国李林甫商讨这次韦坚案后的人事变更问题。
  只一夜间,李林甫便似老了五岁,上元夜的意气风发,此刻在他身上已荡然无存。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尤其是太子遇刺,引起朝野震惊,舆论立刻偏向李亨,失去了废太子的大环境。虽然李隆基并没有明确表态,但从他迟迟不发废立诏书,便可猜测出他也举棋不定,甚至已经有所保留,帝王之心永远也让人捉摸不透,它没有正误,无时无刻都处于平衡之中。
  李林甫暗暗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太子其实已经逃过这一劫,否则李隆基也不会这么快就对韦坚下手了。
  罢了!还是先削掉太子党羽再说,想到此,李林甫态度坚决道:“陛下,韦坚结党营私,败坏朝纲,此风万万不可长,臣以为,凡韦坚一党皆须贬黜或者罢免,还有皇甫惟明私募新军,这似同造反,更不能轻饶,请陛下一并惩之。”
  李隆基眼皮微合,双目只露一丝缝隙,脸上没有半点表情,正躺在高椅上一页一页翻看李林甫草拟的韦党清册,还有皇甫惟明的一些心腹。
  他叫李林甫来并不是为了清洗太子党,相反,除了太子党的一些骨干外,其余的他都准备留用,为章仇兼琼组建章仇党打下基础。他叫李林甫来是想和他商量陈希烈之事,一朝之中左相和右相同时被一党所占,这决非好事,还有执政事笔几乎就在李林甫一人手中,这也非正常。
  ‘啪!’的一声,李隆基将奏折轻轻合上,搁在桌上,淡淡笑道:“韦坚、皇甫唯明一案朕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想法,过几日便会公布,自然他刑部尚书一职是不好再任,可由工部尚书陆景融补上,这样工部尚书一职便空了出来,朕想调原益州刺史现岳州司马李道复为工部尚书兼将作监,不知相国的意思以为如何?。”
  李林甫自然明白这是李隆基之意,表面是重用自己的心腹,但实际上是为下一步提拔自己的长子将作少监李岫做准备,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太子不倒,对自己倒未必是坏事。他微一沉吟,却道:“李道复做过上州刺史,资历才干自不必说,但他因罪被贬不足两年,现在用他,老臣担心朝中会有人不服。”
  “这倒不必考虑。”李隆基摆摆手笑道:“海家走私案,他只是失察之罪,倒不必过份苛责于他,正如相国所言,他资历才干都不错,不用实在可惜,既然相国无异议,朕就定下来,由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兼将作监监令。”
  李林甫大喜,向李隆基谢道:“臣就替李道复谢过陛下了。”
  李隆基眯眼不语,心中却一阵冷笑。停了一会儿,他又微微笑道:“今天请相国来,还有一事想和相国商量,就是尚书右仆射的人选,爱卿可有好的想法?”
  唐朝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副手为左右仆射,但因太宗李世民任过尚书令,为避嫌,后来便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到中唐后中书令与门下侍中分掌六部大权,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一虚职,主要用于安抚地方大员,天宝十三年,安禄山被封为尚书右仆射,便是对他的笼络。
  李林甫忽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李隆基忽然升李道复为尚书,难道是为此事做伏笔?
  他本来对此事早有腹案,户部尚书张筠一直是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者。他虽不管实务,但对户部的影响相当大,一直是自己插手不进户部的最大障碍,李林甫一直想动他,但张筠为前相张说长子,家世厚重,势力盘根错节,不宜轻易动摇。若让他迁尚书右仆射,再扳倒席豫,这样又空出户部和礼部两个尚书之职,自己兼户部尚书、陈希烈兼礼部尚书,这是何等美事,但李隆基却抢先用李道复为工部尚书,话倒不好出口了。
  犹豫一下,李林甫还是徐徐道:“皇上若问老臣的意见,老臣认为户部尚书张筠任此职最为适合,他各部尚书基本上已经轮遍,升尚书右仆射正当其实。”
  李隆基摇摇头,道:“张筠家世虽厚,但他资历尚不足任仆射,还须好好磨练,朕准备命他兼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为我大唐好好培养出一批人才。”
  他检出百官图表,仔细地看了半天,瞥了一眼李林甫才缓缓道:“朕想调陈希烈为尚书右仆射,相国看如何?”
  李林甫宛如一脚踏空,他眼前晃了两晃,险些没栽倒在地。原来李隆基命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他的真正用意竟是在此,用一个工部尚书来换一个左相,自己还当占了便宜,其实是中了李隆基的套。他口中又苦又涩,急替陈希烈分辩道:“陈相国虽然锐劲不足,但沉稳有余,任左相也仅一年多,尚未有机会施展才华。老臣刚刚和他有所默契,不如陛下再给他三、五年机会,让他能协助老臣将募兵改制完成,再调走不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