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8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3/1398

  “羽林军还是厉害,皇帝还是厉害,大唐还是厉害啊。”
  感慨许多,也只能说皇帝不愧是皇帝,德州那些个棉农,居然就是皇帝的抹布,拿来随便用的。
  然后轻轻的在河北一抹,嘿,五姓七望的“残党”,居然就要开始接受贞观朝的最大考验。
  “能不厉害么?”
  反问的人也是无语,皇帝整饬军府之后,大唐真正的精锐,就是羽林军。至于将来会是什么,不知道,但反正羽林军在手,而且进入了河北河南,“五姓七望”算是要称量一下自己的脖子硬不硬了。
  弘文阁衙署,孔颖达、褚遂良都收到了辽东的中旨,诸学士脸色相当的复杂。因为皇帝专门下旨到洛阳,算是一个通知。
  通知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湖北省成立了,这没有引起孔颖达的兴趣,湖北省成立也好不成立也罢,干他屁事,而且传出来的消息是杜如晦亲手运作,张公谨或者秦琼很有可能出任湖北省第一任总督。
  第二个通知内容,却让孔颖达内心纠结,甚至还有一点点羡慕嫉妒恨。
  马周被钦定弘文阁诸学士之首,在学士前面,加了个“大”字。而且皇帝还夸赞了一句“授以百揆,阁臣之首”,一句话,秘书团……不是,弘文阁的老大钦定由马周担当。
  至于那些个出去做“总督”的,那就见仁见智了,兴许人家就是“淡泊名利”呢?
  尽管不知道孔祭酒有没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当年李董许诺“十八学士”交椅的时候,孔祭酒可是跟朔州佬顶过牛的。现在好了,当年叫人家“小甜甜”,如今就是“牛夫人”?
  孔祭酒看了圣旨想打人,你说你一个茌平土鳖,当年还是靠着给人代笔混日子的穷酸,怎么就混到“位极人臣”的地步呢?
  “马宾王不错。”
  人在洛阳的长孙无忌,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吹胡子瞪眼,但是他心态好,气两下就舒坦了。反正当年《威凤赋》也没发出来,他还能怎样?再说了,现在让他去打杂他也不愿意啊。
  从内心来说,他羡慕马周的,也就只是这点“御前机缘”,可论及权力,这么个弘文阁老大,还真不一定就比得上江西行省总督。
  房乔在江西不敢说“一手遮天”,但当真是不用鸟任何人,一应施政方针,只要不是专门奔着造反去的,那只管搞。搞烂了也不怕,甩锅就是,跟李皇帝在朝廷干得活,就是个大小区别。
  但老阴货还是赞赏马周的一点,就是马周当真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君王”献计献策,颇有点“法家”的意味。这么几年下来,马周门下走狗,多是此类“酷吏”,凡事首先考量“君王收益”,然后在这个基准下,进行法度的变动。
  反社会反到自灭满门的崔慎崔季修,能够安安稳稳地活着,正是因为在中央除了有皇帝的支持之外,还有马周的鼎力相助。
  崔慎也没有白瞎这对君臣的支持,摸底河南河北,可以说把地方大族的那点底细,都倒腾了个一清二楚。
  李董咂摸着差不多了,直接拿德州棉农做了一场戏,可以说是“瞒天过海”,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干棉农,而且也的的确确下死手狠干。羽林军到处“剿匪”,活动范围极广,地方府兵还配合着“历练”,瞧着就是“绝对不和反抗朝廷天威的死硬分子妥协”的架势。
  这场面,论谁都以为李董要跟“先富起来”的人民群众干到底。
  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董盯着的,可不是这点蝇头小利。杀猪过年,怎么地也得挑几头膘肥肉厚的啊。
  “大人,依大人之见,皇帝莫非是要尽数剪除河北豪族?”
  “有何不可?”
  长孙无忌扫了一眼问话的儿子长孙淹,“想来是皇帝那里出现了甚么变数,否则,决计不会如此急躁。不过,凡事但有两三成胜算,行险一搏并无不可。更何况,崔慎摸底河北河南多年,博陵崔氏尽除之时,各家并未响应襄助,这说明甚么?于贞观朝,这些个世家大族,已然是外强中干,不过是表面势大。”
  至于某条土狗如何挥舞小锄头从世家那里挖来教育权,又是如何引领风潮,导致一波“民办学校”的热情,长孙无忌并没有和儿子解释。这种道理,讲再多也没有自身体会一番才能够明白真切。
  “可……事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百姓,一旦动荡,万劫不复啊!”
  “哪有什么万劫不复,你以为那些游离五姓之外的世族,为何被约往辽东?莫非是这些世族家里有甚女郎,貌美到皇帝心动不成?”
  “大人的意思是……这是皇帝许诺给这些五姓之外世族的好处?”
  长孙无敌点点头,“除了此等,还有羽林军。如今五姓尽除又如何?现在回想,皇帝是早有筹谋啊。早先从武汉调用农官,授官‘稼穑令’,皇庄运作,有类新式农庄。田亩增益,较之京城郊县,强了何止一星半点。后又遴选武汉百工,如贾飞之流,更是在辽东随侍,若是动荡,这牵扯的数十万百姓,尽数拿去修路挖渠就是。”
  面色淡然的长孙无忌心中忽然觉得,会不会是皇帝察觉到了武汉的真正实力?这么多年下来,就算只是算加法,也不可能再瞒得过马周和皇帝吧?
  “大人言之有理,还可效仿武汉、苏杭,数十万百姓塞到工坊,说不定棉赋直接减半,在河南河北自己盖上百几十个棉纺厂,也没甚么大不了的。”
  长孙淹说罢,却见长孙无忌竟然表情严肃地点点头:“兴许就是如此?”
第九十九章
流亡
  夏秋时节的扬子江南岸,充斥各种焖湿酷热,本地人还好,外地来的倘若一时不察,中暑还是好的,倘若“水土不服”,直接报销在江南,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江阴县衙内外,中午日头毒辣火热,澄江大街贯穿东西,官衙道旁设置了不少官办凉亭。里面窝着不少车把式和马夫,或卧或躺,在凉亭里面用斗笠兜帽盖住了脸打盹。瞧着还算惬意,只是短衫敞怀,把肚腩露了出来,就显得有些丑陋,一撮撮的黑毛混合着黏糊糊的汗渍,更是显得恶心。
  “劳烦通禀,就说河北‘幽忧子’前来拜访。”
  县衙的门子正抱着个短棍打盹,陡然被人吵醒,带着点脾气,只是打量了一下来者的形貌之后,还是把脾气压了下去,微微拱手:“郎君从河北来的?”
  “算是明府故交,旧时长安朋友。”
  “先生快来这里坐着歇息,小的这就去通禀。”
  邀着人到了门房坐下,还给沏茶一杯,专门挑拣了一只干净的陶制杯子,茶汤色泽黄绿,显然是炒茶泡制。
  茶是凉了的,喝起来解暑。
  “有劳了。”
  “无妨无妨,先生小坐,小的这就去。”
  那门子穿戴也是整洁,便是胡须也打理过的,瞧着和外面的车把式马夫,大不一样。
  “阿郎,张县令当真会收留我们?”
  “当世还能收留我们的,不多了,三郎算是我有把握的。”
  “卢文渊寻了侯文定,算是安顿了下来。咱们卢氏,想要再东山再起……只能指望子孙了。”
  几个人儒雅中年人说罢,却见门子已经跑了回来,面带喜色到了他们跟前作揖行礼:“几位,县令大人亲自过来了!”
  还不等他们回话,就听一人朗声道:“升之!”
  哪怕没有身穿官袍,但那种浸淫官场多年的气场,还是显露了不少“官威”。让在此等候的不少人,情不自禁地脸色变了一下。
  “惭愧……”
  “不必多言,河北诸事,我早已知晓。只管在江阴住下,若要入籍,也没甚要紧的,户房添上几页纸的事情。”
  张大安用力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莫要多想,先在江阴住下,多转转,再琢磨安生。”
  “多谢……”
  “何必言谢,当年在长安,我与你分食阿月浑子,求的不是一个谢字,而是我张大安交你卢照邻这个朋友。”
  听得张大安这般说话,卢照邻一时间悲从中来,眼泪滑落之时,侧首从张大安用力地拱了拱手。
  安顿这一队卢氏族人住下,张大安也没有去询问到底河北发生了什么。惨事翻来覆去的说,反而让人难以从伤感中走出来。
  “非常时期,就委屈一下诸位。”
  张大安给他们伪造了籍贯,不过也谈不上伪造,因为给这些身份文书作保的,是江水张氏的族老。
  几个老头儿给卢照邻他们重新做了一个跟脚,说是前隋从幽州逃难来的。这种要查的话,就不是很好查了。加上江水张氏的老人作保,那就是说什么是什么。
  也没有让他们改姓,只是模糊了一下跟脚,不提郡望如何如何。
  当然卢氏自己关起门来拜卢植还是拜谁,这就不必计较,人家自己关起门来祭祖,外人也不好说什么。
  “若是事发,岂不是连累……”
  “不会事发的。”
  张大安摇摇头,安慰了一下卢照邻,“给你们作保的,是我张氏族老,此事,我已经询问过武汉兄长,他是同意了的。而且,嫂嫂做事极为精致,不会有甚么差错。”
  “嫂嫂?”
  “嗯。”
  对于李芷儿,张大安也只能闭口不言,就算卢照邻他们见着李芷儿,也不会知道这个“嫂嫂”其实是太皇之女安平公主殿下。
  当初张大安知道的时候,差点吓尿。当然了,他在武汉已经尿了不知道多少回……他这个兄长,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倘使事情败露……事情当然不会败露,张大安相信,这事情就算自己兄长愿意败露,怕不是太皇和皇帝陛下,都不会愿意。
  见到李芷儿的时候,卢照邻诸卢氏子弟都是很诧异,他们本以为张德的贤内助,就是湖州徐氏的女郎。可一看李芷儿,那种野性凌厉,显然不是湖州风味。
  更加夸张的是,李芷儿身旁居然还带着个孩子,而且年纪不小的样子。
  莫非张梁丰喜好人妻?
  卢照邻脑袋里蹦达出来这么个念头,可一想到当年“长安幼女狂魔”的匪号,这和事实相去甚远啊。
  “小弟卢照邻,见过嫂嫂。”
  跟着卢照邻一起行礼的卢氏子弟也是一头雾水,万万没想到张德在江阴,居然还有老婆的?
  “你们卢氏,也不过是走了王氏的老路。盛极必衰,早晚都有这么一遭。”
  李芷儿随口说话,又看着卢氏子弟道,“变化之世,优胜劣汰,如今琅琊王氏能够乘势重来,你们也不必自怨自怜。有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