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3/1398

  鱼是同一种鱼,只是地理位置偏差有点大。如今的武昌城,更多的像鄂城。鱼虾虽多,却是问长江水神讨要的,湖里面折腾的人,多是江夏乡下的老哥。
  因此如果武汉本地的官僚,有汉阳或者江夏的,要调岗去武昌,一般都会说“驾舟北上”“乘车东行”,而不是“骑马南下”。实在是因为这地界有一段长江是先向北,拐个弯再向南,然后再向北,再向南,最后再向南……
  总之,这是一个驾舟也能玩飘移的刺激地方。
  张三郎前往武昌之后,先是请客跟同僚们一起吃饭。武昌县令其实也算是半个自己人,乃是长孙无忌堂兄弟的外甥,交情有点远,但总归算是有交情。而且县令年纪也不大,论起来,还要叫韩瑗一声姨夫,而韩瑗韩伯玉,跟张德那是十好几年的交情。
  当年老张还被长孙冲大表哥“横挑眉毛竖挑眼”的时候,韩伯玉还是大表哥的跟班,可就是这样的状况,韩伯玉跟张操之,居然还成了朋友,可见人情关系,是很微妙的事情。
  后来韩瑗去六部行走学习,地方上的人情,主要就是靠张德,中枢的人物,同辈里面有能量的,也就是鸿胪寺驰骋的长孙冲。可万万没想到大表哥驰骋起来没个底线,居然在榻上也驰骋了好些年,这就没办法了。
  于是韩瑗的姨侄来求姨夫帮个忙,韩伯玉就把这事情,扔给了老张。升迁路线简直就是规划好的一般,蹭蹭蹭就上去了,这年头,能在武汉混到县令位子,那必须是智力、能力、权力纷纷在线的狠角色。
  所以,没有借到长孙阿舅家的势力,反而是靠了姨夫才风生水起,武昌县令怎可能不珍惜跟老张的关系?
  哪怕是上下级关系。
  张利过来做二把手,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接风宴一过,张三郎就跑去“府内酿造厂”调研,他是主抓“副产”的,粮食生产增加,对县令有加成,对他没什么卵用,而他要是能少侵占粮食,那县令更是要感谢他。
  所以张利的调研很顺利,还混了二十坛新酒,他并不是特别好酒,留了一半,剩下的全部让人送到了江夏城,转交给友朋。
  “这酒……嘿。”
  一日在后衙休息,小酌了两杯,头一次喝新酒的张三郎顿时一愣,“这酒滋味确实独特,内厂的人说这酒用‘糖渣’蒸酿,若如此,岂不是省了不少粮食?”
  正琢磨这新酒的好处,忽地外面门子传来消息,说是府内有公文。
  张三郎于是放下酒杯,跑去查阅公文,打开一看,张利嘴角一抽,只觉得浑身难受。
  “还真卖去辽东啊。”
  公文内容不多,但却是个圣旨,皇帝下诏,他要拿酒劳军。
第九十五章
混合双打
  “甘蔗酒”的成本优势被进一步放大,是因为“府内酿造厂”在试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降低标准,酒精含量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发酵周期只需要一旬,也就是十天左右。
  而大曲酿造,别的先不提,仅仅是头次发酵,就要四十天。至于产量更不必多说,何况还占用大量的粮秣,这是最为要紧的地方。
  贞观十九年边军数量虽然减少了一成左右,但还是维持在二十万上下。主要的边军军府,都在是西北地区。哪怕是辽东边军,也多是北军出身,幽州都督府出来的将佐不要太多。
  这些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导致对烈酒的需求量,是有相当的周期律的。一旦入秋,就需要常备烈酒,到冬季时,消耗量更是倍增,一直要持续到春末,草原、苔原、高原出现第一波春季的野羊、野马、野驴群的迁徙,才算减少需求量。
  除此之外,高原地区,尤其是李靖、侯君集旧部的青海军,几乎是常年需要烈酒,不仅仅是要自用,镇压之外的招抚工作,是需要用到大量的烈酒来和蕃地豪帅交易。牛羊、药材、皮革、女子……这些物资,除贵金属硬通货之外,绢布也不如烈酒好使。
  可以说贞观朝自三年全国大灾之后,哪怕明明对“粮食危机”心有余悸,可捏着鼻子勒紧裤腰带,也还是放开了酿酒管制。虽说还是朝廷掌控“酒曲”,但各州县的酒类市场是极大丰富的,属于朝廷在盐铁糖绢煤之外的又一大财源。
  即便只是照二十万边军,每人每年消耗十斤酒来计算,一年光边军消耗,就要两百万斤。
  贞观十五年以来,长安好酒一斤要一贯,便宜的则是一斤二三十文,全国均价普遍维持在一斤一百文左右。
  于是不难看出,如果朝廷能够放开了让边军消耗,保底十斤酒一年,这就是二十万贯进账。
  毫无疑问账不是这么算的,只是这种趋势相当明显,有现实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市场放在那里,只是因为社会普遍道德价值观的制约,导致朝廷并不可能就肆无忌惮亲自下场破坏“传统”。
  长溪县蔗农、渔民的一个小发现,它解决了相当多的问题。
  饶是曹老夫子跟老张说,“甜蔗酒”古已有之,然而前面几百年都没人推广,可见里面也是有相当多的困难。
  比如说甘蔗要占用水资源,要占用土地资源,等等等等,只是恰好在贞观朝,因为某条工科狗的乱入,不说彻底解决了问题,但肯定是降低了难度。
  老张给李董的奏章,没有虚头巴脑的玩意,作为“千古一帝”,而且已经走到了加强版“千古一帝”道路上的李董,他瞬间脑补出十好几种炮制河北河南剩下那些“风流”老哥的方法。
  十九年贞观朝,哪怕是三年大灾出生的孩童,此时也十九岁了。饶是科举这么艰难的培育方式,也该培育出一批可以跟世家豪门怼上一怼的“国家公务员”。若非某条土狗加速了这种方式,即便按照正常发展,再有个两三代人,国朝在知识分子和职业官僚上,就可以彻底跟中原豪门说拜拜。
  而现在老张爽快地给了简便方法,李董自然是笑纳了。
  “宾王,江汉观察使上奏,言新酒高产,不占农粮,你怎么看?”
  随手将张德的奏章甩给马周,马宾王精神一震,自己的“老上级”冷不丁居然弄了这么大一个新闻出来?
  看了看奏章中的内容,马周点点头,然后道:“二月祭祀比干,御驾未曾返转中国,不若再写祭文,昭示天下?”
  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君臣默契就在这里,李皇帝陷入了思索,半晌道:“要起诏么?”
  “合该如此,至于祭文,可交由弘文阁学士。”
  “嗯。”
  李董点点头,朝廷祭祀殷朝比干,这是有深刻道理的。意识形态上来讲,忠臣这种东西,不管国家兴亡,当然是多多益善,因为这是现任君王的个人需求。
  一个个都去学陈胜吴广,这不是闹么?
  作为皇帝,巴不得满朝文武不是比干就是介子推,死也得尽忠,这才是完美呐。
  君为臣纲,理应如此嘛。
  至于某条江南土狗这光景突然要来“尽忠”,是不是真心的,李董也不在意,反正他对重臣的荣宠,也从来不是真心的,他巴不得魏徵去死,可不照样要跟魏徵喝两杯么?
  不几日,贞观十九年四月初四,皇帝下诏祭祀比干,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
  总之,从贞观十九年四月初四开始,每年的四月初四,就是“比干日”。
  收到消息的老张心说到了这一天是不是得表演个“剖心挖肺”什么的,然后跑城门口看看没有卖空心菜的狐狸精……
  皇帝给事情定的基调就是“忠臣”,那末,谁将来要是在“甘蔗酒”上搞事闹反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大大的不忠啊。
  既然都不忠了,那李董逮住人扒了猛干,就怨不得当初没有说过对不对?
  勿谓言之不预也。
  实际上此时的山东豪门,也没反应过来,好些个已经跑去洛阳上班的世家子弟,还觉得这江汉观察使脑子秀逗了,怎么突然就开始拍皇帝马屁,弄了个“贡酒”出来?
  是的,大部分人以为老张这边搞出来的酒,特么就是为了入贡。
  他们哪里想到中央和地方要联手玩混合双打?
  李董先发了个诏书,说比干如何如何忠臣,朕真特么感动的不行,那殷商的故事,实在是催人尿下……某条土狗摇身一变,理论上就是个“忠臣”。然后李董又接着来了一个诏书,说是要在辽东和朝鲜道劳军,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劳军么,皇帝心血来潮想怎么慰劳都可以。
  只是皇帝显然不按常理出牌,上来就跟牛进达说了,老牛啊,朕给你一批酒,敞开了喝,你有没有问题?
  牛秀当时就敬了个礼:报告首长!没有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第九十六章
内海
  一条甘蔗可以有几种用法,这是好事,但想要让人进一步投入甘蔗种植,这就需要用到组织力相当高的团体。
  贞观十九年的大唐朝廷,的的确确做到了“威加海内”,但“千古一帝”真正皇权下乡的地方,也依然只是长安和洛阳两个京畿地区。恰好这个地方更适合种粮食,而不是种经济作物。
  又或者说,种经济作物的回报率,并不比种粮食高多少。
  至于江南诸州县,不拘江东、江西,当年为了“维护地区和平”而进行的“怀柔”政策,后遗症显然就暴露了出来。
  江西还好,因为“地上魔都”的特殊性,地方世家被暴力洗牌一次,新兴的“乡贤”“诗书传家”想要重新建立,起码也要五六十年的时间。而这个过程中,老张会不会拎着屠刀把曾经的小伙伴再杀一遍,也是不能预料的事情。
  反而江东甚至是岭南,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李董倒是颇有机会通过“权威”来影响。
  哪怕老张的“授业”恩师陆德明,本质上,还是吃贞观皇帝俸禄的世家族长。他和张德,只可“同富贵”,不可“共患难”。
  贞观皇帝“权威”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朝廷大政,更迭官吏升迁的考绩标准。
  从以前的“劝课农桑”,李皇帝下令,往后升官发财的唯一指标,就是GDP……不是,就是种多少甘蔗。考绩标准的改换,自然而然地让那些不在京畿范围的州县,点头哈腰地折腾一下。
  而李董又是个讲究实利的老板,为了防备风险,他霸道的同时,又相当的冷静,一如既往地会在某个地方搞试点。这时候试点的摘选,就要看当地巨头的眼力如何。
  如冯氏、冼氏,是打定主意跟着李唐皇室走,才能稳稳地盘亘广州开枝散叶,那么,当中央提出这么一个要求的时候,自然是忙不迭地拥护。
  这和某条土狗跟李董一起玩混合双打不同,冯氏、冼氏,颇有“为王前驱”的意味,只要甘蔗再度扩产,“甘蔗酒”行销暴涨,皇帝自然不会吝啬分一杯羹。
  “操之,‘蔗酒’当真如此产量?”
  江西总督房玄龄虽说从曹夫子那里知道了“甜蔗酒”自古有之,但还是觉得有点奇怪,要是这酒真的这么牛逼,古人除非疯了不推广。
  老张费了好大的唇舌,这才解释甘蔗种植需要的水利设施、地理环境、气候要求、土地规模等等条件,并不是历朝历代都能搞定的。老张尤其是拿云梦泽做了例子,两汉四百年,楚地就跟云梦泽干了四百年。
  再往前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为了增加土地产出,更云梦泽也没少缠绵。当年楚军还装备过鳄鱼皮、犀牛皮的皮甲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