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1398

  这不仅仅是军事项目,因为丝路,又是经济项目,而又因为历史,它还是政治项目。
  倘使不能恢复西域故土,拿卵去和炎炎强汉比?
  时人即便骄傲,但提到汉朝,依然是神往无比,无人觉得眼下的大唐,真个就和汉朝能够相提并论。
  但对于西域现在的军人、商人、士人来说,西域这个项目,前途无量。从一开始的忐忑、茫然到如今颇为清晰的脉络,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很多聪明人都差距到,这个项目是可以盈利的,尽管这个盈利,很可能又是人血馒头。
  人血馒头吃多了,走夜路也怕。
  “哥哥,你给俺们出出主意,这将军……是个甚么主张?”
  安菩是骑军头子,副官不管汉胡,都喊他一声哥哥。
  “这我也说不上,不过,今年敦煌囤的物资,显然比去年多了不少。只米糠两样东西,前年……前年还是有敦煌人吃青糠饼吧。今年,青糠饼都是饲料,碛南又养着蛆……”
  “哎呀!快别说了!老子一想起那些鸡鸭入娘的吃蛆,老子就浑身难受!”
  “你懂个甚,中国也是这般做法。听说是沧州的法子,沤肥的时候顺带弄点蛆。说起来,这蛆怎么就变成蝇了?俺以前还真不知道。”
  “你这算什么?吴王殿下还写了一篇《阳精论》,说这阳精里面有虫子,跟蝌蚪一般……这蝌蚪,就是子嗣。”
  “呸!你球囊里才存的蝌蚪!”
  “那可是吴王殿下!”
  “吴王殿下怎么了?吴王殿下怎么了?”
  碛南军的骑军营帐中,军官们的论点,一下子飙出去十万八千里,一群大兵在激烈讨论,自己射出来的到底是不是蝌蚪……
  安菩一肚子的话,直接就被憋了回去。
  蝌尼玛的蚪!
  关起门来讨论,都一股子生栗子的味儿!
  因为李恪的那篇文章,安菩现在已经不能接受张德偶尔会说某某人孩子气的那个“孩子气”。
  孩子气……入娘的孩子气!
  贞观十七年因为中国地方的震荡,西军也发生了变化,大头兵们原本以为,博陵崔氏那必须得高大上。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博陵崔氏裹挟了大量的“同犯”跑来西域,结果识字率还不如西军。
  鄙视。
  虽然大兵们不会写诗,但博陵崔氏子弟们扯经史子集,他们也是当放屁,老子拎着刀砍人,要那玩意儿干嘛?
  识字数量是衡量“有文化”“有深度”“有内涵”的唯一标准,大兵们是这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将军说的!将军为什么这么说?武汉有条江南土狗写信时候,就提了这么一嘴儿。
  没当真的。
  小蝴蝶不能扇翅膀,幺蛾子就能扇了?
  这也导致博陵崔氏一帮落魄鬼到了西域,本来还想摆谱,心说老子满肚子的学问,你们写个文书的,不还是得求到老子?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西域公文从来不要“微言大义”,只要精准、明确、清晰。口令得让火头军听明白,还得让民间武装团伙也听明白。
  “曹宪误我诸夏——”
  咆哮的崔氏子弟不计其数,但又不得不拿起《音训正本》,老老实实地学“拼音”,学简体字。
  惨无人道,惨绝人寰……
  除此之外,博陵崔氏的大多数人都万万没想到这里真的就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因为不去“耕其田”的,没饭吃。
  简单,粗暴,恶心,恶心至极!
  农庄充满着梦幻主义情调,军屯的隔壁就是商屯,商屯的老板还时不时过来串门,就琢磨着,是不是能多匀个万儿八千亩……
  “商贾贱人,焉能辱我——”
  然而这些“商贾贱人”,还真不是一般的贱人,他们能在敦煌说得上话。西军总司令那里,那是挂了号的,“拥军”项目做了多少?就说这粮食吧,商屯收成粮食换了盐业产本,完了多出来的粮食,基本就是福利。
  一个汉子,一天只要能保证有三斤好粮食,美娇娘随便挑啊,只要对着胡女硬的起来,下得去鸟,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有些个“民兵”性质的单位,也就是靠这点福利,在西域解决了个人婚姻问题。不但脱了单,还成了家,立了业。
  这样的商人,敦煌方面别说敦煌宫,就说这西军大本营,能不支持扶持?尽管这些商人一开始,那是冲着皇帝爸爸的盐业产本去的。
  无所谓!
  博陵崔氏遭受了大清洗,但好歹没有遭受大屠杀。来到西域还死了不少人,但活下来的更多。
  照理说,一切从头开始,将来,应该还是能够有将来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西域和他们经史子集中的西域,根本不是一回事。
  画风不一样啊它!这和说好的西域不一样啊!
  “法外之地!法外之地!法外之地啊——”
  博陵崔氏的子弟们咆哮着、怒吼着,不是因为胡风易俗,不是因为人民人种,而是这里的做法,这里的准则,透着一股子让世家大族绝望窒息的气息。
  这种气息,太熟悉了。
第五十五章
不一般
  咣!
  “堂堂崔氏,何止与此。何止与此啊——”
  将手中的钉耙用力一掼,年不过二十的青年一边落泪,一边朝天咆哮着。他依然头戴冠帽,虽然质地较之以前的丝绸羽绒差了不少,却还是头戴冠帽。来西域已经快半年,博陵崔氏的子弟,衣冠总是这般的齐整。哪怕不是日日华服在身,却也体面。
  如今为了上工,旧年楚楚衣冠的少年郎,也收拾了宽大袖口,学着中国老农,将袖口缠裹,或是向上一翻,腰间的衣带也多是用绳索系的更加紧致一些。
  早年流行的步履皮靴,一股脑儿全卖给了胡人,自己为了便当,要么赤足,要么赤足,要么赤足……
  行走田间地头,哪怕是芒鞋木屐,都比旧年鞋靴便当爽利。
  “休要聒噪。”
  打头的老汉即便一身短袍,可那股子出人意料的儒雅,还是能够从一双老态的眼睛中投射出来。这是一种浸润某种领域数十年的气场,外人如何学,那也是学不来的。
  不是沽名钓誉的人形畜生,也不是全然没有脸皮的衣冠禽兽,老学究一枚,仅此而已。
  摆了摆手,老汉环视四周,淡然道:“这块坡地,若是修好‘井渠’,能得田千六百亩。一亩地打一石粮食,一年两季,多少也能剩个二三千石。够吃了,再咬咬牙,挤出一笔嫁妆,也不是不可以的。”
  指了指不远处的另外一块石头滩,有灌木丛,也有一片草地,跟着稍微长一点的一片乱石滩,便是一块不差的草场。但草场和他们无关,是西军的。
  “那地界,养猪养鸡都可以。老夫听西军的记室、文书说起过,有些中国农户,是跟着贾氏在这里操持旧业的。沤肥之余,还能产一些蛆虫,是给家禽进补一场的‘肉食’。草场虽大,也没崔氏的份,不过,西军的马跑起来,草场的虫子,也是找地方飞的。虫子可以做个灯,既然读书,应该也懂‘飞蛾扑火’的道理,收拾一些虫子,也能给家禽‘进补’。能养鹅,崔氏求亲,也不必专门去打个大雁……”
  慢条斯理地说着,老汉面色如常,就像是没有怀念过去一般。他手指搓着掌中日渐厚实的茧子,就像是以前搓着那些新制宣纸印刷的书籍一般,心境如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懂、做……做到,不可混为一谈。既为崔氏子,难不成只有傲气,没有傲骨?”
  老汉说罢,缓缓伸了个懒腰,然后沉稳地看着一群年轻的后辈:“程处弼既为皇帝所属‘冠军侯’,甚么时候‘封狼居胥’,都是望眼得见。西域,天大地大,大不过唐人,大不过唐军。胡女尚且知晓‘唐朝军汉,穿衣吃饭’,难不成,崔氏女比胡女都不如?”
  他扛起了锄头,锄头一挑,竟然是熟练地将一只大茶壶挑了起来,然后一边走一边看着年轻的后辈们:“莫要再耍甚么世家大族性子啦,一个结结巴巴的崔季修还不够么?走,上工!”
  一片寂寞,只是片刻之后,老少男丁,都是抹了一把汗,吃了一口茶,挖地的挖地,锄草的锄草,纵然是有抱怨,也不再入耳,至多至多,只是显露在了脸上,显露了在了不服气的眼神中。
  旧时疏勒王城,胡子拉碴的常服文官多了起来,碛南军在城外的大本营,营帐中只穿了一条沙滩裤模样大裤衩的程处弼正来回踱着步子,多年作战留下的胸前伤疤,却也挡不住多年增长的胸毛。
  饶是体毛甚多的胡种亲卫,脱了衣服,也没有程处弼这个来得有冲击力。
  “这崔氏眼下的当家人,倒是好气魄。这老家伙,什么路数?”
  “季修公的书信中,说起过此人,言及此人是个老夫子,只爱学问读书,不甚和崔氏嫡传来去。原本也只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至多子弟求知问解时,会来寻他,比翻书好用。”
  “到底还是家底厚啊,一窝的鸡毛,还藏着根金的。难怪几百年不死……”
  灌了一气冰凉的葡萄酒,程处弼掀开军帐,看了看外面的日头,这地界,热起来能死人。不是气话,而是真的能热死人。
  每年西军,哪怕是本地的杂胡仆从军,也是要热死人的。除了热死人,还能冻死人。
  唐军因为越来越善于利用煤炭,解决保暖御寒问题反而要比解决消暑纳凉要便利。西域因为环境的缘故,加上地广人稀,壁炉、地炕在新技术和新燃料的帮助下,很快就受到了欢迎。
  程处弼手头有一个数据,冬季出生的婴儿,成活率比夏季高得多。西军虽然是属于为数不多能稍微管住一下下半身的唐军,但“有钱有粮”有“煤球补贴”的唐军大兵,在西域养三五个外室或者只是“饲养”几个发泄欲望的侍妾,那是比比皆是。
  娶妻的门槛还是在于歧视链,独臂将军王祖贤娶了个莫姓羌女,尚且为人鄙视,何况是不值钱的胡女。
  当然程处弼并不关心士卒如何上他们的外室或者侍妾,他关心的是这些人的生育能力。
  只要射出来的还是正常蝌蚪,用不起也不需要用避孕套的大兵们,在零件功能都正常的情况下,有后代子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这是一个可观的数量,拿来做样本,绰绰有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