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1398


第四十三章
有点意思
  “这个碛南军和且末军……和传言的西军,不太一样啊。”
  乔师望抵达敦煌的时候,本以为西军就是敦煌府兵那样的,或是侯君集的那些老部下。可眼见着碛南军和且末军,着实有些搞不清楚状况。
  “这些卫士,都识字。”
  在一旁沉默了好久的郭孝恪,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然后就看到一队碛南军的卫士,排着队伍一声不响地在街道上走过。随后,依次进入了食肆,店家见来的人多,正要清一张桌子出来,却见这些卫士,将两张条桌拼在了一起,接着或站或坐,就这么吃喝起来。
  “倒也不喝酒。”
  瞧见了那些卫士,乔师望眼睛一亮。
  “开打的时候也喝,朱俱……碛南城内的葡萄酒,都被他们喝了个精光。”
  这些大兵的气质非常独特,往来客人虽然敬畏,却也不像遇见兵痞那样慌不择路的逃窜,反而是战战兢兢地在一旁找个地方坐下,然后小声地叫着吃喝。
  “观落叶而知秋啊。”
  郭孝恪感慨万千,“能让百姓不怕士卒抢劫,便是强军。”
  有条不紊的吃喝,并没有暴饮暴食,控制着食量的什长放下碗筷之后,卫士们同样陆续放下,然后从独特的马裤裤兜中,掏出了一张布绢,擦拭完嘴之后,再将布绢折叠起来,放回了裤兜。
  “噢?”
  见到这个行为,郭孝恪和乔师望都来了兴趣。
  “素闻且末军好杀敢战,乃是陷阵死士一类。未曾想,竟是颇有礼数!”
  乔师望拍手称赞,然后才进一步观察着这些卫士,发觉这些卫士竟然仪容整理的极好,军装更是相当的整齐,并没有歪七扭八的累赘。佩刀或是箭囊,都保养的极好,这是一个平时极为规律的部队,哪怕是皇帝麾下的“万骑”,也不能如此时时保持着良好的军容姿态。
  “陆头,司马给俺们招了兵,说是淮南山南剑南的都有,咱们这是要扩军了吗?”
  “扩个甚,安校尉升官,司马要给他安排人手。”
  为首的什长站在一侧,其余的士兵则是老老实实排着队,并没有三五成群勾肩搭背,那种手掌时时按在刀柄上的姿态,任谁从他们身旁走过,都是小心翼翼低着脑袋,不敢随意瞄上一眼。
  连最不晓得事理的屁大点熊孩子,都知道且末军在敦煌,刀子就没说停下来,时不时地见血。别说党项、突厥、蕃人,就是皇帝的家奴,都死了一个。
  当然此时怎么揭过去的,没人知道,毕竟事情闹出来的时候,敦煌宫监也没出来阴阳怪气,反而还派人好声好气地安慰程处弼。
  有好事者甚至传言,是不是皇帝老儿绿了左领军大将军程知节,这程三郎其实是皇帝的私生子,将来要做“冠军侯”的。
  传的有板有眼,而程处弼剁了一个阉人也确确实实没事儿,这就耐人寻味,味道还非常的独特……
  “那陆头,你要升官么?”
  “我啊,想升,也不想升。”
  什长拍了拍腰间,“我这腰眼差点被突厥崽子扎了个对穿,不扎回来,这事情,不算完。”
  “俺还想当什长呢。”
  “就你?让你带着弟兄们走图伦碛,你他娘的连北斗星在哪儿都不知道,还什长。饭堂里的什长么?”
  一什的大兵都是哄笑了起来。
  那年轻的小子顿时憋红了脸,梗着脖子道:“怎地,俺就不能当什长?俺现在已经能认路了。”
  “你啊,早呢。”
  什长拍了一巴掌那小子的后脑勺,“这图伦碛,这茫茫沙海,是不一样的。”
  正说着,前方看到一队牵马的同袍,打头的是个精瘦大高个,见到这边,立刻招手喊道:“陆哥,你家旅帅要的条子,写了么?”
  “写个卵哟,甚么条子,那叫报告!”
  陆什长抓耳挠腮,“老子识得几个字,就开始提笔写,跟狗爬过的一样。娘咧,写了恁久,也不知道怎么写。你说上头怎就要甚条子,琢磨那些个蛮子作甚么!”
  “想着啥写啥,要不俺的借给陆哥?”
  “不敢借不敢借,还是自己写。”
  两边互相打趣着,却引起了郭孝恪的注意,临行之前,李绩对他的告诫嘱托,他是记在心里的。
  他听到了两个不同兵种的什长,分别说着同样的一件事情,顿时来了兴趣。
  “乔公,某去打问一番。”
  “且去就是。”
  乔师望并没有太注意士兵嘴里的“条子”,反而对两边大兵的气度更感兴趣。他竟是有点想让这些卫士,跑来都督府给他做亲卫。
  但是这种念头,几经翻转就打消了。程处弼和一般的膏腴子弟不同,他不是靠着父荫起家,交结的更不是狐朋狗友,领路人更是嚣张一时的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尉迟恭。
  除了这些,西域真正的年轻“文官”,只有一个还在敌国周旋,大胆游弋的长孙冲。
  而长孙冲,却一直在配合程处弼。
  至于程处弼脑袋上顶着检校司马的头衔,那是对他的保护,免得被碛南都督府都督给瞎指挥带进沟。
  巧了,他乔师望就是碛南都督府都督……
  作为一个老油条,乔师望很清楚程处弼在皇帝和兵部、鸿胪寺眼中,简直是一颗大宝石。
  他乔师望作为一个靠着厚颜无耻发家致富的人,能没有眼锋?
  拂须微笑,乔都督他摆足了姿态。
  至于郭孝恪,大马金刀地跑到两个什长跟前,然后和和气气道:“适才听到你们说的‘条子’,是个甚么?”
  “某是郭孝恪。”
  见两边什长不但没有因为见到上官而畏怯,反而手指扣在刀柄上,一脸严肃地看着这边,郭孝恪就知道,这帮看上去遵纪守法甚至还有点知礼的士兵,没一个是善茬。
  听到是郭孝恪,两边什长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立刻行礼。
  “见过将军!”
  二十几条厮杀汉,陡然齐齐地喊了一声,把整条街都炸了起来。竟是小片刻的鸡飞狗跳,有个做面疙瘩汤的伙计,竟是一盆汤都洒了出去,吓的脸都白了。
  “呃……免礼。”
  郭孝恪一时也愣住了,半晌才反应过来。
  两边什长将条子说了说,郭孝恪又是讶异道:“你们还要写这个?”
  郭孝恪有些震惊,因为两边什长被旅帅要求写的“条子”,是将突厥、铁勒、波斯、蕃人、羌人、党项人、鲜卑人等等作战时候的表现描述出来。要将他们的优点列出,高矮胖瘦力大气长,使唤什么兵器趁手,射箭能有几步……
  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大头兵该总结的,这是行军司马的差事,乃至是将军幕僚们的活计。
  “且末军……有点意思。”
第四十四章
好本事
  凉州,刺史府内李大亮皱着眉头压着一叠新出的山东报纸,多是洛阳、荥阳等地的物事见闻,公事结束或是休沐时,李大亮也对这种增长见识的方式,大为推崇。
  更何况,这报纸要是没有他儿子主持的“南山宣纸”,也是不能诞生。纸价如今压得很低,平民就算不能负担,但行脚商们,却也能承担一旬一次的“大报”开销。又听说山东河南淮南江南,大商号为了行走门路,多弄了“私塾”,以资学子。加上王学兴盛,“新学”传播,倒是也不怕看得懂的人太少。
  不过李大亮最近看的几份报纸,其中夹带的“一家之言”,实在是有些过了,而报纸上说,这是受了“凉州儒林郎”的启发……
  而所谓的“凉州儒林郎”,不是别人,正是李大亮的儿子李奉诫。
  “二郎,你在洛阳、扬州都待过。不是说大郎在做官么?”
  “早辞了。”
  正埋着头吃糕饼的年轻汉子听到凉州刺史说话,抹了把嘴,抬头回道,“俺在江都没地去的辰光,李家兄弟就辞了那鸟官,跑去洛阳做学问来着。嘿,老叔,你是没见着,俺这兄弟在洛阳,那是这个!”
  说着,年轻汉子伸出大拇指,一脸的羡慕赞叹。
  接着又道:“后来俺受了个贵人提携,拿了些盘缠,跑去武汉给人带个口讯。也是跑腿帮闲的干活,要不是在那地界吃了一碗豆腐脑,听了一段小说,也不曾想去投军。也是奇怪,那张观察居然还给了俺好些便当,在长安那叫一个横行无阻……老叔?”
  眉眼一挑,却见李大亮黑着脸,这厮顿时压低了声音:“咳嗯,俺在长安倒是分外安生,学了李家兄弟三分功力。于是和武家的两个哥儿,结了伴,跟着华润号的商队,投奔西域且末军去。”
  “二郎,武家的两个子弟,什么来头?”
  李大亮拿起一盏茶,浅浅地饮了一口。
  “说是远房子侄,见他们喊武二娘‘孃孃’来着。俺听说武二娘有两个亲兄弟,就是不知道在哪里当差。不过听跟俺来的武家子侄说,那两个武家叔叔,差点没死在渭水。去河套又被人沉了黄河,幸亏遇上一窝放牛的匈奴崽子,把这两个倒霉蛋给救了。听说屁股上还中了箭,走路跟瘸子也似……”
  李大亮眼睛一闭,烦躁的厉害。眼前这个杨二郎,他才说一句话,杨二郎就一连串的废话冒了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