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398

  这个片区,多是这样的工坊,裴行俭也算是见多识广,并不稀奇。不过当他看到一间新制工坊正在搭建门匾,便问道:“那边是新开的工坊?”
  “是家制粉厂。”
  “麦粉?”
  “听说不是麦粉,而是做米粉、芋头粉之类。”
  “米粉?”
  裴行俭没见过,便去看个究竟。
  “小的见过大令!”
  县令一到,商户子弟拜了一片,不过正在忙碌的工人却还是没停歇,忙个不停。
  就见有个古怪机器,管子中装了个铁制的柱头,那柱头是个螺旋状的,让裴行俭好奇不已。
  “这是甚么?”
  “回明府,这是个做米粉的器物。”
  回话的是工头,一边说一边吩咐人赶紧忙活,很快就将机子安装妥帖,有个年轻后生,穿戴谈吐和众人不同,他对工头道:“先试一下这根蜗杆合用不合用,要是挤出的米粉成色好,就不改了。”
  “行、行,听庞工的,听庞工的……”
  机器转动,不多时,蜗杆套筒的一头出料孔,不断有略带毛糙的米粉线被挤出。又过了片刻,这些毛糙的米粉线终于开始变得光滑,就有工人拿起剪刀,顺势就是剪断,将一把米粉线,放在一旁的竹制盘篮中。
  二十斤试做品挑了一些出来,就有人拿了出去。
  裴行俭奇怪道:“这是作甚?”
  “回明府的话,烹制一番,这些是要试吃的。”
  不多时,就有酸汤粉、炒粉、蒸粉、凉拌粉等等七八种做法拿了上来。
  原本裴行俭只是过来看个稀奇,这光景却是食指大动,竟然有尝尝看的欲望。
  大约是瞧见县令的模样,那被称作庞工的,让人端了一碗牛肉炒粉上来,筷子也是清爽干净,裴行俭一看这样,有些不好意思道:“那本县就厚颜了……”
  过了片刻,庞工问县令:“不知合明府口味否?”
  裴行俭脸色微红,轻声道:“且再来一碗。”
  众人顿时叫好,却是给县令喝彩的,那工头也是精明人,连忙出去和人分说,又报给了东主听。不多时,就有汊川县专门制作牌匾的,被人定下了一面“来一碗”的牌头,说是要发往长安。
  九月底,长安城外,多了一家名叫“来一碗”的米粉食肆。
第八十八章
珍珠养殖
  今年的秋收农官们进行了预计,估计能增产两成,于是沔州地方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木制脱粒机和板车。
  以庄园为单位,干路上停着大量的待用大车、独轮车,汉水沿岸的粮船,也连绵不绝,超过三千之数。
  除了要应对秋收,今年最后一批“沔州螯虾”对外发卖,这些螯虾是由东北鳌虾和朝鲜螯虾繁育而成。和一千多年后大卖的克氏螯虾不同,它们的一对大钳子并不大,但是尾部肥厚,肉质偏甜,很受南方人喜欢。
  又因为扬州润州聚集大量南北方的商旅、官员、工农,这种水产加工入味相当便利,很受欢迎。
  只是“沔州螯虾”产量不高,贾氏几近培育,但到底没有这种水产养殖经验,成本上来说,是一直在亏钱。全靠珍珠养殖来平账,还能坚持下去。
  眼下能算得上产业化的水产,也仅仅是鳗鲡、甲鱼、青蛙还有就是珍珠。
  鳗鲡的养殖方式,千年不变,哪怕是一千年后,种苗也依然是靠人工在野外江边海边捕捞。但鳗鲡肉质细嫩,口感绵软,做汤鲜美,炙烤香甜,对贞观十年以来的大中城市居民,都是相当考究和上档次的食材。
  最重要的一点,鳗鲡、甲鱼、青蛙抗虫病相当强,投料主要以蚯蚓、河虾、螺蛳、杂鱼配合植物饲料。以亩产五百斤计算,沔州现有的一千亩鳗鲡水面,毛利能超过两万贯。
  又因为烤制的鳗鲡干咸香耐存,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尉迟恭尤为喜欢,目前安北军已经上表朝廷,兵部代为采购贞观十四年的军需中,就有汉阳鳗鲡干一项。
  “芷娘怎么出恁大的汗。”
  张德签发了一批公文出去,回了一趟后院,见李芷儿满头大汗,正拿着扇子扇风。
  “新制的狼毫眉笔泡的有点软,描眉不甚利落。这些都是长安城东要的货,岂能坏了这等事情。”
  安利号已经成了长孙皇后的钱袋,李芷儿重起炉灶,也不能弄香水之类。因为沔州珍珠养殖很是成功,加上张德让人在太湖也有养殖,市面上其实有大量的珍珠是养殖货,只是两京中人不知道罢了。
  李芷儿风云再起的本钱,就是这些珍珠。
  研磨的珍珠粉相当的细密,不仅仅是长安贵妇喜爱,那些个画师、选人,也时常在平康坊和贵妇门庭两头跑。
  眼下风气越发奢靡浮夸,举凡有些跟脚的,岂能落于人后,李芷儿凭借旧年人脉,倒也不差甚么。
  “不是听说在洛阳,李葭和李月也在操持么?怎地还要你忙前忙后?”
  “呸!那两个小贱人,还想来荆襄,当我不知她们心思?老……妾自有分寸。”
  “……”
  老张黑着脸,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李芷儿也不拦,只是不屑地白了他一眼。
  要说出手阔气,李芷儿的的确确非同一般。眼下珍珠养殖,止开珠、植珠女工,她手头就有一万五千之举。虽然其中一万两千多都是短工、临时工,但也足见其本事。京中女子,能管好一大家子内务的,都不多见,往往都是内宅鸡飞狗跳。
  京城繁华,远超历代,人情心思用以往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付。早先有些体面人家,家主婆往往不见于人前,可如今再是体面,哪怕是杨氏、温氏之流,也是多有在人前走动。
  往来客套人情礼送,不比在外应酬的丈夫要轻。京城中礼盒的变化,也是一场见证。从早先普通的素制木盒,到后来的漆器、瓷器、鎏金、烫金,再到后来掐丝金线为边,吹制玻璃为花,几近能工巧匠,非独具匠心不足以为美,豪奢攀比之风,天王老子来了,也是压不下去。
  又因为富贵人家用度越趋庞大,早先的开元通宝,早已不能满足日常采买。城西的华润飞票,竟是成了城东人家的日用主力。这和大唐其它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巴蜀西域,开元通宝和绢布,依然是支付的主要实物货币;登莱、润扬、苏杭,华润银元和金币,成了市面上主要流通的等价物;长安和洛阳,则是以华润飞票为主要支付手段;羁縻地区则是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传统方式……
  整个贞观十三年的唐朝,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支付手段并存的局面。甚至某些核心发达地区,更是因为便利性,出现了局部地区信用货币代替实物货币的现象。
  而华润号作为其中不能绕过去的一个特殊存在,在沔州地方,帮工虽然多有日结旬日结工钱,但只要是长工,往往都会将工钱留存为整。替换成一张华润飞票,不但安全,更是便当。
  多年磨合,哪怕是獠寨,如今也是认可了华润飞票的存在,也使得沔州得以积存更多的铜锭,用以制备青铜器物或者配件。
  因为经济生活上的紧密联系,獠人越发地愿意下山。虽然大部分獠寨依然顽固地保留着人身依附现象,甚至有些獠寨,奴隶生死依然是獠寨首领一言而决之。但因为个别獠寨带头输出劳力,生活上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獠寨之间的对比,引发的人心变化,却又是另外一个不出人意料的结果。
  李芷儿着手珍珠粉研磨,其中包装女工,有三分之一是獠寨女子。数量有一千多,平均每个獠寨女子一日工钱是十文,包午餐,睡大通铺,一月能有两百五十文以上的结余。
  而这些獠寨女子,往往会将工钱全部存下来,到年底时,獠寨的头人和丈夫,会来接她们回家,采买的年货,能够让整个獠寨吃上一年。
  当年求到张德跟前的獠寨,一年光獠寨女子做工,就能有一千八百贯结余。如果这些女子留在獠寨,基本没有太多产出,对獠寨头人来说,除了是生育工具,还是亏钱货。
  獠人的变化尚且如此,更遑论普通的汉族家庭,乃至洛阳那些新老更迭的权贵。
  当李芷儿最新的一批秋季珍珠粉运到洛阳的时候,就有洛阳女子社在洛水桥上,将那买来的珍珠粉倒在洛水中,并且束发戴冠,大声宣扬:“吾未闻女子之好,唯赖脂粉者;古之妇好,今之琅琊,皆一时雌杰,此为女杰也!”
第八十九章
女子当自强
  曹子建写《洛神赋》有没有偷窥他嫂子不得而知,反正杜总统现在神烦洛水河畔那些呼朋唤友的女子。
  这些女子自己结社不说,还时常往来各色人家的后宅,教人识文断字也就算了,还提倡“天文地理,自可究之;古往今来,皆可学之”。当然,狂人狂语,大唐见的多了,没见淮扬多的是骂李世民是自己儿子的么?
  可特么口号还喊出“师法往圣,求学今贤”,这就有点扛不住了。这话扔到长安,孔颖达带头喷死你娘的……
  “两位殿下以为如何?”
  洛阳城中有两位才女殿下,甚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听着多带感呐。
  可淮南公主和遂安公主心知肚明,她们胸腹之间的“才华”,得看“姐夫”“姑父”什么时候来快递。
  “这……”
  看着对席而坐,一身青衫的女郎,李葭心中羡慕,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正愁苦间,却听外头来了一声叫道:“二娘,杜总统召二娘前去。”
  “克明公唤我作甚?”
  那男装女郎站了起来,抖了抖下摆,又转身冲两个公主抱拳,“还请二位殿下恕罪,克明公召见,怕是有些事物相商。”
  “二娘自便就是……”
  李葭巴不得她快点走,这女子简直就是个祸害,眼下洛阳城中风头最盛的女子,就是眼前这个二娘子。
  “告辞!”
  言罢,二娘子潇洒利落,转身离开。
  “姑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