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1398

  老张看着杜总统在洛阳的规划,感慨了一句,“真是始料未及啊。”
  洛阳有了整个大唐第一份京畿行政级别的《卫生管理条例》,同时也有了《关于洛阳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条例》,同时也有了一封发往长安太极宫主人那里的《关于征税就近原则》的奏章……
  总之,杜总统好像有点赶时间。
  张德是完全看不懂他,别说他,扶正了中书令位置的长孙无忌也是有些心惊胆颤,总觉得手无寸铁的杜如晦是不是要谋反啊?
  可杜如晦貌似没啥能依托的地方啊?又离长安这么近。
  洛阳在新南市的东南,居然就开辟了一处更加新的“南郭工坊”。这个南郭工坊的性质,就是让贞观十二年之后的水力作坊,都在此地设立。并且二次加工的作坊,也只允许在南郭工坊新建投产。
  诸如腊肉腊肠及诸等腌制品,都会在这里看到。
  起先很紧俏的南城平民区,直接取缔了七人以上作坊的新建资格。
  杜总统不但这么做,还专门上疏,很快中枢就会下达《贞观十二年洛阳兴业诸议》,然后,杜总统凭借这份大朝会的疏议,会赋予辖内“工商所”突击检查的职能,并且有“按例罚款”的权力,而且罚款年终会以“炭补”的方式发放,比例目前酌情是罚款的四成。
  也就是说,当一个小康之家想要发家致富,拖家带口一波流弄了个米面作坊,上报两市是七口人在上工,实际上却又有两三个马虎眼。
  那么,遇上心狠手辣的“工商所”老哥,在高举“按例罚款”的大旗下,开启“年终奖”光环的“工商所”老哥,就会高呼一声“为了‘炭补’”,就能轻松地给这一户小康之家开个票,罚个钱,年底一杯老白干,还不是美滋滋?
  这样搞,肯定是会死人的。
  但对杜总统来说,事情会在死人之后,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然后就会稳定下来,最后就会循规蹈矩……
  始皇帝的法律对山东人来说太严酷,于是山东人为此闹腾起来,造反了。但汉家天下用的也是秦律,也没见山东人敢在文景面前扎刺。
  “杜总统这是要干啥?崔氏才刚被削了一顿,至于这么抢眼?”
  何止是抢眼,还夺目。
  在老张看来,杜总统干的都是要命的事情,他真是不怕死?
第六十九章
明枪易躲
  洛阳,别开生面的面貌开始刷新,总统府中宾客如云,却见谋了差事又辞职的郑穗本,像是个后进小郎一般,恭恭敬敬地见了杜如晦一面。
  “总统召我等前来,是为何故?”
  他和薛大鼎关系密切,薛大鼎攀上了房玄龄,他却是因荥阳郑氏缘故,和直隶近畿总统杜克明有了交情。
  除了郑穗本,还有诸多洛水两岸的世家豪门。此类家族,历经北朝百余年,又曾和隋朝两代高手过过招,门庭或有衰败,却还是屹立不倒。
  只是这一回,却是让人兴奋激动之余,却又胆颤心惊。
  清河崔氏宛若个吹起来的猪尿泡、羊皮筏子,被李世民一把天子剑,戳了对穿,用沔州佬的话来讲,这就是一只“纸老虎”。
  那末,这“纸老虎”当真是纸做的么?前几年,也不曾见识眼下的行情。那时候,李皇帝赈灾,尚且要来五姓七望这儿借粮,去山东士族那里化缘;那时候,山东各州县计吏,把持着各路粮仓,便是运河上的船儿,连三成姓李的也没有;那时候,清河崔氏一声令下,便有数以千计的士子呼号,数以万计的文士呐喊。
  只这当口,行情大大地变了。
  一场民变引发的官方屠戮,眼下一本本“野史”正要谱写一段“今昔唐皇类秦皇”的戏码,大约“焚书坑儒”不足以形容唐皇的狠辣。
  吃着洛阳一地崔氏的尸体,却还要矫情一番,拿捏着那点“风骨”,然后眼巴巴地跑来“房谋杜断”这边打听着消息。
  沔州有个长官说的好,这是反动阶级的软弱性……
  “世代传家,一族便是一家,一家便是一姓。中国虽非夷狄,家族亦如部族也。”杜如晦陡然冒出来一句话,轻描淡写,却是让郑穗本脸皮一抽。
  华夷之辨,大约不是今天要说的。
  今天,他们这些“洛阳新贵”,是想要知道一下,朝廷接下来的政策,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李皇帝是要赶尽杀绝,还是乘胜追击?亦或是杀鸡儆猴,还是说要“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尉迟氏为其镇北,薛氏、侯氏为其征西,辽东苦寒,却有石城。五十年内,中国几无敌手。
  只要李皇帝能活到刘裕那个年纪,当世再无世家,到那时,大约是化整为零了吧。
  “还请总统赐教。”
  郑穗本是要做官的,但眼下还不能去做官,他怕死。
  “一地郡望,乃是小族。天下之民,乃是大族。”
  杜如晦手中攥着一卷账目,将账目随手扔到了案桌上,负手而立,然后踱步瞄了一眼这些惶惶然的“洛阳新贵”,“老夫和尔等做个交易,何如?”
  一言既出,郑穗本等人皆是愣在那里,显然没想到杜如晦居然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但是贞观十二年的杜克明本来就“精神失常”,大胆地消费着皇帝对他的“恩宠”,别说郑穗本看不懂,连李皇帝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然而年终将至时,两淮山东,却是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讲课。那些个自持山东名士做派的名流,居然在鼓吹甚么“天命在汉”,还有甚么“一姓世族非族也,天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凡中国之民,皆一族也。”。
  这类奇奇怪怪的言论,传到荆襄,让张德很是讶异。
  “已经怕李皇帝到这个地步了?”
  老张琢磨着,他突然有点明白杜天王是要干嘛了。当今世上,单靠“五姓七望”或者山东士族再加点关陇军头再加点南朝士族,也不会是李董的对手。
  不说民心这些虚的,整个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中,李董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连亲王“封建”这种事情都能强行推动,可见天王和候补天王们,对李董的制约,已经只剩下幻想李董对“明君”这个未来概念的自觉。
  那么,皇帝说到底还是人,还是灵长类动物,他性质来了的时候,甚至根本不需要考虑政治需求,仅仅是生理需求,就去临幸一个宫女甚至厨娘。
  有谁可以阻挡?没有。
  新贵们在狂欢的同时,手中的权力增加了,开元通宝同样增加了,但是,他们增加的速度,增加的规模,却远远不如李董。
  说到底,新贵们只是李董新提拔的新员工罢了。
  作为贞观十二年正式在草原上挂号“圣人可汗”二世的李董来说,眼下他已经可以做到异常的任性,而无人能制。
  言出法随,不外如是。
  稚嫩天真的新贵虽然加持了“资本家”的属性,但说到底,没种没实力没胆量没勇气,反不对跟着李董打天下的老部下老伙计们来得胆大给力。
  猥琐不如张亮,谋算不如房乔,果决不如杜如晦,狠毒不如侯君集……那些原本用来给“五姓七望”添堵的废柴们,根本没有“五姓七望”的影响力和实力。但他们又掌握了庞大的财富……
  胖大如猪,不外是小儿持金招摇过市,而李董,他是一个可以把螳臂当车的歹徒都能碾死的boss。
  靠一家一姓一族,根本就是等着挨个被李董放血。
  杀猪就是这般的简单。
  杜如晦作为李董的左膀右臂,自然知道自己的老板是何等的残酷坚决。
  沔州长史府内,签字盖章的张德让下属开库发放冬衣,这是沔州治下官吏的补贴,当初李恪是盖章同意了的。
  借了张德的光,老李也是捞到了不错的“官声”,“官声”全靠同行的衬托同僚的吹捧,至于治下百姓,饿不死就是“德政”。
  “如操之所言,克明公莫非欲兴‘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是假,对付咱们这位陛下是真。”
  老李一愣,低声道:“此话怎讲?”
  “靠世族之力,同当今天子,可有一搏之力?”
  “今昔不同往日,大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姓安居乐业,治下略有结余,可谓‘天命’。内廷财帛满库,外朝吏员革新,诸业兴盛,交通便利,若五姓联手,尚有一搏。只此次清崔涉及民变,已现形也。天下世族虽巨,若是反唐,以卵击石。”
  “所以,老大世族,到此为止。”
  “操之话中有话?”
  “如今河南多有言‘天命在汉’者,更有人言,凡天下之汉人,皆为一族也。是为天下大族。李兄,当如何?”
  “这……同克明公有关?”
  “你,汉人;我,汉人;杜如晦,汉人;虞世南,汉人;门外小吏,汉人;街边贩夫,汉人;皇帝陛下,汉人……”
  听到这里,老李一个激灵,差点跳起来,低吼道,“杜如晦要谋反?!不……杜如晦这是要作甚?鼓吹‘天下一族’……”
  当世能看懂的人不多,只怕李董自己都未必明白。但杜如晦亲手执掌过新生的产业,他一个儿子在渤海沉浮,登莱见闻如其所见;他另一个儿子在京城厮混,长安风华便在眼下。
  杜天王不懂什么资本主义,也不懂生产几要素,人类几需求。但他为直隶近畿总统,却知道光靠一姓一家的世族,那是万万不可能在李皇帝的天子剑下逃出生天。
  “谁家天下”和“洛阳新贵”,根本就是死对头。
  单靠一家一姓一族来维持到手的开元通宝海上货船,百年之后,不外就是又一句别样的“君子五世而斩”,大约那时候,“富不过三代”就该诞生了。
  所以,哪怕老张这个偷鸡摸狗的江南土鳖,这光景,也不得不佩服杜天王当真是谋算万里,老杜这是打算在山东,弄一个全社会性质的精神概念出来。
  这个精神概念,其准则,必然是为如何保护这贞观朝“来之不易”的财富不被掠夺而存在的。
  到那时,“天下一族”之人,会人人自豪,不拘是士大夫还是黔首。那末,谁要是伤害“天下一族”,谁便是敌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