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4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1398

  李迷夏更是愁苦,然后满脸愁容地大口大口地吃着桃肉,让一旁站着的没谨台口水狂吞。
  不说是没谨台这个近臣,就是李迷夏周围的侍女阉奴,也纷纷难以自禁,目光不时地瞟过来……
  “要是‘唐朝神仙’能早点来我们象雄做客就好了。”
  “是啊是啊……”
  不仅仅是没谨台,所有羊同王王宫内的人,都是这样连连点头。
  而此事的勃律王都孽多城,有些原来的塞种游民看到了巨大的“龙骨”,震惊之余,更是弹起了琵琶,唱着“天子斩龙”的故事。他们一边唱,唐朝来的能工巧匠们,用奇特的钉子,将龙骨关节钉的更牢固。
  他们是光明正大钉的,用勃律王阎达的话来说,这是护国法师请来的“杀龙钉”,可让恶龙万劫不复。
  在“恶龙”骸骨之前修建的高台,已经正式取名“天子斩龙台”,“唐朝神仙”李淳风还专门建议勃律王阎达立碑,然后李真人亲自执笔记录。
  此事一个月后传到长安,让李董暗爽不已,却又不好意思直接出来装逼炫耀。反倒是侍中魏征很老实,直接说起西域有国名曰勃律,武德年曾来朝贡,上个月发生“天人杀龙”一事,可谓祥瑞吉兆……
  如此云云,李董在朝会上那是憋着笑脸故作肃然,先是假模假样鄙视了一下番邦小国的大惊小怪无知愚昧,接着又说这种无稽之谈,根本不需要去求证,肯定是假的。
  在众臣纷纷表示老板你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的时候,兵部尚书侯君集以及西域安抚使长孙冲,分别来了一份奏疏,说的就是此事,说“天人杀龙”一事,是真的,千真万确,如今西域传的到处都是,塞种吟游诗人琵琶都快弹烂了。
  当然了,大表哥操练了这么多年,脸皮早就不要了,他直接就说了:臣几经询问,皆言乃“太昊天子”怒而斩龙,故勃律国内建台修碑,恶龙骨骸之处,名曰“天子斩龙台”。
  众臣纷纷抬起头来盯着李董看,意思就一个:老板,你是会玩的。
  毫无疑问,贞观朝的大臣们没一个信的,就眼前这位天子,特么的要不是玄武门,鬼知道是不是真的一步到位。当年李元吉要是不那么愚蠢……嗯,这么说来好像是有点天命的意思啊。
  于是众臣们纷纷又低了头去,默默地看着李董装逼。
  此事在长安转了一圈,终于传到了汉阳。不过到了汉阳,某个笔名“苦聊生”的穷酸措大立刻就给李道长编排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说的,娑夷水龙王听说来了个唐朝道士能掐会算,每天给娑夷水打渔的渔夫指点一个地方,总是满载而归。龙王一听这消息,就从渔夫那里打听到了唐朝道士的落脚处,化了人形,跑去唐朝道士那里算命。
  那道士自称姓李名淳风,说是知道龙王来历。娑夷水龙王不信,便和道士赌斗次日降雨点数,岂料道士掐指一算,说出降雨时刻得水几多,龙王离去时,自忖本地翻云覆雨乃是自己差事,哪能让这唐朝道士赢了去。谁知第二天昊天上帝降旨,几时几刻降几分雨点,和李淳风算的分毫不差。
  于是……
  “于是龙王偷改降雨时辰点数,被上天降罪,斩杀在娑夷水畔?”
  老张一脸懵逼地看着崔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好啊。
  “兄长觉得不妥?”
  崔明月咬着笔杆,歪着脑袋看着张德。
  “不、不,非常好!非常好!”
  老张搓着手,还笑着说道,“最好龙王托梦给刚直不阿的侍中魏公,让魏公向人间天子求情,这样听起来,才更有趣啊。”
  “兄长说的是呢,不若就让魏侍中做那斩龙的监斩官好了,更显气魄。”
  “……”
  “兄长?”
  “哦,好,很好。非常好!”
第九十二章
双赢之法
  “抬头看吧!你的死兆星在闪耀啊!”
  抽出横刀朝天一指,一群不愿接受社……帝国主义改造的有活力社会团体,被沔州公安厅的特警战士当场戳死。“八·一九”特大具有黑社会性质团伙火并案,就此画上了句号。
  沔州长史张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将极其凶残的犯罪分子,一一擒拿归案!贞观十年八月二十日,沔州二县百姓纷纷拍手称赞,表示长史张德,真乃“罪恶克星”!
  谁是有活力社会团体?平日里不怎么服帖政府,但大多数时候服帖的团体。当这些团体不接受改造的时候,那么他们立刻就成为了凶残的犯罪分子。
  比如本地熊姓和朱姓,他们一个在汉阳,一个在汊川。如果他们听从长史张德的建议,耕地用水大家不要抢,那么,他们可以继续是有活力社会团体,也能参加沔州俱乐部的休沐活动。
  但是,他们居然从张德上位起就争水,争到拿老张的话当放屁。
  那么正如老张横刀朝天一指怒吼的那样,“死兆星”在闪耀啊。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这些地方小土豪,终于明白什么叫做一地主官之怒。只用了一天时间,熊姓和朱姓直接除名,个别首脑当场击毙,余众有“出谋献策”者,上报给了中央,刑部批不批斩首示众,也就这两个月的事情。
  至于熊姓和朱姓的亲朋好友,本来想要串联,然而老张公开放了话,有活力社会团体让他一个人不痛快,他让有活力社会团体全家举族不痛快!
  一时间,沔州政清人和官民和谐,地方土豪纷纷化身“乡贤”,修路的修路,铺桥的铺桥,即不争夺水源,也不打听全国最大工地的消息。
  这让人十分的满意。
  “够狠!”
  李德胜串门撸两个蛋筒吃吃,一边吃一边催着张德,“沔州那些不知死活的豪强已经清除,眼下可以治沔州境内涢水大堤了吧?这光景修渠,当是无人能阻。”
  因为在工部水部司还当着个九品官,李德胜今年的业绩只要过得去,就能升一升,工部和别的部门不一样,升官相对容易,只要有工程。
  “说的仿佛是我有意为之……”
  老张嘬了一口凉茶,悠悠然道,“熊氏那不知死活的东西,以为那楚地大姓的头衔来压我,就能拿些营造工程获利,简直……愚不可及啊。”
  “嘿嘿,你偏说这等漂亮话。你当我不知么?无非是那日吴王前来,这熊氏口出恶言,惹了你的心绪罢了。偏是拿这熊氏开刀才成么?”
  “我有那般无聊?”
  懒得和他分辩,老张思索了一下李德胜的差事,“眼下修堤肯定是可以,不过以我之见,修堤不如修坝,你我正好各取所需。”
  工部水部司的工程,有编内有编外,但只要完成,且有产出能利民,那么这个业绩是不会跑的。
  张德想的是再截个沼泽口,然后利用地势差,让地势低的一侧水排空,地势高的一侧则成为水库或者汛期泄洪区。
  多了不敢说,这种类型的湖沼平原,最少能得水田三万亩以上,理论上能多增加接近四百户人口。如果把临漳山周围能够利用的沼泽地全部搞定,估算一下,把现有的农田都算上,可以突破三十万亩。
  就算不搞大工地,光农业人口,临漳山地区就能养活两万人以上,单独设一个县出来完全不成问题。
  而这样的地区,在荆襄比比皆是。
  但是事情不是说张德想到了,就能一路畅通。光现有耕地为了争夺梯田区的灌溉水源,汉阳熊氏和汊川朱氏,已经打了几代人。而张德来荆襄之前,就已经布局,新修梯田的规模相当大,其中不小的一部分,就是用来堵地头蛇嘴的。
  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双方打出狗脑子来,老张从中斡旋居然都不听,反而还要去吴王府告他刁状,不仅如此,还仗着“乡贤”的优势,串联出仕子弟,准备去六部告他黑状。
  原本双方只是因为火并,影响了当地风气破坏了生产,张德可以既往不咎,事实上全国各地也是这样做的,和稀泥嘛。
  但是,他们不好好地祸害乡里,居然想要破坏他张操之的官帽,实在是忍无可忍!
  作为一条权限狗,老张怎么可能不利用手中的权限呢?于是熊氏和朱氏,就被张德踢出了“沔州发财群”。
  我是群主我最屌!
  “汊川以东,倒是可以一试,秋收之后,入冬前可以完工。”
  李德胜显然早有准备,此事是讨论过的,在隋朝就有施工方案,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施。
  实际上对楚地的开发,一直在缓慢但有效地进行,只是没有过像张德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大型开发。
  作为工部水部司的小官僚,如果是寒门出身,那不必多说,没什么戏唱。但李德胜除开丹阳郡公家公子的身份,当年在北地坑了范阳卢氏一事,他绝对让不少朝中官僚记得他。
  尽管事实上来说,他是给皇帝钓鱼执法背黑锅,但这不妨碍他在新贵集团中,名声还是有的。
  加上张操之在侧,老李只要不掏出意大利炮而是意大利面,工部老大段纶,不介意给张德和李客师一个面子,而且很有可能还要低调地拍一下老板李世民的马屁。
  “旧时汉阴以北,小别山对岸,你可知估算有田亩多少?倘若沼泽平抑下去。”张德突然面带微笑,给李德胜倒了一杯茶,省得他吃冰激凌吃坏肚子。
  “多少?”
  “一百三十万亩,汉水南北加起来,大概是这么多。”
  江汉平原是个好地方啊,可惜这年头还没开发出来。
  “穷你我之力,大约是有生之年看不到的。”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张哈哈一笑,“总不能甚么事,你我都全部包了吧?”
  “汉水以北就不要想了,待明年升了官,倒是可以一试。”
  “给你个汊川县令做不做?”
  “先看看今年种麦,能产几何再说。”
  这年头,小麦亩产感人,北地最好的片区,平均也就两石。二十斤麦种下去,收个一百来斤就是老天保佑。像贾氏那样挑拣实验田,弄出四石五石六石这种事情,也就是给朝廷吹牛逼用的。
  真实情况就是小麦产量低下,而且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贾氏一直在推广套种,就是为了保证能够丰年有余的同时,还能扛得住灾年。
  不过和西域地区比起来,河北河东的产量,那也是高产中的高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