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1398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董的心情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操操操操操操操……
  “唉……”
  虽然手中看的是谢叔方的奏书,然而心情很复杂的李董,怅然一叹,心酸的让内侍们都有点想哭了。
  不过,谢叔方的奏书,还是在下一次的大朝会上掀起了些微的波澜。
  “谢叔方的奏书,你们怎么看?”
  关于杀麴文泰全家这件事情,是长孙无忌通过戴胄提议的。戴胄在宰辅会议上提了一下,因挂着东宫老师的头衔,侍中王珪一个身家清白的人,咬咬牙,就起草了那篇如何杀高昌国王全家的诏书。
  中书令温彦博从来没想过王珪会起草这样的血腥玩意儿,于是狂喷王珪丧心病狂之余,更是直接找老板谈判,说你要是这样干,往后西域到底怎么统治?靠屠刀吗?而且下刀子的是侯君集,难道你指望这个豳州老流氓能约束自己的欲望?老板你这是在玩火知道不?
  结果李董面无表情地看了温彦博一眼,就说了:房玄龄觉得也可以搞,而且杜如晦说了,公司财政给力,账面流动资金丰厚,这时候不搞收购吞并,有点说不过去啊。趁我们还能干,先干死那帮小公司,以后子孙就省点力,专心搞基建,岂不美哉?
  温彦博还想反驳,李董又说了:小温这个人朕很看好的,只要功劳够了,朕不会吝惜爵位。
  这特么还有什么说的!
  于是中书令在王珪的草案上盖了章,交给房玄龄去执行,房玄龄于是就给侯君集发了个快递,接着就有了侯君集问谢叔方“我们出去砍人用啥理由”的场面。
  而谢叔方给的理由是:这帮人祖先跟我们是一起的,结果现在给隔壁伏低做小,这让我们很没面子,难道不应该砍死吗?
  豳州老流氓一听说的太特么对了,砍!
  砍完了高昌,罐头兵们一边拿着水壶喝水,一边望着焉耆的方向,然后问西州特别行政区首席行政长官谢叔方:那边又该用什么理由去砍呢?那边的老大好像贞观六年的时候,去长安朝贡过的。
  谢叔方眼珠子一转,派了个快递到长安,上书说:“焉耆王龙突骑支,嫁女为阿史那处纳为妻。阿史那处纳之兄,乃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六年龙突骑支乞开莫贺延碛商道,得中国便利,今又私通突厥,乃小人尔。”
  于是大朝会上的大佬重臣们眼睛一亮,心说这特么也能想到,谢叔方人才啊。简直是他祖先谢玄灵魂附体,太牛逼了。
  日天操地组合之一的程咬金一看皇帝的表情,顿时心里有数,赶紧跳出来大叫一声:老板,我看焉耆这个地方非常好,有山有水有湖泊,可以搞养殖产业,我个人建议是养沧州猪,出肉率高不说,一窝能生十几个!
  大家一看拍马屁怎么能少了自己?连忙跟着程操地一起跟着拍,一看李董眉飞色舞,作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还能不知道龙心大悦?
  很快,长安人民群众得到一个消息:皇帝说了,焉耆国王不愿意养猪,他活该被打。
第二十五章
鸡同鸭讲
  “郦子注《水经》,所言‘敦薨浦’,即是焉耆‘近海’,乃是天山大湖,颇有蒲、苇、渔之利。”
  西征大军行营,跪坐在左侧的文士挺直上身,正在跟侯君集讲解着焉耆的优劣。此人不是别人,乃是张德的老铁,有自灭满门倾向的反社会分子崔慎崔季修。
  “郦子是谁?”
  一脸懵逼的侯君集虽然不是文盲,但要让他知道这些奇奇怪怪的偏门知识,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于是崔慎内心鄙夷,面色如常道:“北魏郦道元,有书《水经注》传世。”
  说是说传世,然而《水经注》除了极少数衣冠巨室之外,只有朝廷的最高学府才能阅览。民间基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书传播,内廷外朝也没有人会愿意把这等书籍流传于世。
  和商人一样,工匠的地位逐渐走低,这个锅要甩到春秋战国时候去。
  没办法,谁叫那时候出了“收买人心”、“奇货可居”这样的成语呢?商贾地位被一巴掌扇到地上,还是因为华夏文明太早熟,早早地发现了这里面的坑。当然后来又被这个坑反坑,这纯粹是生产力的问题。
  而工匠也没有讨到便宜,“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放出来之后,连始皇帝都知道:朕的手办,不能让别人知道藏在哪里,你们都给朕去死……
  文明太早熟,就会很早发现金融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而生产力的低下,又使得早熟文明的统治者们为了金钱美女一大堆,毫不犹豫地寻找着续命的办法。
  这个办法后来叫“重农抑商”,至于“独尊儒术”的后遗症,这锅真不是董仲舒能背的。
  精英阶层们知道力量是一回事,但不代表他们会把力量放任出来。
  作为衣冠巨室的高门一员,崔慎已经放弃了治疗,他和张德一样耐得住寂寞。张德为了小霸王学习机,可以做一条脱了缰的野狗。崔慎为了自灭满门,可以毫不犹豫地背叛自己的阶级。
  干柴遇上烈火,两人狼狈为奸,自是相辅相成颇有斩获。
  登莱沧州海州那都是小儿科,洛阳东都埋下的钉子也不算什么,河东河北的布局算不上高深莫测,但是这些事迹,却能够让西征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虎躯一震。
  而当崔慎跟侯君集说附近有金银铜铁煤矿的时候,豳州大混混整个人都是满脑子的“三农民开局攀科技”,“双敲野兵营爆兵”,“拖家带口一波流”……
  所以,作为一个流氓,侯君集高度尊重知识分子,尤其是姿势繁复的知识分子。
  “季修老弟,某听华润号伊吾堂大主事曾言,焉耆芦苇亦有万金之利?”
  “……”
  哈?季修老弟?
  崔慎整个人都是崩溃的,他知道侯君集素来不要脸脸皮厚,可是万万没想到,在自己跟张德称兄道弟世人皆知的光景,侯君集居然跟他称兄道弟。那堂堂兵部尚书跟工部员外郎一个档次?
  此人诚乃俊才!
  反社会分子心中如此评价着侯君集。
  “焉耆芦苇质地上乘,吾西来时,操之嘱托吾多多留意。”
  崔慎话留了半截,拿起案几上的茶杯,吹了吹茶末,然后饮了一口,不紧不慢,慢条斯理,让侯君集急的心痒难耐。
  片刻,崔慎才接着道:“焉耆芦苇除编制之利外,亦可造纸。”
  “嗯?”
  豳州大混混整个人一愣。
  “造纸。”
  “嗯?!”
  崔慎低眉扫了一眼侯君集,“长安宣纸自凉州抵此地,只怕价钱翻几番都不成问题。西征战事扫尾在即,若是能对焉耆用兵,拖延一年半载,朝廷必不会让总管此时回京。一年半载,足够焉耆纸有所产出。”
  “老弟,你有所不知啊,西域多是佛国,杂胡愚蠢无知,识文断字者寥寥无几,此等畜类,要纸何用?难不成更衣拭秽?”
  噗——
  “咳咳、咳咳咳咳咳……”
  终年打雁,反被大雁啄瞎了眼。崔慎压根没料到侯君集能牛逼到这个地步,整个人都被老流氓带沟里去了。
  在侯君集眼里,西域人要纸张干什么?弄过来不就是擦屁股吗?这里多是混血儿,语言大熔炉,诞生又消亡的文字不知道多少,战争持续了几百年上千年,要不是突然东方冒出来个汉朝,西域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上贡保平安”的方法。
  混乱的地区自然没有什么文明的传承,而是依附在强势文明之下苟延残喘。譬如高昌,四代高昌各有不同,但只要一着不慎,就是灭亡。
  “老弟?”
  入娘的……
  反社会分子内心骂了一句,缓了口气,才看着侯君集正色道,“总管,操之旧时在长安时,同法师玄奘有赠饴之情。七年有北天竺土邦曰高达国,其王子驾船东来,结交操之于东海。高达王子言其国西北,有大德高僧名曰摩诃耶那提婆奴,乃是自大唐而来的有道高僧。”
  侯君集眨眨眼,没明白。
  摩诃耶那提婆奴,是玄奘的外文名,伴随着突厥、铁勒接连灭亡,连锁反应之下,西域佛国都传说着唐朝的牛逼唐朝的月亮何等的圆。以至于往来天竺诸邦和西域诸国的商人,都给还没经略西域的唐朝,加了个牛逼不解释buff。
  这种情况下,又伴随着小批量的宣纸通过高达国西传,使得僧侣们对“贝叶”有点瞧不上了。
  档次上的差距。
  僧侣们对纸张有着明显的需求,甚至将纸张当作垄断解释权的手段,而纸张,却只有唐朝有。
  于是天竺诸邦的僧侣,就希望摩诃耶那提婆奴大发慈悲,让唐朝多放点纸张出来。在僧侣们看来,“纸”这个东西,就像是“丝”一样,是名贵的,是稀少的,是上位者智者的。
  然而僧侣们并不知道,“纸”这个东西,对正在琢磨怎么给西域诸国下刀子的西征大总管侯君集来说,那就是擦屁股的。
  崔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跟流氓讲道理是需要耐心的。于是他耐心地跟豳州大混混讲了讲“关于用草纸骗钱”的计划后,老流氓虎躯震个不停,感慨万千地说道:“老弟,你真是满肚子坏水啊。”
  “……”
  要不是打不过你,老子一定打死你!
  但不管怎么说,皇帝说要在焉耆养猪的同时,豳州大混混心中嘹亮:老夫要是咬咬牙,怎么也能从天竺秃驴身上赚个洛阳北城的大宅子吧?
第二十六章
恶趣味
  弩支城,毗邻图伦碛,且末河没有断流的时候,这里同样一片盎然生机。
  只是此刻,戈壁滩上传来的沙沙声,使得这个大漠小城,显得极为脆弱。随时会被可怕的力量撕碎,然后毁于一旦。
  “将军!”
  吭哧!吭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