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1398


第六十二章
病退
  “都督,保重!”
  荆州都督府,幕僚佐官们都是神色凝重。智计过人的,自然是真心松了口气,为武士彟的前途,感到庆幸。平庸苦干的,却也是情真意切,武士彟打击豪强的同时,也给寒门庶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哪怕是躁动的獠人,纵使还有人唱着“武陵蛮”的歌儿玩耍,獠人们也懒得计较那般多。对土人来说,能给他们改善生存压力的人,都是恩人。
  “江堤如何了?”
  武士彟嘴唇发白,不说是气若游丝,但也看得出来,这是心力交瘁的结果。
  “大河工坊的水泥甚是好用,较之夯土打桩,坚实不少。”督府计吏又翻了翻账本,“往年修堤,除开力役招募,地方乡贤投献也是不少。只是即便如此,修堤总账,一里也要两千贯。如今算来,省了不少钱。”
  荆州的江堤,主要是加固,毕竟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堤,两汉又大治,自然是以修补为主。
  但即便是修补,江堤和普通的河堤决然不同,成本高昂的可怕,但不修也不行。
  今年武士彟是两手准备,一是“围圩造田”,今年争取先出一季稻米,此为增产开源,能得农税不少,毕竟新增的田不是永业田,抽税能抽不少。对獠人和庶民来说,这是额外的收益,朝廷拿走一半也就拿走了,他们的根本在于自己的田,朝廷抽税很难直接抽。所以这些新增的田,其实就等于荆州官方抛给市场,市场调节之后,官方再割一茬。
  大户自然是不愿意吃这等小利,但荆州豪族多的同时,底层百姓也杂七杂八,光非汉人的诸苗诸獠就有大小山寨两三千之多。
  武士彟“围圩造田”,是对獠人用兵之后的安抚。往年地方豪强,往往和獠人寨主勾结,朝廷只要打压豪强,獠人就要作乱,反反复复始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剿抚并用,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獠人有了实实在在的长远收益,而不是荆州地方大户的一锤子买卖,自然不会再响应豪强。于是武士彟在打压豪强之后,除了贞观八年初的春耕动荡,之后“围圩造田”的风声吹出来,这些獠人就观望了。
  地方世家和豪强,虽然占据田产蓄养私奴,甚至大户人家抽丁两千都很轻松,但让他们造反,萧氏前车之鉴。萧皇帝自己都被打的屁滚尿流,更何况是他们这群货色?再者,李二皇帝比他老子有威慑力的原因就在于,再横的对手,都被踩在脚下。
  歪打正着也好,适逢其会也罢。原本应该和荆州豪强纠缠的不死不休的武士彟,因为“围圩造田”一事,省去了不少麻烦。
  同时他的另一手准备,就是兴修水利。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地方郡守的职能,任上如果连河道都没修过,也叫地方官?
  只是张德这只幺蛾子,翅膀一扇,就先给武士彟吃颗定心丸。
  大唐最大工地的前期工程,就是先修小水库。旱灾灌溉,洪灾排涝,同时还能作为城防工程的一部分来操作。
  这些手段,往前推,大概三皇五帝时期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而张德,只是把这个技术,具体到了图纸和文字上。然后伴随着江夏以西某个小水库凭空出现,武士彟来了精神。
  “江堤直通渡口,堤坝以水泥为基,一里用水泥三百方,堤坝路面厚约三寸,以南竹为筋骨,可保二十年之用。”
  计吏乃是大河工坊出身,母亲是并线女工,父亲是河东失地农户。原本算是个百亩田产小康之家,后来么……反正就是到了大河工坊。
  兜兜转了两三年,到了南方,投在武士彟门下刨食。因精于计算,这才成了一方都督的幕僚门客,却是没什么品级的不入流之辈。
  “这水泥,贵啊。”
  武士彟感慨了一声,督府所在的城东大街,巷道被华润号用水泥休憩了一番,其实也不纯粹是水泥。岩砖配合水泥来的,但一里路还是在五百贯左右,寻常人根本用不起这样的路。
  只是张德让华润号跟武士彟透露过一些事情,比如说李皇帝打算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修一条直道,水泥的……
  成本大概是一里路两千贯,两里路就是四千贯,武士彟一想京洛板轨仿佛也在七百里以上。这要是水泥修路,岂不是要一百四十万贯?
  朝廷财政才多少?
  然而老张其实没告诉武士彟,他要是给李皇帝报价,起码翻两番……
  修一条路,而且还是长安和洛阳之间的直道,而且还是皇帝钦定。这上上下下,得多少人盯着?不是盯着工程质量,而且钱!
  没有皇帝缓则罢了,有了皇帝,什么亲王郡王野生王,国公县公郡公老公,一个个绝对不要脸地上来放肆。工程垮了,黑锅不是他们背的,但要是肉吃不到,那就是彻底得罪了他们。
  若非张公谨夫妇还是颇有威慑力,加上“忠义社”如今也绝非弱鸡一群,老张还真不敢跟李皇帝玩这个。
  可要平衡关系,自己掏钱是肯定不行的,他自己也得捞啊。所以,这个主意,就得打国家身上。
  毕竟,命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
  这真是万千先贤的总结,充满了人文主义上的关怀。
  两千贯一里路,张德大概还是能赚到五百贯左右。要是翻两番,眼睛一闭都能被钱砸死。
  按照现在保利营造的施工方式,多是用竹筋,然后用不知道标号的水泥。至于人工,人工有时候甚至是不要钱的,管饭就行。
  抓那么多奴隶,难道就是为了看么?
  “水泥确实贵。”
  众幕僚也是感慨,不过现在感慨什么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下中枢的注意力,就在太子身上。武士彟顺利脱身,只要人不在江湖,基本上李董就是默许他可以活下去。
  在老张看来,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病退”了。
  “六年的时候,要修新宫,名为‘大明’,在龙首原下。当时长安水泥工坊,产量着实太少,要想修建新宫,远远不够。”
  有人想起了此事,更是感慨道,“哪里想到,短短两年,水泥工坊从京畿都盖到了山南来了。”
  “本地行商,便是乡野俗物发卖到府县州城,也是越快越好。”有深谙商道的佐官微微拱手,“上县城内,脱产之百姓,最少一万。乡野土财,哪怕只是发卖春笋,却也得赶时辰。只是山中挖笋,若是过了两个时辰,便是涩嘴不已。可这上县的县城,又有几个是临山而建?”
  以贞观年的乡间小道,想要两个时辰赶到县城通关发卖新鲜竹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竹笋值当几个钱。”
  “便是举例。”那佐官微微点头,然后接着道,“长安南郊,有一路,非是官道,乃是华润号所修直道。南商为了赶路,哪怕是给十文过路费,也是情愿。南山新笋,只要到了长安,便是大卖,这一进一出,每年都是多赚的。”
  道理很简单,让武士彟豁然开朗,不过,这不重要了。
  反正,他也要从荆州任上卸任。
第六十三章
玩法
  老张当然不是幼女狂魔,他坦荡!
  过几年再说吧。
  多点开花的结果,就是风险会降低。石城钢铁厂如果一枝独秀,最终的结果,定然还是会引来皇族宗亲或者其它什么巨头的觊觎。
  李皇帝没死,这让张德很遗憾;李皇帝活着,这让张德很庆幸。
  尽管很清楚太宗皇帝绝对不会允许幺蛾子出现在他的治下,但这不妨碍老张肯定有这么一个大皇帝坐镇,那些饕餮一般的吸血鬼们,才能老老实实地坐下谈判。
  当然了,眼下张德左右身后,还是有一票小强的。
  “听闻京城豪奢之家,遍是新罗女为婢?”
  不着调的谈话在蓬莱岛进行着,长孙无忌琢磨着妹夫的想法,他心中一叹,李承乾这个外甥,他还是很喜欢的。毕竟,能够敬着舅舅的皇族外甥,不多……
  “陛下所言,臣亦有所耳闻。”
  长孙无忌微微欠身,颔首说道。
  陪同谈话的,还有中书令。温彦博微微拂须,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而旁边挺直腰背的王珪,则是神色微动。
  作为太子名义上的首席人生导师,侍中大人很心塞。要不是马宾王这个后辈实在是太靠谱,他真不知道李承乾这暖男到底能玩成什么鬼样子。
  “立国二十年不到,竟是攀比成风,朕甚是担忧啊。”
  李皇帝一副很心痛的样子,但好像是想起来这蓬莱岛修的比啥都豪华,竟是微微脸红了一下。
  不过,作为蛮夷公认的“天可汗”,李皇帝个人还是很骄傲的,这点家当算什么?这是“千古一帝”的标配,没看见始皇帝的“阿房宫”烧好几十天?
  巨头们没有答话,阁内竟是有些尴尬,这让李皇帝很不爽,顿时脸色垮了下来。
  失业在家的闲散人员长孙无忌一瞧风头不对,连忙救场:“东北糜烂,弱邦之民存续之际,也只能自寻出路。新罗国中为民,不如中国治下为奴啊。”
  这么迂回的马屁,拍的令人愉悦,让李董整个人都爽翻了。公司高管开会,要全是务实的条条款款,这也太没有企业文化了。
  自古以来的中原帝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总结起来就三个字:高!大!上!
  新罗这种三流小国,一般都是部委中层领导去负责的,能让大老板这么谈上一两句,足够让新罗国内写野史谋生的赚上一笔。
  “遍东北皆新罗婢,此等事体,若在中国,何等凄惨?”李董一脸的悲悯,然后幽幽地冒出来一句,“纵使番邦奴婢,亦生人买卖,乃罪也。”
  长孙无忌嘴角一抽,中书令脸皮也抖了一下。虽然当年他鼓吹要怀柔突厥,并且把突厥遗民当南匈奴那般养着,可最终因为魏征和李大亮的先后狂喷,加上某个小王八蛋那一句“温家堡的人都该死”,改变了一项国策……
  阿史那思摩从突厥智者变成唐朝疯狗,只用了一瞬间。
  “自古立国之本,农事也。重农抑商,国政也。”
  决定装逼的李董,一副圣君在朝的苦逼相,然后用余光偷偷地打量着四大天王以及候补天王以及候补天王的候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