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1398

  杜如晦没二话,出来先说了一个法子。
  这个法子没什么可指摘的,就是先恐吓加拖延。只要百济觉得恐慌,应该还能将三国联手的磨合期往后拖一拖。当然倭人和高句丽什么时候动手,就不是大唐能够左右的。
  但是百济……垃圾。
  杜天王言罢,却有沉默了一会儿,宰辅们也清楚,这是杜天王在酝酿腹稿。这等大事,一个闹不好,财政上就是要血崩。
  “臣闻一事,倭国之王,乃权臣所立。权臣苏我氏,有类汉末董卓,兴废立之事。今有用兵,臣以为,乃形势所迫。”
  杜如晦目光闪烁,有些事情,老板知道,但老板会当不知道。有些事情,天王们知道,老板也知道,但是天王们要假装老板不知道。还有些事情,天王们知道老板知道,老板也知道天王知道他知道,但是,大家都要装不知道……
  “去岁倭国内乱,旧时筑紫国国君筑紫君丰子复国,群雄并起,互相争锋。倭国权臣派遣讨逆平叛之师,战况如何……不得而知。”
  顿了顿,杜如晦见老板眼神平静,当下又接着道,“接连用兵,民里消耗甚大。倭国不比高句丽百济,乃海上番邦,物产贫瘠,田亩枯萎。若围攻新罗成功,当补其所耗,若是不成……权臣苏我氏,败亡之日可期。”
  重臣们都是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万里之外的事情,杜天王居然也有消息来源。当然了,像中书令温彦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嘴角是抽搐了一下的。至于侍中王珪,他是好人……
  参政的太子李承乾,这个暖男听到倭国的时候,就神采飞扬,整个人气色都好了不少。
  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俊美青年,他突然觉得,窝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里,实在是……无趣啊。
  以前还能骑马,自从保利营造打造的马车越来越豪华越来越舒适,他就再也没有骑过马。
  其实也骑过的,还是在东郊策马奔腾了一下。
  结果差点摔成残废,要不是骑着黑骏马的梁丰县男马快手更快,这就是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起码得死一票人。
  然而万幸的是,暖男没事儿。
  当然对暖男不幸的是,他被妈妈剥夺了骑马的权力。同时老师王珪,也就是做侍中的那个,就说了一句话:你特么要是再敢骑马,老夫吊死在东宫门口!
  一切就结束了。
  杜如晦把事情做了个了断,外朝高表仁松了口气,反正这事儿,就算是揭过去了。东瀛发生了什么,目前跟他这个使者,无关。
  “高兄,散会后,小弟做东春明楼,可否赏脸?”
  鸿胪寺的同僚,有人谄媚地笑问高大使。
  这些都是脑袋瓜子灵光的,一个激灵都想起来什么,然后就盯上了高表仁。
  高大使也是个实诚人,咬咬牙,点点头道:“不醉不归。”
  这话就一个意思:你们也别太逼我,该说的我都说,不过都是醉话,不能作数。
  张操之对他的好处,现在看来是无限大。
  其实高表仁现在也是背脊发凉,暗暗地擦了一下冷汗,心道:还好没有把张操之给卖了,这厮竟然和杜公都有这等干系,当真是……手眼通天啊。
  皇帝听完杜如晦的话,也沉默了一会儿。东海有什么动静,他只能知道个大概,但也足够了。毕竟虞世南还在长安,虞昶又是虞世南的子孙。苏州市舶使这个位子,以前是因为虞昶不善文辞,书法又比他爸爸差三条街,所以才给的。
  后来莫名其妙大唐的对外贸易年年翻几番,这就尴尬了。
  虞昶兢兢业业,业绩又做得漂亮,对中央的税赋贡献,非常的大。不论是东宫还是内府,对虞昶这个人,很满意。即便是皇帝自己,也得承认,虞昶在苏州市舶使这个位置上,给他捞了很多好处。
  可是,虞昶会有这么大能耐?很显然,这个木头脑袋的家伙,怎么可能突然开窍。陆德明当初说要死,硬挺着没死成,难不成是为了显灵?还不是因为某个江南来的小王八蛋带来了全新的收益?
  吴县县男只要不死,挺一年就是十几万贯的进账,外加张公谨作保下的军方文职。
  这还罢了,陆飞白能在长安做主薄,这是一般人能走的关系?
  陆老头儿能当老张的老师,自然不可能连两把刷子都没有。
  “倭人军力,看来是要打些折扣。”
  有人也反应过来,轻声道。
  “若是叱责百济措辞严厉,当能震慑其行径。令其号令难以混一。”
  “止高句丽一处,新罗北地,依托山水之势,亦有胜算。”
  宰辅们沟通了一下,侍中王珪觉得可以起诏。中书令温彦博也同意了签发,并且建议,最好叱责百济的言辞要更加严厉。
  温彦博并不在乎结果,他只在乎秩序。
  然后尚书省决定执行,礼部的人就筹备了一下,开始行动。
  整个过程决断的很快,房玄龄还在山东,忙的是另外一件大事。尚书省自然是杜如晦一个人在那里决断,房谋杜断的杜断,一巴掌扇动了几个国家的命运。
  大朝会一结束,除了鸿胪寺的大使之外,春明大街往东的官道上,奔腾的信使多不胜数。
  其中大多数都是奔着沧州或者济州去的,杜如晦回府之后,就吩咐道:“把二郎叫回来,老夫有事相商。”
  仆人们瞬间懵逼,卧槽……什么鬼?!跟二郎有事,还相商?
  不过很快,就有机灵的仆役出门后小声道:“必是和梁丰县男有关,小郎君素来在忠义社有些亲善兄弟,能说上话呢。”
  杜如晦身体恢复了不少,每天都能喝一大壶茶。
  一边喝着茶,杜天王一边道:“便看如何了。”
第六十章
杜天王的直觉
  作为天王的儿子,轻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出门办事的。杜构和张德合作一向愉快,做人更是没得挑,之前剿匪也好平海贼也罢,很利落,也很顺心。不过杜构的弟弟就有点让人纠结了。
  “大人,张德人在沧州,大兄又在登州,让大兄去一趟便好了。没得让我去了,受人奚落讥诮,又说我去捡拾张大郎的好处。君子不是嗟来之食呢。”
  “汝是君子?”
  杜如晦懒得理他,这儿子他早就放弃了,长子能继承爵位,并且还能官路亨通的话,杜家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成为帝国的一线家族,不成问题。
  虽说祖上风光,但那都是往事,恢复荣耀虽然好听,可杜如晦更多时候,还是要开拓全新的局面。
  尽管不知道张德到底在做什么,但杜如晦有很清晰的直觉,梁丰县男自入京之后带来的风气,非同寻常。
  作为一个能够轻易捕捉到蛛丝马迹的强人,杜如晦的直觉告诉他,年少的张德,或许不是孔孟杨墨,但已经摸到点管仲的脉络。
  十七岁,京城中有忠义社为盟友,在外河北道河东道河南道江南道利益往来之辈多不胜数。
  放前隋,杨玄感能有那样的江湖地位,是因为他爹厉害到没了边际。但张操之有什么?张公谨?真要较真,张公谨不过是同姓本家,祖上早就分了支。
  清河崔氏那么多,不也分大小房吗?
  杜天王自从被甄氏兄弟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就不仅仅是想要做个忠臣干吏,然后名垂青史。或许自己死了之后,皇帝会因为感念自己的功劳,嫁个公主给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有可能是小儿子。
  但这毫无意义……毫无意义。
  杜如晦年少时候想要弄死他叔叔,年长了想要恢复家族的荣耀,后来想要为大唐帝国添砖加瓦名留青史。少年偏执到年长现实再到为立功立德立言琢磨身后名,杜如晦一直在改变,但是既然死了一回没死成,他又有一些变化。
  杜天王发现,他居然越来越像长孙无忌了。
  然后杜天王又发现,自己像长孙无忌像的有点晚,不过没办法,谁叫自己没有一个漂亮妹妹呢,谁叫自己的舅舅没有高家那么硬扎呢?
  “大人,哪有这般小瞧自家儿郎的?”
  “呵。”
  杜如晦将茶杯的杯盖扣上,手指缓慢而有力地撞击着槠木桌面,“老夫对汝期望不高,只望你平安度日就行。不过老夫观汝平素行事,乃至往来友人,便知晓,老夫若是死了,只怕汝定要惹出事端,祸害了汝兄长。”
  “……”
  你是亲爹么?
  杜荷内心无比的苦逼,不过老爹这气氛这态度,很显然不是那么好糊弄。杜荷也是无奈,只好道:“大人怎么说就怎么是了,吾听了就是。”
  杜如晦见他又是这般耍赖,却也不恼,只是淡然道:“张操之那里,如今汝兄未必能再去做事,不过若是此行沧州,汝能做事妥帖。老夫可以给你一个承诺。”
  面无表情的杜天王,看自己的儿子就像是看一个白痴,然后竖起一根手指:“临死之前,从陛下那里,帮汝讨到一个爵位。若是汝有志气,老夫还能送你去张弘慎或者安北都护府历练,倘使祖宗保佑,兴许五十年后,焉知不能郡公加身?”
  “……”
  真的假的?我还有这样的资质?
  杜荷很有自知之明,自己这样的水平,混吃等死就是最好的出路。然后找个还算过得去的老丈人,再把自己的小孩拜托给大哥教育一下,兴许将来后代爆发出惊人的才能呢?
  杜二郎其实是个严谨的人,如果只以自知之明的话。
  不过要说自己老爹给自己嘴炮保证说弄个爵位,自己不心动,那是绝对就是自欺欺人。谁不爱爵位啊,可大唐的爵位那么好混吗?就说张操之吧,他那个爵位,本来就是张叔叔跪求来的,而且还是玄武门之后没多久就求了。
  通常来说,这光景给自己儿子求一个,基本没跑了。但张叔叔没给张大素和张大安,反而是给张德求了一个,李董也答应了,显然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再说了,当时皇帝和定远郡公之间,也是默契。皇帝根基不稳,需要更多的地方人才来选拔。然后巧了,江水张氏虽说比不上博崔清崔,可好歹也是有几个能在县令主薄位子上划划水的。
  中上县就算了,下县完全没有压力。而且也不需要是地方官,中枢里头比如民部下面的芝麻官,逮着一个是一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