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398

  诸如窦氏、李氏、柳氏、房氏、杜氏……杂七杂八加起来,就组成了信度河沿岸数百个据点的规模。
  势力互相交错,在中国高层,有斗争也有合作,但总体来说,合作大于斗争。
  西天竺的山谷地带修建长城,这就是各家通力合作的典范。
  每个据点出一百个“天竺奴”,那也是数万人的规模。
  而“天竺奴”的消耗,是动态平衡的,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至于说天竺土王土公,更是不可能明白其中的变化。
  毕竟说到底,整个天竺内部,土公和土王之间,语言文字上都不能沟通。伴随着“佉卢文”的地位消亡,谁掌握汉语,谁才有跟大唐帝国来客交流的资本。
  带路……也不是那么好带的。
  “这‘金合欢’因何得名?”
  李震好奇地问道。
  整个“天竺地”的瓜分盛宴,李勣一家都不敢太深入,只要就是捡一点金银收成。真要说大张旗鼓搞番邦投资,有李淳风在侧,他们不敢动。
  除了李勣,李靖全家也是这个鸟样。
  不过比李靖全家好的是,李勣至少跟张公谨关系铁,儿孙辈下手,要容易得多。
  “信度河两岸有合欢树,不过所开之合欢花,不类中国粉白,乃是金黄之色。故而因此得名。”
  张德给李震解释了一下,然后在地图的信度河三角洲地区画了个圈,“这里原本有一小邦,国内密布金合欢树,前几年为人所灭。绝其祭祀之后,便更迭其名,以‘金合欢’为标志,一眼便知了。”
  至于说谁灭了那个小邦,谁绝了小邦的祭祀……不值一哂。
  “若信度河两岸修建堤坝,两千石船能不能深入腹地?”
  “自是可以的。”
  整个信度河的通航能力其实不差,相较骠国境内的河流呈阶梯状,时不时来个断崖,信度河这年头简直就是天然运河。
  虽然上游曲折流速大,但也要看跟什么时候比。跟老张非法穿越之前比,那就不是强了一点半点。
  “居然能进两千石?”
  “现在就有两千石大船进出。”
  哪怕听了很多次,老张还是觉得怪怪的,因为所谓的两千石大船,其实也就一百吨光景。
  这鸟蛋玩意儿……非法穿越之前,那就是个“艇”。
  实际上武汉还有一种新型船,是水泥做的,但因为动力源不能解决,就当做教学用。总之也让学生们知道,造船这个事情吧,眼光长远一点总归没错。
  “地是好地,就是丁口稀少。”
  “一个农庄,不是可以养活一两万人吗?”
  “那也得先有农庄,还得开辟农田。迁徙蕃地数十万丁口,能够分到西天竺的总数,终究是有限的。”
  经营的大目标,还是把北天竺吃下来。
  这是个高层精英的长远计划,准备两代人,三十年左右,不间断迁民。至于说会耗死多少“天竺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讲白了,核心问题还是人口不足,而且长期来看,这是个百年难题。
  这个难题之下,张大素能够搞来两万黑阉奴,绝对是大赚特赚。偏偏问题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搞得现在不尴不尬的。
  有心放手吧,转口贸易利润真心高,还能直接在波斯湾南岸抽税。虽然名义上来说,其实是“朝贡”,不过也不是朝贡给张大素,而是张大素代为转贡给唐朝。
  不过这个地区的军阀和部落酋长,都是当作缴税。整个波斯湾南岸的角落里,聚集了大量的实物税,比如牛羊骆驼之类的大牲口。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黑奴、白奴,甚至价钱更高的下埃及“公主”也有。不过一般“公主”都是运送到对岸,然后转卖到木鹿。
  整个地区,敢日公主的大佬,也就只有长孙冲。
  之前还有个程处弼,现在是长孙大表哥独孤求败……别人不敢日公主是怕杀头。大表哥表示日公主是政治事业,是正义的,是高尚的,是无可挑剔的!
  “若论基业,内外结合总归是好的。东海盯着的人太多,这‘天竺地’,是个好去处。”
  “就是夏日炎炎,怕是受不得。”
  “再有疫病不类中国,体虚之辈,容易受挫。”
  “都是屁话,真要是开辟出来,一条铁路即可。”
  张大象挺着个大肚腩,手指点了点,“汉安线老夫看过,武汉前往安陆都能修铁路,这信度河沿岸,老夫就不信修不得!”
  “上游不得通航,那就从中游修路,修到勃律山口之南,贯通北天竺即可。”
  “哪有那般简单,信度河上游全是山谷,修个屁。”
  “老夫说的是恁般远的地界么?再往下一段,总有地势平坦的,能省一段便是一段。剩下的,水里泡着,怕个甚么。”
  漕运、轨道、海运、驼队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这是这几年做长距离贸易巨头的共识。
  典型就是“沧州帮”,以薛大鼎、王孝通为首的“官学一体”,就是通过计算,来敲定了一系列的运输经验。
  目前环渤海的成熟物流体系,就是薛大鼎和王孝通两个利益集团的成果。
  背后靠山,主力是李皇帝,辅助则是张德。
  这一系列操作,催生了“辽阳”这个特殊城市之余,也直接摧毁了辽阳地区大量旧有草原部落的社会生态。
  表现形式么……奚王被琅琊公主斩杀,举族被贬为奴隶不说,还连带着契丹十部的崩解。
  长期“抽丁”这个政策得到贯彻,就来源于这个时期摸索出来的经验。
  只是到了“天竺地”,抽丁毫无意义,因为“天竺地”的人口远比河北要多得多。
  这种时候,心情是矛盾的,怎么消耗掉多出来的人口,也是一个难题。讲白了,也不能说是消耗,而是降低“天竺地”杂七杂八种族的比例。
  西天竺长城这个大工程,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而现在,权贵们的胃口,显然不止于此。
第六十四章
自有变化
  相较张德狐朋狗友的吃相,京中另外一些权贵的吃相,那就比较凶残,甚至有点毫无底线的意思。
  主要集中在关陇军头出身的武勋阶层,在武德朝失势之后,贞观朝主要靠“荣宠”来过活。借着高速发展的机遇,又恰好原本的基本盘处在丝路的起点,这就使得他们在压榨底层的手段上,更显残酷。
  国朝因为现行体制的缘故,未来留给小农的机会并不多。
  可皇唐天朝上溯千几百年不管什么时候,底层到个体,其最大的愿景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永业田”的成功,就是妥协版本的耕战体制。
  只是毫无疑问,因为某条土狗的乱入,传统的耕战体制,是干不过武汉这个膨胀起来的奇葩体系。
  所以,当中央政府模仿“地上魔都”之后,往往会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况,陆续跟进的各种政策,甚至是引进了大量的武汉高端人才,一个政策的施行执行,周期只有两年,甚至更短。
  人事上的互相扯皮,老大部门的拖沓冗官,还有原本就犹如僵尸,但只是因为王朝初期的发展惯性,而比烂胜出的体制,都让帝国的高层精英又是发愁又是畏惧。
  武汉同样是臃肿的,但和洛阳的臃肿不同,武汉是个灵活死胖子,洛阳就仅仅是死胖子……
  “‘天竺地’两河流域能辟田千几百万亩都不止吧。”
  “不止。”
  张大象摇摇头,“止信度河两岸,少说可以安置皇唐全部人口还有富余。只是两岸邦国林立,杂种甚多,互相又时常攻打,自是逐渐衰败,有类北朝关中。”
  在信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是相当丰富的,仅仅是玄奘老法师的团队,就在信度河发现了最少二十个佛国遗迹。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遥远的遗迹,只是更加残破。根据经验,玄奘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因为遭遇了战争,至于是什么时代的战争,玄奘老法师就无从得知。
  然后老法师把遗迹全部毁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遗迹很多石像……胸都挺大的,还一个个佛陀相。
  “‘天竺地’的天时,远不如中国,亩产差江南极多,大概江南亩产一半都没有。不过胜在稳定,普遍亩产一石,这就很难能可贵,尤其是耕地连绵。大者如河南,小者似关中。便是山地、坡地,亦可畜牧。尤其是北方谷地,苜蓿长势不错。”
  很多数据,张大象都是如数家珍,没办法不如数家珍,他就是靠这个混饭的。中原想要搞大片的耕地,难度太高了。虽说参加了对两崔的瓜分,但大头全给李皇帝吃了去,除非下一代皇帝吐出来一点,否则没戏。
  可下一代皇帝是谁?
  冲李承乾这张脸,张大象也不至于下死手。
  更何况,还有张德。
  所以,朝廷在迁民政策下达之后,表面上是在搞世家大族,典型就是卢氏、崔氏,实际上真正血本无归的,还是中低层小农、小地主、小城市民。
  只是包装得很好,一般人看不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