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8/1398

  只不过,朝廷固然愿意给这个银行背书,但更大的意愿,是把武汉官商集团的钱,揣到自己的口袋里。
  麻杆打狼两头怕,政府层面无法上升到最高,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
  张德为湖北总督,至少在行中书省这个层面上,如此大规模的地方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可以在省内自己玩起来。
  省内有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的,自然会有为其背书的政府出手,暴力镇杀,横推三千里。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这不是一个省的事情,江西、江淮、江东、湖南、湖北再加一个略有残缺的福建,六省之地,差不多囊括了整个扬子江中下游流域。其涵盖的人口、经济实力,甩开其他地区单干,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更何况,不管哪个行省,都有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的意愿、需求。那么,除了地方政府之间联合提供统一的平台之外,也要有相对统一的金融工具或者金融机构。
  扬子江南北那么多的矿产资源,如果没到一地,都需要权贵巨头一家一家地慢慢消磨,实在是太过消费精力。
  而通过“星汉银行”,就可以统一投资,不管是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都可以同时进行。相较单独一家一姓的风险,有了“星汉银行”,显而易见只要不是全家作死举族暴毙,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能背靠大树好乘凉。
  “那这‘星汉银行’,岂非庞然大物?”
  “自是如此。”
  吃酒的三人都是感慨无比,如果各州县寻找投资,都是走“星汉银行”,那这个钱号,还真是庞大如星汉一般。
  “那……诸如郏城县欲建瓷窑、砖窑、水泥厂等工坊,总不能就喊一声‘钱来’,这‘星汉银行’,就把钱掏出来吧。”
  后来的绿袍小官也是有些尴尬:“这……小弟就不甚了解,只是听说,郏城县用了甚么抵押,武汉那边有专门审核的官吏文员。是不是‘星汉银行’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郏城县县令没有之前那般意气风发就是了。”
  “哥哥,你和源县令有旧,可知详情?”
  “噢?兄台和源县令还有这般渊源?”
  “渊源谈不上……”
  那人摆摆手,略有所思,“说起来,十九郎娘舅家中,虽说还是快活,的确这几日也有些收敛。莫不是真的出了变故,这武汉投资的事体,因‘星汉银行’而出了变化?”
  “却有这般可能,若是早先谈判,怕是江汉观察使府的人。张江汉同源氏颇有一番交情,再者,如今汝州英雄云集,也是当初郏城县谈出了大好处。不拘瓷窑、砖窑、水泥等等工坊,都是利润颇丰。后来刘汝州又跟张江汉会面,便敲定了贯穿汝州南北弛道的投资事宜……”
  绿袍小官语气略微犹疑,有点暗示武汉人挖坑的意思。
  只不过,即便武汉人的确是挖了坑,可这个坑也是相当的漂亮。对大多数的州县官吏而言,简直毫无抗拒力。
  即便现在出现了“星汉银行”这个特殊的变数,或许会成文成例拿出地方资产进行抵押,一旦投资出现大变化,比如说毁灭性的失败,那仕途就算是彻底完蛋。
  不过对有些州县的官僚们而言,眼下受着老世族的制约,已经是不是仕途完蛋,而是人生完蛋,哪里还管得了那么许多。
  只要拿到“星汉银行”的钱,又有武汉的技术支持,再惨还能惨到哪里去?
  “事情很快就会明朗,张梁丰不日就要抵京,到时候,甚么事体,都要见个分晓。”
  “不错……”
  三人若有所思,只是毕竟互相并非是交心之人,言语上略作奉承,喝了一巡酒之后,各自找了个理由,这便散伙,急匆匆地离开了“天上人间”。
第三十六章
利益交换
  “‘星汉银行’?”
  “回圣人,确实是叫‘星汉银行’,前身乃是‘汉阳钱号’。”
  听说了汝州的大动静之后,长孙皇后传召李婉顺前来询问,作为在京畿地区活动能力最强的皇后心腹,李婉顺的情报收集能力相当不错。
  “和天家的银号,何如?”
  “这……”
  李婉顺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头正色道,“这‘星汉银行’,似是有些不同。”
  前几年长孙皇后搞的皇家银行,主要是吃“钱税”,铸币这一块,洛阳也在搞银元,就是把华润银元拿来改改。
  但正式发行银元,却迟迟没有动作。等于说是市面上先流通起来,官方也背书,但合法不合制。
  究其原因,或者说唯一原因,是李世民打算等自己死了之后,让老婆发行新式货币。
  这是让渡一个很大的功绩出去,因为现行的开元通宝,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重要城市的货币流通。
  更别说现在海外领地,大量进口开元通宝,“钱荒”在大多数地区还是客观存在的。
  而大城市、特大城市,又处于“通货膨胀”的状况,华润银元、华润飞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长孙皇后当年掌握的大量现金,最终也只是拿来放高利贷,经办人就是李婉顺,五都之内,都有长孙皇后培养的白手套。
  原本长孙皇后想着,“星汉银行”可能也是干这种勾当,但略作打听,就知道参股的权贵多如牛毛,不可能就是为了放高利贷而促成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李婉顺还打听到一个细节,各家参股“星汉银行”,并没有直接参与经营的权力。
  图什么呢?
  长孙皇后没搞明白,但是她突然想到,自己女儿李丽质也参股“星汉银行”,于是便命人前去长安,叫隆庆宫之主前来京城一趟。
  在长孙皇后以及弘文阁的诸多大佬们看来,武汉这突然蹦跶出来的“星汉银行”,会不会打算跟朝廷争夺“钱税”?
  毕竟,华润银元的生产单位,最早就是汉阳钢铁厂的铸造车间。
  而且武汉也有渠道可以稳定地获得黄金、白银,发行货币不成问题。
  只是弘文阁的人并不知道,到贞观二十五年,武汉的规模,即便真的要发行货币,也不会是什么金本位银本位,只会是“工业生产本位”。
  整个大唐疆域内,包括东南海地区,白银、黄金的开采速度,绝对跟不上大唐疆域内的经济发展速度。
  “钱荒”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哪怕要发行流通货币,武汉也只会尽量往华润飞票上靠,而且也不是以黄金或者白银储备为基础,而是以武汉、湖北乃至整个扬子江流域的总工业品产出为基础。
  朝廷前几年尝试发行的官方飞票,始终无法和华润飞票抗衡的原因,大抵上有两个。
  一是民间市场害怕这是贞观朝的“白鹿币”;二是官方飞票有时候会出现兑换开元通宝、银元不足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华润飞票十几年来都没出过这种幺蛾子。
  所以几年下来,长孙皇后掌控的钱行,主要利润,依然只是放高利贷,而且是针对中低阶层的高利贷。
  这一次“星汉银行”的成立,绝非是突发事件,而是筹谋了五年左右,以武汉官方多年以来的信用,或者说,张德这张十几二十年讲信用的脸为基础。再加上武汉庞大的市场、工业生产力为砝码,用以攫取更大更丰厚的利润回报。
  朝廷的拖沓、落后,让扬子江流域的权贵们实在是忍无可忍,这才借用武汉上洛访问团的机会,一路高调行事,最终在汝州,这个洛阳门户,骤然发力。
  结果也相当的令人满意,认可武汉信用的地方主官是多数,哪怕屁股不在一边的家伙,也相信武汉的信用,或者说张德、华润号、忠义社等等的信用。
  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华润号”的飞票和“星汉银行”对接,“星汉银行”说这是钱,那华润飞票,的的确确就真的成了钱,从实质和名义上,都彻底成了“钞票”。
  如此多的权贵发力,这时候就算中央朝廷想要阻拦,也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朝会一开,从内廷到外朝,多的是讲这件“大好事”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人。
  就算是李皇帝和长孙皇后自己,也认可这一点,因为市面上的钱的确不够用。
  好在“星汉银行”也没打算发行货币,至少现阶段是没有这个需求,华润飞票已经有了实质上的货币功能,对“星汉银行”来说,没必要再去争一个名义。也免得刺激到朝廷,引发没有必要的争斗。
  此次“星汉银行”的大规模动作,主要也是为了中远期的布局。贞观二十五年的武汉规模,已经是现有超级城市的扩张极限,再大,城市功能已经超负荷,会导致城市无法运转。
  市场、人口、技术、资金的分流,是未来的既定事实。
  只是怎么分流,往哪里分,又是值得商榷的。
  参股“星汉银行”的各家股东,都有自己的利益述求,比如说房氏,房二公子就希望武汉分流技术人才资金到“南昌地”,然后一口气扩建南下广州的官道,万一可能的话,“汉安线”铁路工程结束之后,最好修一条南昌到广州的铁路。
  而对长孙氏来说,苏州杭州最好一体,然后还要修一条苏州到上海镇的铁路,大大增加出口运力。
  海东豪强那就更简单了,造船、造大船,在东瀛州修港口、码头、造船厂,开办水手学堂、航海学院……
  不管哪一个,都需要动用大量资金,还有武汉的先进技术。单打独斗的风险极高,而有了“星汉银行”,等于就是集各家之力于一身,自然就风险大大减低。
  外部股东有想法,武汉内部同样有目标,那就是集中各种资源,一口气干死荆襄豪族,而且不给荆襄豪族半点翻身的机会。
  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恩怨情仇,已经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对话就能讲和。
  离武汉最近的大城市,就是江陵、襄阳,武汉分流资金、技术、市场、人口,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不清算荆襄本地豪族,这些资源分流过去,不过是“资敌”,纯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指望靠谈判、收买、恐吓就能让荆襄豪族把土地、人口、治权让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同样的,荆襄豪族又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跟武汉的龃龉、小摩擦,常年不断累积下来的“怨愤”,还有对未来的恐惧,都促使他们只会更疯狂更残忍,绝对不会有半点退让。
  因为荆襄退一步,武汉就会进一步,这是显而易见的。
  荆襄豪族不是好鸟,武汉新贵就是好人了?
  大哥不笑二哥,乌鸦不笑猪黑。
  整个武汉官商集团,以及武汉官商集团的盟友,在此次推动“星汉银行”的事件中,砸进去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简直不可想象。
  尤其是针对工部拆分,给予了中央朝廷极大的支持。这种政治层面的交换,谈判不敢说旷日持久,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安排妥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8/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