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6/1398

  陆氏、虞氏、萧氏等等地方世族的进一步膨胀,主要就是在贞观朝。
  而张德本身,又跟南方世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程名振看来,张德对荆襄豪门大开杀戒,总有点不切实际,还很不合理。
  掀桌的成本如此之高,张德这样干的风险太大了。
  但是,陈君宾不可能无的放矢,南朝陈皇族后裔,看问题的视角,肯定和他这种地方“草莽”不一样。
  本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程名振也打算派人先去汝州探探口风。
  凭他在左骁卫的地位,多少能搞点“绝密”独家出来。
  “大人,武汉人不可以常理判断。”
  程名振的次子程务忠虽然跟着父亲,但时不时就流窜到武汉玩耍,对武汉的情况,还是相当熟悉的。
  更何况,他的大哥程务挺更是“忠义社”的精英骨干,某位带头大哥的行事作风,在他大哥眼中就没有正常过。
  “老夫知道,所以才打算让人也去汝州,谈一谈张德口风。”
  程名振眼神有些担忧,“若当真要镇杀荆襄列强,怕是血雨腥风啊。”
  “大人,恕我直言,荆襄和武汉素有嫌隙,张江汉就算不想下手,武汉诸强,也早就按捺不住。但有机会,莫说除掉荆襄豪族,怕是把荆襄掀个底朝天,都是毫不犹豫,甚至义无反顾!”
  有些话,程务忠没有明说,比如说同样为荆襄大地的老乡,公安县的百姓,恨江陵县恨到死。
  张德真要是动手,怕不是公安县的百姓都会拍手称快。
  襄州、荆州这么多年,吃卡拿要武汉的商路,不知道有多爽,而一旦有了麻烦,比如说洪水淹没公安县,居然第一个念头就是把灾民往船上送,然后一口气往东运。
  若非武汉越趋发达,对劳力需求长期处于增长,这些灾民带来的麻烦绝对不是小事。
  一旦爆发疫病,武汉当时也有一百多万人口,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好在武汉对于卫生管理从来都是高压管控,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也都是有惊无险。
  不过仇怨总归是记下了,武汉几次扩张,都是尽量往南往北往东,也是有原因的。
  “明公,二公子所言……下走以为,却有可能。”
  等程务忠说罢,有个襄州口音的幕僚站了出来,躬身道,“自武汉上洛采访以来,各地州县蠢蠢欲动,至汝州乃成大势,诸地争先恐后,犹如六国事秦……”
  “这话只能在这里讲,出去切勿乱传。”
  听到“犹如六国事秦”,程名振都是吓了一跳,先打断了幕僚的话,劝说之后,才示意幕僚继续讲。
  幕僚也是面色如常,继续道:“除汝州、邓州之外,山南前往汝州寻求武汉投资之州县,并不在少数。如襄州谷城县、隋州枣阳县等,皆是如此。倘使以往,此等荆襄把控之地,岂能有如此表现?有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荆襄和武汉十几年龃龉,体会最深厚者,必是双方自己。”
  “不错!”
  程名振连连头,听幕僚这么一说,他顿时反应过来,汝州这一次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居然把荆襄豪门的老家都“偷”了。
  用行军打仗来解释,这等于后方不稳。
  当年他给窦建德当县令,后来跳到李唐一方反过来攻打窦建德,为什么?因为窦建德没有前途!跟着窦建德只有死路一条!
  稍作思量,程名振顿时道:“看来,这荆襄寒门、庶民,苦高门久矣。”
第三十四章
躁动
  穰县,邓州刺史府从朱雀街向东有一条贯穿县城的大漕渠,不过大漕渠并不大,只是本地这样称呼。大概能两条粮船并行,主要是为了穰县乡野地区收粮之后能够集中到穰县县城中。
  靠着大漕渠,也有几个自发形成的馆子,县内毕竟也分了东西两市,馆子大多都在东市。
  此刻,从湖阳县、枣阳县、谷城县来的官吏正齐聚在此,等待着邓州刺史陈君宾的会面。
  这三个县,分别属于唐州、隋州、襄州,却偏偏来了邓州,也是稀奇。
  “向城静如兄当真是适逢其会啊。”
  攥着一杯酒,换上秋衣长袍的文氏喝了一口温酒,语气中透着抑制不住的羡慕。
  “老夫在谷城县蹉跎快十年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请武汉农官过来帮忙种茶。南河沿岸有林立约莫一万三四千亩,本就是无甚用场的荒山野林。开辟来种茶,这算是好事吧?!”
  操着襄西北口音的中年汉子看了一眼左右落座喝酒的两个朋友,手指在桌上点了点,“你们猜如何?这一万三四千亩地,九千亩被襄阳人拿了去,三千五百亩被江陵人拿了去,还剩下千几百亩,就是谷城县真正能说了算的茶地。”
  说到这里,这中年汉子又道:“千几百亩也就罢了,可你们也是晓得,垦荒辟田,是个经年累月的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襄州居然说要茶赋。这连茶这个字,还是武汉人生造出来的,这收个鸟的税赋?”
  言语之间极为的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居然是没心思继续说话,夹了一筷子桌上的菜,吃了好几口,又一口闷了一杯酒,长长地吐了口气,这才缓了过来。
  贞观朝的时候,“茶”这个字还没有,多是用“茗”。至于说泡茶,也是没有的,都是煎茶、煮茶。
  直到张德南下,站稳脚跟之后,这个业务才逐渐推广开来。
  早先在江阴时,虽然已经着手炒茶,但量很小,也没有实力去搞茶园。
  到老张去河北的时候,贩卖的茶叶也主要是发酵压制的渣滓,属于价高质差的货色,但纯利极为丰厚。
  有一段时间,泡茶属于宫廷贵族的特权,因为产量不够。
  “茶”这个字全面叫开,要到张德在沔州把豪强尽数剪除之后。
  “老夫的考绩,算是彻底废了。所以就想着,能多拿一些俸禄也是好的。眼下这点钱……嘿。”
  说罢,谷城来的中年汉子又是一口闷酒。
  右手边穿着一身棉绸长衫的汉子也是脸色严肃,先是叹了口气,拿起筷子想要夹菜,却又悬空在半当中:“咱们三县县令,也算是七品,一个月也能拿五十石粮食。跟武德朝比,自然是不错,可现在别说跟武汉那边比,就说这荆襄本地……”
  “我有个连襟,在江汉观察使府是做文书的。”
  “文书?”
  “以前在长安是御史台令书,流外三等。眼下也是流外官,不过去年就说兴许要转吏为官,从九品吧……兴许。”
  “从九品……”
  “别小看从九品啊,那可是武汉的从九品。”
  文士模样的连忙道,“别说他还没有做官,就是现在,一个月杂贴就有三贯,发的银元,不是铜钱。除了杂贴,一个月满勤还有半贯。配一百五十亩田,这田跟咱们的禄田不一样,可以不种粮食,武汉几个庄园,茶树、果树之类都有。一百五十亩地,种什么都比种粮食强,扣除给农官的管理费用,加上手续费,一年能有六七十贯。”
  “当真?”
  “真的假的?一个流外官?”
  “真的,骗你们两个我能多喝两口酒?”
  文氏模样皱着眉头,“除此之外,子女就学这等事体,不必多说了吧。”
  “武汉有女子学堂吧。”
  “女子学堂比京城还早,女圣陛下那一套,都是学的汉阳女子学堂。”
  “还有女官。”
  “对,还有女官。”
  提到了女官,那连襟在武汉的文士更是道:“我那连襟的长女,今年二十有四,十四岁进学,汉阳女子学堂的前身,最早招募的一批女学生中,就有她。现在是桑叶仓的总监,江汉观察使府特聘的流外一等,也是说今年可能转吏为官。”
  “可有婚配?”
  “孩子都四个了。”
  年纪轻的刚来了精神一问,就被回答给打了回去。
  “那岂不是年俸比她大人还高?”
  “武汉有妇女津贴,大头两笔,一是生育补贴,二是生产奖励。生育补贴是自己生产拿到手的奖励,生育补贴,则是分管衙门新生儿增长奖励。”
  “这他娘的还管衙门上下的房事?”
  “汊川县六曹为了争第一,各曹只要是结婚还能生的,谁不是生上三五个。你生得多,各曹官长拿得也多啊。你不生……你不生是不是看不起各曹之长?”
  “也是……”
  听了这奇葩的传说,另外两人也是连连点头。
  中年老汉却是好奇:“生一个能得多少钱?”
  “不好说,但肯定不少。还是子女就学,十三岁之前,在汉阳城是肯定不用家里操心的。尤其是官吏之家,武汉的幼儿园,算是一绝吧。”
  “不错,毕竟是长乐公主殿下一手创办,武汉又多是外来官吏,里里外外省了不知道多少事情。”
  “就说这读书认字,若是以往,还得请个西席,哪里有恁多钱来使唤。就算一个月给一贯,一年也要十二贯。再加上逢年过节的肉食酒水,还有现在的笔墨纸砚,一年没有三四十贯,想都不要想。养一个读书识字的小畜生出来,难啊。武汉就好了,省钱不说,这读书识字,是肯定不用愁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