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9/1398

  “源老弟,你这是吃独食吧,你不老实。”
  “白兄,非是小弟吃独食,这谁能想到自家长辈途径汝州,路过郏城县?这寒暄了一番,谁知道长辈很是关怀,如之奈何啊。”
  源宝一副“受之有愧”的模样,让临汝县的白县令嘴角直抽。
  一旁石楼山叶镇将一副儒生模样,头冠拾掇的干干净净,要不是腰间的横刀出卖了身份,还真是有点京中士子的气度。这光景站在那里听到源十九郎装逼,叶镇将笑了笑,对源宝说道:“十九郎藏得挺深啊,有这门路,何不早说?这几年咱们可没少受龙兴县那帮杂碎的窝囊气……”
  埋怨的模样,让源宝也是尴尬,挤出个笑容道:“此间小事,岂敢劳烦家中长辈?若是被知晓了,怕是还要责怪小弟是个无能之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行了,拽个甚么文。”
  白县令打断了源宝的话,直接问道,“谈成了多大的买卖?”
  “哼!”
  这市侩之语,简直玷污了梁县县令的耳朵,他根脚要高一些,虽说治所就在州刺史府跟前,可汝州刺史刘玄意也没有专门拿捏过他。
  “尔等如今模样,同市井之徒何异?”
  “行啦皇甫兄,这都是火烧眉毛的辰光,还摆甚么架子。今天要是使君谈不拢,咱们就看着张梁丰过广成泽吧。就你皇甫家高贵?你看这些个武汉子到了伊水,信不信颍阳、伊阙那些个高门跟苍蝇一样一拥而上?”
  皇甫氏也是老牌世族,但白县令也不怕他,洛阳白氏怎么地也是当代豪门。论底蕴也不输给谁,这光景,比实力还要更强一些。
  别看梁县皇甫县令摆谱,实际上皇甫氏也没少捞钱,至少在丝路上,皇甫氏也是一流的商帮。
  白手套不知道有多少,看着干净罢了,其实没区别。
  别人不知道根脚,白县令作为洛阳白氏子弟,怎么可能不知道?
  “哼……”
  听到白县令的话,皇甫县令没有争辩,轻哼了一声,眼观鼻鼻观心,一副入定的模样。
  “十九郎,说说看,落袋的有多少?”
  双手交叠在身前,站定在一株菊花旁的叶镇将问道。
  “主要是窑厂。”
  “窑厂?甚么窑?砖窑、陶窑?”
  “砖窑、瓷窑。”
  说出口的时候,源宝难免控制不住得意的心情,嘴角一弯,“待本月十四,就能详谈。”
  “瓷窑?!”
  叶镇将声音都提高了不少,大约是自知声音有点大,又立刻压低了调门,“十九郎,你有销路?”
  “也不瞒诸位,坊市里那点散件,自然也是要做的。不过,已经相约做几件精品瓷出来,到时候上报‘土贡’。”
  “入贡?”
  都是行家,一听源十九郎的话,就知道他的操作是什么。别说叶镇将,就是梁县皇甫县令也是微微一愣,拂须沉思,显然这操作是最稳而且成功率极高的。
  这几年瓷器行销,但精品瓷器还有高档瓷器,依然还是有价无市。能够做上等瓷器的地方太少,东关窑厂连京城权贵圈都满足不了,何况天下雄州那么多。
  “石楼山能开窑么。”
  叶镇将虽然也激动,但提问的时候还是很冷静。
  “石楼山采石、烧石灰还行,这开窑不能吧?”
  临汝县白县令有些怀疑,石楼山在梁县东北,离得不远,以前有过烧陶的事业,但很早就破败了。
  制器的历史倒是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和王莽打了昆阳之战后,制器业务就废了好几百年。
  昆阳之战在哪儿打的呢?其中一片战场,就在汝水以北的郏城和梁县之间。
  后来汝州长期就是产粮区,诸多高附加值的产业,都没有再复兴过。
  而且南北朝几次对峙,动不动就干到洛阳附近,汝州的手工业基本就没有稳定过。真正进入恢复期,还是隋文帝上台之后的事情。
  只是也没赶上好时候,隋末大战,一帮军阀先后在洛阳地区盘踞。汝州最终只能以粮仓和兵员基地的身份而存在,好不容易熬到王世充嗝屁,偏偏唐朝一开始定都就是长安,洛阳附近,还是老大世族们说了算。
  可以说一直没有太好的机会。
  等到李皇帝迁都了,可李皇帝迁都,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那是实力彻底压倒了山东世族。
  然后十几年时间,“环京城无人区”就这么诞生了。直隶近畿就出现了中心和边缘地区人口稠密,过度地区人口稀少的局面。
  百工行业涌入汝州的数量并不在少数,但外地人到了汝州,本就没有乡土情结,扎根久居者少,自然都是愿意赚“快钱”,而不是埋头苦干十多年,赚个长远利益。
  所以严格地说,汝州各县并不缺太多技术,但并没有说得过去的政策让来到汝州的外来户们扎根。
  叶镇将问石楼山能不能开窑,实际上也是因为本地小工数量还是够的。只是石楼山目前也只是在做“快钱”,采石场是有,因为“汝水路”要用到石料,还有汝水沿岸各县的城市建设,也需要用到石料。
  但这种基础建设,一年到头其实也没多少,并非是大建。
  采石场属于典型的有了上顿不知道有没有下顿。
  要是采石场开在“汉安线”沿岸,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叶镇将这光景也要琢磨出路,采石场这买卖,在“汝水路”完工之后,采石量已经锐减,他作为“地头蛇”,想要多搞点油水,也没有太大的机会。
  “先别管能不能,这样,十九郎,你透个底。这郏城的窑厂,你能吃多少?”
  当兵的还是耿直一些,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话一出口,站外面的一群汝州官僚都是竖起了耳朵。
  源宝也不介意,这事儿早晚都得知道,而且现在他已经旱涝保丰收,没必要得罪同僚。
  于是就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这瓷窑厂呢,小弟没打算掺和。”
  “不错,要做成贡品,能不伸手就不伸手。”
  一直闭嘴不说话的皇甫县令也是连连点头,拂须赞叹。
  白县令横了他一眼:“然后?”
  “小弟不掺和的原因,不是小弟不眼馋,而是打算引钦定征税司衙门的人过来。这民间散单,就由得钦定征税司衙门的人去折腾。”
  “钱谷那条恶狗,还是不要惹的好……”
  “除了瓷窑厂,这砖窑厂,便是小弟为数不多的去处。”
  “砖窑厂能值当个几钱,无甚意思。还是瓷窑妥帖。”
  叶镇将摇摇头,“就说石楼山,我一镇上下,总要用到器皿,这采买事宜,还不是写个条陈的事情?十九郎,你若是能说通武汉来的人在石楼山开窑,这石楼山的土特产,那就算是咱们一起的,如何?”
  “石楼山开窑的话,可要入贡?”
  “这入屁个贡,就做民瓷。就咱们汝州地面,光卖碗碟也是够本了吧?”
  “那龙兴那边……”
  “管他们去死?咱们汝北的一个锅里吃饭,共进退,如何?”
  说这话的时候,叶镇将看了看四周十几个汝北三县的官员,尤其是州治所梁县的官员。
  沉默了许久的梁县皇甫县令被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他一直皱着眉头,不过很快道:“此事……老夫这里无妨。”
  “妥了。”
  叶镇将点点头,然后对源十九郎道:“看看武汉人多大胃口,相差不大,咱们就做了这一票。”
第二十七章
谁算计谁
  汝州刺史刘玄意要想着大局出发,但对临汝、梁县、郏城三县来说,隔着一条汝水,还是他们汝北人先爽了再说。
  一条“汝水路”修了辣么久,这还没见着回头钱呢,何必跟汝南老铁们瞎扯淡。
  共同富裕这个事情吧……当然是先富起来的人,把一直没富起来的踩在脚下,才能维持同一个生活水准不是?
  三县一镇串联,搞个小灶,对郏城县县令源宝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反正也没有道德洁癖,坑谁不是坑?汝南老铁他又不熟,作为“百里侯”,也没说还帮着别人看崽带孩子啊。
  “操之,路是现成的,官道本来就有。就是这路,要是能一口气修到南阳去,那就更好不过。”
  “修路不要钱的?”
  张德笑眯眯地看着刘玄意。
  一看张德这模样,老刘也不端着揣着,直接道:“这不是汝州没钱,朝廷也不甚中意么。这汝州南北贯通的官道,走马走车都还行,可涉水翻山的,就不是个好路。过了鲁阳关,方城山以西那一段,邓州也不甚打理,进南阳还要过淯水的,这桥时不时都是破败不堪,着实伤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9/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