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7/1398

  “那你说呢……”
  老张面带微笑,看着他。
  “诶……有了!”
  略显浮夸地拍了一下手,源十九郎笑嘻嘻地搓了搓手,看着张德,“老叔要是让人来咱们郏城置办窑厂,这不如就把窑厂做得精妙一些。弄些上等瓷器出来,这要是有了好货色,小侄也能上报一个‘土贡’,有三五样成了‘贡品’,还愁将来的县令吃相太难看么?”
  “你他娘的真是个人才!”
  老张都愣住了,这小子怕不是早就想好了的。
  不但让武汉方面觉得踏实,还把钱在自己任上就给赚了。
  至于将来的接班人怎么搞?再坏还能坏到哪里去?除非下一任县令上来就把县衙的瓦片给掀了,说要首倡反唐,不然对“土贡”还真没啥好办法。
  无非就是卡一下贡品进度,可这玩意儿本来就是地方长官的政绩之一,吃饱了撑的为了一点利润跟皇上过不去。
  “多谢老叔夸奖!”
  源十九郎来了精神,又连忙道,“老叔要是怕人不放心,还可以做些日常用货嘛。比如汝州军府也多有用瓷器餐具厨具,这些个物事,略作勾连,便能成功。最最不济,拿一些出来,给钦定征税司衙门,这黑了谁的钱……也不敢黑了钱老板那帮人的钱不是?”
  “有你的!”
  情不自禁冲源十九郎竖起了大拇指,这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而且可操作性还挺强的,搞不好钦定征税司衙门还会多多关照,毕竟这年头,瓷器出口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钱谷的徒子徒孙们又不用真的去做出口,转手卖给扬州和苏州商人即可。
  民用瓷器别看现在才起步,可每年的需求量增长可不低,尤其是各大城市的城市居民,对家用餐具的要求越来越高。
  用不起精美瓷器,但是普通货色的瓷碗,还是很有需求量的。
  尤其是民用瓷器对瓷土品相的要求,没那么夸张,郏城县完全可以主打一两款高档精品瓷,剩下的全部走量。
  汝州就在洛阳隔壁,走量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有了“汝水道”,物流也方便,基本不用担心运不出去的事情。
  “行吧,那老夫就介绍几个汉阳的大客户给你,正好他们手中资金充裕,也在寻找优质项目。”
  “老叔放心,小侄保证让汉阳来的朋友宾至如归!”
  胸脯拍得震天响,全然没有县令的模样,简直跟街市上的流氓头子差不多。
  只不过越是如此,反倒是让老张放心得多。
  文绉绉吹牛逼的县令他见多了,不是没水平,而是压根心思就不在治理上。往往这等家世好出身好的县令,都是下方基层镀金,刷满资历之后,卡着节点升官。
  六品之前的官吏选用,吏部是一手包办的,对于底子好的地方官而言,的确没有理由这么拼。反而在同行圈子里刷一个“文名”更重要。
  诗词歌赋的必要性,终究只是看圈子。
  像源十九郎这种,要说人脉也不缺,关系也很硬,但因为出身跟脚的缘故,跟很多小圈子玩不到一块去。就算想要融入进去,成本极其高昂,哪怕卖蠢自贱,也就是提鞋拎包门口端菜的水平。
  所以想要起来,就得用超强的业绩刷爆吏部。
  一般豪门子弟刷资历和业绩,主要是“劝课农桑”,但如今“劝课农桑”这个业绩刷起来太容易,含金量大大降低,更何况还是汝州这种离天堂太远离京城太近的地方。那这种业绩刷起来就更加没意义,反不如直接增加年财政收入来得直观。
  地方州县的财政收入增长之后,首先吏部在基层的考评肯定没问题,同僚下属没有理由收了钱还黑你啊,真要是这么干,这个地方的基层绝对会被一波带走。
  其次上缴的现金多了,不管是内廷外朝,路上多加一两个点的“靡费”“火耗”都是小意思。这钱顶头上司是要拿的,他不可能收了钱还要踩老部下一脚,真要是这么干,那就是破坏了很大的官场默契。对上官来说,人情成本太高昂,没有这个必要。
  最后对朝廷来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开元通宝摆出来的“能吏”两个字,这种人才不提拔,留在地方,岂不是好处都让“刁民”捡了去?
  直隶近畿如今盼着投资,不是他们真的对商贾有什么好感,无非是这是眼下刷资历刷业绩刷政绩的南山捷径。
  只不过有的人还端着点架子,有的人就放得开,比如源十九郎,他还有什么好想的,自家老叔……乃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大靠山。
  “这瓷窑厂既然好了,别的可有甚么说的?”
  “嗯?”
  之前源十九郎接了老张话头,丝毫不客气地报了一串菜名,本想着就能吃个碳烤瓷器,可现在听老叔大人的话,这貌似还有搞头啊。
  一个激灵,源十九郎立刻笑脸灿烂,搀扶着张德的胳膊,“老叔,这光景也快到午膳,小侄早就让人准备了一桌席面,都是本地的特产,有上好的红牛……这牛肉绝对放心,也不知道怎地,昨日有一头犍牛,在汝水河畔吃草,一时失足,竟是淹死了。”
  “注水牛肉不好吃吧?”
  “只吃了几口河水,呛死的。”
  “……”
  “……”
  “……”
  别说是张德左右的幕僚团,就是郏城县的一干官吏,这光景也被自家县太爷的脸皮给震惊到瞠目结舌。
  这拍马屁的机灵劲,简直是不同凡响!
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
  皇唐疆域之内,商人阶层基本都是狗,但即便是做狗,做武汉的狗和做洛阳的狗,总归是有区别的。
  能在洛阳做狗,要么血统高贵,要么是外国串串,鲜有不上不下的品种。
  而在武汉做狗,对出身要求极低,并且武汉还能保证狗的狗身安全。巧取豪夺狗粮的王八蛋不是一个没有,但至少想要抢狗粮的时候,都掂量一下成本。
  至于说更多的权力,商人阶层自己不争取,也怪不得某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没给机会。
  当然对老张来说,商人阶层争取不争取也不重要。
  “十九郎,吏部遴选之时,怎会争取到汝州缺额的?”
  “是因为修路啊。”
  源十九郎提着一只锡壶,里面装着本地酒,为张德倒了一杯之后,他才坐回自己的位子,“工部新添路政司,这衙门水深得很,是薛河北牵头重组,有圣人撑腰,自然是在工部身上咬了一块下来。”
  “噢?”
  之前虽然知道朝廷搞了交通衙门,可这几年朝廷的衙门,尤其是全新的衙门,动不动就是今天开明天关张,没什么长性。
  背后原因,跟大佬们的争斗有点关系,但关系也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问题在李皇帝的身体上。
  这新衙门开办之后,皇帝死了,那他们算什么?前朝余孽?
  所以这几年新开衙门,只盯着长孙皇后的有不少。
  女圣陛下说阔以,那就是真的还阔以。
  皇帝老子虽说大家依然都很怕,可也没有以前那么怕,再怕人都要死了,怕死人个毛啊。
  “老叔,老叔你说这是不是有人打算把修桥铺路专门摘选出来?”
  “嗯?十九郎为何这般说?”
  “小侄前往吏部遴选之时,是在河北做事,沧州、天津两头跑。那些个港口修起来之后,就是盯着修路,板轨、弛道……这些个路,谁攥着谁赚钱。就说天津,从天津往西北百几十里,就是个煤矿。采煤着实简单的很,这煤运往天津,转手就能卖出去,天津出来的煤,卖苏州的都有。”
  近海沙船组成船队,运气好不翻船的话,的确有这个能力。
  只是用马眼想也知道,想要组织船队,哪怕只是近海船队,也不是阿猫阿狗可以做到的。
  大多都是巨头,像新晋的大佬薛大鼎,不说身后家族势力或者圣眷如何如何,只说他本身。“环渤海高速公路”是随便哪个人就能主持的?
  一条路修下来,沿途有什么资源什么好处,谁修路谁说了算。
  哪怕你家煤矿离这条路只有五里地,不给你接上就是不给你接上。
  如此操作之下,自然就有人察觉到路桥的另类玩法,卡着别人的脖子,收保护费收到爽啊。
  而且这年头的河北环境极好,北地蛮族基本被平了一圈,安全压力达到了历史最低,加上沧州多年经营,可以说也有二十年埋头苦干。水陆交通、土地产出、人口数量,都不是周边地区可以比拟的。
  加上得天独厚的贸易环境,更是让早先的建设者们吃到了发展红利。
  这红利是如此的丰厚,乃至既得利益者们,根本不想和别人一起分享。
  人之常情,毕竟当初薛大鼎为了搞建设,没少吃瘪,吃瘪其实也没什么,关键当初工部没少拖后腿下绊子。
  要不是薛大鼎关系硬扎,张德又是盟友,根本撑不下去。
  沧州的发展红利变现时候,薛大鼎的头发都全白了。白的跟沧州的棉花一样,你说薛大鼎能不恨?
  眼下薛大鼎作为北地数一数二的巨头,哪怕对上幽州都督府都不怂,何况是本来就有薛大鼎门生故吏的工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