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3/1398

  何坦之也不会支持。
  真要是娶了长孙无忌的女儿,那真是麻烦事一大堆。
  至于辈分上的事情……辈分根本不是问题。
  “如此看来,杜楚客之女,倒是合适。”
  “不错。”
  李芷儿点了点头,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后对千金公主道,“我知此事七娘出力甚多,家中长辈又言七娘是个‘痴情女子’,便更加不会亏待她。不管生男生女,这个孙儿,都是嫡系。”
  听得李芷儿的话,千金公主眼睛一亮,心中暗道:温家列祖列宗保佑,一定要是个男丁,千万是个小郎啊。
  原本刚才还觉得张德那乱搞的方式简直是不可理喻,现在一听自己女儿肚子里的野种也会是嫡子,顿时大喜过望。
  将来张德李芷儿去世之后,有了嫡长孙,还愁个什么?
  至于女儿温柔是不是正牌大老婆,也就不打紧了。
  对贵族们而言,正妻主要是保证经济和社会地位。那么,既然经济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形式上也就不重要了。
  至于外人的冷嘲热讽……京兆韦氏当年也是被人冷嘲热讽的对象,可她那个皇帝兄长强掳韦昭容干了个爽,有谁说什么了吗?
  还不是羡慕嫉妒恨,当年打下洛阳,求着李世民去自己家里看女郎姿色的不知道有多少。
  “至于七娘这里,过几日,自有华润号的账房带着文书过来。年底之前,便立了会社,为七娘所有。不拘‘东海道’百工百业,我都会给予支持。先行五条‘二十二年造’,这就当‘聘礼’了。”
  “……”
  听到五条“二十二年造”的时候,千金公主眼珠子都快掉在地上,整个人都在颤抖。
  她爹卖女儿才多少钱?四十万贯。
  五条“二十二年造”分分钟就赚出来。
  而且李芷儿说了,“东海道”百工百业都会给予支持,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到时候直接运一串金银财宝回来就是啊!
  什么漆器、木料、石材……哪怕就是运一船的海鲜干货,这是赚到让人想哭。
  要不是卖女儿只能卖一回,千金公主恨不得回去多生几个。实在不行,就把温家庶出的小娘都打包送过来拉倒。
  她爹能卖女儿,凭什么她不能?
  “阿姐当真是……女中豪杰,女中豪杰……”
  嘴唇哆嗦的千金公主很是颤抖地拍了个马屁之后,拿起手边的茶杯,哆哆嗦嗦地往嘴边送。
  可惜不争气,牙齿在杯沿上磕磕碰碰,叮叮当当简直就是打架。
  李芷儿倒也没有瞧不起她,她也是这么过来的。
  从当年懵懂无知有点小算计的小姑娘小公主,一路熬到现在,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京城,出现在她那皇兄皇嫂面前,而且半点畏缩都没有。
  坦坦荡荡,理直气壮。
  “不过,有一事还要妹妹帮忙。”
  “阿姐但说无妨!”
  两个长公主殿下,此时此刻当真是成了一家人。
  之前虽然是亲姐妹,但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情同姐妹。
  现在,则是真·亲姐妹。
  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骨头是金子做的,筋是银条做的,真他妈的亲!
  “杜楚客那杜三娘……还要妹妹做一回媒人。”
  “好说,好说……此事,包在我身上。杜工部在魏王那里做事,正好我家二郎跟魏王能说上话,只消寻个酒宴,便能开口。”
  “好。”
  李芷儿点点头,“那就静候佳音。”
  要是公开和杜楚客联姻,也不是不能成功,但很有可能是杜楚客迫于无奈。至于现在,双管齐下,到时候杜楚客除非一剑杀了杜三娘,否则哪怕头皮发麻,被皇帝盯着骂,他也只能认账。
  现在有千金公主从中帮忙,那就是另外一个说道,二圣再怎么不爽,不给千金公主面子,也要给千金公主那个死鬼公公温彦博面子。
第八章
狂欢和震惊
  汉阳新开的一家图书馆规模极大,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私藏书屋,而是公共图书馆。凡是汉阳、江夏两地在籍居民,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证”前来借阅。
  当然了,借阅的时候,要有坊里长者或者街市文员的签字文书。
  整个汉阳图书馆的藏书量极为惊人,各种孤本加上张德这十多年的积累,还有惯例的经典,总藏书量以“册”为单位,有八万册。以“卷”为单位,有四十万卷。
  其中尤为被追捧的,是各类“图志”,没有武汉本地规范化的教育,根本无法看懂这些地理图。
  比如说等高线,哪怕被人借出去,唐朝三千万人,看得懂的只有武汉临漳山出来的那么一丢丢人。
  只是,汉阳图书馆的意义重大,对大多数“寒门”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整个武汉,尤其是汉阳县和江夏县,一度出现了“代借”的行业。外地的读书人,为了求知,不得不委托两县普通百姓,前往图书馆借阅他们想要看的经典、手册、工具书等等。
  当然了“代借”之外,还有“代抄”,很多汉阳图书馆中的印刷本,是根本买不到的。算是行市里的“孤本”,尽管在江汉观察使的某些专业部门中,这可能是见怪不怪的工具书,但在市面上,想要一窥全貌都很难。
  尤其是工程领域,比如双龙桥,看上去就是江汉观察使修了个桥,但实际上整合了太多的部门,涉及到的工业门类比较“复杂”,那就没办法靠经验去推算。
  逆向工程这个事情,首先你得有齐全的工业门类,还要有一应技术的应用工程师,还得有统筹整合的管理人员……
  靠脑补,什么都逆向不了,那么所有的材料、技术、图纸、加工工艺、管理流程全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也只能干瞪眼,你什么都做不了。
  武汉下辖三县,汉阳、江夏、武昌,这一回独独武昌县捡不到这个福利,好些武昌官僚们就跑来汉阳“讲理”。好在府内早有定夺,跟他们说这是“试运行”,这便把武昌人打发走了。
  倒也不是说府内歧视武昌县,实在是贞观朝的武昌离得有点远,借阅图书是有时效的,与其增加后续的管理成本,不如先“试运行”一段时间看看。
  如果一切都还可以,府内是打算直接在武昌县建个分馆。这个图书馆分馆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给武昌县福利,周边永兴县,甚至江对岸的黄州,都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知识,从来都是有价难求的。
  汉阳图书馆的正门有题字,不过并非是“汉阳图书馆”五个大字,而是一百多岁的曹夫子写的八个字。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八个字之外,再无其他偶像,诸如天后、圣人、先哲之类,都是没有的。不是没有人想要塞个孔夫子在跟前,然后他失业了。
  江汉观察使府,有比较成熟的图书管理体系,如今筹办的汉阳图书馆,以及将来要兴建的各种分馆或者地方图书馆,不过是原本府内图书管理团队的进一步扩充,锻炼新的队伍。
  本身这年头能够从事图书管理的人员,都是相当顶尖的人物,把他们扔到任何一个调度岗位上,都能迅速上手,极快适应。
  比如“汉安线”铁路“汊川段”的调度管理司官吏,就是临时从江汉观察使府的档案室调用过去的。大部分都是流外官,但张德也给了承诺,今年从京城回来,就正式让他们转正为官。
  整个公共图书馆就是纯投入,府内也没有想要从中赚取什么利润,但其影响力非常特殊。
  甚至可以这么说,当世哪个世族想要继续在“教化”“礼仪”“道德”上攻讦武汉是“地上魔都”,哪个世族就是在自抽耳光。
  私藏、孤本、敝帚自珍,才是各大世族的常态。
  而且囊括的领域相当惊人,就老张自己所知道的,在“农政”一事上,看似老世族不怎么关注的农业技术闷雷,他们都有大量的经验积累,甚至在怎么利用天时气候、自然条件上,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记载。
  比如说套种技术,比如说选育良种,比如说灌溉技术……
  每一样,基本上每个世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但根本不会外传。
  要不是张德二十五年前入京误打误撞,根本不会掀开这么大的桌面。乃至到如今那些曾经的“独门绝技”,也就成了烂大街的手段。
  武汉一年输出的“围圩造田”工程量,抵得上各大豪门数百年的积累;武汉工程团队一年带队修葺的塘坝、梯田,抵得上各个世家、豪门、部落上千年的积累;武汉各大工坊生产的日用品,抵得上皇唐全域其他地区近一半的产量……这还是因为其他地区有了武汉输出技术、产能的缘故。
  老大世族受到的冲击,绝非仅仅是土地这个生产资料遭到侵袭、瓜分,他们是全方面受到了武汉的挑战甚至是压制、蹂躏、粉碎。
  除非他们在粉碎之后,浴火重生,重新演变成新的世家豪门,否则只会和数百年风流中倒台的那些“老朋友”们一样,逐渐衰退,逐渐消亡。
  所以,当京城还在狂欢“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的时候,听到武汉开了这么一个公共图书馆,这些个狂欢者们,笑容逐渐消失。
  而对京城那些个中低层城市民,甚至是低级官吏、寒门子弟而言,这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哪怕到了贞观二十五年,受教育的成本依然高昂。即便是武汉,也没有全面铺开义务教育,依旧是小心翼翼地扩大规模扩大范围,稍微有点师资力量上的压力,就不会轻易扩大规模。
  即便武汉的财政十分宽裕,但教育就是个无底洞,更何况武汉的教育,从来不是十几门课的事情,大量受教育青少年的后续教育,更是一项短期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当武汉的义务教育阶段过去之后,其中大多数的学生,就要开始工作。哪怕是童工,但在武汉,并没有条件去禁止童工,只是武汉的童工待遇,总要比别处强那么一点点。
  强这么一点点,却也足够了。
  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会和文盲工友格格不入。他在课堂上诞生了理想,他在书本中找到了乐趣、挑战、迷茫、颓丧以及种种原本文盲可能要很晚才能获得的情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