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398

  “在润州特意逗留到下午,这才过来。宗长就在后头。”
  “好嘞。”
  应了一声,护卫们立刻收拾好了拒马、栅栏,过道清开之后,远处已经有马蹄哒哒的声响。
  马车上亮着灯,一共三辆马车,只有一辆马车里面坐着张德。
  一路上防备着刺杀,只是这一回前来苏州,倒是连个小毛贼都没遇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太平。
  “这光景,遂安夫人还未入睡吧?”
  “还在等宗长,婆子们带着姑娘已经睡了,大厅里这光景还有人,做些女红之类。”
  “好,我去跟宗长禀报一声。”
  过了一会儿,三辆马车陆续到了寨墙,穿过过道之后,寨墙门关上,张德这才下车,另外两辆马车里,也下来了十几个护卫。
  一队人解了护甲之后,连忙去洗漱睡觉,倒也不浪费时间。
  剩下的换了个班,顺便吃些晚饭。
  此时灶间还是有热菜的,灶台上的蒸笼里,糕饼、肉食、咸鸡之类不缺,窖塘里还有黄酒,取了一坛过来。
  窖塘跟深井差不多,夏天有“冰镇”的功能,黄酒冬夏两季,是颠倒过来的喝法,都很舒服。
  护卫们劳累了一通,又大多是江阴族人,所以爱喝黄酒。
  这边护卫们在吃喝的时候,张德大大咧咧地朝着大厅走去,只是动静太大,惊动了廊下正在打扫的婢女。
  有些好奇地看了看,见张德来了,婢女将手中的笤帚一甩,很是高兴地到了大厅中喊道:“夫人、夫人,阿郎回来了!”
  正在裁剪尿片的李月一愣,旋即面带微笑把手中的工具放下,缓缓起身道:“赶紧把酒食换一换。”
  “哎!”
  “不必了!赶紧吃吧,少待洗个澡。”
  老张进门之后,把长衫外套脱了下来,挂在了门口附近的衣架上,然后在主座坐下,一旁李月拿起一只冰瓮中的酒壶,连忙给他倒了一杯酒:“还是冰的,喝一杯去去热。”
  握着酒杯满饮,老张咂了咂嘴:“爽快!”
  他也没有抄起筷子,而是直接伸手抓了一把白灼河虾,上面还挂着几片生姜几根葱段。
  飞快地把白虾扔到嘴里,又飞快地吐了虾壳出来,这虾虽小,滋味着实不错。
  “说是今天回来,怎么拖到夜里?”
  “润州那里有点事情,丹徒西有个马场,天气太热,怀疑得了马瘟,还好无事,就是热着了。”
  “白沙马场吗?”
  “对,你家四舅就在那里,这一批马,是要卖到流求去的。”
  “当真是新奇,若是少时,谁要跟我说长江里能养马,只当是神话传奇。”
  “也不是当今智慧,春秋时就有的故事罢了。只是扬子江养马,以往较之草原,要麻烦得多。如今饲料成熟,技艺又有精进,自然大不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除了战马之外,各地对挽马的需求量极大。
  伴随着普遍搞“大建”,加上特种挽马在耕地效率上,并不比一般一千斤左右的黄牛差,不管是中小地主还是小农,都比较喜欢这种挽马。
  说到底,挽马可能承担的功能要更多。比如远行,挽马照样可以骑乘;比如拉车,挽马速度明显比牛车要快,拖拉货物的重量也不比犍牛要差。
  最终还有一点,挽马你杀了取肉半点问题都没有。但牛就不一样了,想要吃牛肉,好些地方都得等牛想不开自杀。
  只这最后一点,就足够让不少农家琢磨着养新培育的各种类型挽马。
  和战马得使劲糟践植物蛋白不同,一般挽马吃得跟狗差不多,小农家里有两分地的豆子,就足够应付一匹大马一匹小马。
  至于“袖珍型”的川马、滇马,那更是马中土狗,一年也吃不了几把豆子。除了头马待遇好,剩下的就是随便喂点东西就能活。
  “舅舅他们今年很是高兴,说是把马都卖到了扶桑,一路上病亡的还不多。”
  “北地大马上船就病,鲜有能坐船的。扬子江里养得马,时不时还能下水游两圈,自然是大不相同。”
  说话间,李月又给张德满上一杯,老张抿了一口,一边剥虾一边道,“去年扶桑的小朝廷逃得飞快,几座像样的矿山,都被占了下来。这光景是用马最厉害的,开矿这个事情,人没有畜生好用。几条矿山板轨,要是没有马,光靠人力,也不知道甚么时候才能看到效益。”
  “怪不得舅舅他们恁般高兴,还说窦氏宗家请他们前往咸阳,认归扶风窦氏之祖。”
  “哈,这窦氏还真是干净利落。”
  扶桑的马匹价格本来就高,如今为了开矿,加上东海宣政院以及朝鲜道行军总管府都是用马匹来作为重大奖励,这个价格也就继续蹿上一蹿。
  一匹普通的战马,北地价格大概在十贯左右,到朝鲜道价格涨一半,也就是十五贯左右。然后贩卖到扶桑,这个价格就不是涨一半,而是涨十倍。
  也就是一百五十贯一匹很普通的战马,可能是漠南马,也可能是河北马,反正是买不到突厥敦马,更遑论什么河曲马、青海马等等。
  挽马要便宜不少,可因为物价暴涨的缘故,苏州这里签单就是五十贯一匹,从马场到苏州港或者上海镇,价格也是涨了十倍。
  只不过这个价格,差不多就是扶桑那里商号的进口价,扶桑那边的商号开始在市场中售卖的时候,价格也是翻一番,变成一百贯。
  这个价钱,在苏州这里就是笑话,傻瓜才花一百贯买一匹挽马。有这个钱,都够买一个精挑细选的庄奴了。
  但是赶上了这一波行情,凡是做大牲口生意的,都是大赚。有些有门路的,比如李月的母族窦氏,能够直接把马匹运到扶桑,赚的更加夸张,一船马过去筑紫岛,一船铜锭、海货、宝石、奴工返回苏州。
  全都暴利。
  面对这个利润,也难怪窦太后的族人,愿意让李月的妻族“认祖归宗”。
第七十七章
无穷无尽
  哐!
  “呼……”
  完成最后一组卧推,老张略微活动了一下,擦了擦汗,就踩着木屐沿着太湖湖堤随意地走了走。
  此时在望亭以西的泥沙滩里,正在刨蚬子的乡民极多。男女老少都有,头戴竹制的斗笠,裤腿挽到膝弯,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泥沙滩里捡拾着这太湖中的极品美味。
  和泥螺不同,淡水蚬子用蒜叶或者韭菜来烹制,味道极为鲜美。
  在这个没有味精的年代里,固然也可以用沙虫、海带、野生菌来提鲜,但食物本味溢散出来的鲜香,千几百年后也是难得一见的绝品。
  海产蛤蜊胜在肥美,口感绝佳。但淡水蚬子,尤其是太湖沙蚬,在老张非法穿越之前,已经是产量极少,而且因为水质太肥,导致沙蚬口感每况愈下不说,连仅剩的一点鲜甜也随之不见。
  “宗长,陆君来了。”
  “噢?师兄倒是快,叫他来‘月堤’这里。”
  “是,宗长。”
  小白师兄最近也很忙,因为望亭镇逐渐发达之后,扶风窦氏从咸阳迂回到了苏州。又通过苏州这边的人情,跟徐州崔弘道搭上了线。
  之所以这么麻烦,是因为窦氏和崔氏徐州房有共同的利益需求。
  崔弘道一直想要筹办徐州钢铁厂,但长期只能产生铁,粗钢生产比较粗放,产量也有限。
  再一个,崔弘道想要把铁器或者钢制品卖出去,渠道一直做不起来。谁叫他姓崔呢?京城那些大商号有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万一扔个莫名其妙的罪名过来,实在是血亏。
  可若是做散单,少了纯粹就是亏损,多了还是要看行销。
  而窦氏就不一样了,扶风窦氏本身就有百几十年的渠道和人情关系在。只要窦氏愿意,窦太后的招牌,还能打两代皇帝。
  除此之外,遂安公主李月的母族莫名其妙就跟扶风窦氏牵扯上,至于原本李月的母族到底姓什么,基本也没人在意。
  有了遂安公主李月这层关系,原本在润州的白沙马场,等于说就能借用扶风窦氏的名声。
  这是双赢的好处,窦氏正好也要借用白沙马场在出口贸易中的角色。在崔弘道那里,这是很有说服力筹码。
  三方两家一合作,徐州钢铁厂就不缺资金、劳动力、渠道、市场。
  在崔弘道的主持下,徐州钢铁厂的主营产品有三样,铁锅、农具、兵器。
  尤其是后者,在“扶桑地”很好卖,即便朝鲜道行军总管牛进达面面俱到,“扶桑地”的征服事业也是按部就班,每年蚕食鲸吞,基本上“膏腴之地”不是占了下来就是有了军事存在。
  但想要保证军事存在,后勤压力就极大。
  东海宣政院有所支持,但还是不够的,所以杜构就通过自己的老关系,找到了王孝通老爷子,然后从石城钢铁厂临时采买朝鲜道行军总管定制兵器。
  这些兵器不可能给杂兵、民兵、仆从兵用,所以很多民间武装,就不得不寻找购买武器装备的渠道。
  和辽东作战不同,因为“扶桑地”地理上极为割裂,这就使得很多民间武装在占领一块地区十几个月后,居然被当地人当作“领主”来看待。只是这种“领主”毫无疑问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皇唐朝廷不认,那就是个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