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6/1398

第七十二章
分家
  想要拆分江东这个事情,不是长孙无忌最早动的念头,而是李渊。
  当然继任者李世民也一直在这样做,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愿是一致的。李董大搞封建,然后封建诸王又迅速惨淡收场,都是有其各种利益述求在。
  比如南朝士族的离心力还是那么大,让中央政府不要摩擦他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拉拢上层士族的同时,底层平民都是尽可能地归入到国朝体制的管理之中。下放到江东州县的官僚、将校,往往都是皇帝御前的忠犬。
  比如史大奈,他这个跟着处罗可汗跑来中国厮混的突厥人,就曾经做过一任福州刺史兼都督府都督,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反映出当时中央朝廷对江东的心态。
  随着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贸易规模的极大提高,中央朝廷直接统治地方的成本大大减少。
  只说一点,原本在福州或者建州,地头蛇想要卡住朝廷命官的钱粮财帛口子,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但现在却大不一样,偶遇“象灾”,以往官府因为手中无粮或者无人,既不能围剿象群,又不能赈济灾民。不管是出钱出人,都要依靠地方大户。不敢说任由地方摆布,但时不时就要妥协、权衡,这是一定的。
  然而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如今但凡有地方豪门拿捏一州一县之主官,迎来的都是镇压。
  只从贞观八年计算,至今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要有十四五次的“骚动”,没到“民变”的程度,但官府镇压却是坚决到底,从不手软。
  十几年连消带打,加上海贸逐渐“发达”,不管福州还是泉州,都能够直接到海对岸的流求购买粮食。有了粮食,每遇风灾,也就不慌。相较疫病、野兽等等威胁,饿肚子是最残酷也最容易激发人类兽性的苦难。
  于中央朝廷而言,只要不饿死,就有活路。原本他们要依靠地方老世族或者豪强,当开始不需要的时候,这些老世族或者豪强,自然是要一起拉出来算总账的。
  只不过,一地统治,不管是重组也好,还是解体也罢,总归是有好处,才会贯彻执行。
  此时江东彻底“分家”,对太湖、浙水地区的人而言,自然是拍手欢迎。实在是在当地人眼中,福州、建州简直是“穷亲戚”,而且文化习惯上,以武夷山为分界线,基本就是地区活动范围的自然边界。
  别说福州建州等地,就是衢州、温州,在杭州、越州人眼中,也多是“鸟语啾啾”,也就是所谓的“不似人言”。
  原本就谈不上多么紧密的联系,本来应该说拆分起来毫无压力,但实际上当长孙无忌正式开始在江东吹风的时候,福州刺史贺兰庆立刻带着福建老乡跑去京城告刁状……
  进奏院内一阵狂喷,总之一句话:想分手?门儿也没有!
  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发达了……
  而且福州刺史贺兰庆还真是有理有据的,说是当年江东一体,互相帮助,那是一起共过患难的。苏州杭州缺少织女,我福州建州没出人?睦州、婺州整饬浙江水利,我福州建州没出过力?
  你说你给了钱,你才给了几个钱?
  再说了,东海漂泊,你他娘的杭州大船三分之一都是我福建老乡,你也好意思的?
  京城一通狂喷,喷得苏州、杭州进奏院的牲口们屁也不敢放,完事儿之后,贺兰庆就在京城待了一个月,等到长孙氏的人过来跟他碰头。
  见面长孙氏就一个问题:你他娘的开个价!
  贺兰庆并非不怕长孙无忌,怕肯定是怕的,不过这官声还是得要。要是半点反抗都没有,直接就拆了一个江东行省出去,那他们福州、建州团成一团算个什么?边角料?
  漫天叫价,落地还钱。
  这是自来的道理。
  于是乎贺兰庆就开了条件,首先中书令老大人你要拆分江东没问题,下官也是拍手称快的。可福建苦啊,百姓战天斗地,武夷山中除了大象还有蛮子,你说朝廷一不给政策二不给帮扶的,这要是没了江东大家庭的温暖,日子还能过吗?对不对?
  跑来传话的长孙濬当时就怒了:要不也给你福州建州组个行省,换个高官给你当当?
  贺兰庆义正言辞地回了一句:可以考虑!
  要不是自己是个斯文人,长孙濬当时就想把贺兰庆打个半身不遂。
  但这事儿跟长孙濬无关,他做不了主,谋划此事必须是他亲爹那个老阴逼。
  真要说靠着太湖、浙水什么,贺兰庆还有点不屑,苏杭的权贵不拿武夷山南的人当人,又不是今年才有的,上溯到秦汉时期,就这么干了。
  这年头,自力更生才是王道啊。
  贺兰庆有个老弟叫贺兰安石,跟应国公武士彟有点交情,原本差点就娶了武士彟的一个女儿当老婆,可惜武大娘子小时候就被拐跑了。当时已经在魏王府当差的贺兰安石对此表示遗憾,不过跟武士彟倒也算是成了朋友。
  老丈人当不成,老朋友还是可以的嘛。
  再说了,当年武士彟就是个等死的苦逼,被李董彻底榨干了最后一点利用价值,眼看着就要跟着裴寂这个老CEO一起打牌,谁曾想咸鱼翻身不死了?
  运数在此,那自然是挡也挡不住,有了老朋友的帮忙,贺兰安石迅速从魏王府法曹,调岗去了刑部。刑部混了两年,应国公武士彟又求到张德那里,老张就介绍了孙师兄给贺兰安石认识。
  于是乎,贺兰老弟就去了大理寺厮混。
  前几年开始,贺兰老弟的职位变动,就不是吏部一家能够说了算的。
  朝廷的规定是这样的,六品以下,吏部自己遴选考核。五品以上,这就需要公司的大佬们一起探讨议论,最后由老板李世民拍板定夺。
  贺兰庆能够跑来福州做刺史,那也是因为族里老弟给力。
  最重要的一点,福州前几年压根没人愿意来,不是镇压大象就是镇压台风,要不然就是镇压“骚动”,有这功夫来当官,还不如溜去武夷山泡温泉呢,至少还能感慨一下彭祖老人家能活辣么久,肯定是泡温泉泡出来的。
  贺兰刺史因为有老弟这层关系,自然晓得流求这个岛,你别看它不大,现如今岛上有货啊,它产东西。
  所以,江东一帮兄弟要分家,可以啊,但有一条必须有,那就是流求得跟福州、建州一个锅里吃饭。
  讲白了,贺兰庆就没想着抱长孙无忌的大腿,他盯着的,就是张德这条大粗腿。
  有了江汉观察使的金大腿,福州还怕没搞头?组织青壮跨海打工,这一进一出不比走路去苏州杭州打工强?
  于是乎,几个要求这么一提,长孙濬也不想说话了,临行前就一句:你他娘的来苏州一趟吧!
第七十三章
官声
  “使君,咱们四州野人,张公当真愿意见面?”
  “你们懂个屁,皇唐之内,除了他就没有人还会愿意见面地方土族。这人杀人如麻确实不假,一手建起‘地上魔都’。可要说公平二字,他是最公平的。”
  贺兰庆言罢,撇开一众幕僚,对福州诸县的土著头领如是说道。
  “到了苏州,见着了张梁丰,切记莫要耍甚么小聪明。在福州咱们甚么模样,去了苏州,也是甚么模样。”
  “这穿戴不要考究些许么?还有礼物……”
  “礼个鸟。”
  拍了一下大腿,贺兰庆瞪大了眼睛,“他却甚么礼物?甚么都不要送,就这般去了。莫要吹捧个甚么,也莫要卖惨。你若是卖惨,只怕反过来被他嘲弄,然后被一只脚踩到烂泥里,翻身不得。”
  “……”
  “……”
  几个福州老乡顿时一脸纠结,说好的朝廷命官,说好的官声在外呢?听着怎么不像是好官啊。
  “你们莫要这般看我,本府骗你们有好处么?”
  说得口干舌燥,贺兰庆拿起一杯茶,喝了一口之后又道,“明明白白地把咱们这里有甚么物事,交待个一清二楚。好比……好比尤溪县吧。”
  提到了尤溪县,有个黑皮老汉一愣,顿时站了出来,纳闷地抬头看着刺史大人。
  “这尤溪县,是咱们福州能出好陶土的地界。除了陶土,还有茶叶,再加上尤溪县西南的甘蔗,怎地也算是有了糖业,只这三样,就能做是了。尤溪县能通河去阳溪,顺流直下,就能来闽县。这卖点,不就是齐活了?”
  双手一摊的贺兰庆语重心长地说道,“记住,切勿将张江汉当作甚么朝廷命官。尔等随本府前往苏州之后,就当他是个商人,咱们有甚么家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出来。任谁都知道是有去处的,有好处的,这就能成事。”
  “这……”
  有些人还是转不过弯来,实在是不能理解,这样不怕得罪了张德吗?
  在福州老乡们看来,你贺兰庆是刺史大人,就算把人给惹毛了,赔礼道歉自罚三杯就算了账。
  他们这些本地的苦哈哈怎么办?
  见这帮老乡不信他,贺兰庆自己都急了:“本府指天发誓!不!本府对天后发誓!本府要是诓骗尔等!不得好死!死了喂鱼!鱼吃了中毒!如何?”
  “……”
  “……”
  要不要这么狠啊。
  老乡们一看这刺史老大人都这么实在了,心想也就信了他吧,于是有个林姓老汉就和和气气道:“既然使君都这么说了,不若先签上几个茶叶合同,也好让大家伙安心?”
  “……”
  福州刺史府的佐官幕僚们顿时都懵了,大脑半晌都没反应过来。
  寻思着咱们家刺史都发了这么犀利的毒誓了,怎么地也该表示表示通情达理啊。万万没想到啊,都到这个份上了……居然也没松口。
  只是这些个能在刺史府当差的哪里晓得,福州建州自来艰苦,历朝历代虽然整饬海防、水利,但因为台风猛烈,两州诸县又密密麻麻山峦叠翠,稍有“风灾”,立刻就是山洪阻路,江海颠倒。
  基本上不管修多么好的路,每年都要重新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