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398

  围观群众想要喊“666”但是不敢,东海宣政院的大佬的确是不在场啊,说破天也是不在场。
  就算将来事情闹大了,这一部分的“分赃”,退了便是。
  这个锅,怎么看都在房遗爱身上。
  当然了,最大的那个锅,是面色红润,气色不错的纪王殿下的。
  原本就是看戏陪跑的蒋王李恽,一开始还心惊肉跳来着,听着听着,他内心顿时痒痒了,想要说话,又不敢。
  看了看旁边的张沔,只见张二郎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的模样,顿时让李恽抓耳挠腮。偌大的肥肉就在眼前,他守着许州作甚?许州有个毛啊。
  当然了,许州也有土特产,可今天一对比,蒋王殿下才知道自己真是个“土鳖”,看看房遗爱,这搂钱敛财的效率,简直是……太让人羡慕了!
  更绝的是,这一通操作下来,保管不会闹出“民变”来,搞不好那些当初投效京兆韦氏的阿猫阿狗们,还会对房遗爱、李慎感恩戴德。
  这要是再给阿猫阿狗们剩个仨瓜俩枣,我的天爷,岂不是要给立个牌位,天天磕头上香?
  那些投在京兆韦氏门下的,按照历史惯例,是绝对经不起京兆韦氏这种超级家族的动荡。一旦权力主体崩坏解体,依附在这个权力之上的“寄生虫”“宠物”们,立刻就是死的死散的散。
  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道理。
  但现在房遗爱的操作,立了韦贵妃的儿子纪王李慎,在情绪上来讲,隔着京兆韦氏的这帮“猢狲”们,肯定认为这是自己人,都是京兆韦氏的“自家人”。
  然后房遗爱也没有说赶尽杀绝,树的确倒了,但还留了点树枝让“猢狲”们可以遮掩一下。
  于是乎,对“猢狲”们而言,原本是一无所有,现在是居然还有,感情上肯定要感谢“自己人”纪王殿下李慎。
  一通骚操作,想要闹“民变”,连个基础都没有。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比如拉纤行、船行等等用人极多的行当,就是换个老板,其他肯定什么都不会变。
  对底层而言,你别说换老板了,你换皇帝都跟他们没关系。
  这样的情况想要闹出“民变”,还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李芷儿说房遗爱“身怀绝技”,绝非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有点佩服房遗爱。做纨绔子弟,做二世祖,这也算是做到了极致。
  干坏事也要不断地学习,优秀的犯罪分子,肯定也会研究反刑侦技术……
  对房二公子来讲,那就是巧取豪夺也要讲究策略,讲究兵法,讲究心理学嘛。
  “那……十郎,你怎么看?”
  李芷儿面带微笑,和气地看着纪王李慎。
  “小侄听姑母的……哦不,小侄自当以身作则,伸张正义。京兆韦氏固然罪大恶极,有道是‘只诛首恶,不及余者’,小侄到时,便让房驸马带着小侄前往各地,表明公平……”
  啪、啪、啪、啪……
  将茶杯放下的房遗爱很是欣赏地看着李慎,连连拍手,“好、好啊。举一而反三,能有此悟性,可谓王之智者。”
  “……”
  “……”
  李慎面红耳赤,二十三岁的小哥,被社会这个大酱缸,染得太快太彻底。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大厅两边,顿时掌声雷动,呼声长鸣,欢快的气息,久久没有散去。
第六十六章
进步
  两京的热闹对底层百姓几乎没有影响,太阳照常升起,苍头黔首继续干活吃饭,天子堂里的表演,给他们看也不看,还要上班呢。
  “这道题其实要变个思路,你们初看这道题,看到图形上有速度v,于是就想着用动量定理却解决。结果毫无疑问是做不出来,全班六十四个人,只有龙莪做了出来,他的思路就不是‘望文生义’,而是先做了受力分析,用Ft冲量来解决……”
  汉阳城的一处补习班内,穿着大裤衩、短袖还有芒鞋的老师正在黑板上讲解题型,学生们一个个做着笔记,偶尔有几个犯困的,也立刻拍了拍脸颊,强打精神继续听讲。
  整个教室都是敞开了通风,过道里也有冰块,也有风扇,不过是水力驱动用来驱散热气的。
  汉阳这里还是比较有条件的,像江夏就比较艰苦,补习班大多都进山。或是山北的林子,或是直接就是进山洞。
  周边一两百个山洞,内部都重新加固装修,改成了避暑的地方。
  江汉观察使府的官吏家属,每年都会申请前往这些地点消暑,虽然开支上会增长最少三四成,但和在家里受热煎熬比起来,这多出来的开支,又显得微不足道。
  “观察,今年要是再增加一门化学的话,学生们会不会学不过来?”
  “你也太小看人的大脑了。”
  带着人视察补习班状况,这是每年都要例行做的事情。当然和老张非法穿越之前不同,江汉观察使府不是为了打击遍地丛生的补习班。
  正相反,谁的暑期补习班办得好,成绩斐然,就能拿到一笔府内的补贴。
  这是专款专用的补贴,教育署都伸不了手,因为走的是府内财政,是很明确的政府补贴。
  “再开十几二十门课,都不会学不过来。”
  老张说着,又道,“今年除了要新增化学,还要增加自然课,除此之外,文学鉴赏课一定要办好,各种类型诗词要是不够,去寻崔总编就是。”
  “是。”
  “教材怎么编,一定要经过公议讨论,做好几个版本,试运行一个学期,成效如何,学生的成绩单,会给出答案。”
  “是。”
  至于说思想品德教育……三令五申成文成宪,还不如日常中的言传身教来得有效。
  当然了,比言传身教更有用的,就是孙师兄搞出来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乱扔垃圾?没问题,你扔好了,随便扔,家里有矿当然可以扔喽。
  解决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的最好办法,就是罚款。
  罚到你想要扔垃圾的时候,都会发抖,自然就开始讲卫生有素质,公德心自然而然地就上来了。
  靠自律,靠宣传,那还不如去庙里面拜一拜麦铁杖,让麦公显灵,那大概是还有点玄幻的色彩,兴许能成。
  老张并没有刻意地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出来,或者说创造一个全新的制度去让人适应,他也没有这样想过。
  贞观朝是贞观朝,历史是历史。
  对这个扭曲到变态的贞观朝来说,他们所处的,不是什么历史,而是当代。
  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削足适履这种事情,虽然老张是一条工科狗,可不代表他没有听过这个成语。
  实际上,贞观朝上上下下各种势力、阶层,他们二十五年来碰撞出来的火花,已经让贞观朝迥异于前朝。
  贞观名臣都说“唐从隋制”,但这个“隋制”,到现在还能剩多少,实在是不好说。
  不管是军功武勋集团,还是说山东世家联盟,在贞观朝的影响力,想要达成历史上前辈们的水平,基本没有任何希望。
  甚至可以这么说,贞观大帝是最不怕各地军头造反的皇帝。
  因为“天命”在他身上,全国六百多个军州,只要是上州雄州,其城市居民,已经有了强烈的唐朝归属感。
  这是有别于以往人们对于“叛逆”的唾弃,其内在逻辑,绝非是因为“君臣”的纲常,而是朴素的“敌我”矛盾。
  也就是说,当一个地方军头,通过多年的经营,各种忍辱负重,各种卧薪尝胆,终于从军头变成军阀,然后他起兵造反了……和传统不同,这时候绝非只有“世受国恩”的贵族官僚,那些普通的城市民,同样会意识到“敌人”来了。
  “敌人”要打破和平,“敌人”要搞坏我的生活。
  这种意识,绝非是因为朴素的城市民要向皇帝“效忠”,而是纯粹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即城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愿景,和这个国家,终于契合在一起。
  老张能观察到了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会演变成什么模样,他并不知道。同样的,当看到帝国中的贵族迅速分化,有的人开始尽力拥抱皇权,而有的人,却也开始挥舞起手中的小锄头,挖帝国主义的墙脚可能不算,但从皇权那里抠抠搜搜,当真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
  “学生的防暑工作,一定要做好。”
  “观察放心,没有流水的地方,也会有畜力风扇,通风是不成问题的。薄荷油准备也充分,主要避暑场地都不在城中,城内容纳的师生数量,其实只有两成出头一点。”
  “这个策略很好,就是通勤压力大了些。”
  “今年当真是盼着赶紧下雨,这样也好消暑。”
  为了保障师生下课后的安全,汉阳和江夏都准备了专门的通勤车队,车马费一个暑假下来,那是相当的多。
  但重点不在费用,而是通勤增加之后,就会挤压工厂等单位现有的通勤水准。
  一两个班级看不出难度来,但一两百个班级,那就问题大了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