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3/1398

  “若是真要振作家门,去东瀛不是更好?”
  “东瀛容易死人。”
  张德提醒了一下武顺,“莫要以为漂洋过海如何轻松,这几年三个船团,还是年年有大船倾覆,这可不是说笑的事情。你那两个兄弟,去海上沉浮,就算没淹死,兴许吓也要吓死。”
  “天竺地眼下有好处?”
  “几年的大瘟疫,如今也稳定了下来。北天竺大大小小农场无算,都盯着天竺地的金银,只说淘金,那也是不亏的。而且这几年弘文阁一直想要推行金币,只是中国到底来多少黄金都不够用,这金币,还是只能当做赏赐之用。”
  说到这里,老张顿了顿,“这样一来,反倒是又给黄金提了价。三郎此去天竺,其实也是皇帝皇后对他的补偿。”
  程处弼长期在漠北、西域、河中作战,要说封赏,一直没有断绝过。但要说和金矿银矿那样的“细水长流”几代富贵,那是一个都没有。
  连“冠军侯”这个头衔,目前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等到程处弼回朝,封赏流程才会运转拿起来。
  因为二圣要拿此事再刷一波人气,“千古一帝”已经铁板钉钉,但现在每天加班的长孙皇后,也想琢磨一个“千古一后”出来,如果不是“千古一后”,来个“千古贤后”也是好的。
  “这事体阿郎都这般说了,我自是信的。明日我让人去一趟父亲大人那里,将此事告知于他。”
  “说实话,如今似武家这等武德老臣,想要在中国腹心重振家门,可能性不大。天竺虽说遥远,但今年国朝大政就是要经略天竺。蕃地诸部都会尽数遣丁下山,五年之内,移民是十二三万是要的。这些丁口,大多都是蕃人。”
  原本想要强行移民,难度不小,首先天竺北地人口众多,移民过去就是杯水车薪。但是好死不死地碰上大瘟疫,国朝反手又是搞了个天竺长城大工程出来,这等于就是把天竺北地青壮消耗了很大的规模。
  同时因为李淳风多年经营的缘故,似勃律国这样的地区强权,其实也早就空心。大贵族想要享受生活的最佳途径,其实就是跟着做神棍。
  整个蕃地的实权军阀又被尽数剿灭,连锁反应之下,才有了青海军有如度假的状况,连杀良冒功的土壤都不复存在。
  这种时候,李淳风以“太昊天子”令,号召蕃地及大小婆罗国下山,进入“天竺地”的两河流域,早早开辟的种植园、农场,自然就可以用“太昊天子”的福利来解释。
  大量的蕃人和北天竺人进行了主要劳动力的置换,这种状况,就不必担心“核心”人口被稀释,一应中央政策,受到地方势力反抗的剧烈程度,就会低得多。
  讲白了,未来的五年之内,唐朝在北天竺干得脏活儿,可不是星星点点孤岛式的殖民,而是大摇大摆光明正大的吞食。
  可能会有消化不良,但和“殖民”这种连消化都谈不上的技术手段相比,等于将唐朝的边疆区,直接跨越了整个雪域高原。
  而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原地方势力就会从实权军阀或者土王,向宗教化、空心化一路狂奔。
  整个高原地区的人口,即便出现一波“婴儿潮”,但也很快就会因为政策原因,这波“婴儿潮”的具体表现地,是在山下,而不是在雪域高原。
  唐朝人可能不认识“剥削”两个字,可要论剥削技术,唐朝人可不输给谁。三十年不到,想当年还是侯君集动不动就杀俘或者屠戮这种脏活,现如今,脏活干也是要干的,可真要是死几个“熟番”,唐人还真是舍不得。
  “熟番”不是钱,但也胜似钱啊。
  此时朝廷在“天竺地”有大政策,已经和唐朝无比亲善的蕃人,那就是贴心可人的“熟番”,中央大佬前往天竺,不用他们用谁?
  而贞观二十五年的蕃人数量是不少的,老张建议武顺让她两个兄弟前往天竺,绝非是坑人。武士彟只要不是太矬,让两个儿子盘一两个种植园或者农庄出来,在天竺地的利润相当丰厚。
  哪怕只是种甘蔗,光卖糖去河中,就足够攒几代人的吃喝开销。更何况现在朝廷打得注意绝非这么简单,有程处弼坐镇,凡是在军中厮混过的大小军头,根本不用愁朝廷不认账“天竺地”的人头不算军功。
  “听阿郎这么一说,这北天竺,当是旧年陇右?”
  “若‘昆仑海’是关中,那‘天竺地’……即便不是陇右,也是西域。”
  表情略微严肃的老张感慨了一声,“二圣对三郎略有提防,实属正常。但也是寄予厚望的,毕竟,三郎此去‘天竺地’,说不定就是大都护。若如此,你家两个兄弟跟着过去,岂不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听得丈夫这般说,武顺都惊住了,若是这样,她那两个兄弟,说不定真的能搭上顺风船,振兴武氏。
第九十七章
石碑之威
  安国公府,往来进出的胡人比别处要多一些,有些戴着高帽子的胡商时常从公府的侧门进出。随行的马车,也从来不遮掩车上的丰厚礼物。
  和别人不同,安国公从不介意跟胡人走得近一些。
  “执失思力请老夫过去……会是甚么意思?”
  不远处,邹国公的马车也快抵达安国公,车厢内秦琼闭目养神,这几年调养的越来越好,大概是心态转变的缘故,以往出现的躁狂、抑郁也基本消失不见。
  “老夫懒得理会,既然请我们吃喝一顿,去就是了。”
  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的秦琼说罢,又道,“这厮屡次想要皇帝给他赐姓,也是魔怔了。”
  “嗯?”
  张公谨一愣,“叔宝的意思是……他想让我们出出力?”
  “也未可知啊。”
  秦叔宝忽地笑了笑,掀开车窗帘子看了看,“你莫要小瞧了这厮,敛财当真是厉害的很。不声不响的,在胡商之间很有名望。迁都那年,举凡没了靠山的胡商,都是受了他和他老婆的庇佑。”
  “九江公主?”
  “嗯。”
  和张公谨不同,秦琼这么多年基本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动一动也是恢复性训练,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走转转,但走也走不远,横竖就是长安城的一亩三分地。
  一来二去,见得多了,也就知道点东西。
  再一个,好歹他也是军方大佬,固然因为当年一些事情被皇帝疏远,但还没有落魄到屈突通死了之后全家挨饿的地步。
  “怪不得……这厮大概是用唐朝驸马的名头,在胡商那里捡便宜。”
  “城南几十个坊,都有投献在他名下的胡商在做事,如何?”
  “呵,还真看不出来。”
  “好歹也是执失部的酋长,当年也是为数不多突厥长了脑子的。”
  “这厮不会是有所图吧?”
  “能有甚么所图?这几年刺杀皇帝的执戟士还少了?阿史那氏出了几条带种的恶狗,可见皇帝见气?不过是呵斥一二。皇帝是个甚么心思,你我还不知么?不杀比杀更狠啊。”
  这二十多年来,李世民重用了不少归降唐朝的蛮族武士为宫中宿卫,但是有几年几乎是年年都有值班卫士刺杀皇帝。这种疯狂的事情,放在历朝历代都要血流成河。偏偏李世民不,他就杀刺客,连刺客家人都没动。
  结果呢?几次之后,归降的蛮夷内部发生了分裂,两京几次大规模仇杀的大案重案,就是阿史那氏内部分裂,然后突厥老贵族之间互相攻杀。
  因为想要好好过日子的实在是受不了那些想要复仇的,于是要过日子的把要复仇的杀了个干净。
  再然后,扔了几个带种的出来顶缸,胡人自己杀全家么,不至于腰斩弃市,而是托了关系,流放到了朝鲜道去。
  当时朝鲜道还没有成立,黑齿部的少族长还没被赐姓呢。
  然后一切归于平静,再也没有出现过蛮夷护卫行刺杀之事。更奇葩的是,现在死抱皇帝大腿的,就是当年胡人内部自相残杀的幸存者。
  为首者,就是执失思力。外人知道的不多,但在大贵族圈子里,不算什么秘密。要知道几次仇杀,还死了个姓阿史那的驸马……
  “说起来,京中蛮夷多以他唯马首是瞻,倒也算是个人物。”
  张公谨说罢,脸色倒是有些严肃,京中“蛮二代”大多都没有了旧族气息,走大街上根本看不出他们和别人有什么区别。虽说作为权贵的含金量差了点,但时事变化,谁也说不好会如何。
  这么多胡商、降族围绕在一个人身边,怎么地也算是个山头。
  “呵。”
  听到张公谨这般说,秦琼不屑地笑了笑,“他是怕了。”
  “噢?”
  “你倒是忘性大,这几日京城传得沸沸扬扬的宝物,是甚么?别忘了,二圣都要亲自返转长安一趟,为的就是这个宝物。”
  “‘四夷怀德碑’?这和执失思力有甚关系?”
  “噢?当真无关?弘慎,若是哪天‘四夷怀德碑’缺一块头骨,你说二圣会不会借谁人头一用?”
  “嘶……”
  听得秦琼轻飘飘的话,尤其是秦叔宝说话的时候,那淡漠的眼神,简直不要太吓人。
  也难怪会吓着张公谨,实在是这块“四夷怀德碑”……那真他娘的邪性啊。数百上千的蛮酋头骨塞在里面啊,外人不知道,他张公谨还不知道吗?
  这种邪性玩意儿,他觉得毛骨悚然,可一众僧道神棍都是趋之若鹜,恨不得天天在这块石碑下作法。
  那些景教教众当真不想去“四夷怀德碑”前搞一通仪式吗?阿罗本老神父阻止他们的原因绝非是因为理性,而是景教有更大的追求,为了拍二圣马屁,阿罗本是打算在恰当的时间,给这块石碑加持为教内“圣器”。
  只是现在条件不成熟,而且僧道争夺更加激烈,只好作罢。
  天下诸道光头早早地准备了经幢,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尽快拍上马屁,将来好有一席之地,哪怕是给皇帝守灵!
  “他安分守己恁多年,荣华富贵享受过了,连苦日子都不想过,还想让他因蛮夷出身而受死?九江公主的驸马……哼,可不顶甚么用场。”
  “难怪他想从二圣那里赐姓想疯了。”
  “所以,今日过来的人,都盯着点,若是其他几家来得是小辈,那咱们……”
  秦叔宝笑了笑,手掌成刀,轻轻地向下一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