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398

  “江淮的问题,还要追溯到前朝。说到底,原本这里是国境前线,南北对立的缓冲之地。江淮但有豪强崛起,乡籍必非本地,而是来自他处。”
  这就导致江淮大地哪怕进入了稳定期和平期,那些豪强也没有太多的“乡土情结”,坑本地“老乡”是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久而久之,从前隋到武德朝,那些有着浓烈“人身依附”习惯的团体,延续到了贞观朝。
  于是明明很穷很苦的农民,往往因为这个关系,不得出来打工。
  事实上江淮确实是扬子江两岸地区查验身份最严苛的地方,理由也相当充分,多以查“逃户”查贩卖私盐的名义。
  整个南运河上讨生活的江淮汉子,往往都来自淮扬之外的地区,纵使真的是扬州人士,也必定出自大动荡的地区。
  看似都人口流动频繁,但苏杭是真的流动频繁,淮扬则是假象。而且楚州跟扬州之间的大户,为了争夺津口卡口的便利,多年攻打,规模牵连最大的时候,连钦定征税司衙门都折了两条银船。
  还是因为大户,这种大规模的械斗,最终也只落了个治安事件,半点水花都没有溅起。
  在扶桑冒险的唐五郎要是遭遇的是淮扬械斗级别的抵抗,怕是功劳也不那么好拿。
  “张公所言甚是,不过如今南北交通便利,似淮扬这等做派,也长久不了。更遑论李江北身居扬州,早就多次抨击此事,淮扬大户已有收敛。而且毕竟是惹恼过钱老板,再这样下去,谁知道会不会被全家流放?”
  全家流放的货色,王福畴见得多了,哪家不是曾经的地头蛇?哪家不是曾经在地方称王称霸?
  而且王福畴相信,即便有了李奉诫和钱谷的震慑,这些大户依然不会收敛,九成九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极少数人家因为眼光独到,可以换个方式延续家族生命。
  “各地用人都是紧俏,就算想要挺着,挺的过几家?别说苏州杭州,就是京城,就够淮扬大户消受的。”
  伴随着宣政院的成立,为了榨取利润,海外种植园体系对帝国而言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
  但是具体到一个家族,那就比较麻烦,要么多个小家族联合起来,要么就是大家族一家吃一大口。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需要用到自己人。大家族用人,肯定是家生子最放心,而小家族,自然也要想着如何释放手中的“劳力”。
  市场竞争反过来倒逼着就业人口模式,某些地方豪强当然可以继续熬着私盐种着地,给农户们签个祖宗十八代的卖身契。
  但是,这些豪强的竞争对手们可不会什么不做就看你这样表演。你熬私盐我举报,你雇奴种地我还是举报……只要当地的官吏没有上上下下被渗透干净,雷霆一击足够连根拔起。
  吃一个大户远比开拓殖民地种植园划算多了,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为什么淮扬大户豪强们也得转型,就算不转型,也不可能长久地让农户继续“人身依附”在他们身上。
  只有解放这些泥腿子们的“流动性”,让他们可以出卖自己的血肉,这些淮扬大户豪强,才会被人放过。
  兴许李奉诫的文章中,还会提一嘴这些“乡贤”的德行,进步的德行。
  “若是淮扬效仿苏杭,扬子江口诸地丁口之数,二三十年,总有千二百万上下。有此规模,堪称天下豪富之首!”
  王福畴相当的兴奋,他在苦逼地方当县令的时候,一开始以为自己可能就死在外面,毕竟县内户口才几百户,还特么都是流放人口组成的。
  但是很快,王福畴发现本地兴旺的极快,因为动员劳力的来源,并非是城内户口,而是“流动人口”。
  思维迅速转变的王福畴就发现,都是“劳力”,老子管他妈到底是在籍人口还是不在籍的?有手有脚会干活就行,有手有脚不管饭还干活那是上品!
  没户口怎么了?没户口发个户口给他不就行了?
  逃户黑户的问题,稍作变通就能解决,唯有涉及到“奴隶贸易”,王福畴就发现这一套不能瞎玩。
  好在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县令,没资格谈玩不玩,李道兴更是纯粹,蛮夷就是用来死的,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园以及农庄开辟以来,真正拿到“绿卡”的,往往都是当地土族中的次等贵族。
  至于头人酋长寨主洞主,“广交会”嘛,互通有无。
  那些新增的在籍丁口,则又发生一点点微妙的变化,“混二代”的比例有所增加,府兵在当地管不住裤裆的产物是逐年增加的,土著女人不要说名分,连身份都是没有的。
  但是只要有了“混二代”,不管男女,按照唐朝律法,都是会给予生产的子女一个唐朝身份。
  而女人唯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生的子女,是某个唐朝野男人干出来的。
  这就导致交州地面上,每年都会有各种冒险式的认亲,为了生存,被搞大肚子的女人明知道会热闹某个干她的男人,但该拼的时候都得拼。
  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见闻,王福畴用某个赌棍也不算什么奇葩的事情。
  同样的,王刺史在常州人口才区区几十万的当下,就敢畅想长江入海口人口破千万,也不是什么莽夫的脑内意淫。
  “王君有此雄心,只管放手去做就是。”
  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老家的顶头父母官,更何况王福畴这个官确实很有意思,老张扶他一把,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
  此言一出,等于就是一个承诺。
  王福畴微微一愣,旋即大喜,然后冲张德拱拱手:“张公雅量,能容王某狂妄之语。”
  “何来狂妄?王君所言皆有根据,再者,赵国公于江东亦有抱负,相辅相成,所期不远。”
  王福畴又行一礼:“自当尽力而为!”
第三十四章
有价无市香辛料
  常州本地诸县官吏的工资支出中,有一项比较特殊,是一种价格极其昂贵的香辛料调味品。
  并非是产量逐渐拉高的胡椒,而是选育过后的辣椒。
  “东风”船团的三支探险队,在贞观二十二年开辟了东海尽头的半永久基地之后,终于积攒了实力进一步南下大冒险。
  张德也给了一份大略的地图,多是他记忆中的北美洲海岸线。因为非法穿越之前的职业关系,他干的事情,不过是把海上钻井平台连线,然后根据现实冒险的地图来大略估算。
  省了不少事情,至于给冒险家水手们的精神冲击有多大,会不会怀疑他其实是个海洋法师……大概是不重要的。
  探险队第一次接触到了大规模的土著部落,其中还有规模相当不错的城镇。按照“胜兵五百”来看,很有可能是个五千人规模的大城镇。
  根据后来探险队的日志,在描述中,老张推算大概是到了非法穿越之前的“危地马拉”一带,可能顺着里约河逆流而上,然后在阿蒂特兰湖附近跟土著玛雅人进行了相当紧密的接触。
  此时的玛雅人并没有强有力的统治结构,尚处于“神权”统治时代的玛雅人,对于唐人相当的好奇,当然,也不是没有胆大的“勇士”要挑战陌生来客。
  只是一个什长带着两伍大兵就轻松推平城镇中最大的“部族”之后,玛雅人就热情好客并且相当和善起来。
  金银器、玉器、宝石、女人……能够拿出来交易的东西很多。
  尤其是因为部落战争,城镇中的被统治阶级,有不少就是被的大城镇的俘虏。
  一个城镇,往往就是一个部落联盟。
  而部落联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或许因为供奉的神祗不同,就是世仇多年。但又因为和别的部落联盟矛盾更大,于是又能相互忍让。
  对唐朝探险队来说,这些观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探险队的恶棍们可能在唐朝玩脑子有点蠢。但是在番邦活用老家的套路,还是够糊弄好些年的。
  探险队“发明”了“车”,“车”被用来交易,而“发明”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正是玛雅人自己的木材。
  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其中,就有三种辣椒,两种南瓜,以及一种个头很小很小的玉米。
  在阿蒂特兰湖附近的部落,种植的玉米更像是玉米笋,反而辣椒相当的不错。
  其中一种形状类似手枪子弹的辣椒,成活率极高,而且可以跟剑南原生种杂交。
  主要的育种基地,就在江东,实际上就是在江阴。
  又因为地处江阴,常州官场也就拿到了便宜。
  辣椒产量此时并不高,而且市面行情上,家庭内部消费,主要还是以“甜食”来彰显富贵。
  典型就是巴蜀地区,这年头的巴蜀,是吃糖的。
  辣是什么?
  但优质调味品就是优质调味品,辣椒的魅力是不可阻挡的。
  真正打开门路,跟早年培育原生种无关,而是钦定征税司衙门的税警兄弟。“番椒赋”原先并不高,因为鲜辣椒保存不易,很快就腐败。
  但是干辣椒就不一样了,因为常年在水上漂的缘故,吃糖对江湖男儿而言,有点不合时宜。反而发汗驱寒的“辣味”,相当的受用。
  因此只是一个冬天,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钦定征税司衙门就时不时跟上头反应,最好开征“辣椒税”。
  这个税种,主要针对的就是干辣椒,效仿胡椒、花椒旧例。
  “打边炉”“铜火锅”“麻辣烫”,这是钦定征税司衙门底层跑江湖的三件套,配合老白干牛羊肉,基本上苦差事也能变成美差事。
  于是就出现了相当怪诞的事情,产量并不高的辣椒,被一个衙门生生地拔高到了江湖地位超然。
  然后……有价无市。
  巅峰价格在洛阳是一两一匹突厥敦马,也就是十贯左右的价钱。冬季是证明“辣味”价值的最好时刻,人们味蕾彻底被打开,尽管那不是“味道”,而是一种“痛觉”。
  但大部分人类都是抖M这个定律,持续几千年都不会变。
  整个江阴的种植基地,目前主要工作还是选育培育,争取多培养几个品种出来。长期来看,调味品市场中,辣椒依然是会处于长期有价无市。
  常州地区能够拿辣椒作为官吏工资以外的补贴发放,可以说羡煞东南西北长江诸州的。
  “这番麦虽大,却是无甚用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