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0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7/1398

  在武顺看来,妹妹如何施展才华,也不过是依附在张德身上。都是依附,又何必区分那么多,似青鸾还是金丝雀,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儿子也要,事业也要!”
  听得姐姐没志气的话,武媚娘杏眼圆瞪,语气很是凌厉地说道。
第五十六章
用人
  原本土狗窝的女郎还心存侥幸,结果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张德又跑双龙桥工地上视察,顿时断了她们的念想。
  整个狗窝内部的基调前所未有的统一:赶紧生个一男半女。
  “土方量不大。”
  视察完清淤工作之后,张德对项目负责人如是说道。
  “修整‘里河’总体而言,工程量不小。此次也是借着建桥,把‘里河’运力提一提,河堤修整妥帖的话,两岸安置工坊也是要便当一些。”
  “是这个道理。”
  张德听了连连点头,能具备这种思维,比什么都好。
  桥头主梁的基座要浇筑,水泥用量极大,加上还要修整“里河”,实际的水泥用量会长期处于高消耗。为此,在“里河”西岸,已经规划了一块区域,是用作新的水泥厂。
  “里河”本身是不通长江的,但它的北部尽头,向西还有一条渠道,勾连鹦鹉洲、白洲,就能进入长江。
  当年蒲圻县修整长江大堤时候,这条渠道在入江口是被拓宽了一些,能够数船并行,水深三丈左右,也是相当不错。只是接入“里河”北部尽头的一段,并没有作拓宽,勉强能跑两条船。
  千几百年后,“巡司河”是没有什么卵用的,但这年头,每条河的运力都是珍贵的,浪费不得。
  没有水路,纯粹靠车马拖拽,哪怕只有十里路,消耗也是不小的数目。
  “工段怎么安排的?”
  “山长是指河堤工段还是双龙桥?”
  “‘里河’河堤。”
  “苦力行用得多一些,也有北地来的工程队,都是当地官府作保。大多都在南段,用人大头在开挖土方上。”
  “北地的工程队?”
  “比较杂,甚么都有,大多都是世族的家生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老张瞬间就明白了,差不离就是狗窝里那帮娘们儿的娘家。搞不好太有太皇的门路,狗窝里的公主再怎么穷酸,娘家好歹凑几百上千号人总归是有的。
  因为各地水泥都在投产,新材料衍生出来的新岗位多不胜数。仅仅是水泥搅拌或者说抹灰工,就是一个极为缺人的岗位。而为了方便抹灰生产出来的水泥刀、抹灰刀,又需要用到钢铁,而且质量还不能太差。
  武汉两百万人口,看似多,但因为“野蛮”扩张的缘故,合格的劳动力永远是欠缺的。人才市场长期处于饥渴的状态。
  如果说外界不来打扰武汉,“地上魔都”埋头发育,其实也能将将好够用。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说程处弼要修筑军堡、军寨,需要用到的工程队,就不可能是西域的废物,老张无论如何,还是会尽量满足程处弼的用人需要。
  再比如开发流求,岛北的庄园、田地,都需要大量抽调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纯粹靠奴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为了维持庄园,防止土著侵扰,又不得不增加安保力量。
  哪怕亦农亦兵,也是需要合格的正规军,退役老卒之所以在全国各地都能吃香,而不是像前隋那样老卒如狗,骂人年纪大没出息就骂“老兵”,正是因为官商集团的现实载体,需要这样的人才来维持经济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官商集团,面对好说话的老卒,大多很有江湖气地称呼一声“老英雄”。
  不管是工程技术、企业岗位还是说社会关系,一个小小的变量,可能就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这种变化,老张就算是三头六臂,也没可能控制住,只能说尽量引导,然后保证武汉能够持续发育。
  其它有的没的,不作念想。
  “整条‘里河’两岸清干净,能安置不少厂房吧。”
  “多肯定是多的,只是山长,若是在这里盖厂房,眼下的道路,就不够用了。”
  “盖甚样厂房,还要再琢磨一番。原先临江的工坊,那些个米粉厂还是甚么,留在那里不划算。”
  离码头近的工场,大多都是做大宗业务的。比如矿山,能靠近码头就靠近码头,这样能节省大量的运力人力。再比如粮食仓,虽说靠近水源容易受潮,但如果只是临时库存,还是越靠近码头越好。
  不管是大批量的远途贸易,还是说朝廷突然要干仗的临时征发,都能省不少事情。
  实际上朝廷征收粮赋,麻烦的地方就是把粮食运出去,路上的消耗极大,一旦遭遇政策变动,又或者出现经济动荡,底层承担粮赋的人家,根本难以抵挡这种压力。
  “山长所言甚是,‘里河’南端还有几座土石混合的小山包,若是花一二年功夫推平,不但有石料产出,还能多不少田土出来。正好附近的梯田,非常缺田土填充。”
  “这个项目,都是要忙个一二年的。”
  “那……双龙桥为何要赶进度?”
  项目负责人有些不解。
  “早点建好早点吓人。”
  张德言罢,忽地看到远处拦截“里河”的堤坝下,有个工头也在视察自己负责的工段。
  拿起望远镜看了一下,居然是李元祥。
  “这个‘李寻欢’,你觉得怎么样?”
  “是个能干事的,能吃苦。开工之后,就带着人在工地上干,没见着回江夏城。怎么,山长要调走他?”
  见张德提到“李寻欢”,项目负责人有些紧张。能够管理好河堤工段的人才,这年头都是优质人才。这其中涉及到的学问大了去了,仅仅是调动苦力的做工情绪,就是看天赋的事情。
  有的人天生就能跟人混成一团,有的人三拳打不出个闷屁,后者想要在管理岗位上发光发热,可能性不大。
  “李寻欢”还不是外行,他在工坊也做过,还混过内厂,给苦工做分班也好,还是说看图纸,都能轻松胜任,就凭这个,已经刷掉了不知道多少竞争对手。
  为了赶进度,争取一年之内就把“奇观”搞出来,工地上用人都是挑业务骨干,“李寻欢”自然属于精干人员,双龙桥项目负责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也不可能让“李寻欢”走人。
  “嘿,好一个‘李寻欢’,不玩飞刀玩铲刀。”
  老张笑了笑,然后转头道,“不要你的人,怕甚?老夫就是问问。”
  “嘿……”
  一听老张不要人,双龙桥项目负责人顿时憨笑了出来。
第五十七章
狗命不同
  只要入夏,武汉各行各业的业务量就会暴增。衙门的临时工,也开始忙得不可开交,能不能“转正”,就看两个季度的活计干得如何。
  除了正常的地方衙门市场公对公之外,大型采买主要还是看朝廷。每年遇到的情况都不同,比如西域要修路,就可能多要一些木材甚至石材,然后大量的装备花大价钱进入万里沙海。
  再比如可能马匪到处都是,那就需要特殊的一批军马,专门为了打游击或者扫荡用。
  贞观二十二年到贞观二十三年入夏,西域诸军寨比较紧缺的是合格好用的军犬。
  专门培育军犬衙门鬼内府管,但批次少总量小,基本只能满足京畿军府使用,最多给尉迟恭配几十条好狗。
  就算是西军想要,也轮不上。
  所以这几年兵部采买军犬,主要还是问武汉。
  哪怕是养狗,武汉也就是要比别处养得好。
  狼犬基本没有,主力是一种南方土狗,岭南极为常见的一种白色土狗,短毛阔耳,追踪能力极好,可以改良成山地猎犬。而且耐糙粮,还有不俗的耐力,配合骨粉,教养成本不算高。
  只是因为地理缘故,不是耐寒犬种。所以另外选育的一种猎犬,类似高加索型,耐力差一些,但爆发力极强,山地用也是够了。毕竟河中一带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山地部落比比皆是。
  最后一种是雪橇犬,基本谈不上培养,是武汉和安北都护府一起合作的项目。最大的成本是训练费用,口粮反而是小意思,北地牧民可能吃不上几回肉,但只要被兵部采买,猎犬、雪橇犬转型为军犬,三五天吃一顿好肉不成问题。
  不过能不能成为军犬,武汉说了不算,兵部也不是直接采买,而是委托某些“专业部门”来调研,拿到“报告”之后,才能下订单。
  而这个“专业部门”,还不是官方的,属于民间机构。
  这个结构是窦氏掌控的,汉朝以来外戚辈出的窦氏,在养狗方面本就是“权威”,毕竟,窦氏不是只出皇后,也出“冠军侯”。
  因为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缘故,窦氏就成为了军犬采买的掮客。
  以往军犬就是个小钱,但因为帝国疆域膨胀了一倍都不止,大部分地盘还不是沙漠就是草原,要不然就是高原和隔壁,山区更是连着山区,可正因为如此,用到军犬的地方就多了。
  大帝国再小的“蓝海市场”,总量一算,也不是小钱。
  原本在西域时,随军军犬总数量不过是三百条不到,其中一半还是准备用来当“应急口粮”的。
  但随着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狗)去做,山区追踪,人远没有好狗来得有用。长期的治安维护,一条好狗比安放三五个暗哨、游哨还要强。不仅仅是西军,乃至到后来,敦煌宫都开始有意识地常备一些军犬。
  因为当时在碛北一带,敦煌宫的“治安战”意味极浓,乔师望和郭孝恪签发的行动命令,有一段时期,基本每一次行动都要带上优良军犬。
  于是连续数年,军犬的需求量都是倍增式增加。哪怕一度出现过粮食压力,但最终还是保证了军犬增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