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515

  万幸的是,李休他们终于在太阳升起时赶到了山顶,不过这时包括李世民在内都累的不轻,于是李世民下令让所有人休息一下,顺便吃点早饭喝点水,毕竟现在离祭天还有一段时间,另外他也需要换一下衣服。
  李休吃了点东西恢复了一下体力,然后这才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个祭天的祭台,只见这座祭台呈圆形,代表古人的天圆之说,直径约五丈左右,高九尺,四周都有台阶可以登上祭台,而在这座祭台的周围,还有青、赤、白、黑、黄五帝坛,规模十分的宏大。
  等到祭天的吉时临近,李世民终于再次盛装而,亲自登上祭台行祭天大礼,祭祀的官员当场宰杀白鹿、猪、白牦牛作为祭礼,据说这也是汉武帝留下的规矩,另外还有准备好的玉碟埋藏在祭台之下,上面以五色土封之。
  更为奇特的是,在祭天的同时,早就准备好的禁军将士也开始将一些奇兽珍禽在山间放生,以示祥瑞,不过李休敢打赌,这帮礼部的官员肯定不懂生物学,因为这些奇兽珍禽都是从全国各地搜集起来的,有些根本不适合在泰山生存,比如在这些动物当中,李休就亲眼看到有几头熊猫,甚至还有鳄鱼,鬼才知道这些东西能不能活下去?
  相比昨天的祭地,今天的祭天大典更加的繁琐漫长,最后台下的李休都快睡着了,好不容易熬到了祭天结束,但是李世民却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山巅的另一侧,直到这时李休才发现,原来这里竟然还有一座高台,不过这座高台并不是祭祀用的,而是让李世民登上高台后,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觐之用。
  等到李世民接受了百官的朝觐之后,整个封禅大典才总算是结束了,虽然过程十分的漫长无聊,但是李世民全程都保持着一种别样的兴奋,特别是在泰山之巅接受百官的朝觐之时,脸上也是激动的通红,估计在泰山这种特殊的地方接受朝拜,也让他有种不同寻常的体会。
  等到朝觐过后,整个封禅大典总算是结束了,不过这时天色也已经不早了,而且所有人都累的够呛,所以今天也不可能再下山,于是就在山顶上休息,这里本来就有一座道观,名为太清观,以前是汉武帝祭天时立碑之地,观中也的确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写有几行篆字,站在远处能够看到碑上的字迹,但是站在近处却看不到了,可以说十分的神奇。
  当天晚上,李世民与文武百官就在太清观中休息,观中本来有一些道士修行,观主名为观云,据说也是一位德行兼备的名士,李世民也特意召他前来聊了一会,并且还许诺要重修上清观,这让观中的道士也颇为欣喜。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清晨时,李休和长孙无忌就早早的被李世民派人叫起来,然后两人陪着李世民一同欣赏泰山的云海日出,结果刚开始时,只见山顶上白茫茫的一片,也没有丝毫的光亮,但是当日出开始时,却只见前方出现层层叠叠的白云,看起来真的像是大海一般。
  “泰山云海,果然名不虚传!”李世民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当下也不由得露出迷醉的神色道,虽然他见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也是第一次来泰山,在见到泰山的美景时,也不由得感叹天地之神奇。
  李休前世时倒是来过泰山,而且也想欣赏泰山的日出,只不过很不巧的是,他来的那几天刚好阴天,甚至还下了点雨,结果根本没能看到日出,这让他也大为失望,而且后世的泰山道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昨天上山时,一路上他也没找到与后世重合的记忆。
  前世没能欣赏泰山的日出,却没想到在今世又给补上了,这让李休即为泰山的美景惊讶,又有些感慨命运的神奇。而站在李休旁边的长孙无忌也难得放松下来,这时也同样沉浸在美景之中。
  李世民在山顶上住了三天,走的时候吩咐人在封禅的位置立下石碑,记录自己此次封禅的经过,以便让后人能够记住自己的壮举,而他居住的上清观也由宫中拨款扩建。
  本来李世民还想赏赐给上清观一些土地,但是魏征却极力反对,毕竟僧道录司好不容易才限制了天下寺庙道观的规模,若是李世民赏赐上清观土地,这与僧道录司的职责也发生了冲突。再加上李休也同样反对,最后李世民也终于打消了这个想法。
  除了上面的事外,封禅之后还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就是改年号的问题,因为当初汉武帝与光武帝等人在封禅过后,都将年号进行了更改,于是这也就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不少大臣在封禅过后,纷纷建议更改年号,而且年号这东西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遇到天降祥瑞或是内忧外患的大事时,都能更改年号。
  不过也有不少人反对改年号,因为更改年号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而且“贞观”这个年号已经用了十五年,现在天下太平、国力强盛,实在没有更改的必要,结果这两帮人就在李世民面前争论起来。
  李世民对于是否更改年号这件事也十分的犹豫,对于大臣们的争论,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不过他心中还是偏向于保留“贞观”这个年号,因为他对这个年号的感情很深,特别是他这一生中最得意的功绩,也几乎都是在贞观年间立下的,灭突厥、平高句丽、攻略西域等等,现在让他放弃贞观这个年号,他也十分的不舍。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犹豫了数天后,终于还是做出保留“贞观”年号的决定。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李休倒是觉得无所谓,因为他对这种事一向不怎么在意,哪怕改了年号,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对于大唐并没有实质上的影响,当然保留年号也更好,毕竟都用习惯了,猛然改变还真有些不习惯。
  封禅结束,李世民率领着文武百官终于启程回长安,一路上倒也十分的平静,然而就在李世民他们一行人到达洛阳时,李世民却做了一件让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都坚决反对的事!
第1239章
龙门石窟的风波(上)
  封禅结束之后,李世民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情绪,甚至这一路上还特意给自己放了假,大部分政务都交给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处理,至于他自己则放松下来欣赏着一路上的风景,遇到一些名胜古迹时,他也会带着李休等人跑去看一看,有时甚至还会留下一些题字。
  可以说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这还是李休第一次见到他这么放松自己,不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偶尔的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特别是像李世民这种情况。
  回程的路上依然十分的平静,路上有各地的官员安排住宿,倒也不用吃什么苦,而且从泰山到长安经过的这一段区域,也是大唐最为精华的区域,一路上见到的都是百官富裕、生活安定的景象,这也更让李世民也更加的放心,从里到外都洋溢着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这天李世民他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洛阳,这里是大唐的陪都,虽然离长安并不远,甚至当初还是李世民亲手打下来的,只不过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整天忙于政务,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外出,所以他来洛阳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这次封禅归来,他也特意吩咐暂时不回长安,而是打算在洛阳多住一段时间。
  说起洛阳,就不能不提一个名胜古迹,那就是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虽然在唐朝时,龙门石窟的规模还很小,甚至据李休所知,唐代开凿的石窟占龙门石窟的六成以上,北魏占了三成,剩下的其它朝代加在一起才占了一成,所以李休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有后世三分之一的石窟规模。
  不过唐朝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代,特别是在李世民限制佛道之前的那段时间,因为天下太平,民间也十分的富裕,再加上佛教的兴盛,于是龙门这边新开凿的石窟数量也十分众多,这些石窟有些寺庙出资捐助的,也有些是私人出资捐助的,但更多的却是皇帝贵族出资修建的,比如北魏时期的洞窟,很多都是魏武帝下令修建的,这些洞窟的作用作用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祈福、驱病、还愿等等。
  但是就在几年前,李世民听从李休的建议,对佛道两教都进行了限制,收缴了许多寺庙道观的土地,并且还禁止他们再放贷,甚至连出家人的数量都有了限制,如此一来,佛道两教也都出现了极大的衰退。
  本来在李休想来,随着佛道两教的衰弱,龙门石窟这边的开凿肯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些石窟会因此而停工,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佛道两教的实力虽然衰退了,但是龙门石窟的建造受到的影响却很有限,甚至规模相比之前还有所扩大。
  后来李休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他虽然限制了佛道两教的规模,但是并不能立刻就改变人们的信仰,佛道两教都拥有数量庞大的信徒,这些人可以不去寺庙上香还愿,但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之中,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或去世了,有些人就会花钱在龙门建造几座石窟,以此来为家人祈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只是限制佛道两教的规模,防止他们手中掌握太多的土地或财富,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但并没有完全禁止两种宗教,事实上想要禁止也不可能,甚至连一些皇族大臣也依然信奉佛教,而大唐对宗教这方面其实也很宽容,只要他们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那么朝廷也懒得管他们,比如开凿龙门石窟这种事,虽然规模很大,但人家愿意出钱,朝廷也没有理由干预。
  对于龙门修建石窟的事,李休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有点浪费社会资源,但这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将大唐时期的艺术与人文记录下来,以便让后世的人从侧面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一些情况。
  李世民也早就听闻龙门石窟的大名,以前他倒是几次路过龙门这里,但却没有细看,毕竟当时他也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现在好不容易放松下来,于是他在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就带上李休、长孙无忌等大臣,另外还有李泰也一起陪同来到龙门石窟。
  那些正在建造,或者是刚刚完工的石窟并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那些北魏时期就建造好的石窟却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因为北魏时期的很多洞窟都是北魏的皇帝下旨兴建的,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洞中的雕像也是十分优美。
  当下一行人边走边欣赏龙门石窟中的雕刻,李世民喜欢书法,遇到一些魏碑雕刻时,他还会停下来临摹一下,遇到特别感兴趣的石碑时,还会让人拓印下来,以便带回皇宫中时刻欣赏。
  “咦?这座石窟为何没有完成?”不过就在走到其中一座石窟时,李世民却忽然露出惊讶的表情道,因为眼前这个石窟明显属于北魏时期的风格,但是却只有少数一些不太重要的佛像,而在主要位置上预留的空间,却只刻了个大概,一看就知道没有完工。
  “启禀父皇,这里是宾阳洞,分为南、中、北三个洞窟,本来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魏文帝做功德而建,只不过后来北魏宫廷发生变故,再加上主持这里建造的官员病逝,所以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另外两个洞窟都没能完工,咱们所在的这个正是宾阳北洞。”李世民的话音刚落,只见李泰就立刻站出来回答道。
  李泰曾经主持完成了《括地志》,对于天下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也是再熟悉不过,而且他也时常来洛阳这里游玩,甚至在洛阳还有专门的府邸,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得他对龙门石窟这里的情况也是如数家珍,甚至从来到这里开始,他也有意将李世民带到这里,为的就是要给父亲一个“惊喜”。
第1240章
龙门石窟的风波(中)
  宾阳北洞内,李世民打量着眼前这个规模宏大,但却仅仅只完成一个大概的石窟,眼中也露出几分可惜的神色,不过这时只见李泰却是再次开口道:“父皇,北洞虽然没有完工,但是中洞那边的风景还不错,而且南洞那边也有几座不错的雕刻,咱们不如去看看如何?”
  李世民这时的兴致颇高,听到儿子的建议也立刻点了点头,长孙无忌等人自然也没有说什么,其实李休曾经来过龙门石窟,这个宾阳洞他也亲自参观过,所以对这里也十分熟悉,不过李泰愿意充当导游,他也懒得开口。
  当下一行人先去了宾阳中洞,只见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所有雕像都是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展现出北魏时精湛的雕像艺术。
  除了主雕像外,中洞两侧还有四层精美的浮雕,每层浮雕都有各自的故事,李泰这时也真的充当起导游,手指浮雕给李世民讲解这些浮雕背后的故事,虽然很多故事都出自佛经,李世民也并不陌生,但可能是出自儿子的讲解,使得他也是听的津津有味。
  很快宾阳中洞游览完了,李泰又引领着李世民走向旁边的南洞,不过李休这时却有些奇怪,因为据他所知,南洞这边的雕刻并没有完成,甚至比北洞还要不如,根本没什么可看的,不过看现在李泰的样子,似乎很想让李世民去南洞?
  不但是李休感到奇怪,大臣中有不少来过这里的人也感觉有些奇怪,不过看到李世民兴致这么高,他们也没敢说什么,长孙无忌也摸不清李泰在打什么主意,于是也跟在李世民的身后没有出声,只是眉头却轻轻的皱了起来。
  出了宾阳中洞转了个弯,旁边就是宾阳南洞,但是当李休他们来到这个洞窟时,却全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只见这个本来没有完工的洞窟竟然已经完工了,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周围还有其它的立佛相陪,看起来并不比中洞差多少。
  “咦,这个南洞不是没有完工吗?”李世民看着眼前精美的南洞雕刻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不过很快他就发现有些不对,当下也轻咦一声又道,“不对,这些雕刻很新,应该是刚刚完工没多久,而且雕刻虽然有北魏之风,但其中也有一些现在的风格。”
  不光是李世民发现了这些雕刻的问题,李休等人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北魏的雕刻风格独特,特别是人物像突出“秀骨轻像”,雕刻工艺刚健雄伟,但是大唐这个时代的雕刻风格却以圆润为主,人物形象十分的丰满、活泼,这两种风格可能用文字描述很难表达,但是只要亲眼看到,就能很容易分辨出两者间的差异。
  看到李世民等人惊讶的模样,引领着众人进来的李泰却是得意的一笑,只见他这时弯下圆滚滚的身材向李世民郑重的行了一礼,然后这才开口道:“父皇有所不知,其实这个南洞是儿臣下令续凿而成,目的只是为了给母亲积累功德!”
  李泰的话一出口,李休和长孙无忌就不由得对视一眼,随后两人的眉头也立刻皱了起来,不光是他们,更有不少大臣也一个个面色大变,看向李泰的目光也十分的复杂。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极深,特别是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他的性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听到儿子为了给妻子积累功德而重修了宾阳南洞,这让他大为欣慰的道:“青雀你果然是个孝子,若是你母亲在天有灵的话,知道你为她做的这些肯定也会感到高兴的!”
  听到李世民这些蕴含感情的话,李休这时却是面带苦笑,长孙皇后在天之灵会不会感到高兴他不知道,但他可以肯定,李泰重修这座石窟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母亲那么单纯!
  事实上就在听到李泰的话那一瞬间,李休脑子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李泰要借着这件事争宠,估计这也是长孙无忌等人的第一反应,毕竟在场的哪一个不是老狐狸,李泰的那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住这些人的法眼?
  这次李世民封禅泰山,虽然留下了李承乾坐镇长安,但却带上了李泰去泰山,这本身就已经有些不正常了,毕竟封禅这么重要的事,他要带也只能带太子前去,可惜李世民却想要一碗水端平,结果李泰跟随李世民上了泰山封禅,这种做法除了加深李承乾对李泰的不满甚至是愤恨外,另外也只能让李泰更加误以为自己有机会登临太子之位。
  其实早在去泰山的路上,李休就猜测在封禅之后,李泰恐怕会变得更加不老实,甚至会将与李承乾的争宠放在明面上,只不过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而且看这石窟样子,恐怕李泰早就悄悄的在准备这件事了。
  当然李泰和李承乾争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这次李泰的做法却实在有些过分了,毕竟身为人子,竟然利用自己的母亲来获得父亲的好感,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不准确,李泰对长孙皇后应该也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是他现在做这件事,肯定也有争宠的心思,毕竟让李世民知道他这个儿子对亡母这么思念,只会让李世民对他更加的疼爱。
  李泰听到父亲的夸奖,当下也不由得喜形于色,不过这时却又故意做出悲痛的神色道:“自从母后去世,儿臣也时常想念母后,每当午夜梦回之时,更是泪湿枕襟,所以儿臣才让命人重新开凿了这座石窟,以此来为母后积累功德,希望母后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儿臣的一片孝心!”
  李泰的演技真的不怎么样,至少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都看出了他脸上的那种窃喜之意,这也更加坐实了他开凿这个南洞的动机不纯,但是李世民却偏偏被父子亲情蒙蔽了双眼,非但没有看出儿子的真实用意,反而还感动的热泪盈眶,估计也是想到亡妻使得他情绪激动,从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
  “朱雀你一片拳拳之心,你母亲肯定能感受到的,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此孝举,也值得朝廷大力表彰!”李世民这时再次感动的道,说到这里时,只见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当下向身边的起居郎吩咐道,“传朕旨意,将魏王的孝举诏告天下,以为天下为子女者做出表率!”
  李世民的话一出口,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更是脸色大变,因为若是真的将李泰的“孝举”诏告天下的话,只会让李泰更加的自大,甚至会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拉下李承乾就能夺得太子之位,最终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
  “陛下不可!”正在这时,只见长孙无忌终于忍不住站出来阻止道,虽然他同样不喜欢李承乾,但是他也不希望现在就让李泰和李承乾斗个你死我活,因为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所以对李世民这种做法自然要阻止。
  “嗯?为何不可?”李世民这时也是一愣,随后眉头微皱的反问道,他现在只顾着父子亲情,脑子里也在思念着亡妻,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被儿子摆了一道。
  “这个……”面对李世民的质问,长孙无忌却一下子语塞了,因为他急着阻止这件事,却连个合理的理由都没有考虑好,毕竟他总不能直接指责李泰动机不纯吧,这种话心里明白就行,若是当面讲出来,恐怕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接触,甚至会怀疑他离间他们父子的关系,这种罪名就算是长孙无忌也承担不起。
  看到长孙无忌涨的脸色通红,支支吾吾的说出一个理由来,李休也不由得暗叹一声,随后站出来替长孙无忌解围道:“启禀陛下,当初佛道两教掌控大量的土地、财富,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后来还是设立了僧道录司限制两教的发展,这才消除了这个隐患,可现在魏王为皇后开凿石窟,固然是孝心可嘉,但魏王毕竟是皇子,如此大张旗鼓的宣扬佛教,传出去只会让人以为朝廷放松了对佛教的管制,到时连僧道录司对两教的管理都会变得困难!”
  “驸马所言极是,臣就是这么想的,为了天下的稳定,还望陛下三思!”长孙无忌看到李休为自己解围,当下也是长出了口气,随后就开口附和道。
  “臣也以为陛下宣扬魏王此举十分不妥,僧道录司的职务好不容易才走上正轨,若是陛下如此公然宣扬佛法,臣等日后还如何管理僧道两教?”魏征这时也终于站出来反对道。
  僧道录司本来就是由魏征主管着,而且他也看出了李泰的真实用意,不过他只是脾气倔强,脑子可没问题,这时也不敢直接指出李泰动机不纯,本来他还有些着急该用什么理由反对,却没想到李休已经替他们想好理由了。
第1241章
龙门石窟的风波(下)
  李世民爱子心切,想要将李泰为长孙皇后修建石窟积累功德的事诏告天下,却遭到了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魏征更是言辞激烈,毕竟这些人都看出来了,李泰做这种事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与李承乾争宠,若是李世民真的诏告天下,只会让李泰更加得意,日后做事也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僧道录司只是限制佛道两教,并不是禁止这两教传教,而且青雀做这些事只是为了给皇后祈福,用什么手段并不重要,有你们说的那么严重吗?”面对李休等人的反对,李世民却有些不悦的道,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是自己的家事,而且儿子也是一片孝心,特别是这件事又关系到他最怀念的亡妻,因此他也不希望让别人插手。
  “皇家乃是天下人的表率,若是陛下连自己都做不到,何以要求天下人?”魏征这时也毫不留情的反驳道,只要是有正当的理由,他可不会有丝毫的退缩,哪怕惹怒李世民也再所不惜。
  有魏征带头,其它的大臣这时也都是再次表态反对,毕竟李泰做的这件事实在太过分了,而且身为大臣,他们也不希望朝堂因为皇子争位而变得动荡不安,这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本来就支持李承乾,因此反对之声十分的激烈。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虽然恼火,但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无奈的收回了诏令,而这时旁边的李泰也是气的脸色铁青,看向魏征等人的目光中也满是怒火,特别是李休和长孙无忌这两人,更是受到他的特别关注,因为正是他们两个带头站出来反对,才让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只不过李休和长孙无忌却对李泰的愤怒毫不在意,甚至都没有多看他一眼。
  发生了这么扫兴的事,李世民自然也没兴致再游览龙门石窟,当下也下令回洛阳,李休等人自然也没兴趣再呆下去,于是就和李世民一同返回了洛阳,不过李世民对这件事还是不死心,在返回洛阳后,竟然又下了道旨意,那就是将尚善、旌善两坊合并起来赏赐给李泰做府邸之用。
  尚善、旌善这两坊与洛水监挨着,其中有一片将近三百亩的泥塘,在原来的历史上,李泰得到这两坊之地后,将那片烂泥塘挖成了一个水池,并且在水池与洛水之间修建了一道河堤,这也就是后世有名的魏王池和魏王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