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515

  李世民一想到彻底的打破世家的垄断,到时那些世家就再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给自己出难题,甚至逼着自己向他们低头时,一时间他都想猖狂的大笑,世家的弱点总算是被他抓住了,只要他愿意,日后有的是时间收拾那些世家,到时就等着这些世家向自己低头吧!
  “李休,这些铜活字有多少,能不能现在就开始印刷书籍!”狂喜过后,李世民当即急不可耐的向李休询问道,他恨不得现在就印出十万部论语,然后扔到世家脸上,让他们好好的尝一尝被的滋味。
  “启禀陛下,现在铜活字也只制造出一套,就在臣的家里,不过我在来之前,已经让刘仁轨在洛阳监督铸钱局多造几套,至于印刷并不是很难,但也需要研究一下,如果陛下着急的话,臣想请上一段时间的假,然后专心研究印刷术!”李休当即开口道,大规模印刷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的,另外还有印刷的流程,做好了这些,才能真正的提高印刷效率。
  “没问题,理财监的事你先放一放,这段时间就专心的研究印刷,第一部印刷的书籍就是《氏族志》,朕要你尽快的印出一万份,然后发放天下,有什么需要的直接向无忌要,无论是人还是物,全都优先满足你!”李世民当即点头答应道,说到最后时,脸上更是露出恶狠狠的表情。
  听到李世民竟然要印一万部《氏族志》,李休和长孙无忌也不由得彼此对视一眼,随即两人也都露出无奈的苦笑,看来李世民真的被世家气的不轻,这次与世家的冲突是因氏族志而起,结果李世民偏偏要打世家的脸,一次就发行万部氏族志,看来他是想把氏族志上的排名给定死了,毕竟看过氏族志的人越多,书中对氏族的排名影响力也就越大,可以说借助印刷术,李世民已经掌握了一些舆论权。
  虽然印刷一万部有些困难,不过氏族志里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而且李世民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所以李休最后也是答应下来。
  “对了,这个铜活字除了洛阳的铸钱局外,其它地方也能铸造吗?”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见长孙无忌开口问道。
  “无忌问的好,我也刚想问这个问题,这个活字印刷意义重大,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福祉,所以光是一个洛阳铸钱局还不够,驸马你看能不能让其它的铸造局也加入进来,多造几套铅活字,日后也就印的快一些!”李世民这时唯恐世家倒的不够快,当下也跟着附和道,印刷出来的书籍越多,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也就越弱,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甚至希望一夜之间就让印刷术传遍整个大唐,到时就等着世家跪在他面前求饶了。
  “可以是可以,不过铸钱局的主要任务还是铸造钱币,如果让他们现在就铸钱铜活字的话,可能需要去调整一下,免得影响到钱币的铸造!”李休这时想了想回答道,活字印刷虽然重要,但是钱币的铸造却更重要,他可不想因为铜活字而影响到钱币的出产。
  “没问题,只要能够尽快的将一万部氏族志印出来,无论你怎么做朕都会支持!”李世民当即拍板道,目光中也露出几分冷厉,这个反击世家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太久了,现在是时候让他们知道这个帝国是谁说了算?
第980章
皇家印书局
  没有任何的典礼,也没有任何的仪式,一个不起眼的机构就在无声无息之中在皇城中建立起来了,这个机构名叫皇家印书局,顾名思义,也就是专门印书的地方,李休带来的那套铜活字也被安放在这里。
  “驸马,东西已经造好了!”几个匠人抬着一个车轮状的东西走过来,然后向正在忙碌的李休行了一礼道。
  李休听到这里也是抬起头,然后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巨大的“车轮”,只见这东西底部是个巨大的圆盘,可以立在地面上,顶上有四层圆盘,里面分成一个个的格子,每个格子还标着一些声韵的符号,当然不是后世的拼音,而是依照隋朝的《切韵》一书分成各个区域。
  “造的不错,把铜活字按照声韵放到这个轮盘的格子里,以方便取用!”李休转了一下上面的轮船,当即开口吩咐道。
  其它的工匠也立刻答应一声,然后将这个特制的轮盘立到印刷用的房间里,旁边的箱子也已经打开,里面一层层的铜活字也被挑拣出来放在轮盘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匠中有几个读书人出身的小吏,他们不用做其它的事,只需要专门教工匠们如何给字按照声韵分类,然后指点他们以声韵来快速的寻找到需要的字体就行了。
  像上面这样的小事,自然用不着李休亲力亲为,他现在正琢磨着排版印刷的问题,书本的版面大小他已经选好了,而且还按照版面制好了几个方形的浅木盘,这样每一个页放的铜活字数量都是固定的,而且排版也十分的紧凑。
  不过在印刷了多次之后,李休却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木盘对活字的固定还是不够,另外因为工艺的问题,铜活字的规格还是有一些很小的误差,这些误差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当多个活字排在一起,这些小误差就会被放大无数倍,特别是多次印刷后,活字之间的间隙还是会出现变化,这样一来影响印刷,二来版面也不规整,容易出现把纸张染花的问题。
  发现了这个问题,李休也在考虑着如何将活字固定的问题,毕竟一版排好的活字需要使用很多次,比如李世民要把氏族志印刷一万份,那么就算最理想的状态,活字版也需要印刷一万字,更何况还可能出现不合格的纸张,所以印刷的次数绝对超过一万次,如此频繁的使用,必须要将活字固定的十分牢固。
  上面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解决起来却很麻烦,比如雕板印刷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整个印刷板是个整体,但是活字却是分开的,李休也考虑过用皮绳或是活动的木框固定,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还是一个工匠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将盛放活字的木盘变成铜盘,然后在铜盘里放上松香或蜡,排好后将铜盘放在火上烤,使得里面的松香或蜡溶化,等到它们凝固之时,活字自然也就被固定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不用担心活字松动的问题了。
  上面只是活字印刷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也被这些工匠的智慧所征服,这让李休也不由得感叹: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活字印刷的原理本来就很简单,实际动用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难题,但也都有解决的办法,哪怕解决不了,也可以想出代替的办法,所以半个月后,印书局也一切准备妥当,氏族志的印刷事宜也被提上日程。
  “陛下,印书局已经准备妥当,现在就差将氏族志的原本交给我们,然后开始印刷了!”这天上午,李休特意来到两仪殿向李世民禀报道,不过让李休惊讶的是,今天殿中除了长孙无忌外,李承乾竟然也在这里。
  “那还等着什么,无忌你快让人将氏族志取来,争取早日将氏族志印刷出来,然后发行天下,到时人手一本氏族志,我看那些世家又能有什么办法!”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当即也是霍然而起,神情十分激动的大声道。
  “呵呵,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自从驸马筹备印书局,我就让人将氏族志抄了一份放在身边,现在我就让人去取来!”长孙无忌听到这里也同样欣喜的道,说完就转身出殿去让人取氏族志过来。
  “父皇、先生,印书局是什么,又有氏族志有何关系?”不过就在这时,却只见李承乾满脸不解的追问道,活字印刷的事只有李休和李世民、长孙无忌三人知道,印书局的建立更是十分的低调,选用的工匠都是将作监出来的,完全不用出宫寻找,所以连李承乾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哈哈~印书局的事说来话长,不过既然那边都已经准备好了,朕也想亲自去看一看氏族志的印刷过程,不如咱们就一起去印书局去转一转,到时你就明白了!”李世民当即再次大笑一声道,自从与世家争斗以来,他也好久没有笑的这么畅快了。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李承乾虽然有满肚子的疑问,不过也没有再说什么。这时长孙无忌也已经将氏族志取来。氏族志记录着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虽然看似很多,但其实氏族志并不厚,甚至还有些薄,不过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本薄薄的书册,竟然挑起了皇家与世家之间的争斗。
  李世民想要亲自参观,李休自然也不会拒绝,当下一行人出了两仪殿,而李休这时也发现,李承乾走路时虽然很努力的掩饰着脚疾,但是却依然可以看得出来,这让他也不由得叹息一声,当初他虽然尽力帮李承道用物理办法恢复,可是效果还是很有限,毕竟他脚上的骨头碎了,根本没有办法复原,而骨头是根本,它不复原,其它的办法自然也很难起到效果。
  就在李休叹息一声收回目光时,他却忽然发现李世民竟然也在看着李承乾一瘸一拐的身影,目光也带着一种复杂的神色,这让李休也不禁一愣,随后再仔细观察时,却发现李世民已经转过头正在与长孙无忌说笑,神情中也不见任何的异样,这让李休也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印书局本来就在皇城之中,李休与李世民他们也都骑着马,唯独李承乾脚残后骑不了马,但也乘上了专门的马车,因此不一会的功夫,四人也就来到了印书局。
  当下李休率先下马,然后请李世民他们进到印书局中,印书局现在虽然只有一套铜活字,但是考虑到日后需要印刷的书籍很多,所以占地规模也并不小,抽调来的匠人同样很多,虽然很多人没机会接触真正的印刷,但却可以在一旁学习,另外李休也安排匠人轮替,这样也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实际操作的经验。
  进到印刷的房间后,李世民对各种印刷的工具也十分感兴趣,李休也趁机介绍了一下,顺便还给一些工匠请了功,比如那位提出将木盘改为铜盘,并且用松香和蜡固定活字的工匠,就被李休着重夸奖,对此李世民也十分大方,当即提为了对方的匠人等级,另外还赏赐了不少钱财,这让受赏的匠人也高呼“吾皇万岁”。
  介绍完之后,李休将氏族志交给排版的匠人,排版的匠人按照氏族志上的内容将活字排好,然后交给管事审查,主要是看一看有没有错字漏字,如果有的话,立即就要返回更改,如果没有就再交给下一个匠人,这个匠人主要复杂将铜盘放在火上烤,等到松香溶化后,将活字压平固定,最后才会有印刷的匠人刷墨、覆纸等等工序。
  李休深知流水线作业的优势,所以将印刷的步骤分的极细,每一个步骤都有专门的工匠负责,这样可以提高熟练度,加快工作速度,从而提升效率,更重要的还是每一个步骤都有专门的人负责,这样若是某个步骤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找到经手的工匠,这让每个工匠都背负着一定的责任,使得他们也不敢松懈。
  虽然之前李休已经让匠人练习过许多次,但可能是第一次真正的印刷,再加上又有李世民、长孙无忌这些人在场,别说工匠了,连管事们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印刷的工序也不时的出现错误,特别是排版的匠人,更是一连返了好几次工,这才将第一版排好,然后开始了第一次的印刷。
  一张微微有点发黄的桑皮纸被盖在已经刷过墨的活字上,然后工匠拿着毛刷轻轻的一刷,等到将纸揭下来时,氏族志的第一页就已经印刷完成,而且字迹十分的清晰,这主要是墨汁是特制的,里面加入了骨胶,使得墨不会散,一般使用的水墨可不能用于印刷。
  氏族志的第一张印刷完毕,工匠也立刻呈给李世民,看着纸上清晰的字迹,李世民也是大为赞赏,当即许诺印书局的所有工匠都有赏,这下更加激发了工匠们的动力,氏族志的第一页印刷出一张又一张,另外第二页的氏族志也已经排好,马上又有工匠接手开始印刷起来,整个印书局就像是一个全力运作的机器,谁也不知道它将为大唐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第981章
崔民干
  “崔公,咱们这么天天的闹下去,会不会把朝堂上的那位给逼急了,到时拿咱们开刀啊?”长安征南楼后院的一个雅间之中,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满脸担心的向面前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说道。
  “复安,你不要以为有人做了皇帝,这个天下就是他的了,要知道咱们世家传承数百年,早已经将影响力溶入到这个天下的各个角落,所以这个天下至少有一半都是属于咱们这些世家的,只要咱们联合起来,就算是皇帝也不敢拿咱们怎么样!”只见那个端坐着的白发老者却是老神在在的开口道,说完还轻轻的抿了一口茶水,脸上的神情也十分的轻松,似乎像是在说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一般。
  如果有朝堂上的人在这里话,恐怕就会一眼认出为个老者,因为这段时间朝堂上的风雨也是因他而起,这个人就是之前氏族志中被排为第一的崔民干,因为避李世民的讳,所以又被称为崔干,虽然他表面上仅仅只是一个正四品的黄门侍郎,但实际上却是博陵崔氏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
  崔干出身显赫之极,北魏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崔孝芬是他的曾祖父,祖父则是隋朝大将军、汲郡明公崔宣猷,父亲崔叔重也被封为虞部侍郎、固安县公,而崔干本人也十分的有才能,自大唐建立后就一直在三省任职,现在更是身职黄门侍郎,仅仅比真正的宰相低一级,其实若不是李世民有意压制世家的影响力,以崔干的能力早就应该封相了。
  显赫的出身再加上过人的才能,哪怕在世家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崔干,所以之前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时,才将崔干列为第一等,连皇家和外戚都在名列在他之后,由此可知此人的影响力。
  不过后来李世民以皇权硬是将崔干列为第三等,皇家和外戚分别为第一和第二等,这让崔干也是十分的恼火,而且这不仅仅是崔干一人的事,同时也是李世民对世家的打压与蔑视,所以这才导致了世家联合起来对李世民进行了反击,直到现在朝堂上依然是吵成一团。
  崔干虽然表面上置身事外,甚至连朝堂上的争吵也从来不参与,但是知道内情的人却都知道,崔干其实就是几大世家联合起来的代表,比如现在他所在的房间里,除了他之外,另外还有两个中年人,刚才说话的那个中年人名叫崔复安,此人是清河崔氏出身,因为博陵与清河崔氏本是一家,崔复安算起来还是他的晚辈。
  “崔公之言极有道理,这个天下是皇家与咱们世家共坐,哪怕是皇帝也休想动咱们!”就在这时,只见坐在崔复安对面的那个长须中年人也是开口道,不过说到这里时,只见他略一沉吟却是再次道,“不过咱们也不能太大意,毕竟皇帝手中掌握着兵权,万一真的逼着他动用武力的话,到时吃亏的还是咱们啊!”
  只见这个长须中年人身材中等,相貌平凡,但是气度却是十分的沉稳,特别是一双眼睛极为有神,一看就是那种极为精明的角色。此人名叫郑仲,出身于荥阳郑氏。
  值得一提的是,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正是这个郑仲的亲党建,算起来他还是李承道的堂舅,当初李建成在世时,荥阳郑氏就与东宫交往甚密,可惜后来李建成身死,荥阳郑氏多年来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虽然他们也十分的恼火,甚至还使用一些手段想要挽回,可是却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后来被李世民多方打压,使得他们元气大伤,幸好他们根基够深的话,这几年也再次恢复了过来。
  “如果是咱们那位陛下刚登基时,我可能还会有这种担心,不过现在他登基近十年,为这个天下耗费了无数的心血,这才让天下变成现在这种局面,而咱们这些世家更是与整个天下溶为一体,若是他真的敢动武,那就相当于自己砍自己,就算他真的有这个决心,恐怕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我赌他根本不敢动武,因为他不舍得把好不容易才换来的和平局面给打破!”崔干不愧是老谋深算之辈,一下子就切中了李世民的要害。
  “听崔公一席话,也令晚辈是茅塞顿开啊!”崔复安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抚掌大笑道,之前他和郑仲都有这样的担心,不过现在听到崔干的分析,却是一下子打消了他们的担忧,同时也不由得佩服崔干果然是目光老道,难怪能够坐到如今的位子上。
  “不过就算是陛下不敢动武,但现在他不断的将世家出身的官员贬出长安,我们郑家就有数人在列,而且看陛下的意思,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收手,咱们光是在朝堂上争吵似乎也没什么用啊?”郑仲这时却是再次皱着眉头开口道。
  “哈哈哈~兴谋你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朝堂上过半官员都与咱们有关,我不信陛下敢把他们都贬出京,而且科举就是咱们向朝堂上输送官员的通道,他贬出一个,几年后咱们就能培养十个,而且就算是贬出京的官员,日后只要咱们活动一下,很容易就能把人再调回来,除非陛下把所有文武大官全都贬了,他自己一个人去治理这个天下!”崔干却是大笑一声再次道,笑声中也带着一股别样的嚣张,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有这个底气。
  兴谋就是郑仲的字,听到崔干的分析后,他也露出一种恍然的表情,有时候还真是不服不服,郑仲的眼光之长远,的确不是他们这些人能比的,所谓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估计就是说的郑仲。
  不过也就在崔干的话音刚落,忽然只听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崔干身边的管事快步走了进来,然后伏在崔干耳边低语了几句,同时还将一本书放在崔干的面前,结果旁边的郑仲与崔复安一眼就看到书的封面上“氏族志”这三个大字。
第982章
认知上的偏差
  崔干听完管事的禀报后,本来志得意满的脸上也慢慢的换上一副严肃的表情,随后接过管事递上来的《氏族志》,这才挥手让他退下,一时间整个房间再次只剩下他们三人,只是郑仲和崔复安却感觉房间中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崔公,发生什么事了?”崔复安看到崔干的脸色不对,当下也是关切的问道,同时又疑惑的看了一眼对方手中的那本《氏族志》,说起来自从氏族志编纂完成后,李世民立刻命人抄写了多份发行天下,他们不但见过,甚至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见崔干这时却是眉头紧锁,过了好一会儿这才缓缓的开口道:“刚才下人前来禀报,说是长安市面上在一夜之间又出现了许多《氏族志》,而且好像还是从宫里流出来的,售价也十分的便宜,已经有不少人买到了。”
  崔干说到这里时,也伸手打开了手中的这本氏族志,这段时间他一直让下人盯着宫里的动静,所以宫中流出的氏族志刚一出现,下人就立刻买了一本送过来。
  “咦?”当崔干看到书中的内容时,却不由得惊讶的叫出声来,书中的内容他早就看过,所以倒也没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发现书上的字却有些奇怪,因为那些字看起来不像是手写的,毕竟再好的书法家,抄写的文字在大小上也会有一些差别,有时还会有错字和涂改的地方,可是这本氏族志却是规整无比,通篇没有任何的错字,甚至还有一些符号断句,让看起来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这个字……不像是写出来的,倒像是从石碑上拓印下来?”正在这时,只见郑仲也探过头看着崔干手中的氏族志,当下也是满脸疑惑的道。
  在印刷出现之前,有些文字被刻在石碑上,于是一些读书人将石碑涂上墨,然后再用绢布在石碑上拓印,这样文字就会显现在绢布上。崔干出身于世家,自然也是饱读诗书,所以对拓印也不陌生,当他看到这本氏族志上的文字时,脑子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书上的文字与拓印实在是太像了。
  “兴谋兄说的不错,我也感觉这书的字像是拓印出来的,毕竟如果是抄写的话,不可能这么规整!”崔复安这时也点了点头道,经郑仲的提醒,他也觉得书上的字与拓印实在太像了。
  听到郑仲和崔复安的话,崔干却是又翻了几页,结果发现每一页都是规整无比,他还特别挑了两个同样的字做对比,结果发现这两个字几乎一模一样,绝对不可能是写出来的。
  “嘶~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正在这时,忽然只见郑仲再次开口道,脸上也带着几分惊容,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
  “老夫也想到了!”崔干这时的脸色也变得无比阴沉,随即长吸了口气接着又道,“佛像,以前佛门没有被打压时,一些佛门中人为了宣扬佛法,将佛像或佛经阳刻在木板上,然后以纸拓印,一天之内就可以印无数张,而这本氏族志估计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印出来的!”
  崔干与郑仲三人都是博学多闻之辈,很快就想到了佛门印佛经的办法,不过他们却不知道,佛门的那种办法只能算是雕板印刷,而且还是十分原始的那种,而他们面前的这本氏族志,却是用活字印刷印出来的,科技含量可比佛经高多了。
  “区区一本氏族志而已,就算是陛下印上无数本发行天下,也不过是让天下人取笑罢了,毕竟谁不知道,咱们世家才应该排在第一等!”正在这时,只见崔复安这时冷笑一声开口道,虽然这本氏族志是被一种特别的办法印出来的,不过他并不认为会对他们这些世家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顶多也就是恶心一下他们罢了。
  “复安兄此言大谬!”不过就在崔复安的话音刚落,郑仲却是一脸焦急的大叫一声道,甚至额头上的冷汗都流下来了,因为他忽然想到一个十分可怕的情况。
  听到郑仲的话,崔干也不由得惊讶的看了一眼对方,因为他也知道郑仲想到了什么,这让他也不由得在心中感慨,难怪这些年郑家的势力扩张极快,哪怕是经过李建成的打击后,依然能够再次复起,至少眼前这个郑仲的眼光就远超崔复安。
  “兴谋兄什么意思,我哪里说错了?”崔复安听到郑仲反驳自己的话,当下也是十分不解的问道,他和郑仲的私交不错,倒也不会因为一点争执而发生矛盾。
  “复安兄你怎么糊涂了,你仔细的想一想,今天宫中可以一下子印出这么多的氏族志,那么明天宫中会不会印出更多的论语?要知道不光咱们族中有藏书,宫中的藏书更加庞大,若是陛下真的铁了心的要印书,日后岂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书,到时我们世家又有什么优势可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