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515

  “国公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让李休没想到的是,只见裴行俭这时却是淡然一笑反问道。
  “真话怎么讲,假话又怎么讲?”李休这时也同样反问道。
  “如果国公想听假话,那我肯定说自己不介意,如果国公想听真话,那我也就实话实说,对于娶了婉娘可能会给我带来的影响,我也知道的十分清楚,而我一直以振兴家族为己任,所以若说一点也不介意,那肯定是骗人的!”裴行俭这时一脸坦然的开口道。
  “既然你心中还是介意,那你为何还要娶婉娘?”李休这时也眯着眼睛盯着裴行俭道,虽然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但若是他敢对婉娘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那可不要怪他不客气了。
  “介意归介意,但是男子汉大丈夫,功名利禄只从直中取,些许麻烦我也根本不放在眼里,因为我自信以自己的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无法埋没我的才能!”裴行俭说到最后时,整个人的腰板也挺的笔直,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孤傲与自信。
  “你就这么有自信?”李休看到裴行俭孤傲与自信的表情,当下先是惊讶,随即又颇感兴趣的问道,也许现在自己看到的才是裴行俭的本来面目,这个历史上的名臣从科举进入官场,随后历经数次起伏成为一代名臣,估计也正是这份孤傲与自信才支持他走了下去。
  “这不仅仅是自信,而是我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当初我们孤儿寡母从乱世之中都活过来了,日后的前途再怎么凶险,也不会比我们母子二人当初在乱世苦苦挣扎要凶险!”裴行俭这时却是淡然一笑道。
  当初裴行俭父亲与兄长死于王世充之手,他母亲怀着他逃出洛阳城,在兵荒马乱之际生下了他,母子二人为了活下去,几乎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了,直到后来他们母子遇到程咬金这些父亲生前的好友,这才安定下来,不过也正是之前的那段苦日子,再加上他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得裴行俭养成了坚强、执着的性格,面对困难绝对不会轻易的退缩。
  听到裴行俭上面的这些话,李休也不由得对他更加欣赏了,只见他这时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再次开口道:“你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我也十分的佩服,不过你也要想清楚,若是你娶了婉娘,日后在官场上肯定会受到一些打压,想要升迁也会比别人困难的多,哪怕是我想帮你,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时你可不要因此怪罪到婉娘身上,若是你让婉娘受了委屈,那可不要怪我不客气!”
  李休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露出严厉的表情,他也是把丑话说到前面,毕竟现在裴行俭年轻气盛,而且又放不下对婉娘的感情,所以说出上面的话也并不奇怪,但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间的感情慢慢变得平淡,到时谁也不敢保证裴行俭的想法会不会变化。
  “我知道国公您的意思,不过我既然决定要娶婉娘,日后我们夫妻一体,娶了她之后,我身上也会背负上她的一切,绝不会做那种无情无义之事!”裴行俭这时再次十分郑重地说道,眼睛也毫不回避的看着李休,神情也十分的坦然。
  李休也一直观察着裴行俭,这时以他的经验,也发现裴行俭的确是真心的,毕竟以他的年纪,不可能撒谎时不露半点破绽,因此这让他也终于放下心来。
  “好吧,既然你有这份决心,那我也就把话挑明了吧,你愿意娶婉娘,我也可以全力的支持你,不过婉娘却是个外柔内刚的性子,她既然已经决定不拖累你,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主意的,至少我可没这个本事。”李休说到最后时,脸上也不由得露出几分苦笑,因为他发现家里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执拗,之前有七娘,现在又有婉娘,在婚事上都不怎么听自己的话。
  “我……我想见婉娘,还请国公恩准!”裴行俭听到李休的话也立刻站了起来,随后一躬到地请求道,从之前婉娘忽然离开自己回家,他的心也一直悬着,特别是在知道婉娘一直在哭,更让他无比的担心。
  “好吧,我可以带你去,不过婉娘是不是愿意见你,就要看你的本事了!”李休考虑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道,年轻人的事还是交给他们年轻人自己解决吧,而且婉娘若是真的放弃了裴行俭,以她的性子,估计会因此而抱憾终生。
  看到李休同意,裴行俭也兴奋的急忙道谢,随后抬脚就要去见婉娘,不过李休这时却笑着叫住他,然后指了指面前的玉佩道:“这么贵重的玉佩,我觉得你还是亲自交给婉娘要好一些!”
  听到李休话中有几分调侃之意,这让裴行俭也再次露出几分不好意思,随后小心的将玉佩收起来,然后这才跟着李休来到内宅,一般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毕竟李休的家眷都在这里,不过李休今天破例带裴行俭进来,而裴行俭也十分知礼,走路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双脚,根本没有抬头乱看。
  不一会的功夫,两人就来到婉娘住的院子,当下李休让裴行俭自己一个人进去敲门,至于能不能把门敲开,那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不过李休显然低估了裴行俭在婉娘心中的地位,裴行俭在门外刚表明身份,结果婉娘就把门打开了,这让院门外的李休也不由得暗自叹气,自己刚才想要进门时,还叫了好几次门才让婉娘把门打开,没想到人家裴行俭就只一次就开了门,看来还真是女生外向啊!
  “大哥,听说婉娘哭着回来了?”不过也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七娘风风火火的从旁边的院子冲了出来,身上的衣服都没穿整齐,头发更是乱糟糟的,眼睛也带着红丝,一看就知道刚睡醒。
  “你来晚了,裴行俭已经找来了,现在两人正在里面聊着呢!”李休冲着婉娘的房间努了努嘴道,七娘和婉娘的院子本来就紧挨着,估计刚才婉娘回来时,也被七娘身边的侍女看到了,所以七娘才知道了这件事。
  不过看到七娘时,李休忽然也在心中叹息一声,因为他想到今年自己也要将七娘嫁出去了,也不知道美洲的舰队今年在什么时候来大唐?
第935章
南方的第一座银行
  裴行俭走了,上元节过后他也要回辽东了,毕竟等到开春之后,苏定方将会对高句丽进行再一次的骚扰袭击,裴行俭作为他最重要的助手,自然需要赶到辽东参与大军的调度。
  李休本以为那天裴行俭见过婉娘后,可以说服她放下心中的顾虑,不过他还是低估了婉娘的固执,最后裴行俭说了半天,连定情的玉佩也送给婉娘了,但是婉娘还是有些迟疑,并没有答应立刻和裴行俭订婚。
  当然了,婉娘也的确放不下裴行俭,所以最后她说服裴行俭,决定先给彼此一个思考的时间,当然裴行俭现在也必须赶到辽东,没时间再留在长安与婉娘培养感情,所以两人就以一年为限,若是一年后裴行俭依然决定要娶婉娘的话,那么明年再订婚也不迟。
  裴行俭也理解婉娘的心情,不过越是如此,他越是不愿意放弃婉娘,毕竟能够如此为自己着想的女子,若是错过的话,他肯定也会因紫而抱憾终生,而且就算一年不见,自己也可以给婉娘写信,更何况他们两人的年纪都不大,晚一年成亲也没什么。
  裴行俭走的时候,婉娘也亲自前去相送,结果回来的时候哭的一塌糊涂,连着几天都茶饭不思,七娘也是劝了好久才让她开始吃饭,不过有时候也经常看到婉娘看着东北的方向发呆,看样子裴行俭走了,连着把她的魂也带走了,估计等到裴行俭下次回来,就该给他们张罗婚事了。
  上官仪的官职也很快确定,因为他政绩出众,而且又有文采,因此被调任到门下省担任起居郎一职,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可以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
  说起来起居郎的品级并不是很高,只有从六品上,与上官仪之前的上县令平级,甚至还不如县令有实权,毕竟起居郎只是个清贵官,平时除了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发布的诏令外,似乎并没有其它的权力,看起来上官仪这次似乎还是吃亏了。
  不过要知道的是,起居郎属于天子近臣,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被他们记录下来,这也让他们时时刻刻都有接触皇帝的机会,只要表现出色,日后升迁的机会远比一个县令要强多了,正所谓“简在帝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上官仪在地方上的表现又那么出色,所以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李世民将上官仪调到身边做起居郎,是准备亲自观察对方,只要上官仪不出差错的话,日后肯定会有更加重要的职位等着他。
  上官仪年轻,也许有些官场上的东西还看的不是很透彻,但他背后却有马爷这个老狐狸,虽然马爷对官场上的龌龊十分反感,但反感并不意味着他不懂,事实上他掌管飞奴司这么多年,对官场的了解远超一般的大臣,当初李休就没少接受马爷的指点。
  所以上官仪从马爷那里得知这个起居郎对自己的意义后,也是十分的兴奋,不过更高兴的却是恨儿,因为起居郎是个清贵官,平时有数个起居郎轮流当职,这样一来,上官仪就不用像以前那么忙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回家陪陪自己和孩子,另外她也可以就近照顾马爷和光华郡主,甚至他们夫妻二人直接就住进了马爷家里,根本没有去城中居住,不过每天早上时,李休倒是多了一个一起去上班的人。
  “驸马,听说洛阳那边的银行已经运营的很好了,接下来就要去太原了,不过我想问一下,银行什么时候能去南方几个城市啊?”这天早上,上官仪坐在马车里好奇的向李休打听道,他虽然祖籍陕州,但却自幼跟着父亲去扬州生活,而且之前他又在海盐县任职数年,所以对南方也颇有感情,再加上南方的商业发达,对银行自然也有很大的需求。
  “这个你还真问对了,洛阳银行已经建好,太原那边的银行也选好地址了,就等着许敬宗那边腾出时间就去太原,如此一来,北方将以这三个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大概的银行系统支架,而我也打算今年将银行扩展到南方去,至少先在南方选一个大城市,建造一座银行,加强南北两地的经济联系!”李休这时笑呵呵的回答道。
  银行现在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人才短缺等,另外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困难,那就是大唐的国土实在太大了,各地的银行建立起来后,都必须加入到银行系统之中,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但是因为大唐的国土太大,物理上的距离太远,使得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联系也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南方更是远离大唐的政治中心,偏偏那里的商业又十分活跃,所以南方银行的建立也是必须的,唯一的麻烦就是如何让两地的银行联系起来,而李休的办法就是先在南方设一个试点,等到将物流系统打通后,再以这个试点为中心向外扩张。
  “那驸马您选好了先在南方哪个城市建立银行了吗?”上官仪这时再次感兴趣的道,在南方设立银行的意义重大,特别是南方第一座银行的建立,很可能会建立银行的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毕竟南方的许多货物都需要运到北方,若是南方有了银行,很多商人就不必带着大批的铜钱冒险上路了。
  “这个我也在头疼呢,南方的第一座银行不能离长安太远,毕竟现在运输和信息传递是个大问题,所以广州和泉州肯定不行,剩下的我比较倾向于苏州、扬州和杭州这三个城市,至于最后选哪个,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李休说到最后时,也露出几分犹豫的表情道。
  “这三个都是南方有名的大城,而且也各有优点,从中挑出一个的确有些困难!”上官仪听到李休的话也赞同的点了点头道。
  “是啊,所以我今年可能要再去一次南方,到时亲自看一看哪座城市更合适!”李休当下再次开口道,不过说到这里时,他脸上也露出纠结的表情,这次他去南方可不仅仅是实地考察那么简单。
第936章
发行银币
  “驸马,这是新铸的银币,还请您过目!”李休刚一到理财监,结果就见平时见不到人影的刘仁轨却在这里等着自己,随即就从怀中拿出一个小盒子兴奋的献给李休道。
  “银币已经铸好了?”李休听到刘仁轨的话也不由得大喜过望的道,当初之所以取名银行,就是因为他忽悠李世民要以银为钱,所以从开始整合铸钱局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盘算着铸银币的事,只不过之前时机不成熟,银行手中也没那么多的银,所以才一直没有开铸。
  “不错,这是工匠铸出来的样币,若是驸马觉得可以的话,就可以将模具发放到各地的铸钱局开始铸钱了!”刘仁轨这时也十分兴奋的道。
  去年一年他基本没干其它的事,光顾着整合各地的铸钱局了,现在各地那些小的、太过密集的铸钱局要么裁撤要么合并,仅仅保留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铸钱局,而且还统一了铸钱的模具,使得各地出产的铸钱差异变得很小,方便了铜钱的流通,今年之后他才有时间筹备银币的铸造,现在总算是有了一点成果了。
  李休听到这里也伸手将盒子接过来,然后轻轻的打开,只见盒子里询问的白丝绸上,静静的躺着一枚银光闪闪的银币,只见这枚银币依然保证着通宝钱的样式,圆形方孔造型精美,毕竟大唐的百姓已经习惯了铜钱的样式,所以银币的样式也没必要改变,更何况李休也觉得圆形方孔的样式其实挺漂亮的,根本没必要修改。
  唐朝之前,中原一直使用的是从汉朝开始的五诛钱,但是在李渊建立大唐后,一改前制将铜钱改为通宝钱,武德四年时第一枚通宝钱开铸,并且命名为“开元通宝”。
  值得一提的是,大唐这个朝代所制的铜钱都叫开元通宝,这点与后世的年号铜钱不同,后来李隆基有个年号也叫开元,这只是个巧合,并不是只有在李隆基开元年间铸造的铜钱才叫开元通宝,事实上开元通宝比李隆基的开元年号早出现近百年。
  “开元”有开创新纪元之意,指的是将五诛钱改为通宝钱,而“通宝”则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其实就是钱的代称。这四个字是当初李渊亲自定下来的,李休也不可能修改,所以银币的正面依然印着“开元通宝”四个字,据说这四个字是大书法家欧阳洵所写,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看字形十分的优美。
  本来初唐时的开元通宝背面是无字的,不过银币却与铜钱不同,当李休把铜币翻过来时,发现背面也同样印着四个字“一银当百”,这也代表着银币的价值,按照银行的规定,一枚银币可换百枚铜钱,十枚银币就是一贯。
  李休拿着这枚精美的银币把玩了片刻,最后也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枚银币在样式上继承了通宝钱的优点,制作的也十分精美,边缘丝毫没有毛刺扎手的感觉。
  当然了,这枚银币与后世用机器轧出来的硬币肯定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大唐这个工艺落后的时代,能够做出如此精美的钱币已经十分难得了,至少比罗马那边的钱漂亮多了,李休曾经见过罗马流传过来的金银币,形状都不规则,上面的图案更是惨不忍睹,别说手中的这枚银币了,连普通的铜钱都比他们的要漂亮。
  “不错不错,这枚银币十分的精美,不过以一当百你们可计算好了,千万不要出差错啊!”李休这时笑着对刘仁轨道,不同钱币之间的汇率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汇率高了,铸造银币就成了亏本买卖,如果汇率低了,又会降低银币的信用,所以这个必须要好好的把握。
  “驸马放心,我们经过精心的计算,比如您手中的这枚银币,里面的含银其实只值七十文左右,再加上火耗、人工等,最后成本估计在八十到八十五文之间,相当于每发行一枚银币,咱们最少就可为朝廷节省十五枚铜钱的铸造!”刘仁轨这时十分自信的保证道。
  “那你们在银币里加了什么辅料?”李休听到这里再次好奇的追问道,钱币一般都不是单一金属,比如铜钱,虽然主料是铜,但里面一般也会添加其它的辅料来减少成本,以前各地的铸钱局没有整合,连添加的辅料都不统一,有些地方加锡,有些地方加铁,有些地方甚至加铅,后来整合之后,大唐的铜钱现在统一添加锡,因为这东西储量大,而且便宜,又不像铅这种重金属有毒。
  “因为纯银的质地太软,很容易在使用时磨损,所以我们为了制造出坚固耐磨的银币,也试了不少的辅料,最后发现还是加铜的银币更好,不但变得坚硬了许多,而且还十分耐磨,只是成本高了一些,而且添加了铜之后,银色会变得暗淡一些!”刘仁轨再次回答道。
  李休听到这里也仔细的打量了一下手中的银币,果然发现银色有点不对,不像纯银那么白,当然因为铜添加的少,所以并不是很明显,而且钱币这东西经人手流转,再加上银又容易氧化,因此不知道内情的人根本看不出来。
  “正则你们铸钱局做的不错,这枚银币我十分满意,明天我就呈给陛下,只要陛下点头,银币就可以开铸了,你们铸钱局那边有什么困难吗?”李休再次满意的点了点头道,这枚银币的硬度的确很高,他用力也折不弯,这点可比纯银要强多了。
  “其它的困难倒是没有,只不过银行那边还需要驸马点头,毕竟我们铸钱肯定需要大批的白银,这些都需要银行提供!”刘仁轨这时苦笑一声道,银行的库存管理严格,他们之前为了试铸需要一批白银,也是他亲自出面才要到手。
  “没问题,从银行刚建立起来,我就已经让我开始收购白银了,现在已经收购了不少,如果不够的话,以后还可以让银行再收,不过银币的发行也要和银行商议一下,发行的数目都必须要经过银行的核对才行!”李休当即拍板,随后又再次叮嘱道。
  “驸马放心,铸钱局铸造的钱币都将交给银行来发行,这点我心中十分清楚!”刘仁轨拍着胸脯保证道,以前铸钱局铸造的铜钱都是交给户部调度,不过从今年开始,新铸的铜钱都交给银行来发行,当然户部要用钱的时候,也需要向银行申请,这相当于将财政从户部中独立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李休就兴冲冲的将新铸的银币呈献给李世民,开铸银币也是当初银行成立时就已经定下的,而且随着商业的兴盛,铜钱币值太低的劣势已经显露出来,给商业也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李世民对开铸银币也并没有任何异议,当即就拍板同意。
  随着李世民的一声令下,铸钱局那边也开始忙碌起来,银行库存的白银也开始往铸钱局运输,不过对于发行银币这件事,李休还是十分谨慎的,刚开始也只铸造了一批数量不多的银币,然后在长安的银行总部试发行,毕竟铜钱虽然有弊端,但让人们接受一种新的币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不定其中会出现什么差错。
  不过让李休也有些意外的是,银币刚在长安银行发行,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追捧,准备的银币不到一个上午就被兑换一空,就这样还有大量的商人堵在银行门口,要求兑换银币,毕竟他们实在太需要一种币值较大的钱币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休也立刻让刘仁轨全力开工铸造银币,同时在已经建立的几个银行全面发行银币,不过就算是这样,银币依然是供不应对,这也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黑市上一枚银币竟然可以换取超出自身价值的铜钱,比如在长安地区,一枚银币在私下里足足可以换一百二十枚银币,远超出银行的规定,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对此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催促铸钱局那边加紧铸造,增加银币的供应量。
  后来李休总结了一下这次银币发行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除了商业需要大面值的货币外,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在银币发行之前,民间的商业交易中已经出现用白银交易的情况,毕竟美洲那边的白银一直往中原运,使得白银的数量增加,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白银的流通在商人中已经十分的普及,所以银行发行银币自然也容易得到这些商人的认可。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过去年的努力,银行的信用已经建立起来了,后世的纸币其实就是建立在信用之上,而白银本身就有价值,再加上银行的信用,自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随着银币的发行,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银行的地位,使得银行的名望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在银币的发行之中,也慢慢的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第937章
白银不够黄金凑
  白银告急!这也是李休事先没有想到的,主要是他之前没有想到银币竟然如此受欢迎,铸钱局那边全力开工,却还是供不应求,结果导致库存的白银急事减少,本来按照李休的估算,库存的白银最少也能坚持到下半年,到时美洲那边的白银就会再次运来一批,刚好可以接上,不过现在看来,自己实在是低估了市场对银币的需求。
  “陛下,臣恳请开铸金币!”这天下午,李休特意找到李世民,第一句就开门见山道,既然白银的储备不够,那就只能用黄金来凑了,而且从银币的火爆上,也能看出民间对大面值货币的需求,所以开铸价值更高的金币也就事在必行了。
  “银币才刚开始铸造发行,现在就铸造金币,是不是有些太着急了?”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请求却是眉头一皱,随后有些犹豫的道,虽然银币十分受欢迎,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特别是一些古板的大臣,认为自古以来就是以铜为钱,现在忽然多了白银,使得这些人一时间接受不了,所以这段时间可没少有人参奏理财监,他也帮李休顶着很大的压力。
  “陛下,银币现在大受欢迎,各地铸钱局开铸的银币,只要运到银行,立刻就会被人兑换一空,甚至黑市上的银币竟然可以兑换一百二十钱,由此可知民间对大面值钱币的需求,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银行储备的白银已经消耗了大半,估计再撑半个月都很难,若是不开铸金币也行,只要陛下从其它地方给我们调度来足够的白银就行!”李休这时双手一摊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