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515

第856章
模拟运营
  “姜还是老的辣啊!”看着张十一离开的背影,站在门前的李休竟然也同样感慨的开口道,脸上也露出一副与张十一十分相似的笑容。
  之前张十一一个劲的劝他将七娘留下,虽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李休却感觉有些不对劲,因为以他对张十一的了解,他应该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与虬髯客的意见不一致,毕竟虬髯客对儿子的教育很失败,只要虬髯客做出决定,张十一这些做儿子的就不敢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也正是因为知道上面这些,所以李休很快就看出其中有猫腻,因为张十一越是让自己把七娘留下,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犹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和激将法有点类似,但也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以李休对张十一的了解,他绝对没有这么深的城府,唯一的解释就是出于虬髯客的策划,因为虬髯客不但了解自己的性格,城府之深也非常人可比,很可能他给张十一的信上已经交待了他在见到自己时如何说如何做。
  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得无奈的一笑,看来虬髯客还真是想要撮合承道和七娘,所以才花费这番心思,让张十一按照他的办法来激自己,只不过他却疏忽了李休对张十一的了解,这才让李休给看穿了。
  虽然看穿了虬髯客在这件事搞的小动作,但李休倒没有因此而生气,说起来这些年他和虬髯客虽然没见过几面,但是却也能感觉到,虬髯客是真的喜欢李承道这个义子,这种喜欢甚至超过了张十一这些亲生儿子,所以他做出这样的事也并不奇怪。
  第二天一早,张十一果然离开了长安,李休也特意抽出时间去灞桥相送,不过在送对方离开时,李休还特意叮嘱对方,让张十一以后有机会通知美洲那边,日后大唐对金银的需求会更大,所以希望他们能够加大金银的开采量,毕竟以后大唐要向银本位甚至是金本位转化,而这都需要大量的金银,但偏偏大唐国土内却不盛产金银。
  送走了张十一后,李休又在家里休息了几天,不过理财监那边他不可能长时间不管,所以只能开始回理财监做事,其实这几天他倒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经常去新筑学堂转一转,那些从民间招募来的人都在那里培训,据田筹反应,这些人都学得很认真,估计日后通过考核的希望很大,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这关系到他们日后的饭碗,自然都会拼命的去学。
  一段时间没来,理财监自然积压下不少的事情,不过李休却从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那就是这些积压下来的事大都是银行那边的,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许敬宗那边积压下来的事情,相比之下,刘仁轨负责的铸钱局却并没有积压什么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刘仁轨那边没有需要李休处理的事,事实上因为整合铸钱局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很多时候都需要李休出面,但是李休休息了将近十天,但铸钱局那边却没有积压下任何事情,这就有些奇怪了?
  当下李休将一些紧急的事情先处理了一下,然后这才让人查了一下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铸钱局那边有没有大的动作,结果一查李休才发现,铸钱局这段时间撤消了三个小铸钱局,另外还主持了两家大一点的铸钱局进行合并,可是这么大的事情,刘仁轨并没有因李休不在而耽误,反而以自己的能力将事情给办成了。
  “这个刘仁轨不但是个急性子,而且还是直性子,丝毫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后果,难怪历史上一直得不到升迁!”回到房间后,李休也不由得摇头微笑着自语道。
  表面上看,刘仁轨在主官不在时,表现出非常强的政务处理能力,可是他这样做却犯了官场上的大忌,一来他没有给主官留下表现的机会,让主官觉得自己在不在似乎都不影响衙门里的事,一般心胸狭窄一点的主官,恐怕都会对刘仁轨有些不爽,再加上他把本该由李休决策的事,自己却擅自做出决定,这其实是在抢主官手中的大权,自然更犯了主官的大忌。
  也幸亏了刘仁轨在李休手下做事,一来李休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二来他对手中的权力也不怎么看重,甚至巴不得手下人能干一些,这样他才能清闲一点,所以他才不怕自己的属下抢权,当然整个官场上可不是人人都和他一样的想法,估计这也是历史上刘仁轨一直得不到升迁的原因,直到后来借着攻打高句丽才一战成名,最终才得以拜相。
  不过李休很快发现刘仁轨也并非完全不懂得做人,等到他回来后,铸钱局遇到一些重大的决策,他依然会送到李休这里,其实李休倒是很希望他能完全挑起铸钱局的事,不过现在说这些却还不是时候,免得刘仁轨会多想。
  时间过的很快,八月中旬时,西市坊门前的银行终于建造完成,而理财监这边也开始对新筑学堂培训的那些人进行考核,所有通过考核的人,再加上新筑学堂和国子监中的算学学生,也都开始进入银行,真正从实际上熟悉银行的事务,并且随时都准备开始运营。
  “存钱!”李休大步来到银行的柜台前,身后还有两个下人抬着箱子,当他的话出口时,两个下人也立刻打开箱子,露出里面满满的铜钱,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黄金、珠宝之类的。
  “这位客人,我们银行存钱只收铜钱,如果你想将金银珠宝也存入银行的话,我建议您开一个保险柜,到时这些金银珠宝在清点过后,会存入保险柜中,您随时都可以取出来!”只见坐在柜台后的一个少年一脸微笑的向李休介绍道。
  这是李休别出心裁搞的模拟运营,他和理财监的官员来扮演客人,然后来到银行存钱,然后让这些培训过的柜员来接待,以此来让他们熟悉业务,同时也能发现一些实际运营时的问题,然后提前加以解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柜员接人待物都是经过李休亲自设计培训的,当然在这个时代推行微笑服务实在有些超前,但是至少不能缺少必要的礼仪,否则柜员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些金银珠宝不也是钱吗,为什么不能存进去?”李休这时却是故意为难道,他旁边还有其它的官员这时也在柜台模拟办事,而且李休事先也吩咐过他们,一定要将想到的可能全都用上,好让柜员们增加应变的能力。
  “客人如果真的想将金银珠宝也当成钱存入银行的话,也不是不可能,我们这里会有专门的人对这些贵重之物进行估价,然后折算成铜钱,只是客人需要等候一下,我们这里有免费的茶水请您品尝!”这个少年柜员再次微笑着道。
  这个少年柜员当然认得李休,事实上李休也认得他,因为他本来就是新筑学堂的学生,而且还学习了四年,可以说他是被李休看着长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学生看到李休也并不紧张,表现比之前的几个柜员强多了。
  “好,那就让人估一下价钱,我不缺这占东西!”李休这时十分豪气的道,看起来真像是一个大豪商一般。
  当下李休就被柜员请到一边喝茶,随后有一个长着山羊胡的中年人快步走过来,然后一件件的将箱子里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估价,虽然箱子里的东西很杂,但这个中年人的眼光却是奇准,哪怕是金银的成色都能看出来,每一件估算出的价值都与市面上的差不多。
  这个中年人也是银行的人,只不过他与普通的柜员不同,而是特意招来的掌眼先生,其实就是当铺里的朝奉先生,当铺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而且还与寺庙的长生库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同一个行业,因为长生库不但放贷,同时也会接受以物抵押,也就是最原始的当铺。
  不过前段时间随着僧道录司的建立,大唐也开始大力打击寺庙的产业,银行开办的最初理由就是为了针对长生库,而在银行开办之初,李休就派人去长生库高价挖人,也就是这些掌眼先生,他们对市面各种商品的价格都了若指掌,专门应对这种要把物品兑换成铜钱的客人。
  等到估价完毕,李休觉得价格合适,于是这些物品全都换算成铜钱,这时李休提供自己的户籍姓名等资料,然后才可以将钱存入银行。
  最后李休则得到一张存钱的凭据,银行这边则有存钱的根目,另外李休还可以设置一个取钱的暗语,要取钱时不但要拿存钱的凭据,而且还要写出暗语才行,其实就是借鉴了后世的密码,不过这个暗语并不仅仅只限于数字,同样也可以是一句话,比如一句诗,或一句存钱人打乱顺序的,无意义的话等等。
  这样的模拟运营一连举行了好几天,其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但也很快得到解决,这时理财监上下也都觉得是时候让银行正式营业了!
第857章
早朝(上)
  今天不是大朝会的日子,很多官员也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但是像李休和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却根本没有这样的待遇,反而还要比平时起的更早,因为大朝会虽然没有,但是李世民每天都要举行小朝会,一般就是将他们和房玄龄等重臣召到两仪殿议事。
  李休平时对这种小朝会也都是能推就推,反正一些普通的政务他也发表不了什么看法,不过今天他却早早的起床,然后准备乘车来到皇宫,因为银行那边已经准备完毕,即将要开始正式运营,而这也需要向李世民禀报。
  李休的马车进到长安城时,东方的天际已经发出淡淡的光芒,估计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若是放在以前,长安城的城门这时肯定是不会打开的,不过随着宵禁的解除,现在不但城内的宵禁解除了,而且城门的关闭时间也大大缩短,一般只有在两更到四更这段时间才关闭,其它时间都是开着的。
  凌晨的长安城大街上已经十分的热闹,与李休一同进城的大都是拉着货物的车队,另外还有进城做生意的小贩,比如卖菜、卖肉的等等,街道上的小摊也支了起来,各种早饭的香味也飘满了整个朱雀大街。
  李休起的太早,也根本没来得及吃早饭,这时也感觉腹中饥饿,当下让人去买了张胡饼夹上羊肉,然后在马车里边走边吃,说起早朝吃饭的问题,大唐还曾经发生一个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一个吃货大臣太过贪吃,结果在进宫时也是买了张胡饼边走边吃,却没想到被主管风纪的官员看到,于是被参了一本,最后连这官职都丢了,这也算是吃货付出的最惨痛代价之一吧。
  当李休把胡饼吃完时,马车也进到皇宫之时,这时东方的天际已经出现一线朝阳,而当他直到两仪殿时,发现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人也早就来了,现在正在讨论着一些政务,只不过长孙无忌看到李休到来时,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倒是李世民似乎知道什么,所以只是向李休点头示意,然后让他坐在一旁。
  “陛下,程知节那边传来消息,他已经将剩下的党项人组织起来,随时都可以向南方迁移,只不过这一路山高水远,道路崎岖难行,党项人中又多是妇嬬儿童,恐怕会有不少人倒在路上。”只见房玄龄这时继续开口道,看样子刚才他们讨论的就是对党项后事的处理。
  “房相有些多虑了,我大唐日渐强盛,各州之间也新建了不少道路,而且各地都不缺食物,肯定可以保障那些党项人在路上的所需,所以我看还是即刻命令程将军押送这些党项人去南方才是!”房玄龄的话音刚落,只见长孙无忌却是笑呵呵的开口道。
  不过他的话一出口,旁边的李休却不由得撇了宵嘴,党项五州位于西南边疆,想要将他们押送到洞庭湖一带,最近的路就是穿过四川盆地一路向东,不过四川那里虽然是天府之国,但周围却全都是高山,连李白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现在长孙无忌却根本不考虑这些,而是直接让程咬金押送着党项人上路,估计这一路上恐怕都要倒满党项人的尸体了。
  “朕之前好心的收留这些党项人,但他们不但不思皇恩,反而在朕的背后插了一刀,简直是狼子野心,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是应该的,就依齐国公之见,即刻命令党项人动身!”李世民这时却是冷哼一声道,对党项人他现在也是厌恶之极,恨不得将其灭族,现在能够放残存的党项人一条生路,他已经觉得自己无比的仁慈了。
  听到李世民开口,房玄龄也不敢再说什么,当下默默的记下李世民的决定,准备等到散朝后再吩咐下去。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接下来继续讨论下一件政务,只见李世民这时拿起一份奏折,随手递给旁边的长孙无忌道:“这是新罗使节送上来的求援文书,说是高句丽那边有所异动,似乎准备在今年秋天向新罗动兵,新罗觉得自己无力抵抗,这才向咱们大唐求援,你们以为该如何做?”
  “陛下,新罗是咱们大唐的属国,于情于理都应该派兵支援,我看不如在辽东一带增派兵力,以此来威慑高句丽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臣站出来说道,这个老臣李休认识,他正是萧皇后的亲弟弟萧瑀。
  说起来萧瑀虽然是前隋的国舅,但他为人严厉刻板、刚正不阿,甚至有时比魏征还要激进,而且他又出身显贵,因此从李渊时,就开始重用萧瑀,只不过萧瑀多次犯颜直上,结果一生中六次被罢相,一年前他再次被李世民启用,不过之前他已经被三次罢相,以后还会有三次罢相的机会。
  萧瑀赞同支援新罗,倒也让另外几位重臣纷纷点头赞同,毕竟新罗是大唐牵制高句丽的一枚重要棋子,的确不能轻易的放弃。
  “萧相之言臣也赞同,不过辽东除了新罗之外,百济也同样向我们大唐称臣,臣以为可以让百济与新罗结盟,以此来牵制高句丽,这样我们大唐也能省不少力气,只不过新罗与百济之间也有很大的恩怨,所以也需要我们大唐从中调解!”这时只见杜如晦站出来建议道。
  “臣附议!”杜如晦的话音刚落,李休就第一个跳出来赞同道,不过他可没安什么好心,百济为什么那么恨新罗,还不是因为当初新罗在背后插了他们一刀,夺走了他们大片富饶的土地,而大唐想要从中调解,最少也得让新罗将吞并的土地吐出来,以此来平衡两国的国力。
  “难得燕国公你主动发表意见,看来你对杜相的提议十分看好啊!”李世民看到李休主动开口,当下也不由得笑道。
  “辽东的局势复杂,绝对不能让任何一家坐大,既然我们可以用新罗牵制高句丽,自然也可以用百济来牵制新罗!”李休这时毫不犹豫的道,他对新罗的戒心可从来没有降低过。
第858章
早朝(下)
  杜如晦的话中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明白他是不准备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才将百济也拉了进来,当然这也与之前百济派出王子义慈亲自出使大唐,使得两国关系大为改观有着重要的关系。
  至于李休则更加直白的指出,拉拢百济就是为了牵制新罗,毕竟在半岛三国之中,以百济的实力最弱,适当的扶植百济也可以平衡半岛上的局势,至少现在大唐并不希望自己的东北边疆出现什么问题。
  “这样也好,多一个百济,也能让咱们节省不少的力气,这件事就这么办吧,召集新罗和百济的使节,然后由咱们大唐牵头让他们商谈结盟的事!”李世民最后也点了点头道,虽然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会让新罗吃亏,甚至对大唐心生不满,不过只要符合大唐的利益,他才不会在乎这种小国的看法。
  辽东那边的事商议完后,接下来他们又商议了几件政务,有些是李世民亲自提出来的,有些则是房玄龄等人提出来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到大唐各地无数百姓的生活,比如西北一带又发生了旱灾,需要朝廷救济,南方某州的官员上书要求兴修当地的水利,因为去年的雨水太大,结果把一些河堤给冲垮了等等。
  当然大唐这么大,也不仅仅只有天灾人祸这些坏事,同样也有不少的喜讯,比如有数个州府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上书,说是州府中的粮库告急,因为这几年的粮食产量太高,而大唐又没有发动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这些粮食只能存储在官仓之中,可是现在连粮仓都不够用了,所以他们请求能够将官仓中的粮食变卖出一些。
  官仓里的粮食几乎每年都需要更换,因为一些粮食在保存了数年之后,再不吃可就要坏了,甚至有些粮食因为保存不善,发生了霉变或虫蛀,根本不能吃,最后只能拿去喂牲口,所以每年官仓里的粮食都需要将一部分阵粮换成新粮,称之为清仓。
  不过官仓每年清仓都是在秋收之后,但现在才八月份,根本还没到秋收,结果各地的州府就要求清仓,因为再不清仓的话,秋收时收的粮食就没地方放了。农业是立国之本,对于大唐来说,粮食竟然多的放不下,自然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其实自从玉米和红薯推广出去后,大唐的粮食产量就直线上升,甚至出现粮食太多的问题,但是中原百姓估计是饿怕了,对粮食只会嫌少不会嫌多,所以家家户户都存储着不少粮食,以备灾荒年间救命。
  不过现在不但民间不缺粮,连官仓都没地方放了,特别是红薯这东西,晒成红薯干后可以像小麦一样存储,虽然不好吃,但至少可以顶饿,可是这东西的产量太大,存储起来也麻烦,现在也的确到了处理的时候了。
  对于各地官仓的上奏,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议过后,也都同意官仓卖出一部分粮食,不过这样的一来,肯定会冲击粮价,甚至发生“谷贱伤农”的事,因此房玄龄建议可以开放禁酒令,允许民间百姓酿酒,另外还可以鼓励百姓饲养牲畜,同样也可以消耗大量的存粮。
  大唐建立后,曾经多次发布禁酒令,哪怕没有禁酒令,也不允许私人酿酒,主要就是怕浪费粮食,不过现在粮食过多,禁酒令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至于饲养牲畜更是好事,可以改善百姓的饮食结构,使得大唐百姓更加强壮,所以李世民也很快同意,随着禁酒令的放开,以及牲畜的大量饲养,应该会刺激粮价,不至于让粮价下跌太多。
  最后李休看到似乎没有什么大事需要讨论了,这才上前一步禀报道:“启禀陛下,理财监的银行已经准备完毕,明日就准备开始营业,还请陛下批准!”
  “哦?银行已经可以运营了吗?”李世民听到李休的禀报也不由得眼睛一亮惊喜的道,对于银行他可是期待了很久了,现在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也十分的高兴。
  “是的,银行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正常运营肯定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在洛阳也同开办银行,然后开始异地汇兑等业务!”李休信心十足的道,这几天他一直在银行朝廷模拟运营,一些明面上的问题也都解决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暂时察觉不到的问题,但并不影响银行的运营,毕竟哪怕是在后世,也没有一家银行敢保证绝不会出问题。
  “好!朕准了!”李世民看到李休信心十足的样子,当下也更加兴奋,随后他又再次问道,“对了,银行运营可有什么困难,是否需要朝廷出面宣传一下?”
  “启禀陛下,银行最大的困难就是得到百姓的信任,所以明日开业之时,臣希望陛下可以从内库中拿出一些钱存入银行,到时臣也同样会将家中的钱财存入银行之中,以此来为天下人做表率!”李休十分郑重的开口道。
  银行虽然是由朝廷开办的,而且还打着皇家的名义,但是想要得到更多人的信任,还需要做一些表面文章,比如李世民将自己内库中的钱财存入银行,甚至李休这样的重臣也同样到银行存钱,这才能为别人做个榜样,从而赢取百姓们对银行的信任。
  “陛下,臣也愿意将家中钱财存入银行!”只见长孙无忌这时也大义凛然的站出来道,这时候正是表明态度的时候,而且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对方肯定会答应,所以他自然也不会落后。
  随着长孙无忌的表态,其它的大臣也都纷纷答应将自家的钱财存入银行,做到他们这各位置,些许钱财根本不被他们放在心上,李世民看到这里也是大笑一声道:“好好好!各位爱卿果然都是忠君爱国之人,朕心甚慰,既然各位爱卿都愿意将家财存入银行,朕自然也不会落后,回去后就让皇后清点一下内库,明白大张旗鼓的将钱财送到银行之中!”
  “多谢陛下!”李休这时也急忙向李世民表示感谢道,不过他却在心中暗笑,因为李世民内库的钱财就算送到银行,也会很快再送回去,因为银行建造的比较仓促,并没有建造坚固安全的金库,所以李休事先已经和李世民商议好了,银行的贵重物品都会保存于皇宫中的内库中,那里地方够大,而且又安全,绝对不怕人偷。
  至于铜钱就好办了,因为这东西不比纸币,铜钱根本不怕人偷,毕竟十文就是一两,一百文就是一斤,一般人拼了老命也背不了多少,因此银行那边倒是修建了几座普通的库房,当然说是普通,其实也建造的十分坚固,防守更是十分严密,当然在安全性上,肯定无法与皇宫中的内库相比。
  对于银行的开业,李世民也十分感兴趣,当下又询问了一些问题,李休也一一做了解答,其实李休还有一些与银行有关的事想要向李世民禀报,只不过周围的人太多,李休不想让太多的人事先知道,否则可能会给银行接下来的事带来一些阻力。
  讨论过银行的事后,李世民看到没有人再提出政务,于是这才宣布散朝,只是却将李休和长孙无忌单独留了下来,等到其它人离开大殿后,这才只见李世民严肃的道:“无忌、李休,朕之所以留下你们两个,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陛下要商量的事可是与辽东有关?”长孙无忌不愧是最了解李世民的人,当下就猜到李世民要说什么。
  “不错,朕想要出兵高句丽,一来彻底的消灭掉辽东的这个威胁,二来也能为当初惨死在辽东的汉家儿郎报仇雪恨,你们意下如何?”李世民这时再次十分严肃的道。
  李休听到这里却是心中暗笑,因为李世民只说了一半的实话,他出兵高句丽的确是想要解决辽东的这个威胁,至于第二条,说什么为治家儿郎报仇雪恨恐怕就有些言过其实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想证明自己比杨广强,毕竟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是让无数汉家儿郎惨死辽东,连尸骨都收不回来,若是他能一举灭掉高句丽,不但证明自己比杨广英明神武,同时也能间接向天下人证明,唐代隋乃是天命所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