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515

  以前李休从来没管过后勤,不过有岑文本和许敬宗在,他倒也不用操心,顶多就是他们把物资调配的方案商量好了,然后请示一下李休就可以了,当然在其位谋其政,李休也会尽量的分担一些事情,甚至还会向许敬宗两人请教一些物资调配的事,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了解。
  不过随着了解的加深,李休就越来越发现一些后勤方面的问题,比如今天李休到下面的仓库视察,说是仓库,其实就是一个临时的物资存放地,到处搭着一些简易的棚子,里面存放着一些食盐、煤、布料之类的物资,这些东西虽然不如粮食和武器重要,但也必不可少。
  “怎么回事,账簿上不是说有四万斤白菜和两万斤海盐吗,怎么我在仓库里没有见到?”李休拿着账簿在整个仓储地转了一圈,随后却是一脸疑惑的道,经过他的推广,白菜已经成为关中一带最常见的蔬菜,特别是冬天时,更是家家户户都储藏着白菜,毕竟这东西产量高又耐放,军队里自然也少不了这东西。
  “启禀国公,东西都在这里这里了,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要不下官带您去看!”主管这里的小吏听到李休的质问,也不由得诚惶诚恐的回答道。
  “带我去看!”李休毫不犹豫的道,他刚才转了一圈,根本没有见到大白菜,这点他相信自己的眼睛,毕竟几万斤的白菜堆在一起,他也不可能看不见。
  当下小吏前面带路,李休带着人在后面跟着,结果转过几个棚子之后,很快就来到一处巨大的棚子面前,随后小吏一指里面道:“国公请看,里面就是海盐和白菜!”
  顺着小吏的手指看去,结果李休发现这个棚子里放着一个个半人高的坛子,码的整整齐齐的,但除此之外却没有见到半颗白菜,这让他不禁再次奇怪地问道:“就算坛子里放的是海盐,可是白菜在哪呢?”
  “白菜和海盐都在坛里呢!”小吏再次小心的回答道。
  “啥意思?”李休听到这里先是一愣,随后就灵光一闪震惊的反问道,“你们不会是把白菜和海盐做成咸菜了吧?”
第599章
后勤的潜规则
  “没错,里面就是用白菜做成的咸菜!”让李休万万没想到提,这个小吏竟然不要脸的承认了,而且还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似乎这么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胡闹!账簿上明明写的是白菜和海盐,可是你却告诉我只有咸菜,如果大军向我要账簿上的白菜,难道你还能把咸菜变成白菜?”李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气的怒斥道,这可是军队,在他想来应该是最讲究严谨的地方,可是竟然出现这种错误,简直不可原谅!
  “这……”看到李休发火,这个小吏也吓了一跳,似乎没想到李休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不过随后他却是一脸委屈的解释道,“国公息怒,虽然账簿上有白菜,不过就算军中要白菜,咱们也可以把咸菜送去,因为这已经是军中的常例了!”
  “常例?什么意思?”李休听到这里却依然沉着脸问道。
  “国公有所不知,因为新鲜的蔬菜保存不易,而且运输时又怕压着又怕碰着,堆在一起也容易腐烂变质,所以后方运输到军中的蔬菜,一般都是与海盐混在一起做成咸菜,另外还有肉类,活的牲畜运输更是麻烦,宰杀之后又保存不了太久,因此也都是做成咸肉或熏肉,这些都是军中不成文的规矩。”小吏再次解释道。
  “咸菜就是咸菜,咸肉就是咸肉,为何不在账簿上标明?”虽然对方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李休依然十分恼火的道,毕竟这种事可大可小,特别是军法严苛,搞不好甚至可能会出人命。
  看到李休发这么大的火,小吏这次也不敢再开口了,不过李休也知道这种事也不能全怪这个小吏,毕竟账簿根本不是他能改得了的,因此李休立刻拿着账簿去找许敬宗和岑文本,打算质问一下他们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
  当李休找到许敬宗和岑文本时,两人正在都督府里议事,看到李休气冲冲的走进来,立刻惊讶地问道:“国公这是怎么了?”
  “你们自己看,账簿上明明白白写的是白菜和海盐,可是到了仓库里就变成了咸菜,这些事情你们不会不知道吧?”李休将账簿扔到他们两人面前道,进出的所有物资都需要经过许敬宗他们两人的手,而且账簿也是他们亲笔记的,因此这件事肯定和他们脱不了干系。
  一听李休是因为这件事生气,许敬宗和岑文本对视一眼,随后都是无奈的一笑道:“驸马有所不知,其实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并不是我们弄虚作假,而是被逼无奈,甚至连军队里的将领也是十分赞同我们这样做的。”
  “怎么可能,难道那些将领宁可吃咸菜,也不愿意吃新鲜的蔬菜吗?”李休听到许敬宗的解释却根本不相信的反问道。
  “驸马有所不知,军中的饮食规定的很严,比如每日消耗的肉菜都有定量,但是肉菜都不太容易存储,运输起来也麻烦,以前后方按照军中的规定送来菜蔬与肉食,但是送到之后大部分都已经腐烂变质,根本不能吃,相比之下,咸菜和咸肉虽然不如新鲜的好吃,但总比烂菜臭肉强!”这时岑文本也耐心的解释道,他们也想在账簿上写清楚,但是上头的规定很严,蔬菜和肉食也都要经过上面的盘查,因此只能按照上面规定的写。
  听到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李休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他知道军中的粮耗标准都是朝廷定的,他们这些人也没有更改的权力,但是有些规定实在不切实际,因此才出现这些所谓的常例,其实就是底下的潜规则。
  “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们拟个奏折说明这种情况的弊端,以我的名义递上去,免得以后再出这种问题!”李休考虑了一下开口吩咐道,之前不知道也变罢了,现在既然遇到了,他自然也不能不管。
  听到李休要管这件事,许敬宗和岑文本都是精神一振,当下急忙答应下来,其实他们对于这种事也是深恶痛绝,只是一直没有办法,现在李休愿意向朝廷上书,肯定会得到陛下的重视,以后也不必搞这么多花样了。
  就在李休他们到达朔州的第七天,李靖一行人也终于到达这里,随后就立刻召集张公瑾等人在城外的军营商议军事,李休总管着后勤,自然也参加了这场战前会议,不过他们父子见面后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顶多就是李靖问了一下后勤的事,李休也如实回答,最后李靖与张公瑾商议许久,终于决定三日后正式北伐突厥。
  会议结束后,李休本想立刻离开,却不想竟然被早就等候多时的红拂女叫住,然后拉着他来到自己住的帐篷道:“休儿,这次辛苦你了,没想到咱们母子竟然还有并肩作战的一天。”
  “母亲说笑了,孩儿只是呆在后方调度军需,哪里能与母亲相比,不过战场上风险太大,母亲您也要小心才是!”李休这时也是笑着回答道,对于红拂女他依然十分的尊敬,不过李靖就算了,反正他们之间早就没有任何感情了。
  “呵呵,我也不会像你爹他们一样上阵冲杀,顶多也就是在军营里帮着他管理一些杂务,倒也没什么危险,不过这次出征关系重大,你爹这段时间为了这件事也是呕心沥血,连头发都白了许多。”红拂女这时再次开口道,而且话里话外都提到李靖,看样子是想弥合李休他们父子之间的裂痕。
  不过李休听到这里却没有接话,毕竟他和李靖之间根本不可能有缓和的余地,当然他也不忍心拒绝红拂女的好意,因此只能沉默以对。
  看到李休不接话,红拂女这时也不由得轻叹一声,随后她又想到一件事,当下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开口道:“休儿,我知道你恨你爹,但是有件关系到他的事我还是想听一下你的意见,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李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第600章
王庭中的“宰相”
  秋风萧瑟,寒意凛然,茫茫的草原之上,一片规模宏大的营帐连绵不绝,似乎一下子延伸到天尽头,在外围的草原上,无数牧民拼命的收割着已经发黄的牧草,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储备,毕竟每到冬天就会下雪,到时牲畜吃不到草,只能靠着他们储备的草料过冬了。
  这里就是突厥的王庭,颉利的大帐就坐立在王庭的正中位置,这座大败通体用雪白的羔羊皮制成,四处坐落着无数的小帐,里面住着颉利从各个部落挑选出来的妃子,每天晚上上,他才会依照自己的心情挑选一座小帐住进去。
  不过这段时间颉利可没有什么心情玩女人,光是与周围部落的战事就已经把他搞得焦头烂额了,而且突厥内部贵族对他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强烈,眼看着又一个冬天来了,部落里储备的牛羊食物依然不充足,更让颉利头疼无比。
  “可汗,莫河部已经派人前来求和,只要我们不再主动攻打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向王庭臣服,并且愿意送上一批牛羊做赔礼!”王庭大帐之中,一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人一脸郑重的向盘腿坐在那里的颉利禀报道,这个中年人正是李休举荐给李世民的赵德言。
  “不错,难得有这么一个让我高兴的好消息,还是赵卿你有办法,不像那些蠢货打了几个月,非但没有打败莫河部,反而还损失巨大!”颉利听到赵德言的话,疲惫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一个笑容道。
  莫河部本来是依附突厥的一个大部落,不过之前也起兵反抗突厥,而且还拉拢了一批小部落组成联盟,颉利几次派人攻打都无功而返,一个月前赵德言主动接下这件事,结果仅仅派了几个使节,就让莫河部再次臣服于他,这让颉利如何不高兴?
  “可汗谬赞了,臣只是尽一下自己的本分,当不得陛下的夸奖!”赵德言这时笑呵呵的回答道,不过在他的笑容之下,却是隐藏着几分冷意,因为他不会告诉颉利,莫河部虽然表面上臣服,但是之前因为突厥的征讨,使得莫河部已经与突厥结下不死不休之仇,现在莫河部只是需要时间休养,所以才无奈低头,但等到他们缓过气来,绝对会再次发动叛乱。
  “对了,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各个部落都准备的怎么样了,草料够不够,另外我听说中原那里使用一种叫煤的燃料,可以用来取暖烧火,咱们草原上能不能找到煤矿?”颉利这时再次关心的问道,牧民想要在草原的冬天活下来,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食物与燃料,这也是颉利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启禀可汗,各个部落都在抓紧时间储备草料,今年咱们从外面抢来不少的牲畜食物,应该足够部落里过冬,至于煤这种燃料,我也曾听人说过,但是却不知道草原上有没有,臣准备明年派人去中原找一些懂这方面的匠人,在草原上找一找,如果能找到最好,实在找不到的话,咱们也可以向唐人买一些。”赵德言再次禀报道。
  不过说到煤矿时,赵德言再次心中冷笑,其实之前曾经有一支商队禀报,说是在草原上见过一个露天的煤矿,不过这伙商队却被赵德言随便安了个罪名灭了口,其它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几乎没什么好下场,哪怕还有其它人知道这件事,恐怕也不敢告诉颉利,这就是他一手庶天带来的好处。
  “嗯,那你要抓紧时间办一下,去年冬天的雪灾,死的人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冻死的,如果咱们有充足的燃料,恐怕能让不少人活下来,所以这件事十分重要,你万万不可懈怠!”颉利听到这里点了点头道,他自然不知道赵德言心中的想法,所以还特意叮嘱了一下,毕竟他也不傻,自然知道煤矿对突厥的重要性。
  听到颉利的话,赵德言再次答应一声,随后又向挑出几件好听的事讲了出来,这让颉利也更加欢喜,连连夸奖赵德言办事得力,对此赵德言却表现的十分谦虚,不过这却让颉利对他也更加满意。
  一直到天色将晚之时,赵德言这才从颉利的大帐中出来,然后抬头看了看乌沉沉的天空,以及王庭背后连绵不绝的苍山,这才长出了口气,随后又看了看背后的大帐,嘴角却是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这段时间突厥战乱不断,颉利也是焦头烂额,本来赵德言只管内政,不管军事,所以这些战乱和他也没太大的关系,不过他却趁着这个时机开始插手突厥的军事,虽然还不能指挥军队,但却也扩张了自己的影响力。
  另外赵德言现在对颉利也是报喜不报忧,每天他都只会挑选一些好消息告诉颉利,但却绝不会告诉颉利现在突厥所面临的危机,比如他不会告诉颉利,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哪怕是以前支持颉利的贵族中,也已经有不少对颉利产生了不满;而且他也不会告诉颉利,因为他对突厥内部改革时重用异族人,导致突厥内部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刚开始可能还不会显露出太大的影响,但是当时机来临时,却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赵德言住的营帐距离颉利的大帐不远,因此不一会的功夫,他就回到自己的住处,不过就在他刚一进帐篷,就只见一个身穿襦裙的少女立刻迎上来道:“夫君您回来了?”
  “嗯,饭准备好了吗,我饿了?”赵德言看着这个笑容明媚的少女,当下也不由得露出几分温暖的笑容道,这个少女姓杨,正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女,之前他去见萧皇后时,对方为了巴结他,竟然将这个少女嫁给他为妻,刚好赵德言也没有娶妻,同时他也想拉拢萧皇后,消除对方的戒心,因此也就同意了。
  “已经准备好了,臣妾做了夫君受吃的汤饼,另外还有几样小菜,就等着夫君回来了!”只见这位杨氏再次微笑着回答道,虽然她和赵德言的年纪相差悬殊,刚开始她也有些不愿意,不过后来发现赵德言对她还是爱护的,而且因为他们成亲的原因,使得赵德言对自己祖母与堂弟那里也十分照顾,这也更让她心生感激,开始全心全意的将赵德言视为自己的夫君。
  杨氏说完就上前帮赵德言将外面的皮裘脱下,然后为他端上饭菜,赵德言在外面忙了整整一天,这时也饿坏了,当下拿起筷子大口的吃了起来,他也是关中人,从小就喜欢面食,而且杨氏做的汤饼也十分合他的胃口,光凭这一点,就让他对自己的这位妻子十分满意。
  不过就在赵德言眼看着就要吃完饭时,忽然只听外面传来一个护卫低沉的声音道:“先生,小人有要事禀报!”
  一听到“先生”这两个字,赵德言立刻停下筷子,脸上也露出凝重的表情,随后看了一下旁边的杨氏。面对这种情况,杨氏也早已经习惯,因为她知道赵德言虽然宠爱她,但是却从来不喜欢她参与政事,特别是有几个护卫更是特殊,深受赵德言的信任,他们议事时更是禁止自己在帐篷内,所以她也十分知趣的离开帐篷,去帮着赵德言刷马。
  “进来吧!”看到杨氏离开,赵德言这才开口吩咐道,紧接着就只见一个护卫打扮的人大步走了进来,在赵德言的护卫中,有少数几个是飞奴司安插在他身边的助手,这些人表面上都是赵德言的心腹,平时与其它的护卫不同,对赵德言也是以先生相称,而且每次这些人主动求见,一般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情报。
  只见这个护卫走进来后,直接来到赵德言的身边,然后附在他耳边低声的说了几句,毕竟他们深入突厥做间谍,四周都可能是颉利的耳目,因此平时交流时都会压低声音,出我之口入你之耳,绝对不会让第三人听到。
  赵德言听到护卫的禀报,哪怕是以他的城府,也依然露出震惊的神色,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直到最后这才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当下喃喃自语道:“真的要动手了,太好了,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了!”
  原来护卫向他禀报的正是大唐准备对突厥用兵的事,虽然李世民早在年初就决定了这件事,但一直处于保密之中,赵德言身处险地,更不可能知道,哪怕现在大唐已经准备对突厥用兵了,但消息依然没有传到草原上来,直到今天飞奴司才将这个消息告诉赵德言,好让他配合大军的行动。
  “除此之外上头可还有什么吩咐吗?”赵德言激动过后,终于再次冷静下来低声询问道。
  “没有了,上头只是说让咱们见机行事,另外驸马托大头领给您带话,让您保护好自己,活着回以大唐!”护卫再次禀报道,飞奴司的大头领再次变成了马爷,所以李休就托马爷给赵德言带了句话,他能配合大军的行动最好,不过最重要的是保证他的安全。
  听到李休竟然还关心自己的安全,赵德言也是心中感动,不过更让他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而且他也已经有了一个配合大军行动的计划。
第601章
炒面
  贞观四年秋,李靖率三千精骑离开朔州,进屯恶阳岭,并且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偷袭突厥占据在襄城,突厥人根本没有任何的防备,结果被李靖一举歼灭,襄城也落入到大唐的手中,而且襄城北方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距离突厥王庭也并不远,李靖随时可以率军突袭突厥王庭。
  在李靖离开之时,李休等人亲自出城相送,当看着李靖的大军离开时,红拂女也一直向李休摆手,而看着对方远去的背影,他也不由得摇了摇头。
  之前红拂女因为一件事询问李休的意见,而且还说关系到李家的生死存亡,当时也吓了李休一跳,不过随即才明白,原来红拂女是担心这次李靖灭了突厥后功高震主,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一般没什么好下场,因此她也担心李世民会对李靖下手。
  对于红拂女的电话,李休却是耐心的开解了她许久,首先李世民不是那么小气的人,当然李靖在灭了突厥后,肯定也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掌兵了,原来历史上也的确如此,所以只要李靖自己不作死的放着军权不放,那么就不用担心生命安全,当然被打压是肯定的。
  现在李靖首战靠捷,李休也十分的高兴,捷报也飞快的送往京城,与此同时,秦琼与李绩等路大军也一起出动,随时准备与突厥展开决战,只是这么一来,后勤上的压力也是倍增,有时候李休也被一些事情搞得十分恼火。
  “火药的消耗怎么这么大,难道他们把火药当饭吃吗?”朔州城都督府内,李休气的一拍桌子,对面前李靖派来的军需官大声质问道。
  襄城一战刚刚结束,李靖就派军需官前来向李休索要物资,其它倒也罢了,关键是对火药的需求太大,因为之前李靖出兵时,就带了不少像手雷之类的火药武器,可是现在这个军需官一来,竟然索要更多的火器,说是带去的都用得差不多了,这让李休如何不怒,毕竟火器的造价不菲,存货也有限,自然不能随意的浪费。
  “嘿嘿,这个……”军需官姓张,据说是张公瑾的本家兄弟,年纪也不大,面对李休的质问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最后还是厚着脸皮道,“驸马息怒,火器的消耗的确是大了点,不过驸马您也知道,这次总管他们去的主要是骑兵,本来就不善于攻城,幸好有火器可以破开城门,而且突厥人对火器十分恐惧,因此进城之后,为了快速平定襄城,兄弟们用起火器就有点不知节制,所以还请驸马谅解!”
  “那也不能这么用,火器的造价这么高,按照你们这么用下去,恐怕还没打到突厥王庭,咱们大唐的后勤就率先支撑不住了!”李休虽然理解军中将士的难处,但他依然得警告对方一下,否则他们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驸马放心,两位总管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已经勒令全军将士不得胡乱使用火器,而且打下襄城后,突厥人就没有什么坚城可守了,如此一来,火器的消耗就会小得多!”军需官听到李休的语气已经放软,当下急忙应声道,他可是知道李休和李靖父子不和的事,因此在来之前,他还真担心李休会卡他们的脖子,不过现在看来自己是多想了。
  李休其实也挺无奈的,毕竟现在一切以战事为主,无论压力再大,他都得想办法满足前线的需求,因此也只能想办法满足前线对火器的需要,另外除了火器,这次李靖的大军还需要大批的干粮,毕竟接下来就是要奔袭突厥王庭,干粮也是必不可少。
  “对了,我这里有种新的干粮,你这次带回去一些,让将士们试一试,应该比面饼子好吃多了!”李休看了看文书上需要的干粮,当下再次抬头道。
  唐军的军粮还是十分原始的,并不像后世那么丰富,干粮无非也就两种,一是面饼,而且还是死面,面粉揉成面团放在炉子里烤,把里面的水分烤干了,可以存放很久,不过这东西坚硬无比,用水泡着还行,如果干啃的话,牙口不好的人根本咬不动,据说战场上有士卒把面饼绑在胸前可以当护心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