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5

  吃?还是不吃?这实在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第3章
送粮食的佃户
  李休一脸纠结的看着面前满是口水的烧鸡,实在没勇气下嘴,这让中年人有些不耐烦的道:“又怎么了,我都已经把脏的地方吃掉了,难道还有什么问题?”
  “有……有口水。”李休自认是个诚实的好孩子,所以决定实话实说。
  果然不出意料,中年人听到后脸色更黑了,隐隐然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这让李休不禁有些担心,眼睛四下里踅摸,想找块砖头之类的防身。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中年人虽然看起来像个不法分子,但涵养却不错,至少没有动手打他,而是忽然张开大嘴,“喀嚓喀嚓”的把整个烧鸡全都吞了进去,连骨头都嚼碎了咽下去,然后这才怒声大吼声道:“早就听说你是个书呆子,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臭毛病,当年马某人和你爹在战场上一个锅里吃饭,也没见他嫌弃过马某的口水!”
  这个中年人吼完之后,这才气呼呼的回到位子上继续钓鱼,估计他这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嫌弃。李休听到对方的话却是心中一惊,因为对方说话时完全是一副长辈训斥晚辈的语气,从对方的话中也能听出他已经认出了李休的身份,而且还和李靖是战友,但是李休想了半天,想出不少姓秦、姓程或姓李的,却唯独没有姓马的!
  白挨了一顿训斥,李休还不能还嘴,若是放在平时,他恐怕早就没脸再呆在这里了,不过现在肚子要紧,所以只能厚着脸皮盯着鱼浮,心中祈祷希望快点有鱼上钩,这样他也可以早点离开这里,不过可能是李休的运气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鱼饵太过简陋,他坐在那里好一会儿也没等到鱼儿上钩。
  旁边的中年人看着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李休,脸上却露出失望的表情,其实在刚开始时,他就已经认出李休的身份,他和李靖虽然只是泛泛之交,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的儿子挨饿,虽然李靖说不认这个儿子,但毕竟血浓于水。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才故意扔过去一只烧鸡试探一下李休,刚开始李休的表现出来的骨气让他感觉还不错,不愧是李靖的儿子,可是接下来李休的表现却让他十分失望,一个大男人竟然表现的像个女人一样计较,一点也没有男人的豪迈,这可不像是武将之后,估计也是读书太多,所以才读傻了,另外他还想到李休竟然把鱼线上挂那么多的鱼钩,更是显得幼稚可笑,估计也只有他这种书呆子才会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过就在中年人刚想到这里,忽然只见旁边的李休猛然提杆,鱼线一下子崩的笔直,随后一条肥大的草鱼被提出水面,看起来足有七八斤重,这让李休也是兴奋无比,终于可以吃顿饱饭了!
  当下李休把这条活蹦乱跳的草鱼提上来装进竹篓里,收起鱼杆准备回家做饭,不过在走之前,他还十分有礼貌的向中年人行了一礼,也没再说什么,然后转身就离开了。
  “没想到这小子还有几分狗屎运,这样都能钓到鱼?”看着离开的李休,中年人也不由得摸着下巴露出惊讶的表情道,不过这也只是让他小小的惊讶一下,并没有因此将李休放在心上。
  李休提着鱼兴冲冲的回家,不过眼看着就要到家时,却忽然看到家门前竟然有人站在那里等候,走近了才发现对方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身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袿,黝黑的脸上满是皱纹,手脚也格外的粗大,一看就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户。
  当看清门前这个人的长相时,李休就在上一个李休的记忆中翻找了一下,很快就找到这个人的信息,对方姓刘,也没什么正式的名字,因在家中行大,年轻时被人称为刘大,年纪大一些就被称为刘老大,是李休仅有的五家佃户之一,他家就住在小河对面的小庄子里,庄子的名字也以李休的姓氏为名,就叫李家庄子。
  “刘叔你怎么在这?”李休看到刘老大十分客气的道,在李休的记忆里,刘老大好像和李休去世的母亲有些拐弯的亲戚,人也老实本分,以前也一直是他帮着李休打理李家庄子,所以李休对刘老大也十分尊敬。
  “主家,今年闹蝗灾,您心善免了大家伙的租子,连田税都自己扛下来,我们感激主家的恩德,但主家您也要吃饭,所以我们几家佃户各出了些粮食,磨了两袋子白面给您送来,毕竟您也要过这个冬天不是!”刘老大十分恭敬的向李休行了一礼,然后拍着身边车子上的袋子道。
  “粮食!”李休听到刘老大竟然是给自己送粮食的,当即也不由得激动起来,恨不得立刻就收下,不过他很快又想到之前那个和狗抢窝头的孩子,再看看面前满身补丁的刘老大,这让他一时间也感觉心中像是被什么堵住似的,过了好半天才开口道,“刘叔,今年冬天你们的粮食够吃吗?”
  “这……”刘老大听到李休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即脸上也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道,“哪能哩,每年冬天的粮食都不够吃,更别说今年还遭了灾,不过我们有手有脚的,冬天就出去找点活干,不但管饭有时还有工钱,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刘老大说的轻松,但是李休却听得心中沉重,冬天哪有那么多的活干?同时这也让他十分的感动,刘老大家中有老有小,家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却还能想着给自己送来一些,两袋面粉看似不多,但是省一省也能够他熬过一个冬天,如果他想不到赚钱的办法,这两袋面粉恐怕就是他的命根子了。
  “主家,我帮你面粉送到厨房吧!”看到李休沉默不语,刘老大再次憨厚的一笑道,他知道李休是读书人,面皮比较薄,生怕他不收,所以才主动开口。
  李休不是死要面子的人,而且他也的确急需粮食救命,所以他也没有再矫情,当下道谢并且打开门让刘老大把独轮车推进去,然后刘老大帮李休把面粉扛到厨房放到面缸里,面缸上有盖子,不用的时候用石头压住,这样就不怕老鼠偷吃了。
  扛完面粉后,刘老大又从独轮车上拿出一块豆腐放在厨房的案板上笑道:“主家,回来时路过集市,我知道您喜欢吃青菜,但现在青菜已经涨到十文钱一斤,简直可以换半斗粮食了,而且还有价无市,所以我只能给您买了块豆腐下饭。”
  “刘叔有心了!”李休心中再次涌起一股暖流,不过随即他又有些好奇的问道,“刘叔,现在青菜的价格很贵吗?”
  “当然贵了,两个月前秋菜刚下来时,一文钱就可以买一大堆,可是现在天气渐冷,眼看就要入冬下雪了,青菜也越来越少,价格是翻着跟斗往上涨,而且现在还不是最贵的时候,等到再过一个月,那可就有钱也买不到了。”刘老大开口解释道。
  李休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其实据他所知,唐朝时冬天并不是没有青菜,比如已经有人利用温泉在冬天培养蔬菜,只是出产量极小,全部都由皇室把持,不过皇室成员众多,有时还要赏赐大臣,估计连现在的皇帝李渊,在冬天时也不是每顿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也许这倒是个赚钱的办法?
  接下来李休又和刘老大聊了几句,然后这才送他出去,等到刘老大离开后,他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厨房,准备升火做饭,唐朝人升火还是用的火镰,李休好不容易才把火升起来,然后在锅里加水,并且抓了几把面粉撒进去做了一锅最简单的面汤,顺便还切下一小块豆腐用筷子打碎,撒上盐做了一道没有小葱也没有香油的小葱拌豆腐,至于那条草鱼则被他扔在一边,因为处理起来实在太花时间了。
  面汤刚一做好,李休立刻急不可耐的给自己盛了一大碗,一边喝一边被烫的“嗷嗷”直叫,好不容易等到一碗面汤下肚,李休这才感觉整个人充实了许多,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肚里有食的幸福感。
  最后李休一连喝了三大碗面汤,拌豆腐也被吃的干干净净,这时他才打了个长长的饱嗝,一脸幸福回到卧室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人吃饱了就容易犯困,李休也不例外,最后竟然就这么睡着了。
  等到李休一觉醒来,西边的窗子已经发黄,看样子已经到了黄昏时分,吃饱睡够的李休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脑子也变得十分灵活,摆脱了前世那种忙碌的生活,现在他感觉像是卸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似的,全身都轻松无比。
  “还是得想点办法赚点钱啊,至少让自己,以及刘叔那些佃户们在今年冬天不必挨饿。”李休这时忽然开口自语道,想要享受悠闲的生活,钱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吃什么穿什么,连吃穿都无法保证,那他还享受个屁啊?
  想到这里,李休立刻开始考虑起赚钱的问题,首先他想到的就是之前从刘老大那得到的信息,如果自己能够在冬天把青菜种植出来,肯定可以大赚特赚,不过想要种青菜,就必须建一座温室大棚,这肯定需要不少的投入,可是以他现在的情况,到哪去找钱来建温室啊?
第4章
赚钱的办法
  钱生钱永远是最容易的,想要白手起家实在太困难了,李休想了半天终于还是暂时放弃了建温室的想法,决定先想个投入少见效快的赚钱办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蓄再建温室也不迟。
  不过李休虽然比唐朝人多出一千多年的见识,但想要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几乎没有投入的赚钱办法也并不容易,所以他在床上躺了半天,办法想出不少,但都不适合现在的他,最后他也有些烦躁,干脆从床上起来,打算到外面转一转换换心情,说不定可以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黄昏时分,院子背后山峦起伏,在夕阳下如同一条蜿蜒的黄金巨龙,面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粼粼的河面上有几只不用迁徙的候鸟在嬉戏,当李休走近时,水鸟受惊,翅膀快速的拍打着水面,最后迎着夕阳飞上天空,真应了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休欣赏着这在后世难得一见的美景,脚步也不由得轻快起来,不知不觉中他来到河边,踩着几根原木搭成的小桥来到对岸,河岸旁边就是属于李休的几十亩田地,全都是最上等的田地,每年的出产也不少,可惜这几年的光景不好,天灾人祸不断,所以才让李休和佃户们的生活都不太好过。
  过了小桥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小路的尽头就是刘老大他们这些佃户居住的李家庄子,现在正值晚饭时分,庄子里不多的几户人家都冒起了炊烟。看到这里李休忽然涌出一个想法,他想亲眼看一看刘老大、这些处于大唐社会最底层的佃户们平时都吃些什么?
  上面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在李休的脑海中,立刻如同野草一般疯长起来。不过空手拜访实在有些不合适,所以李休转身回家把今天钓的那条草鱼提在手里,这才回到村子里找到记忆中刘老大的家。
  这是座占地不大的院子,周围用一圈篱笆围起来充当院墙,大门也只是个木架子,一个可以活动的篱笆充当大门,院子里只有三间茅草屋,左边有间草棚子充当厨房,站在院子外可以看到刘老大和他婆娘正在厨房里做饭,三个孩子正在院子里玩,最大十一二岁,小的才三四岁,据李休所知,刘老大本来还有两个儿子,年纪比李休还大,但是在几年前全都死在了战场上,这种情况在初唐时期十分常见,几乎家家都有人死在战乱之中。
  “刘叔!”李休在门外开口叫道。
  “呦,主家您怎么来了?”刘老大看到门外的李休,急忙放下手中的柴火迎出来道,并且还十分热情的请李休进院子,相比之下,刘老大的婆娘和几个孩子看到李休时,一个个都显得有些局促,特别是那个最大的十一二岁的女孩,更是抱着弟弟飞快的跑进屋里。
  “刘叔,今天多谢你给我送去粮食,刚好今天我钓了条鱼,就给你们送来了!”李休笑着将手中的鱼递过去道。
  “主家您太客气了,来我这里还带什么鱼啊。”刘老大虽然嘴上推辞,但却笑得十分灿烂,因为李休能够带着礼物上门,说明对他的重视,所以他说完也没有推辞,接过草鱼顺手递给自己的婆娘道,“去,把鱼煮了,再让素娘去打点酒来,我和主家喝上……”
  “刘叔,酒就不必了,咱们就这么聊几句就行!”没等刘老大把话说完,李休就急忙制止道,前世时他就十分厌恶酒的味道,不过有时为了应酬根本推脱不掉,结果每次喝完酒都会大吐特吐,现在穿越到大唐,他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喝酒了,更何况现在是灾荒年,酒的价格肯定更贵,刘老大家连过冬的粮食都不够,所以更不能让他破费了。
  刘老大本来坚持要买酒,但是李休却执意不让,这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然后两人就在厨房旁边的小桌子边坐下闲聊,不一会的功夫,刘家婆娘把鱼煮好端上来,不过李休却是心中苦笑,大唐这个时代的烹饪技术还很原始,除了煮就是烤,像炒菜之类的烹饪手法还没有出现,比如眼前这条鱼,其实就是白水加盐煮熟就成,葱姜蒜也没有,鱼腥味直冲鼻子,李休挟了一筷子就不想再吃第二口。
  相比之下,刘老大却连吃了几大口鱼肉,脸上也露出享受的表情,似乎是在品尝难得的美味一般。这时刘家婆娘也招呼孩子们在厨房里吃饭,这些孩子看到李休面前那条煮鱼时,一个个也都露出眼馋的神色,不过很快他们就被刘家婆娘训斥了几句,之后只敢偷偷的向李休这边看一眼,随后就像是做贼似的低下头。
  看到这里,李休也不由得暗叹一声,对于初唐百姓生活之困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时刘家婆娘端着两碗饭送上来,而当李休看清碗里的东西时,心中更是一抽,因为碗里是一种黑中带黄的粥,散发着一种让李休即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前世时他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小时候他记得有人家喂猪,那种猪食就是这股味道,而猪食一般都是用磨面剩下的麸皮,加上一些野菜煮成的,和他眼前的这碗东西几乎没什么区别。
  “刘叔,你们平时就吃这些吗?”李休当下沉声问道,想到之前刘老大给自己送去的那两袋子白面粉,再看看眼前这碗猪食,让他的眼睛也不由得有些酸涩。
  “嘿嘿,今年光景不好,能有口吃得就已经要感谢老天爷了!”刘老大憨厚的笑着道,笑容中还带着几分不好意思,因为李休可是稀客,他本来不应该用这些简陋的吃食待客的,但是现在天色已晚,李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饭了,所以只能暂时将就一下了。
  “今年虽然闹了蝗灾,但最后不是抢收一些粮食吗,刘叔你们也不要太苦了自己和家人。”李休以为刘老大不舍得吃粮食,所以才开口劝道。
  “主家您有心了,不过粮食虽然有些,但从现在到来年还有三个月,而且之后又要熬过一个春荒,加在一起足有半年时间,家里的那点粮食可不敢乱吃,是要留着救命用的!”刘老大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凝重的神色,他这一生度过了无数次饥荒,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的精打细算中,每一粒粮食都要用到刀刃上。
  “刘叔,我觉得咱们不能只靠苦熬过日子,得想个办法挣点钱改善一下庄子里的情况。”李休听到这里再次暗叹一声,最后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虽然他暂时还想不到什么挣钱的好办法,但办法迟早会有的,前提是他要把这些佃户们组织起来,否则光靠他一个人恐怕很难成事。
  听到李休的话,刘老大憨厚的脸上也露出兴奋的神色,当下一拍大腿道:“主家这句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只不过我们这些佃户没什么见识,也想不出挣钱的办法,主家您是读书人,肯定比我们这些人有见识,而且主家您对我们这些佃户又有大恩,所以只要您一句话,无论让我们做什么都行!”
  李休等的就是刘老大这句话,不过赚钱的办法他虽然有不少,但适合现在情况的却暂时没有想到,这让他也不由得有些头疼。
  “啪!呜呜~”正在这时,忽然旁边的厨房里先是一声清脆的巴掌响,紧接着又是一个孩子的哭声,以及之后刘家婆娘的怒骂声,这让李休也有些惊讶的扭头看去,结果只见刘家那个最小的孩子正在大哭,脸上还带着一个明显的巴掌印,而刘家婆娘一边骂一边趴在地上捡着什么?
  “瓜婆娘,吵什么吵,没看主家在这里!”刘老大这时也瞪眼对自己的婆娘骂道,毕竟家里有客人,这么吵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怎么了?”李休这时也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结果只见刘家婆娘趴在地上将一粒粒的黄豆捡起来,而那个哭喊的孩子嘴里也有几粒刚刚嚼烂的豆子,这让他一瞬间似乎猜到了什么?
  “弟弟偷吃黄豆!”这时那个最大的名叫素娘的女孩开口解释道,她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不过在李休的记忆里,素娘好像已经十三四了,按照大唐的习俗,马上就要出嫁了,只是因为常年的营养不良,看起来十分的瘦小,平板似的身材根本不像是要发育的样子。
  “败家玩意,给我狠狠的打!”刘老大听到这里也气的指着儿子大骂。
  “刘叔,几粒黄豆而已,孩子吃了也就吃了,您也别生气了!”李休急忙劝解道,说完还把自己的那碗粥端起来,并且挟了几块鱼肉放在上面,这才送到正在嚎哭的孩子面前,结果这个小家伙立刻不哭了,两只脏兮兮的小手端起比他脸还大的碗就大吃起来。
  李休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刘老大当下瞪了小儿子几眼,然后这才无奈的对李休道:“主家您不知道,这些黄豆不是我一家的,而是我们五家佃户好不容易才攒下的,而且也不是给人吃,主要是给庄子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养膘用的,只有秋天让牛养好膘,来年它才有力气干活,其它佃户相信我,才把所有豆料交给我保管,如果让人知道我儿子偷吃豆料,说出去那可就丢大人了!”
  听到刘老大的话,李休才想起来庄子里还有一头牛,对于庄户人家来说,耕牛的命比人命还金贵,哪怕人挨饿,也不能让牛饿着,因为整个庄子的人都指着这头耕牛干活,所以耕牛的伙食标准比人还要高,平时除了吃草料外,还要吃豆类补充体力,干活时甚至还要吃鸡蛋等高蛋白食品。
  “咦?豆子?我有办法了!”李休这时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一条可行的发财道路,这让他也不由得喜形于色,甚至高兴的差点跳起来!
第5章
发豆芽
  李休家的厨房里,一个火炉旺盛的燃烧着,使得房间里暖烘烘的,李休费力的端着一个大木盆进来,盆里装了半盆的井水,随后他又把炉子上的水壶取下来,将里面的热水倒进盆里,并且不时用手搅拌,直到感觉水温和室温差不多时,这才放下水壶,拿起水瓢将盆里的温水细心的撒在地面上的一座水缸里。
  厨房里有水缸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但是李休厨房中的这个水缸却有些特别,一来水缸里没有水,反而盛的全都是沙子,沙子下面好像还有什么东西,但却暂时看不到,而且整个水缸被架在两条长凳上,下面还放着一个盆子,当李休在上面倒水时,水流透过重重的沙子流到缸底,然后顺着底部的一个破洞流到下面的盆子里。
  李休倒水时十分的小心,尽量的将水缸的所有地方都浇到,等到一盆水浇完后,他这才将下面盆子里的水倒掉,又小心的检查了一个水缸和火炉,然后这才放心的离开,之后的几天里,李休不时的进来给火炉添加燃料,使得房间里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温度。
  就这样一直等到四天之后,水缸的沙子表面已经隆起一个又一个的小突起,当他把上面的沙子抚掉时,露出下面的白嫩的小芽,顶上黄嫩的子叶依然套着绿衣的芽衣,正是后世十分常见的绿豆芽。
  “哈哈,果然成功了!”李休看着沙子下面的绿豆芽,也不由得高声大笑道。几天前他在刘老大家时,看到撒在地上的黄豆灵光一闪,终于想到一个投入小见效快的赚钱办法,那就是做豆芽,本来他还担心唐朝已经出现了豆芽,不过询问过刘老大后才知道,冬天的菜市上根本没有豆芽,至少长安城里没有,这也更加坚定了李休的决心。
  事实上李休不知道的是,豆芽这东西出现的历史很早,但是和很多食物的命运一样,刚开始只是作为一种药材,直到宋朝时,才开始作为一种食物,特别是冬天的蔬菜出现在菜市场上,至于初唐时期根本没有人想到用豆芽做菜。
  豆芽这东西不难做,关键是保持温度和定期的浇水,前世时因为“毒豆芽”的事情,使得李休的妻子担心市场上买到的豆芽不安全,所以就在家自己发豆芽,反正冬天时家里的暖气,温度不用担心,只需要每隔四五个小时浇水就行了,李休见过几次也就记住了。
  当下李休把沙土里的豆芽取出来,之前他做豆芽时,撒一层豆子盖一层沙土,所以整个水缸里的豆芽产量很高,最后装满了几大竹篮,不过他发现水缸这个容器不太好取出豆芽,如果换成一个底部可以去掉的木桶就简单多了,这是个可以改进的办法,可以等到以后再说。
  豆芽取出来后,李休发现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上层的豆芽比较长,中间和下层的豆芽比较短,看起来有些参差不齐,不过这并不影响豆芽的食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