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364

  看到这种不妙的情况,西克多也知道再这么硬拼下去,他手下的上百艘战船只能全军覆没,所以在交战不久,战船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他立刻命令全军撤退,准备回到君士坦丁堡以东的海峡中,那里是他海军的驻地,可以凭借着驻地的防御工事防守。
  但是西克多显然太高估桨座战船的速度了,大吴的战舰虽然是大齐海军中淘汰下来的旧式战船,但是操作性能极佳,而且十分灵活,因此在看到西克多撤退时,李恪立刻命令战舰加速追上,一直紧紧的咬住对方射击,这让西克多的损失更大,最后逃到君士坦丁堡以东海峡的战船只剩下三十余艘,还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场被后世称为马尔马拉海战的战争只持续了两天时间,最后以西克多逃回自己的老巢结束。再加上李恪又是突然袭击,使得君士坦丁堡中的狄奥多西根本来不及反应,当他得知西克多战败时,君士坦丁堡已经被李恪和夏莱尔的海军团团围住。
  不过李恪并没有急着进攻君士坦丁堡,而是集中兵力进攻西克多的老巢,因为之前他已经答应夏莱尔,要抓住西克多为默坦报仇。另外西克多的海军占据着黑海海峡的东侧,这让狄奥多西与小亚细亚半岛就有了一条联系的通道,对方随时都可能通过西克多逃到小亚细亚,因此想要捉住他,必须先把这条通道打掉。
  在海军这个技术兵种,火器的优势更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在进攻时。比如在这场战役中,无论西克多躲在什么样的防御工事中,都架不住数百门火炮的齐射,特别是对方还缺乏有效的远程攻击手段,唯一可以对李恪造成威胁的,也只有和弓弩差不多的弩炮,但是这种弩炮的威力却还比不上床弩,所以无论是射来的长矛或是石头,对船体的伤害都不是很大。
  最后西克多的防御工事被火炮击毁,驻地内的战船同样被摧毁大半,西克多带着人跳上岸,本想逃到小亚细亚半岛去,但是却被早已经埋伏在岸上的夏莱尔伏击,使得他的手下损失过半,西克多本人也被俘虏。
  由此,整个黑海海峡舰队的叛变最终被平息,整个海峡再次落到支持伊琳娜的一方手中。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君士坦丁堡内的狄奥多西了。
第七百零九章
伊琳娜一世
  在西克多选择投靠狄奥多西后,狄奥多西就从小亚细亚半岛调来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彻底的替换了君士坦丁堡原来的守卫军,使得整个君士坦丁堡完全的掌握在他的手中,只不过当李恪和伊琳娜的大军封锁了整个海峡时,他的几万大军已经彻底的失去了意义。
  君士坦丁堡是个港口城市,虽然背后就是欧洲,但是它主要与外界的通道还是通过黑海海峡,因此在海峡被封锁后,整个城市也几乎丧失了对外的交流,甚至只要伊琳娜和李恪愿意,君士坦丁堡立刻就会陷入瘫痪之中。
  不过伊琳娜却没有完全封锁君士坦丁堡,一些商用或民用的船只依然可以进入港口,使得整个城市的秩序依然得以维持。毕竟狄奥多西虽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但是城内的大部分贵族依然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他,而且这是一场皇家内乱,伊琳娜也不想波及到普通的百姓。
  不过伊琳娜在仁慈的同时,也没忘记此次的目的,因此她在李恪的建议下,立刻在海军的协助下,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北方的金角湾地区,然后在这一地区公开演讲,将狄奥多西弑兄夺位的阴谋公布出来,并呼吁君士坦丁堡的市民起来反抗狄奥多西。
  伊琳娜的公开演讲立刻得到城中许多贵族的响应,他们纷纷暗中派人求见,向伊琳娜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并谴责狄奥多西之前的暴行,甚至有些人还毫不掩饰的表示,希望伊琳娜能够继承帝国皇位,成为新一任的罗马皇帝。
  对于这些前来表达忠心的贵族。伊琳娜也做出一副欢迎的态度,并且还隐晦的向这些贵族表示,这次狄奥多西的政变只是他一人所为,其他人都是受他胁迫,所以日后她肯定不会追究。这也打消了不少贵族心中的忧虑。
  当第一批前来试探的贵族把伊琳娜的态度带回君士坦丁堡城内时,其他还在观望的贵族大部分也都放下心来,结果更多的贵族派人与伊琳娜接触,甚至连那些被狄奥多西刚调到城中的小亚细亚军官中,也有不少人开始动摇。
  小亚细亚的军官中,绝大部分也都是各地的贵族。当然这些贵族以小亚细亚本地贵族为主,狄奥多西以前虽然得到这些贵族的支持,但是这些贵族更多的是想抱成团,将狄奥多西当成他们的代言人,从而得到更大的利益,除了少部分属于狄奥多西的铁杆支持者外。其他大部分并没有谋反的打算,这也是之前狄奥多西为什么那么小心,除了他的铁杆心腹外,根本没有其他人知道他谋反的事。
  后来狄奥多西的冒险一搏成功了,不但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斯二世也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西克多也成为狄奥多西的盟友。使得黑海海峡有大半掌握在狄奥多西手中,虽然还没有完全取得帝国的实际统治权,但却也相差不远,这让小亚细亚的贵族们看到希望,于是开始主动支持狄奥多西,从而使得狄奥多西有兵可用,将君士坦丁堡原来的守军替换掉。
  但是现在情势逆转,狄奥多西的盟友西克多已经完了,而且伊琳娜也安全回到君士坦丁堡,身边还有大吴皇帝陛下随行。特别是对方带来的那十五艘火炮战舰,根本不是他们的罗马的海军可以抵抗的,而且这些火炮随时都可以轰进君士坦丁堡城中。
  面对这种情况,君士坦丁堡原来的贵族都纷纷选择与伊琳娜接触,来自小亚细亚的军官们也都不傻。他们知道伊琳娜的人熟悉城中的防御,自己的军营就处于大吴战舰的炮口下,根本没有任何的安全可言,对方之所以到现在也没有进攻,无非就是不想用炮火毁坏这座罗马帝国的首都罢了。
  本来这些小亚细亚军官还心存顾虑,毕竟他们与君士坦丁堡本地的贵族不同,在别人眼中,他们与狄奥多西都是一伙,但是后来伊琳娜所表现出来的大度,让他们也不禁生出几分别样的心思,特别还是在生命的威胁下,开始有个别军官也暗中与伊琳娜接触,整个君士坦丁堡的有利局势正在慢慢的倒向伊琳娜。
  感觉到身边的这种变化,狄奥多西在愤怒的同时,却也感到束手无策,无论是实力还是声望,他都无法与伊琳娜相比,特别是君士坦斯二世还是死在他的手中,这更让背负着弑君者的名声,很多原本同情他的贵族,也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他。
  现在摆放在狄奥多西面前的只剩下三条路,第一条是立刻调集他还能控制的大军,冲击被伊琳娜控制的金角湾地区,不过哪怕是能够再次占领金角湾,也没有任何的价值,对方随时都可以从海面上再次攻来。更何况对方还有火炮,所以最可能的情况是,他带着军队冲到半路,就被对方的火炮击溃,而他本人也可能死在火炮之下,这个办法唯一的好处是让他死的比较壮烈,至少像默坦老将军一样,是个军人的死法。
  第二条路则是逃走,君士坦丁堡以北就是欧洲,逃出东罗马帝国控制的地区后,就是蛮族的地盘,那里势力复杂,他可以在那里打下一块自己的地盘,然后称王称帝。不过伊琳娜很可能不会放过他,所以他随时都可能面临东罗马帝国的远征军。
  最后一条路最简单,那就是直接向伊琳娜投降,并且阐述自己之所以发动政变,完全是被君士坦斯二世所逼,他做这些完全只是为了自保,以此为换取伊琳娜和其他贵族的同情,这样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狄奥多西不想死在火炮下,所以第一条路他不会去走。至于逃到蛮族那里,就必须要有一支绝对忠心的军队,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哪怕最后有人愿意追随他,恐怕人数也不会很多,以这点人手想要打败周围的蛮族,并且抗过罗马远征军的清剿,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如此一来,狄奥多西好像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伊琳娜不急不缓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已经使得他正在逐步的失去自己的优势,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整个君士坦丁堡恐怕会在一个月内再次易主,到时他恐怕会落到更加悲惨的地步。
  想明白了这些,狄奥多西也很快做出决断,他趁自己手中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实力,立刻打着不想在君士坦丁堡发生战争的名义表示,希望可以与伊琳娜公开谈判,解决之前政变以及罗马皇位的问题。
  对于狄奥多西此举,伊琳娜和李恪事先也有所预料,毕竟他们以前就十分了解狄奥多西的性格,再加上这段时间他们步步紧逼,让对方手中的筹码一块块丢失掉,投降已经成为狄奥多西最明智的选择。
  贞观二十七年的冬天,伊琳娜与狄奥多西在金角湾的一座皇家行宫中进行谈判,除了他们两人外,李恪以及城中的一些重要贵族也参与了这次谈判。这场被称为影响整个欧洲历史的谈判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狄奥多西并没有太多的筹码供他挥霍,再加上又有一个精明的李恪在旁边,使得整个谈判完全被伊琳娜掌控,最后终于达成了两点协议。
  第一就是狄奥多西承认自己发动政变有罪,但伊琳娜和其他贵族也表示,介于当时特殊的局势,狄奥多西发动政变也是被逼无奈,因此最后不会被重判,最少也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第二条则是关于福里斯与默坦将军之死,其中两名直接的凶手分别是切尔诺和西克多,他们将会被判处死刑,狄奥多西虽然是主犯,但是他却以交出兵权,以及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权为代表,得到了伊琳娜和贵族们的谅解。
  这场谈判最终以狄奥多西的认罪结束,不过按照达成的协议,狄奥多西最后并没有判处死刑,而是被剥夺了贵族的身份,并流放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并且终身不能再回来。这种残酷的流放在罗马帝国,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幽禁到死的刑罚其实比死刑更加的折磨人。
  狄奥多西被流放后,伊琳娜十分顺利的继承了君士坦斯二世的皇位,历史上称其为伊琳娜一世。
  只是对于伊琳娜这位罗马女皇,后世的历史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她是罗马的最后一任皇帝,自她之后,罗马其实已经灭亡了。但有人却认为她给罗马带来了一位更加英明的君主,也为罗马注入一股全新的血脉,同时更让已经进入暮年的罗马帝国再次焕发出全新的青春,成为与大齐、大唐和天竺相并列的世界强国。
  无论后世对伊琳娜的评价如何,这位一心想做个小女人的罗马女皇,其实并不在乎自己的皇位,甚至对于国内的政事,她也不怎么关心,全都交给李恪来打理,因为她要专心养胎,迎接自己第一个孩子的出生。
第七百一十章
升平与思唐的到来
  “我是该叫你六哥还是叫你姨父?”基隆的大齐皇宫内花园内,一个身穿宫装的十四岁少女歪着脑袋看着李愔,脸上满是戏谑的笑容。
  “呃?”李愔没想到两人第一次见面,这个小丫头竟然会问出这种难题,当下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看着他他目瞪口呆的样子,却是让旁边的金胜曼等人是咯咯直笑。
  李愔眼前的这个小丫头,正是当年被他亲手抱进宫的小思唐,也就是前新罗女王,金胜曼的堂姐金德曼与李世民的女儿,算起来是李愔最小的妹妹,但她又是金胜曼的外甥女,所以作李愔的关系还真是一团糟。
  “笨蛋,当然叫六哥了!”正在这时,一直牵着思唐小手的另外一个少女,调皮的敲了一下她的小脑袋道,然后蹦跳着跑到李恪旁边,抱住他的手臂撒娇道:“六哥,你最好了,陪我们一起去游泳好不好?以前我老是听兕子姐姐和采儿表姐她们说,可是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来到海边,好不好嘛?”
  这个和思唐年纪相仿的小丫头十分黏人,抱住李愔的手臂就不停的撒娇,李愔则是一脸头痛的表情。这个小丫头正是他的亲妹妹升平公主,也就是当初杨妃不顾年龄偏大,冒险生下的那个小公主,只不过十几年过去了,她和思唐都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好了好了,升平你不要再摇了,否则六哥这把老骨头可就要散架了,等再过几天天气转暖,我带你去游泳就是了!”李愔实在顶不住自己这个自来熟的妹妹撒娇,最后只能无奈的同意道。
  “升平妹妹不要光缠着六哥了。快过来和姐姐聊会天,不过父皇还真是放心,竟然放你们两个小丫头独自出来了。”正在这时,坐在花园凉亭内的高阳高声叫道。今天升平和思唐刚到基隆,李愔本来是要亲自接她们的。但却因为临时有急事,所以只能让文心和高阳她们一帮女人去迎接,这让升平和思唐都有些不满,因此一回来就缠着李愔。
  说起升平和思唐两人来台湾的原因,其实全都怪李世民,升平是九月的生日。在生日的前几天,李世民就特意的问升平,希望得到什么礼物?而且还十分嘴欠的答应,无论升平想要什么,他都能帮升平找到。
  结果在生日的前一天,升平告诉李世民。她希望在生日的当天,能够全家团聚在一起,特别是在远在海外的两个哥哥,也就是李恪和李愔也能回来,一起为她祝贺生日。这下李世民立刻傻眼了,别说李恪和李愔现在回不来,哪怕就算是能回来。可明天就是升平的生日了,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李世民身为天子,号称君无戏言,可是现在连答应女儿的事情都做不到,这让十分没面子。不过升平也不是胡搅蛮缠的人,她也知道自己提的要求父亲肯定做不到,因此立刻笑眯眯的提出第二个要求,那就是希望去见一见两位哥哥。
  说到两位哥哥,升平立刻是眼泪汪汪的,其中李恪还好。在升平年幼时,李恪从上海还不时回到长安,因此兄妹二人也相处过一段时间。
  但是李愔在升平出生后,就离开大唐到海外,而且十几年都没有再回长安。所以升平根本没有这位亲哥哥的记忆,最多也就是通过母亲和几位姐姐,以及皇宫内外能接触的一些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六哥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虽然每年的节日或她生日时,李愔都会派人送来各式各样的礼物,这几年也会给她写信,但是升平却还是最想亲眼见一见自己的这位六哥。
  面对女儿的哭诉,李世民也不禁心软了,最后终于点头答应,至于杨妃那里,升平也是用眼泪开路,结果心疼女儿的杨妃更加不堪,才一个回合就投降了。不过和升平年纪相仿的思唐在听到这件事后,非缠着要一起去,理由是去看自己的姨母金胜曼,李世民想到思唐从小丧母,最后心一软也答应了,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个场面。
  升平和思唐听到姐姐高阳的呼唤,也都是答应一声,不过她们却没放开李愔,而是一左一右的拉住他的手臂,把李愔也拽到了凉亭里。
  升平今年十五岁,思唐则十四岁,都是正处于活泼可爱的年纪,而且两个丫头也都是自来熟,虽然这是长大后与李愔第一次见面,但却一点也不认生,反而像是相处多年的兄妹一般。至于李愔更不用说,这两个妹妹他当年都亲手抱过,甚至当初还帮她们换过尿布,所谓长兄如父,因此在面对两个妹妹时,让他总有一种父亲溺爱女儿般的感情。
  今天是大齐的皇族大聚会,不但李愔一家都来了,而且高阳、清河和豫章公主也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几位驸马如房遗爱、程怀亮和唐义识这三人,全都被调到台湾任职,本来今天他们三个也要来的,不过因为公务在身,所以要晚点时间才到。
  另外李恪的妻子杨氏和几个儿女,以及上个月回来探亲的武美娘也来了,和武美娘一起来的还有她和李贞的儿子李梵,小家伙才两岁半,是在天竺出生,长的十分壮实,看起来简直像个四岁的孩子,从一下船就都在皇宫里钻来钻去,没一刻消停,估计长大后也和他父亲一样,是个精力过盛的家伙。
  今天为了迎接升平和思唐,只要是在台湾的皇族,几乎全都到了,只不过除了李愔外,其他的都是女人,幸好李恪的儿子李仁,以及李愔的儿子李启也都十四五岁了,现在都在军校学习,也算是个小男子汉,李愔不想和女子们聊些家长里短,于是就把他们两个叫到面前,问一些他们学业上的事。
  不过还没聊几句,年仅十五岁的李仁忽然鬼鬼祟祟的看了看不远处,那里是他的母亲杨氏和文心等人正在聊天,发现没人注意他后,这才低声对李愔道:“叔父,听说我父亲他好像离开了大吴,又去了那个叫君士坦丁堡的城市?”
  李愔看着李仁一脸贼兮兮的表情,旁边和李仁要好的李启则在偷笑,又品味了一下他话中的意思,当下拍了一下他的脑袋道:“臭小子有什么话就直说,和我绕什么圈子?”
  “嘿嘿,叔父您别生气!”李仁的军校没白上,至少脸皮比当初厚多了,只见他舔着脸笑嘻嘻的道,“我只是听说父亲他和那个罗马皇后同乘一船回到罗马,而且那个罗马皇后很可能会成为罗马女皇,到时若是父亲娶了她,就能平白得到整个罗马,所以……”
  李仁说到最后却是停了下来,然后扭头再次看了看自己的母亲。这下李愔立刻明白这小子想问什么了,心中不禁感叹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不但有了自己的心思,同时也能为自己身边的亲人着想了。
  不过看到李仁虽然强作镇定,但目光中仍然难掩焦急的样子,却让李愔忽然起了几分戏弄的心思,当下有意做出一脸沉重的神色,品了口茶后道:“仁儿你得到的消息已经落后了,前几天你父亲刚送来消息,那位伊琳娜皇后,现在已经成为罗马皇帝伊琳娜一世,另外她还怀了你父亲的孩子,现在正在养胎,罗马的军政大事都由你父亲代为处理!”
  听到李愔的话,李仁是脸色大变,再也维持不住表面的镇定,一脸急切的问道:“叔父,那父亲会不会娶那个罗马女皇为妻,若是娶她的话,那我母亲怎么办?”
  “父亲,您可得帮帮堂兄,千万不要让伯父做出什么错事,否则祖母她可是要生气的!”旁边的李启也帮腔道,而且还把杨妃这尊大佛搬出来压人。
  不过他们两个的话音刚落,却被李愔一人一巴掌打在脑袋上,接着只见李愔瞪了他们一眼开口道:“你们两个混帐东西,特别是仁儿你,难道你认为你父亲是个薄情之人?为了一个区区罗马,就会把你母亲抛弃?”
  挨了李愔的打,又被李愔一下子点破心事,李仁和李启对视一眼,全都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看到他们的样子,李愔这才语重心长的再次开口道:“仁儿,你能为你母亲考虑到这一点,让叔父十分欣慰,这说明你长大了,不过你也要相信你的父亲,另外你们考虑事情也太幼稚了,先把你父亲和你母亲的感情放到一边,另外你的母亲不但是我的嫂子,同时也是我的表姐,也是你的祖母给你父亲指定的妻子,光凭这一点,你母亲的地位就无人可以动摇。”
  听到李愔的话,李仁终于是明白了什么,不过他很快又皱起眉头道:“可是叔父,罗马这块肥肉已经送到了父亲嘴边,若是父亲想要吃下去的,就必须与那位罗马女皇成婚,而且以对方的身份,肯定不能只给一个普通的贵妃之位,总不能让父皇封两个皇后吧?”
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世民病重
  “为什么不能封两个皇后?”李仁的话音刚落,李愔就笑呵呵的接口道,“伊琳娜一世本来就是罗马的皇后,现在又将整个罗马送给你父亲,说实话,连我都羡慕你父亲的艳福,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你父亲都不能亏待了对方,所以对于伊琳娜的安排,最好就是娶为正妻,和你母亲一样,成为大吴的皇后。”
  “一国有两个皇后?这……这怎么可能?”李仁和李启虽然年轻,平时也受到李愔各方面的影响,但是他们受到最多的还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所以在某些方面,想法还不如李愔开放。
  看着两个满脑袋雾水的子侄辈,李愔却是轻笑一声道:“有什么不可能的,你七叔和八叔能在一个天竺内成为地位平等的皇帝,为何你父亲的后宫中就不能出现两个地位相当的皇后?”
  听到李愔拿李贞和李恽做例子,这让李仁和李启都是眼睛一亮,他们从小受到儒家礼教的影响,因此在有些方面显得思想有些僵化,不过他们毕竟还很年轻,思想也十分活跃,因此只要经过李愔的点拨,立刻就明白过来。
  不过紧接着李愔走上前去,拍了拍李仁的肩膀道:“仁儿,你父亲做事自有分寸,这点你也不要太过担心,对于那位伊琳娜皇后,你也要心存尊敬,毕竟对方为了你的父亲,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另外现在对你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在军校里学习,同时也不要忘了多接触其他方面的知识,等到你成年后,就可以到地中海帮你父亲了!”
  “叔父放心。侄儿明白了!”李仁也听出李愔话中的鼓励与期待之情,这让他一下子感觉肩膀上沉甸甸的,这也许就是身为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李愔和李仁、李启三人的谈话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升平和思唐就把李仁和李启叫去,她们两个做姑姑的自然要见一见两个侄子。另外还有一份见面礼要送给他们,只不过当李仁和李启每人拿着一对翠绿的镯子回来时,脸上都有些哭笑不得,两对镯子就是他们的礼物,按升平和思唐的说法,是让他们以后送给未过门的妻子的。可他们现在天天在军校里,接触都是些大男人,而且暂时也没订婚,拿个镯子也没地方送去。
  等到中午的时候,李愔在皇宫中大摆宴席,为两个妹妹的到来接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简直像是提前过年了。说起来现在已经进入贞观二十七年的冬天,离春节也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所以升平和思唐都会在这里过年,等到年后再回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