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364

  正在帮李愔捏肩的金胜曼却是一愣,她虽然帮李愔处理一些政务,但是在大事上,却根本轮不到她开口,因此自然也没想到李愔竟然会问自己这么重要的问题,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不过金胜曼毕竟做女王,很快就反应过来,只见她略一沉思便回答道:“夫君心中有所顾虑,因此肯定不愿现在就称帝,但是这件事却是大势所趋,因此以妾身看来,还是同时王傅等的人奏请,毕竟这件事对夫君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金胜曼的回答并没有出乎李愔的预料,因为排除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登基的确是他最好的选择。
  想到这里,李愔一脸疲惫的叹了口气,然后挥手让金胜曼退下。而他自己在书房中坐了好久后,忽然站起来出了书房,然后向后院走去。
  今天是旬日,所以惜君和梦雪都在王府,当李愔走到内宅的花园时,刚好看到惜君和梦雪坐在一起聊天,旁边还有冯漱玉坐陪,也不知道她们在聊着什么,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说起来惜君现在掌管着王府的财政大权,所有李愔名下的工商业全都归她管辖,不过自从有了丑丑后,她就将心分出一半放在孩子身上,平时对财政上的事大都放手给下面的人做,特别是有了冯漱玉后,这个聪明的女子很快就成长起来,现在已经接替了惜君大部分的工作,甚至惜君已经在打算要一个孩子了。
  至于梦雪,她则是台湾医学院的院长,这也是她最喜欢的工作,而且因为她本身是个女子的关系,所以台湾的医学院中女多男少,甚至现在台湾医学界中,女大夫的数量越来越多,相信用不了多久,医学行业就会被女人夺去半边天。
  看着说说笑笑的惜君和梦雪,李愔很想问一问她们对于自己登基的意见,不过想了想后还是放弃了,毕竟她们两人一向对政事上不太关心,即便自己去问,恐怕她们也不会给出什么好的建议,而且还会让她们增添几分烦恼。
  想到这里,李愔无奈的摇了摇头,转身向内宅中文心住的院子走去。看看天气,估计文心也应该从午睡中醒来了。虽然文心对政事上也不太关心,但是她毕竟是自己的妻子,而且自己若是登基,文心就是他的皇后,因此这件事李愔想听听文心的意见。
  当李愔走到文心院子门口时,就听到里面有几个孩子的玩闹声,当他进到院子,就发现丑丑这个大姐正带着李启和李冕等几个弟弟妹妹在玩游戏,而在正厅门前,文心则躺在躺椅上,一边看着几个活泼的孩子,一边抚摸自己的腹部,脸上散发着一种母爱的光辉,让人一见就感觉心中十分的宁静,甚至连李愔纷乱的思绪,也一下子平静下来。
第六百四十三章
海外建国
  “夫君,你怎么来了?”正在微笑看着孩子们的文心很快发现李愔的到来,当下轻轻的向他招手道,文心怀孕快六个月了,身子已经颇为不便,因此并没有站起来。
  李愔也微笑着走到文心身边,看了看眼前的玩闹的几个儿女,然后开口道:“没什么,只是处理政务有些累了,所以就出来四处走走。”
  虽然李愔竭力掩饰,但是他和文心夫妻多年,心意早已经相通,所以文心很容易就看出来,李愔来找自己肯定是有事要谈,因此她微笑着站起来,然后拉着李愔进到卧室里,并亲手给夫君倒了杯茶。
  “夫君,你有什么心事尽管说出来,虽然文心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受一点。”文心坐在李愔旁边,声音轻柔的道。
  李愔听后叹了口气,接着将王安他们建议立国称帝的事讲了一遍。而文心听后却是认真的考虑了一会,然后这才道:“夫君,虽然我不懂政事,但却也知道立国之事对夫君十分重要,但是夫君显然却并不想现在立国,那么肯定是有什么顾虑了?”
  李愔听后点了点头道:“不错,我的确是有些顾虑,最主要就是担心父皇的反应,毕竟台湾距离大唐实在太近了,若是我立国称帝,那么肯定会对大唐产生一种无形的威胁,到时哪怕父皇再怎么宠溺我,但他首先是一位帝王,因此我很难想象,日后大唐与台湾的关系会走向哪里?”
  文心听后却是笑着伸出手指,点了点李愔的脑门道:“夫君一向聪慧,怎么在这件事上犯糊涂了?”
  “什么糊涂?”李愔有些不解。
  只见文心忽然调皮的拍了拍自己高高隆起的小腹,然后开口笑道:“夫君,若是我对你说,我根本没有怀孕,你会怎么想?”
  李恪一听却是更糊涂了。上前摸了摸文心的肚子道:“这怎么可能,你的肚子都这么大了,只要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怎么可能没有怀孕?”
  看到李愔不解的样子,文心却是接着笑道:“对啊,我的肚子都这么大了,夫君一看就知道我怀孕了。那么夫君你也是一样。你现在势力已成,父皇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就算是你不称帝,但是父皇对待你的态度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父亲对儿子的态度,所以你称不称帝又有什么区别?”
  所谓当头棒喝。其实也无过如此,文心的话一下子把李愔给打醒了。他一直担心自己称帝会让他和李世民之间的父子关系产生裂痕,其实根本就是钻进了牛角尖,毕竟当他的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已经对大唐形成的威胁,与称帝与否根本没有关系。
  另外无论从哪方面,李愔都具备了立国称帝的实力。可是李愔却一直压着没有称帝,这反而会让李世民更加猜疑,认为李愔这种做法,可能会存在更大的野心,所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李愔称帝反而会让李世民安心,同时减少心中的猜疑。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愔立刻感觉豁然开朗。怪不得这几年自己与李世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以前李世民还经常主动给他写信,但是现在这几年,一般都是李愔写过去一封信,然后等上一段时间,李世民才会回上一封,而且信中的语气也不像以前那么亲密。原来病根竟然在这里。
  “哈哈,我明白了,家有贤妻,真是我李愔的福分!”只见李愔兴奋的站起来。然后猛然俯下身子,在文心的红唇上轻轻一啄,这才大笑着离开。而文心则是一脸甜蜜的看着离开的李愔,同时双手抚了一下高高隆起的肚子,心中十分的满足。
  几天之后,李愔将王安、陆洪和陆青、苏定方等文武重臣全都召集到王府,当场宣布同意他们之前的建议,决定立国称帝,不过李愔也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先将这件事上奏给李世民,只有对方同意后,他才会立国。
  对于李愔的要求,王安他们也没有异议,毕竟李愔是李世民的儿子,而且他们和大唐同出一源,事先请示一下也是应该的。
  不过李愔可没打算自己一个人向李世民请示,而是先将立国的事通知了李贞和李恽,结果这哥俩立刻心急火燎的派来使者,并带来两人亲笔书写的奏折,准备和李愔一起送到长安去。
  说起来李贞和李恽可比李愔洒脱多了,当初刚在天竺立足时,他们就准备鼓动李愔一起立国,但是当初李愔觉得时间不到,所以就没有理会,现在终于想通了。
  太极宫两仪殿内,李世民手边放着李愔三人的两道奏折,不过他在看完这两份内容几乎一样的奏折后,却是沉思许久,脸上的表情也很奇怪,说不上喜也说不上忧,让人猜不透他心中的想法。
  “启禀陛下,长孙大人、李大人以及褚大人求见!”一个小黄门飞奔进来,跪倒在地道。
  “宣!”李世民声音低沉的道。在接到李愔三人的奏折后,他就派人将长孙无忌、李绩和褚遂良三人请了过来。
  去年六月,身体大不如前的萧瑀忽然病逝,七月,缠绵病榻的房玄龄终于去世,临终之前李世民亲自探望,并拉着他的手安慰,甚至还当场封房玄龄最小的儿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以便能让他在临终前看到子孙富贵,结果房玄龄终于含笑而逝,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更加不幸的是,今年年初时,李靖也病倒了,现在根本起不来床,而孙思邈去为他诊治过后,却也回天乏术,只是说能保李靖半年的命。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身边的重臣也只剩下长孙无忌等寥寥几人,甚至在李愔兄弟三人想要立国这件大事上,他也只能将长孙无忌、李绩和褚遂良三人找来商议。
  长孙无忌三人进来后,李世民将李愔三人的奏折给他们看过之后,结果这三人全都是眉头紧锁,暗中盘算这件事的得失。
  “无忌,对此事你有何看法?”李世民开口问道,房玄龄去世后,满朝文武能接替相位的,也只有长孙无忌了,虽然李世民担心外戚专权,但是手中实在无人可用,所以最后还是不得不任用长孙无忌为相。
  只见长孙无忌上前一步,低头回禀道:“启禀陛下,蒋王和越王实力还弱,但是他们距离大唐较远,而且年纪也比较轻,因此有立国之心也很正常。而齐王实力强大,但是距离我大唐最近,同时与陛下的感情也最深厚,虽然早就有了立国的实力,只是一直顾虑陛下您的态度,所以一直没敢立国,不过今天他和蒋王、越王一起将这份奏折送来,应该是手下的臣子逼迫,令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长孙无忌不愧是大唐的宰相,一下子就猜到了李愔的真实处境,甚至连李贞和李恽的心思都猜的八九不离十,李世民听后也是连连点头。
  只见这时长孙无忌接着开口道:“以臣下得到的情况,齐王立国早已是大势所趋,否则必然会引起臣子们的不满,这显然是齐王殿下不愿意看到的,而他派人送来奏折,其实只是想得到陛下的承认,也好显得名正言顺。”
  其实长孙无忌下面还有话没说,那就是哪怕李世民不答应,恐怕李愔也会自行立国,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造成李世民和李愔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李世民自然听出了长孙无忌的话外之间,不过他转头又看向李绩和褚遂良,结果只见他们二人对视一眼,然后一同上前道:“启禀陛下,臣人也认为长孙大人分析的极有道理,齐王恐怕已经顶不住国内的压力了。”
  “朕明白了!”李世民长出了口气,以他的智慧,自然能分析出以上的结果,只不过他需要有人帮他做出这个决定。
  而长孙无比同样也松了口气,李愔在海外立国,那么肯定不会再回来与李治争位了,这样一来,李治的太子之位也才能更加稳固,他这个做舅舅的,自然也能更加的放心。
  几日之后,李世民分别给李愔和李贞、李恽三人一道圣旨,允许他们在海外建国。不过李愔却很快发现,想要建国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该用什么国号。国号并不是随便定的,一般都有着相当的渊源,比如大唐的国号为唐,这是因为李渊在起事之前,曾被封为唐国公。而按照这个逻辑,李愔的国号就应该为“齐”,毕竟他的封号为齐王。
  对于‘齐’这个国号,李愔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因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一个齐国,后来被秦所灭,说起来有点不太吉利,所以引得一部分大臣反对,认为不能用这个国号。不过后来李愔发现,历史上的齐王以富饶闻名,而且也比较重商,这倒是和他有些相像,所以最后力排众议,终于将国号定为‘齐’。
第六百四十四章
行政与司法
  国号之争持续了近一个月,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李愔实在受不了了,在他看来,定什么国号无所谓,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为百姓谋取福利的政体,让所有人都真心的拥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最后他也懒得再动脑子,直接将国号定为“齐”。
  定下国号后,接下来也就是举行建国大典了,不过李贞和李恽却没有和李愔同时建国,而是将建国的日期排在了后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亲自来参加李愔的建国大典。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十四号,李愔在台湾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立萧文心为皇后,嫡长子李冕为太子,其余武媚娘、王惜君、崔梦雪和金胜曼四人,则为贵妃。
  除了后宫之外,李愔对文武百官也是大加封赏,不过对于齐国的行政与军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却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比如在行政方面,不少人都建议照搬大唐的三省六部,认为大唐之所以强盛,主要就是因为这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结构,甚至官员也很少发生贪污受贿的情况。
  但是这个提议却遭到王安的激烈反对,并且还一针见血的指出,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虽然不错,但是这种制度只适合农业国家,现在随着大唐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唐的行政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源头,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拥有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但是在工商业方面却还不如台湾等地的原因。
  对于王安的意见,李愔听后也十分的支持,中原王朝向来以农立国,行政机构自然也是为农业服务,比如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但却唯独少了一个农部,这其实是因为这六部的存在。主要就是为农业所服务。
  不过李愔从一开始,就不是走的以农立国,而是更接近后世的以工商立国,农业虽然重要,但是对经济的发展却远不及工商业的贡献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不适合搬到自己的齐国,最多在某些方面做一下参考罢了。
  想明白了这些。李愔终于决定支持王安,同时也有一批有远见的官员被王安说服,这使得反对照搬一派的势力大涨,最后齐国的文武官员终于达成一致,暂时保持原来的行政方式不变,不过官员的称谓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王安以前是齐王府的王傅,但其实干的是宰相的活,所以齐国成立后,李愔第一个封王安为齐国首相,统领百官,陆洪为副相,做为王安的助手。不过为了防止首相专权。李愔参考后世的制度,限定了首相的担任年限,每届首相的年限为四年,而且最多连任两届。至于首相的任免权,暂时由大齐的皇帝陛下,也就是李愔提名,然后再由百官表决,超过半数以上才算有效。
  确定了首相后。剩下的也就简单多了,紧随其后的是各个行政机构的升级,比如工商部、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等等,这些名称虽然是李愔从后世照搬过来的,但其实却都是结合齐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各个部门负责的情况也与后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其中工商部的部长由王子豪担任,而外交部的部长很重要。李愔将澳洲的唐义识调回来担任,教育部的部长由李淳风的弟子谢纯担任,国防部和军事有关,虽然只负责军队的行政和后勤。对军队并没有指挥权,但却也需要懂得军事,因此李愔任命刘仁轨担任,另外还有其他各个部门的部长,也都分别由心腹大臣担任,而各部的部长与首相组成了大齐的内阁系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官员的任免虽然是李愔和王安事先商量好的,但是之后却是由王安以首相的名义,将官员的名单呈给李愔,而且名单上还故意有几个人的职位与原来商定的不同,然后再由李愔改过来,并在朝会上公布。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好像很虚伪,但却在实际上尊重了大齐的法律,同时也给后来的首相和君王做出一个表率,规定了双方在组建内阁时所欣赏的角力。甚至李愔也正在准备让人编写一部真正的宪法,将自己和首相的权力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来达到限制君权与相权的目的。
  李愔一向都是个懒人,再加上他深受后世的影响,所以他在行政方面,除了保留一个官员的任免权外,其他行政权力都尽量的下放给首相和内阁。
  当然了,他对政事上还保留着一个绝对否决权,举例来说,也就是内阁在处理某件政事时,若是李愔不满意的话,那么可以直接插手,否决内阁的决定,让内阁重新处理,若是三次之后依然让李愔无法满意,那么就将由李愔亲自处理这件政事。
  不过这个绝对否决权只是一个过渡期的特殊产物,日后等宪法完成后,李愔就会废掉它,毕竟这个权力若是使用不好,很可能会造成君权过重,从而导致臣子的不满。不过以李愔惫懒的性子,恐怕这个绝对否决权也用不了几次,毕竟他平时可是巴不得事情少点,怎么可能自己没事找事?
  虽然李愔对行政权力放的很松,但是对军权却抓的极严,国防部部长刘仁轨是李愔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还是当初齐王府的老人,另外海军大将陆青以及陆军大将苏定方两人,也都是从登州时就开始跟着他,因此忠心方面自然没有问题。
  而除了这些军队方面的高层外,另外还有李敬业、程怀亮这些和李愔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现在都属于军队中的中层,有他们在,李愔就不用担心军队出问题。更何况台湾的军校之中,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海陆学员毕业,一直受到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的学校学员们,都将进入军队成为基层军官,这也是李愔取得军队忠心的最大保证。
  在将中央的行政机构搭建起来后,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李愔的地盘早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地,因此李愔将全国分为十二个州,其中有最早的三韩州、倭州、和台湾,另外林邑和吕宋也独立成州,值得一提是,吕宋州不仅仅包括吕宋岛,还将东南方向的一系列岛屿全都包括在内,面积和后世的菲律宾差不多。
  除上了面的五个州外,南洋一共分为四州,其中马六甲北岸的马来州以狮城为首府,南岸的金洲也被划为一州,另外还有爪哇和婆罗洲。其中婆罗州的面积最大,不但包括婆罗洲这个大岛,而且还将东侧的苏拉威西岛也包括在内。
  另外还有天竺旁边的锡兰岛,同样也独立划为锡兰州。而已经在开发之中的澳洲,虽然面积广阔,但因为开发程度不高,人口也相对较少,因此被整个划为澳州。值得一提的是,澳洲北方还有一个大岛,后世被称为新几内亚岛,不过因为岛的形状像只乌龟,因此被命名为龟岛,这座巨大的龟岛同样也被划为澳洲之中。
  除了上面的十一个州外,最后一个就是夏威夷了,同时也是距离台湾最远的一个州,随着蒸汽船的推广,从台湾到达美洲已经不需要再绕到倭国去,而是可以直接从台湾出发,然后经过几个港口后到达夏威夷,在这里最后补充一下煤和淡水后,就可以直接到达美洲,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也正是夏威夷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李愔将其单独列为一州,至于美洲那里,因为暂时只有几座临海的港口和据点,再加上距离太过遥远,所以暂时没有在美洲设立州府。
  州是齐国的二级行政单位,最高长官为刺史,州中的行政机构也和中央差不多,不过都是中央机构的下属机构,而且刺史的权力也被大大的削弱,同时各州的驻军与行政分开,严禁两者相互干涉。
  州下面就是县了,不过齐国的县与大唐的县不同,大唐的县是最低的行政单位,县中除了县令、县丞和主薄外,就再也没有官员了,剩下的全都是县衙招募的小吏。
  但是大齐的县却完全不同,县中的机构同样是仿照中央,除了县令之外,其他则是各部的分支机构,名义上虽然归县令管理,但却也有相当的自主权,而且官与吏之间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县令也是从小吏中提拔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县衙中的人,都可以称为官。
  而且县并不是大齐的最低行政机构,在县之下,李愔还设立了乡一级,将数个甚至是十几个村庄设为一乡,以此来加强统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