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364

  隋国夫人府的后花园内,自从上次杨妃来过后,萧皇后就不再禁止李治进门。所以今天李治从李世民那里离开后,立刻策马来到隋国夫人府,依然在那株大桃树下找到了采儿。
  “这……这是真的吗,陛下真的愿意让我成为太子妃?”采儿听后一脸不敢相信的道。她本来已经准备以良娣的身份嫁给李治了,可是没想到今天李治忽然告诉自己,她竟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嫁给李治,这让采儿感觉像是做梦一般。
  “这是自然,父皇已经亲口答应,而且母后那里他也会帮我说服,估计也就是这几天的时间,母后就会改变主意!”李治十分有把握的道,大唐真正做主的人是自己的父皇,母后虽然也能左右一些事情,但只要父皇开口,那么这件事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听到李治肯定的回答,手扶秋千的采儿忽然感觉一阵委屈,眼睛一红,大颗大颗的泪水就涌了出来。这让正在高兴的李治吓了一跳,手忙脚乱的想从身上找东西帮采儿擦眼泪,可惜最后却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只能用手抓着衣袖,然后紧张的帮采儿擦拭眼泪,同时关切地问道:“采儿你怎么了,为什么好好的哭了起来?”
  采儿哭泣了一会,这才感觉好了一些。然后她想了想,终于还是把昨天姑母来找自己的事,以及自己同意做良娣的事全都讲了出来。
  李治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多的事,不过看到采儿委屈的样子,心中也不禁升起一种对采儿的怜惜之情,也不知他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上前将采儿揽在怀里。而采儿也是第一次与一个男子如此亲密,这让她本能的有些抗拒,不过李治却抱得很紧,这让采儿根本挣扎不开,再加上两人早有情意,因此最后采儿也就不再挣扎,只是脸上还带着无心的娇羞。
  三日后,也不知道李世民用什么办法说服了长孙皇后,立采儿为太子妃的事已经定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册封,但是已经通过种种渠道传了出来,这个消息一出,将整个长安城搅的一片风雨,有不少觊觎太子妃之位的人家对采儿都颇有微辞,甚至李治带着采儿参加一些贵族之间的聚会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冷落。
  对于这种情况,采儿也觉得十分委屈,而李治虽然生气,但却也没有任何办法,不过就在这时,远在台湾的李愔却写了一封贺信,对李治和采儿的结合表示了衷心的祝福,而且他还特意让人将这封写发表在各大报纸上。结果这封信一出,立刻让大部分人改变了看法,不论他们心中怎么想,但至少在表面上,他们谁也不敢再对采儿有什么不恭。
  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在采儿被立为太子妃的消息传到台湾时,李愔却是叹了口气,若不是知道采儿和李治之间真的有感情的话,他还真不愿意让采儿进宫,毕竟皇宫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勾心斗角无所不在,哪怕采儿以后被封皇后,而且又有自己在背后支持,但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人算计她。
  因此采儿想要在宫中立足的话,恐怕还需要靠自己真正的成长起来。不过万幸的是,现在皇宫中还有杨妃在,采儿日后嫁给李治后,还有时间向杨妃学习宫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在李治与采儿的婚事定下来后,李愔又给李治去了一封私信,主要就是让他将婚期尽量拖延一下,毕竟现在采儿才十五岁,和当初的文心一样大,实在不是生孩子的时候,所以为了采儿的生命健康着想,最好能拖到两三年后再成婚。
  而李治对此也十分重视,现在随着报纸的普及,一些新知识也传播的很快,他也知道一些关于女性生育时间的知识,因此无论长孙皇后怎么催,李治还是说服李世民,再加上杨妃的帮忙,终于将婚期定在了两年之后,而李愔也向采儿保证,到时会亲自回长安参加他们的婚礼。
  而就在李愔刚为采儿和李治的事操完心后,却忽然接到一封让他颇为头痛的信。
第四百八十九章
去天竺吧!
  基隆市齐王府中,李愔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右手的手指轻轻地敲着桌子,满脸都是沉思之色,在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封已经打开的书信。
  信是长安的李贞和李恽写来的,而在这封信中,两人先是表达了自己不愿呆在大唐做一个庸碌王爷,准备效仿李愔向海外开拓的意愿。然后又将自己正在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的事告诉李愔,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个向李愔寻求帮助,希望他能对两人向海外开拓的事提出建议,并为帮他们将军队建设得更加完善。
  对于李贞和李恽准备向外开拓的事,李愔第一感觉就是高兴,因为他明白,这个世界很大,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以现在的开拓速度来看,恐怕到死也占不了多少地方,所以若是李贞和李恽能加入的话,倒是可以让自己开拓生存空间的速度大大增强。
  不过让李愔感到头痛的是,大唐周边的新罗、百济等国全都被自己灭了,而南洋也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至于新发现的澳洲,那里也已经被他划为自己治下的土地,这点从他大儿子李启的乳名就能看得出来。另外还有南北美洲,但那里实在太远了,到现在他还没派人去过,更别说让李贞和李恽去了。
  东边和南边都是自己内定的地方,北边则是寒冷无比的高原,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唯一的办法,只能让李贞和李恽向西方发展了。
  说起西方,李愔的目光就落在了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后世的印度。大唐时期的印度大陆被统称为天竺,虽然在这块大陆上,分裂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国家,但是在唐人眼中,他们统一都被称为天竺,现在玄奘法师还没有从天竺取经回来,大唐对天竺的了解并不多,其实别说他们了,就是李愔也对天竺的情况知道的也不多。
  当初李愔准备向海外开拓时,他就将主要目光放在了台湾以及台湾以南的南洋各岛上,这里不但离大唐比较近,而且物产丰富,除了天气比较炎热外,其他人都十分适合各方面的发展,而李愔也将南洋这里当成自己的主要发展目标。当然对澳洲和南北美洲,李愔也十分的关心,一直努力地寻找到达那里的航道,现在澳洲已经被他设立了定居点,但是南北美洲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也正是因为李愔将目光都放在南洋和南洋的东方和南方,所以对于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地方关注就少了许多,最多也就是从一些天竺或波斯商人口中,得到一些关于南亚次大陆以及波斯等地的一些情况。
  在武媚娘的情报系统收集下,李愔知道现在的天竺正处于一个混乱时期,其中与大唐和吐蕃接壤的北方要好一些,因为在几十年前,北方出现了一个战功赫赫的戒日王,在他几十年的征战中,终于将一盘散沙似的天竺北方统一起来,虽然他的统治方式十分松散,国内有着大大小小的独立势力,但至少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是在天竺的南方,却是国家和部族林立,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其中弱小的可能只有几千人,主要依靠那些强大的势力存活,其中最强大的拉其普特人甚至还打退过戒日王的进攻,而在最近这几年,随着戒日王的老迈,戒日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而南方的几个大势力却是十分兴旺,这也导致他们开始蠢蠢欲动,很可能在戒日王死后,南北的各个势力就会挑起新一轮的战争。
  想到现在天竺的混乱,李愔却是微笑地点了点头,天竺北方的戒日王朝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名义上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再加上天竺又不是海岛,所以现在连李愔都不敢冒然与他们开战。
  不过天竺南方就不同了,那里大大小小的势力无数,每天都有战争在发生,若是将李贞和李恽的军队送到那里,然后自己支持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不过兄弟归兄弟,生意归生意,这些物资也是要花钱的,所以李贞和李恽肯定要为这些物资买单。
  虽说李贞和李恽都是大唐的亲王,而且名下也有不少的产业,但是与李愔相比,却简直就是天与地的差别,所以他们根本没钱向李愔购买那些物资,不过这也没关系,李愔早就想好了,开始的时候可以暂时向他们赊欠一部分,等到他们从战争中获取红利后再支付也不迟。
  想到这里,李愔感觉整个计划已经差不多成形了,剩下的就需要李贞和李恽自己去完成了。所以他在将自己这个想法写信告诉李贞和李恽的同时,也开始让人加紧收集天竺各方面的情报,特别是关于南方那些数量庞大的大小势力,尽可能的将他们的详细情报拿到手,这也算是他这个做哥哥的,帮两个弟弟的一点忙。
  数日之后,依然在军校学习,兼拉拢人手的李贞和李恽终于接到了李愔的回信,同时也看到了李愔给他们指的一条明路,那就是向天竺大陆开拓,另外王子豪将信给他们时,还将一副世界地图,以及一副天竺大陆的地图都交给他们。
  依然是军校的食堂内,李贞和李恽单独坐在一起吃饭,在他们周围则空出一圈的位置,而在这些位置的外围,则全都是他们这段时间收服的心腹之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收服这些人,李贞和李恽的身份就不得不暴露出来,现在整个军校的人都知道他们两人的真正身份,这让所有人在吃惊的同时,也对李贞和李恽两人感到一种由衷的钦佩,特别是认识李贞的一些人,更是没想到这个平时和他们摸爬滚打的兄弟,竟然是大唐最尊贵的亲王之一。
  不过在身份暴露之后,两人虽然赢得了其他人的尊敬,但却也让大部分人疏远了彼此的关系,毕竟以前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知道他们的身份后,再和李贞和李恽相处时,就会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不自在,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吃饭时,除了一些心腹之人外,很少有人会来打扰他们。
  今天李贞和李恽有事商量,所以哪怕是心腹之人,也都坐的远远的,这让他们周边空出一大块地方,方便他们谈话。
  “七哥,你觉得六哥给咱们指出的那块地方怎么样?”李贞一边低头吃着饭,一边开口问道,在他的手边,放的是李愔陆续发来的一些关于天竺的情报,虽然不是很详细,但也足以让人对天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听到李贞的话,李恽却是笑了笑道:“六哥的性子你也不了解,他难道还会坑咱们吗?而且这些六哥送来的情报你也都看过了,天竺那里气候炎热,十分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六哥还信誓旦旦保证说,天竺那里十分适合发展茶叶和棉花种植,有了这两种经济作物,咱们只要占下一块肥沃的土地,就不用担心缺钱花!”
  其实李贞并不知道,天竺世界是最早种植棉花的地方,也是亚洲棉的起源地,现在大唐的棉花其实就是从天竺传过去的。而且李愔还知道,后世的印度可是棉花种植大国,产量十分的惊人,而现在大唐的纺织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越来越大,棉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只要他们能在天竺打下一块棉产区,那就是一块源源不绝的聚宝盆。
  至于茶叶,虽然现在的天竺茶叶还都是野生的,也不像大唐那样将茶叶当成一种商品,但是后世的印度茶可是十分有名,甚至取代了中国这个茶乡的地位,由此可知,在天竺发展种茶业也是个极好的发财之路。
  “七哥你误会了,我问的是天竺那边好不好打?虽然六哥说那里小国林立,实力都不是很强,但据六哥的情报所说,那里的地势比较平坦,盛行象兵、车兵和骑兵,其中后两个还好,但是想要对付象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李贞有些皱眉的道。他自然也相信自己的六哥,毕竟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李愔,不过他刚才问的可不是天竺经济方面的事,而是想问军事方面的事。
  李恽学的就是参谋科,对各个兵种都十分了解,当听到李贞的话时,也不禁皱起眉头。车兵在中原早就淘汰掉了,李恽随便都能想到数种克制车兵的办法,因此不足为虑。至于骑兵,只需要组建一只比对方更加精锐的骑兵就行了,这点他和李贞也有信心。不过象兵却比较麻烦,他也知道大象那庞大的体型,若是真的冲锋起来,恐怕只有一个办法能克制对方。
  “火炮!”李贞和李恽几乎同时开口,然后两人相视苦笑,大唐的所有火器都属于违禁品,除了军队之外,任何私人都不能拥有,哪怕是他们两个亲王也不行。不过幸好除了大唐外,他们六哥李愔那里也生产火炮,但是火炮的价钱可不低,而他们想要对付天竺庞大的象兵,恐怕需要得组建一支火炮部队,光是想想这支部队的造价,就足以让他们睡不着觉了。
第四百九十章
唐灭薛延陀之战(上)
  薛延陀是铁勒诸部中最强悍的部落,自从东突厥被大唐灭亡后,漠北一度十分空虚,而薛延陀的真珠毗伽可汗带着薛延陀部返回漠北,重新占据了以前被突厥人抢走的漠北地区,建牙于都尉犍山北、独罗河以南,正式建立薛延陀汗国。其辖区东至室韦,西到金山,南接沙碛,北界瀚海,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部皆臣服,拥兵20万,成为继东突厥之后,北方草原的又一霸主。
  本来当初东突厥还在时,李世民为了牵制颉利可汗,所以就将薛延陀部的头领夷男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可是没想到这个夷男也不是简单人物,十分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已经成为大唐北方的又一威胁。
  东突厥的覆灭与薛延陀兴起,让李世民为首的大唐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北方草原这个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想要从根本上清除掉,就必须将这里完全的纳入大唐的掌控中,否则今天灭掉一个强敌,过几年就会再出现一个,而且只要一遇到天灾,这些草原人就会南下掠夺,而大唐为此只得空耗国力,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劳永逸的完全解决掉这个麻烦。
  也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下,再加上水泥、火器新发明的应用,终于让大唐在几年前开始对草原动手,他们以自身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开始由南向北的在草原上修建水泥路和水泥堡垒,层层推进之下,抢占和压缩草原人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战略下,大部分的草原部落都选择向大唐屈服,他们进入水泥路与堡垒之间的草场中生活,并且接受大唐官员的管理,另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量从中原赶来的汉商进入这些部落中,与他们展开各种贸易,这使得这些草原人与汉人的交流日益密切,而且已经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开始向汉人靠近,甚至大唐高层已经开始考虑,准备在这些归顺的草原人中推行汉化,就像李愔在三韩州和倭州那里推行的汉化一样。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初被大唐逼近的落云等部族走投无路,后来被李愔运到海外,成为他手中一把锋利的战刀。
  不过草原人一向都是强者为尊,愿意归顺大唐的都是一些实力弱小的部落,另外像薛延陀这样的大部落,却并不甘心被大唐吞并,也正是因为如此,以薛延陀为首的铁勒诸部,以及一些不原归顺大唐的部落联合起来,推荐薛延陀可汗夷男为汗王,结成漠北联盟与大唐相对抗。
  面对势力庞大的漠北联盟,大唐却表现十分淡定,该怎么修建道路还怎么修建,统治范围一点点的向北方扩展,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漠北联盟的军力一般。
  而夷男的实力虽然强大,但是在面对战无不胜的唐军时,却还是有些心虚,因此根本不敢率先挑起争端,对于大唐对草原的蚕食,也是一忍再忍,甚至还命令手下的各个部族,绝对不能擅自招惹唐人,以免给对方开战的借口。
  不过任何退让都是有限度的,薛延陀汗国每退一步,大唐都会前进一步,同时将国境线也就向前移动一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贞观十七年的冬天,今天的冬天比往年要寒冷的多,而且漠北草原上遭到数次大风雪袭击,导致各个部落都是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漠北联盟终于忍无可忍,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大规模南侵。
  不过现在的草原各部早已经被大唐渗透,哪怕是在薛延陀内部,也都有大唐的卧底,因此在薛延陀的大军才刚刚开始集结时,大唐就已经得到消息,新丰县立刻做出反应。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薛延陀汗国组织同罗、仆骨、回纥等部族,共三十万大军,以夷男之子大度设为帅,大举入侵大唐的北方边境。而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刚刚归顺大唐的那些游牧部落,他们早就被大唐的边境驻军组织起来,借着堡垒层层抵御薛延陀的进攻。
  不过这次薛延陀是真的被逼急了,一方面是这几年来受够了大唐的气,二来每个战士身后的部落都因为风雪损失惨重,无数老人和孩子冻饿而死,他们的家人也都处于生死的边缘。
  怀着报复快感,以及生存的压力,这次薛延陀的大军显得格外疯狂,以归顺的游牧民族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很快就被他们攻破。而相比于贫穷的漠北各族,在大唐统治下的草原各族频繁与中原的商人交易,因此显得十分富足,但是在战争中,这种富足并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它激起了薛延陀大军的兽性,所到之处全都被抢掠一空,无数归顺的部落被灭族。
  面对如蝗虫般的薛延陀大军,本来一些并不真心归顺大唐的部落也都被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开始积极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其中一些受到薛延陀大军抢掠的部落更是对其恨之入骨,几乎倾尽全族之力来截杀对方。
  而直到这个时候,早就接到薛延陀大军动向,却一直迟迟没有动作的大唐终于派出了真正的大军。这次还是以李绩为主帅,率六万大军从正面出击。
  而安东都护张俭率着一万铁骑,以及三万原来高句丽士卒,现在统称为扶余人,从东面向薛延陀包抄而去。本来以前安东都护府和营州等地还有不少契丹、奚人、靺鞨等胡族,但是这几年他和李愔合作,暗中大力支持捕奴队向这些胡族下手,结果使得契丹等族几近灭族,少数幸运的也已经逃到了后世的西伯利亚地区,在那片冻土中为了生存挣扎,后世强大的契丹或女真等民族,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
  另外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四万、精骑五千驻守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率两万人出兵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三万包抄薛延陀西部。
  数面出击的大唐军队将薛延陀大军三面围住,但却并不急于反攻,而是以固守为主的政策,与薛延陀消耗时间。薛延陀这次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风雪带来的物匮乏,可是现在被唐军拖在原地,不但无法抢掠,而且每天还要消耗大量的物资,这让薛延陀大军根本消耗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薛延陀统帅大度设果断做出决定,带领三十万大军返回漠北,毕竟他们在前段时间已经抢掠了不少草原部落,虽然南方的汉人更富有,但是被李绩的大军阻隔,根本就冲不过去,因此与其在这里消耗物资,还不如见好就收。
  不过李绩却并不打算这么放过薛延陀,而是沿着对方的撤退路线一路追击,最后更是派出六千精锐骑兵,抄近道度过白道川,在青山下阻断了薛延陀的撤退路线。大度设无奈之下,只得在诺真水摆开战阵,准备与唐军一决胜负。
  面对这种情况,李绩亲率大军与大度设展开决战,最开始是由李绩下属的突厥人与对方交战,但是却首战不利,突厥人被杀的大败,后来李绩的大军赶到,正面与薛延陀展开一场血战。
  本来大度设以为三十万对六万唐军,肯定是必胜之局,但是没想到的是,唐军竟然放弃马匹,然后排着紧密整齐的队形,后方有火炮策应,打乱对方的骑兵队形,然后以手雷等火器近距离杀伤,当短兵相接时,又以长长的马槊应敌。
  在这种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法下,薛延陀的三十万大军竟然发挥不出人数的优势,一时间两军僵持不下,战场呈现一种胶着状态。而李绩能凭借着六万步兵与对方的三十万骑兵杀得难解难分,也的确不愧是一代名将。(史实记载,李绩以六万步兵杀的二十万薛延陀骑兵连连后退,当时还没有火器的加入,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迹。)而就在两方杀的能解难分之时,副帅薛万彻率领的五千精骑绕过战场,忽然从薛延陀大军的背后杀入,这支奇兵的加入,让薛延陀大军的军心不稳,而李绩也抓住时机,指挥大军全力攻击,结果使得薛延陀兵败如山倒,其中战死一万,七万人被俘,另外还有不少军队被打散,大度设逃出去后,只收拢了不到二十万军队,史称诺真水之战。
  诺真水之战是大唐与薛延陀战争中的转折点,在强大的后勤保证下,张俭和张士贵、李袭誉各率大军,从东西两方抄了大度设的后路,切断了薛延陀大军与后方的联系。
  薛延陀汗国这次是倾巢而出,绝大部分青壮都已经加入军中,所以根本无力援救,最后大度设的二十万残军退无可退,进又有强敌阻击,最后在粮草耗尽之时,终于向大唐投降。
  另外张俭在与张士贵的大军汇合后,亲率一支骑兵杀入薛延陀汗国,结果内部空虚的薛延陀被张俭搅的是天翻地覆,汗王夷男虽然气的暴跳如雷,但却没有任何办法,而当大度设投降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后,这位将薛延陀带上顶峰的汗王竟然气得吐血三升,最后一病不起,十几天后呕血而亡。
第四百九十一章
灭薛延陀之战(下)
  夷男是一位雄主,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身为铁勒人一支的薛延陀部接替东突厥人,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夷男还是一个十分清醒的君王,他知道自己部族与大唐的差别,所以他在位时,一直尽量避免与大唐的冲突。
  当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伐高句丽时,曾用一种挑衅的语气对薛延陀派来的使者说:我和我的六儿子要对高句丽用兵,若是夷男认为这是个机会的话,那我欢迎他来!可是夷男听后却十分恐惧,不但又派出使者向李世民表示自己绝无南下的意思,甚至还希望能派兵协助大唐攻打高句丽,不过却被李世民拒绝了。
  也正是夷男的这种性格,他才会对大唐蚕食东北草原的行动中,一再的忍让,可惜最后在退无可退之下,才不得不集结大军,为了生存与大唐开战,可惜三十万大军一去不回,大部分都成为了大唐的俘虏,国内更是被张俭以牙还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结果夷男无法接受这种打击,最后气病交加而亡。
  夷男死后,薛延陀大乱,两个儿子因为汗位的继承问题起了争执,而这时回纥、仆骨、同罗等依附于薛延陀的铁勒诸部,也开始对薛延陀失去信心,其中回纥部的首领吐迷度率先起兵,趁着薛延陀内乱,又暗中联络到了张俭,两人合兵一片,突然袭击土拉河上的薛延陀王庭,结果夷男的两个儿子被杀,而且所有王族成员也被吐迷度屠戮一空,薛延陀正式灭亡。
  强盛一时的薛延陀被大唐一战而灭,这个战果极大的震慑了西域各国,特别是混乱中的西突厥,更是震动不已。其中正在相互攻伐的乙毗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纷纷上书,向大唐表示了臣服之意,并且保证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再也不敢在暗中有什么小动作。
  薛延陀被灭,大唐北方草原的最大威胁终于被消灭了,本来按照原来的历史上,薛延陀被灭之后,是回纥人接管了薛延陀人的大部分势力,而回纥虽然一向与唐朝交好,但中间也发生过不少摩擦,后来更是被黠戛斯所灭,而北方草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势力更替,后来更是崛起了强大的蒙古人,给中原王朝带来无尽的灾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