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364

  若是放在以前,李愔身边还有一个武媚娘可以帮自己,但现在有了李启之后,武媚娘晚上就不得不陪着儿子,根本没时间帮他。另外更加糟糕的是,王安和陆洪也都不在身边,刘仁轨倒是从长安回来了,但现在还担任着武职,平时也是忙得要命,更不可能来帮李愔处理公文,所以这才积压了这么多,李愔估计自己今天晚上是别想睡觉了。
  一直批阅到半夜,李愔这才伸着懒腰打了个哈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奋战,他面前的公文还剩下一小半,看来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大涨,若是加把劲的话,说不定还能在天亮前完工,到时还可以小睡一会。
  “咕噜噜~”正在这时,李愔听到自己的肚子发出一阵轰鸣,然后一种饥饿的感觉涌上来,想想今天晚上自己吃的并不多,刚才又批阅的太认真了,直到现在才感觉到饿。
  一般来说,李愔晚上熬夜的时候,文儿和画儿都会轮流值夜,而到下半夜的时候,她们也都会准备一些宵夜。不过在文心怀孕后,李愔担心绿珠一人照顾不过来,而其他的侍女他又不放心,所以就把文儿和画儿都派了过去,自己这边则让高重随便挑了几个侍女服侍,可惜这几个侍女还没搞清楚李愔的习惯,而李愔又一直没有吩咐她们,所以直到李愔现在也没人敢擅自送来宵夜。
  李愔也知道这些新调来的侍女用起来不顺手,所以也没生气,而是站起来准备吩咐一声,让她们准备点宵夜来,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外面的侍女向人行礼,接着又是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
  李愔的耳朵很尖,立刻从来人的脚步声中听出对方是个女子,而在这个时候还来自己书房的,恐怕只有武媚娘了,毕竟武媚娘对自己的习惯也是了如指掌,这时候进来很可能是为自己送宵夜的。
  想到武媚娘的厨艺,李愔也不禁流出口水,虽然武媚娘的厨艺比不上冯漱玉,但却做的一手地道的关中菜,十分合自己的胃口,每次对方陪着自己一起品尝时,都让他感觉格外的温馨。
  听到外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李愔也笑呵呵的走到书房的门边,然后将门轻轻的打开,准备迎接武媚娘,不过当他看到来人时,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在那里,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来的竟然不是武媚娘。
  “你……你怎么来了?”李愔睁大眼睛,一脸惊愕地问道。
  只见门外站着的竟然是金胜曼,因为现在天气寒冷,金胜曼身上披着一件长长的狐皮斗篷,不过尽管如此,小脸还是冻的通红,口鼻间不停的呼出白色的哈气,再加上灯光昏暗,使得金胜曼的眼睛有些模糊,让人看不出她心中所想。
  金胜曼却表现得十分自然,看到李愔打开门后,向他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道:“妾身知道夫君要连夜批阅公文,想必现在也饿了,所以就亲自下厨做了几道小菜,又熬了份枣仁龙眼粥,这道粥补心脾气血,最适合熬夜的人喝!”
  金胜曼说着,也不管李愔的反应,径直从他身边穿过,然后从身边的侍女手中接过食盒,亲自将几样小菜和枣仁龙眼粥放在桌上。而李愔则有些不明所以,想不明白金胜曼这是闹的哪一出?
第四百五十六章
女王变小秘
  若是李愔没有记错的话,这还是金胜曼第一次对自己如此温柔,从两人在平壤城第一次见面开始,他们就起了冲突,后来更是因为立场不同,彼此之间相处的十分不愉快,特别是后来因为政治需要,两人不得不联姻,不过在婚后,他们也没给彼此什么好脸色。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企图?”既然对方主动上门,李愔也不好把对方再赶出去,所以只得关上门,回身坐到桌边问道,语气中却没有丝毫的善意。
  不过金胜曼似乎并没有听出李愔语气中的不善,反而接着从食盒中拿出一个小酒壶和两个杯子,然后倒了两杯酒道:“夫君要批阅公文,本来不应饮酒,不过天气实在寒冷,小酌两杯驱驱寒气,倒也没什么影响。”
  看到金胜曼还是不回答自己的问话,李愔心中也不禁有些不耐烦,刚想拍案而起与对方翻脸,却没想到金胜曼叹了口气,然后语气幽幽地道:“夫君你好狠的心,竟然想把胜曼一个人扔在登州不管,若不是文心姐姐拦着的话,恐怕夫君已经将这件事给定下来了吧?”
  李愔听后也是老脸一红,他刚才看金胜曼如此反常,就已经猜到应该是文心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虽然他不喜欢金胜曼,不过现在听到她亲口说出这件事时,还是有些尴尬。
  不过金胜曼却表现得十分平静,好像说的是别人的事一般,只见她又接着道:“夫君不喜欢我,胜曼也知道自己对夫君太过冷淡,不过我金胜曼既然已经嫁进齐王府,那就一辈子都是你的女人,另外我也不想再这么孤孤单单的下去,所以我想……”
  金胜曼说到这里,面色也微微泛起一丝潮红,犹豫了好一会这才开口道:“我想让夫君接纳胜曼,当然我说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我用自己的才能向夫君证明,我金胜曼并不是个无用的女人后,到那时夫君若觉得胜曼做得不错,再……再考虑接纳我的事!”
  金胜曼说到最后,脸色已经通红无比,她口中所说的接纳,不用解释别人也明白。而李愔更没想到金胜曼既然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虽然他不喜欢对方,但却也很好奇一件事。
  “哦,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向我证明,只不过我想不明白的是,你打算用哪方面的才能证明自己?”李愔一脸戏谑的笑容问道,金胜曼的确是个聪明的女人,但李愔并不是认为对方能在什么事上帮自己。
  看到李愔脸上的表情,金胜曼心中却有些紧张,不过表面上她还是一副镇定自若地道:“启禀夫君,胜曼没有惜君姐姐的经商才能,也没有媚娘缜密无比的思维与大局观,更没有梦雪的医术,不过胜曼也有自己的长处,别的不敢保证,但是像夫君面前的这些公文,若是有胜曼帮忙的话,恐怕在三更之前就可以处理完。”
  金胜曼说完,瞪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着李愔,虽然脸上极力想要做出一副镇静的表情,但是目光中却也不禁流露出一丝紧张。
  而李愔听到这里也是十分惊讶,开始他还真没把金胜曼放在眼里,不过在听到她的这番话才忽然想到,金胜曼好歹也是新罗的女王,而且能带领国内与百济对抗那么长时间,国家竟然也没有崩溃,由此可她的行政能力的确不错,若是有她帮忙的话,自己在政务方面的确会轻松不少。
  看到李愔露出深思之色,金胜曼的心情这才放松下来,只要李愔愿意考虑这件事,那么就算成功了一半。她早已经看出来了,李愔并不是迂腐人,他身边的女人几乎都有自己的事业,惜君和媚娘、梦雪就不用说了,连文心也需要管理王府内部的事,而唯独她自己无所事事,所以她今天才提出来想帮李愔,借此来让李愔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李愔考虑的也更深一些,政务上的事关系重大,以前武媚娘虽然也可以帮她,不过出于对历史上武媚娘的戒心,再加上她又掌握着情报系统,所以李愔让她处理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些重要的政务并没有让武媚娘插手。这并不是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出于政治平衡方面的考虑。
  而金胜曼与武媚娘不同,一来她现在无依无靠,手中根本没有可用之人。二来以对方新罗女王的身份,也不可能真正的架空自己。当然了,李愔也不能因此而大意,至少人事大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所有政令都要以自己的名义发出,这样无论金胜曼无论做什么,都只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另外李愔还考虑到,自己身边的确是十分缺人,虽然有王安和陆洪、赵复这些政务上的老手,但随着地盘的增大,需要的政治人材也就越来越多,比如拿王安来说,他是自己的王傅,但大部分时间却都不在王府,而是呆在倭国或三韩州,帮着自己处理那边的政务,现在自己已经几个月都没见到过对方了。
  正是考虑到上面这些,李愔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抬起头对金胜曼道:“你说得不错,我身边的确缺少一个可以帮我处理政务的人,而你虽然是个女人,但我一向认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再加上你又有处理政务的经验,所以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
  听到李愔终于答应,金胜曼是喜形于色,当下再也顾不得掩饰,十分兴奋地道:“多谢夫君,胜曼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不过李愔的话还没说完,只见他眼睛一转,忽然想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当下再次开口道:“不过这个机会可并不容易得到,而且你的身份也比较特殊,所以我就暂时给一个秘书的身份,暂时负责端茶倒水、铺床叠被等一些琐事,至于其他的事务,则需要看你的表现了。”
  李愔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十分龌龊,让新罗女王给自己做小秘,这种感觉着实不错。而金胜曼听到秘书这个称谓时,却是有些疑惑,她知道大唐有个秘书省,负责管理典籍图书之事,难道李愔也只是想让自己管理各种资料吗?
  给金胜曼做了定位后,李愔的尽情大好,正好这时肚子也饿的厉害,所以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开始品尝金胜曼送来的饭菜,还真别说,金胜曼的厨艺还是不错的,至少李愔吃起来感觉十分香甜,看来自己这个小秘没白找。
  金胜曼这个秘书还是十分敬业,当天晚上就正式上岗了,有了她的帮助,李愔处理公文的速度的确快了不少,才刚过四更天时,所有公文就已经处理完毕。若是把金胜曼换成武媚娘的话,那么李愔肯定会让对方留下来,可惜现在却是金胜曼,李愔并没有打算对她怎么样,所以就到文心那里休息了。
  而从第二天开始,文心和惜君她们就惊讶的发现,以往从来不在一起的李愔和金胜曼却忽然像是变成另外两个人似的,无论李愔走到哪里,金胜曼都会跟到哪里,而且为李愔端茶倒水,照顾的十分周到。
  看到两人的变化,文心等几人全都十分好奇,纷纷找机会向李愔询问是怎么回事?李愔也没有隐瞒,将金胜曼毛遂自荐,然后自己任命她为自己秘书的事讲了一遍,结果除了武媚娘对此不太高兴外,惜君、梦雪倒没觉得什么,而文心更是为金胜曼感到高兴。
  李愔尽快将登州的事安排完毕后,立刻带着文心她们登上齐王号,开始南下台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帆这次也要随他们一起去台湾,那里的蒸汽船厂需要加大产量,所以她需要去那里坐镇。不过一帆的父亲赵复现在暂时还得呆在登州,毕竟这边的事情太多,李愔又准备搬到台湾,做为别驾的赵复自然要留下来坐镇,不过他也不用再等太长时间了,最多再过几个月,李愔就会将赵复调到台湾去。
  当齐王号到达台湾的时候,大唐已经进入到初冬季节,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大唐的安东都护府和李愔的三韩州那边都已经开始下雪,甚至连台湾的基隆也下了场不大的小雪。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愔他们没有住在基隆,而是真正乘船到了台南市,这里的气温最低也才十几度,穿件长袍就不会感觉到冷,算是一个极佳的避寒之地。
  台南市有一座属于李愔的齐王别院,虽然名字是别院,其实面积并不比基隆的那座齐王府小,而且建筑也十分华美,毕竟李愔也不缺钱,建所宅子自然要多花点工夫。
  安排文心她们住进齐王别院后,李愔将立刻又乘船来到基隆,他有些事情要处理一下,毕竟那里才是台湾的政治中心,岛上的各个政府机构都建在那里,所以李愔想要处理政务的话,就必须赶到基隆。
  不过已经有人建议李愔,将台湾的治所迁到台南去,毕竟那里面临南洋,以后的发展潜力比基隆还要大,不过李愔却觉得台南的温度太高了,冬天住在那里还行,但常年住就太不习惯了。
第四百五十七章
发展迅猛的台湾
  李愔来到基隆后,立刻将各级机构的官员,以及台湾所有县的县令全都召集过来开会,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李愔想要具体了解一下台湾各地的情况,然后再做出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争取将台湾的建设进度加快,只有台湾本地的实力强了,到时才有更多的力量向外发展。
  李愔现在还兼任着台湾刺史,不过他这个刺史却只挂名不管事,真正管理台湾的却是被他任命为别驾的崔巍。对方是崔玉和崔梦雪的堂叔,也算是李愔的亲戚,再加上他这个人才能卓著,将台湾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对李愔的命令也都会不折不扣的执行,所以颇受李愔的信任。
  另外除了崔巍外,还有担任警察总长的朱猛,都察院长的陈宫,他们两人本来都是杨暕最信任的人,后来被举荐到李愔手下,结果被他委以重任,一个管理治安,一个负责都察官员的操行,而且这两个部门都是李愔新设立的,位置十分重要。
  李愔将崔巍、陈宫和朱猛召集过来,另外还有一些主管商业、税收、渔政、农业等各级官员,以及各县的主管官员,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而在会议的一开始,李愔就要求这些官员将各自部门这一年来的工作,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自己汇报一遍。
  台湾现在分为台北、台南、台中、台东、澎湖五个县,这比后世的台湾省上的县要少了许多,另外这五县的名字虽然与后世的台湾县区名字相同,但其实面积要比后世大的多,甚至除了澎湖外,其他四个县的位置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比如以台东县为例,它的位置与后世的位置并没有丝毫的重合,而是包括了后台的花莲县的全部,南投县的大部,以及高雄县的一部分。至于后世的台东县,则全都被划到了台南县境内。
  现在台湾境内的汉人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奴隶数量更是超过两百五十万。不过在汉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流动人口,或从商或做工,经常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很多人都是在大唐好边上了户籍,然后在台湾这边也取得了户籍,两边都有房产。
  现在的台湾主要还是以农业、渔业、以及食品加工和港口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其中农业主要是以大种植园为种,以台南县最为集中,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和农场,主要以种植甘蔗和水稻为主,另外也有种植茶叶、臭蒿等经济作物。据崔巍的统计,现在台湾从事种植园的汉人已经超过了十万,而种植园中的奴隶人数更是超过一百五十万,算是台湾从业人口最多的一个行业。
  至于渔业,台湾这边完全都是商业捕捞,大都是一些渔业大户组成自己的捕捞队,然后用拖网进行大规模捕捞,获得的鱼类则直接卖到各数加工厂里,也有极少一部分流入到台湾各个城市的渔市里,供当地人购买食用。
  种植园经济和商业捕捞,为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所以台湾岛上现在开满了各类食品加工厂,比如有蔗糖厂,酿酒厂、鱼干厂、罐头厂等等,这些食品加工厂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已经成为台湾的一大经济支柱之一。
  至于最后的港口贸易,则是台湾利用自己海岛的天然优势,大力开发基隆、台南的港口贸易,每天都有无数货物在这里装卸,有些港口的年吞吐量都在数十万吨以上,虽然这个数字与后世那些港口无法相比,但是在大唐这个年代,却已经十分惊人了。所以港口贸易也是台湾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除了上面四个经济支柱外,台湾的纺织业也发展十分迅速,毕竟现在棉布已经越来越被海外的商人接受,棉布的出口量大增,而台湾这里临近南洋,每天都有不少棉布通过这里中转,同时这也刺激到台湾本地的纺织产业,所以才会显露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因为纺织业是个密集性产业,需要用到大量的工人,而受到台湾人口的限制,所以纺织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现在各个纺织业主们正在求助于科学院,希望他们能改进现在的织机,研制出一种减少纺织厂的人力投入,增加工作效率的新机器。
  而在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同时,造船厂、钢铁厂、水泥厂等重工业也已经起步,特别是造船厂及相关工业,借着各大港口的优势,也是发展极快,只不过造船是个系统工程,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不过相信用不了几年,台湾的造船业就会迎来一个高峰。
  李愔从各级官员的口中了解完上面的情况后,对台湾的农业、商业及工业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从总的来说,各方面都发展的不错,特别是最基础的农业,发展速度尤其的快,比如台湾的粮食已经有百分之九十可以自给自足,剩下的也可以从林邑进口,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从大唐进口的境地。估计这也是因为崔巍这些官员大都是儒家子弟,受以农立国的思想影响,所以对农业这块尤其重视。
  “崔巍,台湾的发展我已经大概了解了,现在你给我讲一下台湾现在所面临的困难,然后结合大家的智慧,看能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李愔将台湾的现状消化后,这才开口说道。
  一听李愔问到台湾面临的困难,崔巍和陈宫等人都是相视苦笑,然后还是由崔巍开口道:“启禀殿下,台湾面临的困难确有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有解决的办法,不过现在咱们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难,若是这个困难不解决的话,那台湾的发展恐怕会停滞不前,甚至还可能被大唐沿岸的各大城市远远的甩到后面。”
  李愔听到崔巍的话,再看看众人的反应,心中也已经猜了一二,不过他却是微笑道:“是不是因为人口的问题?”
  “殿下英明!”崔巍则是苦笑着道,“咱们台湾的面积比登州要大一半还多,但是登州的人口早就超过了百万,可是咱们台湾的人口却还不到登州的一半,另外殿下还要建立各种类型的工厂,以达到台湾可以在各方面自给自足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口,可是大唐虽然不禁止咱们引进人口,但受各方面所限,咱们的人口增长还是过于缓慢,根本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崔巍口中所说的人口是指汉人口,至于奴隶则不计算在内,毕竟那些奴隶大部分都集中在各大种植园,也有一些集中在工厂里,不过在大部分人眼中,这些奴隶并不算是人,而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罢了。
  李愔听后也是点了点头,其实现在台湾的人口增长速度并不慢,这主要利益于台湾各方面实行的人口引进措施,比如以农业为例,只要大陆上的百姓愿意来台湾,立刻就能分到百亩土地,而且若是他愿意花上点钱的话,就可以买到更多的土地,地价便宜的简直就像是白送,而且这些土地上若是发现什么矿藏,则都属于私人所有,政府只会在开发时收取一些税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从一开始就没有农业税,也就是说,个人土地上的产出都属于个人所有,不过若是你卖掉土地上的出产时,却要缴纳一笔税收,其实这个也就是变相的农税,毕竟台湾的农业都是大种植园经济,产出都是要卖出去的,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要交税。
  而除了农业之外,在工业和商业方面也都有相类似的优惠规定,特别是李愔还废除了工商业上的各种苛捐杂税,同时将收税的权利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专门收税的税务院进行统一收税,比如出厂的商品会在出厂时统一缴纳一笔税收,然后凭借着税务院开出的税单,走遍全岛都不需要再缴纳什么税收。
  也正是通过上面对农工商行业的各种优惠条件,以及在律法、治安、环境等各方面的改进,使得来台湾定居的人是越来越多,只是台湾发展的实在太快了,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所以人口的增长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想到上面这些,李愔对崔巍和各级官员笑道:“现在咱们大唐统计的全国总户数为三百多万户,大约有一千多万人,不过因为各地官府都有不少逃户、漏户没能统计上,所以据我的估计,咱们大唐的总人口应该在两千多万,而现在咱们用了三年时间,竟然已经有了五十万人的人口,这若是放在大唐,已经算是一个上州之地了,所以大家不要觉得现在的人口少,本王对现在的人口增长,以及各位的努力都十分满意!”
  李愔给大家算了笔帐,顺带还夸了在座的众人几句,这让崔巍他们都是十分兴奋,一个个抚着胡须,满脸都是自得的微笑。
  而这时只见李愔接着又道:“至于人口的问题,大家也都很着急,本王也是一样,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已经想到一个从大唐引进人口的好办法!”
第四百五十八章
建州逃民
  长江以南的冬季温度并不是很低,最多也就在零度左右徘徊,不过南方地区水汽比较重,所以这里的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干冷,但却是一种潮乎乎的寒冷,让人感觉更加的难受。
  这里是福州西北方向的建州,这个建州并不是后世东北那地方的建州,而是在后世的福建省境内,其中福建两个字拆开来,福是指的福州,而建则是指的建州。不过在大唐时期,福州却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纺织、港口贸易等,都是在全国排的上号的。
  与福州相比,建州却还不怎么出名,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只有一个茶叶了,后世大名鼎鼎的龙凤团茶,就是产自这里,可惜建州的茶是在中唐时期开始闻名全国,到宋代成为贡茶,达到一个顶峰,而在贞观年间,建州却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少人注意的地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