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364

  杜尔说到这里扫视了一下其他头人,语气放缓又道:“各位头人,对于这次殿下为何要救我们,我杜尔的确知道一些内幕,不过王先生不说,我也不会事先透露出来,只不过我杜尔在这里保证,各位去了王爷那里,绝对不会成为那种失去自由的奴隶,反而还会拥有自己的草场,自由放牧着牛羊,所以何去何从,各位可以回去好好想一想。”
  杜尔把话说完之后,向头人索切尔使了个眼色,然后两人飞身上马,带着族人头也不回向落云部冲去。杜尔两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部落联盟所面临的困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已经被逼到绝境之中,除了跟随王安还有一线生机外,再也没有其他路可走,所以他们根本不担心那些部落不就范,接下来他们只要坐在部落里等着这些人上门就行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
再见李佑
  三天后,落云部正中的一座大帐内,王安一脸淡定的品味着香醇的马奶酒。而在他的面前,则坐着上次头人大会中,四个万人部落之一的突吉头人。只不过相比那天突吉对大唐的敌视,现在的突吉却一脸的诚惶诚恐,再也没有当初的桀骜不驯。
  “突吉,条件就是这样,殿下为你们提供生存的土地,而你们则必须提供战士,为殿下四处征战,虽然这些战士没有自由之身,但是每月都能领到不菲的军饷,这些军饷足够满足他们一家人的需求,而且若是不幸战死的话,还可以得到各种赔偿,如此优厚的条件若是你们还不答应的话,那老夫只能请你出去了。”看到这个最顽固的突吉还是不肯乖乖答应,王安无奈之下只得以退为进,逼对方最后表态。
  听到王安的话,突吉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无比,距离上次头人大会才刚刚过去三天,但是联盟里的部落已经全都来落云部同意归降,到现在只剩下他们孟孙部落了,而且王安来草原的消息已经传了出去,孟孙部落也有不少人听说过,现在只剩下他们孟孙部落没有同意归降,这早已经让部落内部人心浮动,甚至还有人叫嚣着更换头人。
  迫于族内的压力,突吉才不得不来见一见王安,本来他还打着谈条件的主意,可是没想到王安的态度十分强硬,根本不退让半步,而且还步步进逼,让突吉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面对这种压力,突吉连逃都不敢逃,因为他知道,若是今天再不给族人一个交待的话,那他这个头人也做到头了,很可能今晚族中就会发生动乱,将自己这个头人废除。
  想到拒绝归降的严重后果,突吉最后也不得不一咬牙,抬头看了风轻云淡的王安一眼,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而随着突吉的归降,之前二三十个的部落联盟终于全部掌握在王安手中,而李愔承诺落云部对这些部落拥有领导权,所以落云部的人也十分积极的配合王安行动,这使得一切进行的都十分顺利。
  将这些草原部落收服之后,王安并没有立刻带着他们离开,而是先对这些部落的人口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最后发现这些部落的人口,加上奴隶一共有十七万六千多人,虽然事先早就料到这些部落的人口加在一起肯定不少,但当真正得出这个数字时,还是让王安惊喜了一把,至于落云部的人更是欣喜异常,这个数字早已经远远的超出十万,也就是说,齐王殿下对他们的许诺已经生效了。
  得出人口数量后,王安将这些人划分成数量相当的批次,每批的人数都不太多,一般都是在五千到一万人之间,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弱,另外各个部落的整体结构也没有打乱,毕竟周围都是同一部落的人,有助于维持秩序,王安要的只是将这些人安全地送到泗沘,至于以后的管理,那就是落云部的事了。
  就在王安组织的第一批草原部落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开始乘船向海外进发时,泗沘城的李愔却满脸阴沉的招待一位远方而来的客人。
  泗沘城王宫正殿,李愔满脸阴沉的坐在殿上,身边有文心相陪,面前的长案上摆放着精美的菜肴,可是李愔却没有心情品尝。而大殿上除了李愔夫妻二人,殿中还有两人,这两人一男一女,而且同桌而坐,看样子也是夫妻。
  其中那个男子看上去和李愔年纪相差不大,长相倒十分英俊,只是满脸都是厉气,一看就知道是个骄横跋扈之人,哪怕是在面对李愔这个亲王时,脸上的骄横之气也没有丝毫的收敛,这个人正是被李世民流放到海外的李佑,旁边的女子就是他的正妻,以前的蜀王妃韦氏,也是出身名门,父亲是大唐的重臣韦挺,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只是韦挺却一直和李泰走的很近,对于自己的女婿李佑却并不怎么上心。
  李佑虽然被流放,但毕竟也是李愔的兄长,无论李愔再怎么讨厌他,但是表面上的礼节却也要做全套,比如李佑到了泗沘,李愔就得设宴为其接风,只不过两人相见之后,无论是李愔还是李佑都感觉十分的别扭,甚至到现在两人都没说几句话。
  韦氏出身名门,夫君李佑被贬之后,自己的王妃之位也被夺去,因此脸上难免有些悲戚之色,不过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以后的生活都要看眼前这位六弟的安排了,所以韦氏收起悲伤,对李愔露出一个笑容道:“一别经年,六弟倒是越发英武了,看上去倒是和三哥的气质越来越像了。”
  听到韦氏说话,李愔的脸色终于好看了些,毕竟他和李佑虽然不对付,但人家韦氏却也是自己的嫂子,以前在长安参加宫里的宴会,李愔也与其见过几面,所以倒不显得生分。
  “多谢王嫂夸奖,王嫂这一路辛苦了,我已经让人在泗沘城准备了一座府邸,你们就暂时先住在那里,等以后有了更好的去处,小弟再做安排!”李愔神色温和的对韦氏说道,只不过他话里话外,都好像把李佑当成一团空气一般。
  李佑虽然被削去了王爵,但是脾气却没有丝毫收敛,听到李愔如此忽略自己,猛地一拍桌子就想和李愔翻脸,不过却被身边的韦氏死死拉住,最后终于是没能翻起来。
  李愔冷眼看着李佑,心中对其却是十分不屑,没想到对方吃了一个这么大的教训,脾气却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连家中的妻儿也受到连累,若不是因为自己的穿越影响了历史,恐怕这小子早就被李世民给赐死了,至于妻子儿女,更是被贬为庶人,再也不复天皇贵胄的称号。
  韦氏拉住夫君李佑后,这才对李愔苦笑一声道:“齐王殿下万不可再以王嫂相称,我和夫君早就已经成为庶人,哪里还能以王相称?”
  总算是李佑还有点良心,听到结发妻子的话,知道让韦氏跟着自己受委屈了,脸上也闪过一丝惭愧之色,而李愔还没来得及开口,倒是旁边的文心忽然说道:“王嫂不必推辞,虽然五哥的王爵没有了,但毕竟还是父皇的亲生儿子,父子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仇怨?等哪天父皇高兴了,说不定就会再次恢复五哥的王位,再加上我和夫君也叫习惯了,所以王嫂倒也不必对一个称呼计较!”
  文心说的是有理有据,韦氏倒也找不出反驳的借口,而无奈只得接受王妃这个称呼,而接下来李愔和李佑虽然还是不怎么说话,但是韦氏和文心却是极为谈的来,你一言我一语极为热闹,总算是给这次接风宴增添了几分生气。
  其实李愔也知道,自己这位王嫂可不是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她知道丈夫李佑和自己关系不好,而现在两人的命运又捏在李愔手中,所以自然要刻意讨好,只不过李愔却不是那么好说服的,因此她便转移目标,先与文心打好关系,毕竟谁都知道,文心与李愔的感情极好,只要能让文心在李愔面前说上几句话,那么他们夫妇以后的生活也会好过些。
  李愔对韦氏的心思了解的十分清楚,不过在他看来,韦氏难免有些小看了自己,虽然他和李佑的关系不好,但是对方毕竟是他的兄长,不过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李佑是被李世民特意发配给他的,虽然什么话都没交待,不过李愔却知道,这是李世民让自己好好照顾李佑,毕竟都是兄弟,李世民绝对不希望自己身上的悲剧在儿子的身上重演。
  通过韦氏和文心之间的交谈,李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李佑还有几个孩子,这次也一块发配到泗沘,只不过却没有被韦氏带来,至于原因韦氏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李愔也能猜到,估计是韦氏过分小心,担心几个孩子的吵闹惹怒自己,索性就不把孩子带来了。
  对于这几个侄子侄女,李愔倒是关心的问了几句,韦氏的运气不错,几年前就生下一个男孩,而且还是长子,名字叫李道,今天已经四岁了。结果这倒是让文心羡慕不已,数次要求韦氏带李道来王宫中玩,她也好见一见。
  正是因为有韦氏从中调和,才终于使得这次宴会能够比较圆满的结束,不过在送走李佑夫妇后,陆洪却忽然找到李愔,刚一见面就开口问道:“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蜀王殿下?”
  李愔听后却是白了陆洪一眼,语气讪讪地道:“还能怎么处置?不就是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暂时将他们养起来,然后等哪一天父皇的气消了,再让他下一道圣旨把人招走就是了。”
  李愔对自己那位皇帝老爹的脾气可谓是十分了解,分析的也极有道理,无论李佑犯下的罪再大,可毕竟也是李世民的儿子,所以对方肯定不会想杀他,最多就是让他在自己这里避避风头,然后再召回去就行了。
  不过陆洪听后却是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对李愔说道:“殿下,若是您只是想白养着蜀王,那可就太暴敛天物了!”
第三百六十四章
崔二回家
  崔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小心翼翼的顺着木板走下船,他身后的大船是航行于登州、泗沘和金城之间的客船,这里是离金城不远的一处港口小城,与他一起下船的大都是从登州或泗沘来金城的客商,这些客商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也有少量来自海上的胡商,不过唯独没有三韩的本地商人。
  崔二提着行李小心地避让着,以免碰到身边的客商,从而惹上麻烦。毕竟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不是他可以惹的起的,特别是经过在外做了近一年的工后,使得他对这些外地来的客商们更加的敬畏。
  下了船后,崔二找了一辆往金城运货的大马车,给了车老大几文铜钱,终于让对方同意捎带自己到金城,说起来这个港口小城离金城并不算远,若是走路的话,大概也就是一天多的路程,若是放在以前的话,崔二可能会走回去,不过现在他却也不缺那几个钱,所以就乘了一趟顺风车。
  车老大也是金城人,年纪也不小了,头发胡子全都白了,问过之后崔二才知道,这位姓郑的车老大都已经六十多了,以前是给金城的一位贵人做车夫,一手赶车的手艺十分精湛,不过后来那位贵人去了泗沘,郑老头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家太远,所以就向主人家辞了工,靠着以前的积蓄买了辆马车,一直靠帮着别人运货。
  “郑叔,您这车上拉的是什么货啊,我听着里面叮当乱响的,不会是罐头厂里的罐头吧?”崔二有些好奇地问道,说完还不由自主的舔了一下嘴唇,之前在外面给主家做工时,偶尔也能吃到这些罐头,那种美味的味道让他至今难忘。
  郑叔听后却是奇道:“听小兄弟你的口音,应该是金城人,可是却好像对金城不怎么熟悉啊?否则怎么会不知道,从金城出来的货车上拉的才是罐头,而回金城的货车上一般拉的都是空罐头瓶?”
  崔二听说是罐头瓶才明白,怪不得听起来和罐头差不多,接着又立刻对郑叔笑着说道:“不瞒郑叔,小子去年就被主家招去到外面做工,今天才刚刚回来,所以对金城里的事并不怎么了解。”
  听到崔二是刚从外面回来,郑叔心道怪不得,去年国中饥荒,多亏了汉人让他们以工换粮,这才让不少人家活了下来,想必这崔二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郑叔当初给贵人家做车夫,所以家中并不缺粮,对这件事了解的不多,所以他并不知道,当初招工最少都要签三年的合约,甚至还有签的是十年,干不满的话,是没办法回来的,而崔二却只干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回来了,这实在有些奇怪?
  通过和郑叔的交谈,让崔二对金城这一年来的变化了一许多了解,比如据郑叔所说,因为金城附近的人口比较稠密,所以不少汉商都在这附近建立了工厂,而且大多是一些纺织厂和食品加工厂,这些厂里的活不重,一般只招收女人,而刚好金城附近的男人战死的战死,外出做工的做工,剩下的都是一些女人,再加上生活艰难,所以这些女人就进了工厂做工,挣的虽然不多,但却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郑叔他就是靠给工厂里运输各种原料和产品过活,一般来说,从金城出来的时候,他的马车上装的都是各个工厂里的产品,回来的时候拉的却都是各种原料,比如像今天的罐头瓶。
  金城本来就离海边不远,再加上脚下的路也已经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这让郑叔可以放开马匹快跑,所以不到半天的时间,他们就回到了金城。
  辞别了郑叔后,崔二立刻毫不停留的向家里赶,毕竟离开家都快一年了,若说他不想家的话,那绝对是骗人的,特别是想到家中还不到三岁的孩子,更让他是心急如焚。
  崔二家离城门并不远,从金城的正门进到城中后,再向前走上两百米就到了,可以说地理位置极好,另外他家中还有间临街的铺子,以前他大哥还在的时候,兄弟两人就靠着这间铺子开了个小酒馆,以此来养家糊口,可惜后来大哥被抓去当兵,去年又遇到饥荒,他不得已跟着汉人出去做工,以此来换取粮食给家里的妻儿老母。
  现在已经是晚饭时分,城中的各家百姓都在准备晚饭,街道上的行人也少了许多,当崔二赶到离家不远时,就遇到不少以前的街坊邻里,只不过这些街坊们看到崔二回来了,脸上都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毕竟他们家中也有人在外做工,所以他们十分清楚地知道,外出的男人没个三五年是回不来的。
  看到街坊们惊讶的表情,崔二却显得有些得意,挥手和街坊们打着招呼。而这时街坊们也都醒悟过来,纷纷回上来向崔二打听他是怎么回来的?有几个家中男人是和崔二一起出去的,于是围着他打听家里男人的情况,一时间这些人七嘴八舌的围在一起,吵的崔二脑袋都大了,再加上他急着回家,所以也不想细说,只不过被街坊们围住,一时间脱不得身。
  最后终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开口笑道:“崔二好不容易回家,想必是急着去见媳妇,大家这么围着也不是办法,我看还是等崔二回家之后,大家再去问也不迟!”
  街坊们也都是讲事理的人,听到老者的话后,都是讪笑一声,然后让出路来,而崔二则向众人做了个罗圈揖道:“各位街坊们不必着急,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去我家里,至于和我一起出去的几个大哥,他们也都很快,而且还都托我带了信回来,一会各位可以去我家里取!”
  崔二的话一说完,立刻让急于知道家中男人情况的街坊们定下心来,不过还没等他们向崔二道谢,却只见崔二转身就向家里赶去。
  离着家还有老远,崔二就年到家里冒出一股炊烟,这让他心中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出门在外的这一年里,他最担心的就是家里的情况,毕竟家中除了老母外,只有妻子和嫂子两个女人,另外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万一有什么事的话,连个顶事的男人都没有。
  崔二家的铺面还是关着门,毕竟他们兄弟不在,家中的饭馆没人打理,自然不会开门迎业,不过饭馆旁边的一处大门却虚掩着,这个大门直通后院,那里是他们一家住的地方,前面则是饭馆。
  崔二走到家门口看了看,摸了摸油漆已经掉光了的榆木门,上面裂开的口子还是和自己当初离开时一样,这让崔二忽然间激动起来,重新将身上的大包小包整理了一下,然后兴冲冲的推开大门走进去。
  穿过一个狭窄的过道,很快就来到居住的后院,这个院子的面积不大,正中是一间堂屋,那里是崔二的老娘和大哥大嫂住地的方,左侧是一间厢房,以前住着崔二夫妇,厢房正对着的是一个小棚子,棚子里搭着灶台,里面一个妇人正在做饭。
  正在做饭的妇人听到有崔二的脚步声,立刻扭过头来,结果刚好看到一张熟悉之极的脸庞,这让妇人一时间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才呜咽着开口道:“崔……崔二,你……你怎么回来了?”
  这个妇人正是崔二媳妇,事先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所以在见以崔二时,才会显得如此惊讶,甚至连说话时都有些打颤。
  而崔二也是十分兴奋,拖着大包小包闯进棚子里,兴奋地对老婆问道:“咱娘呢,孩子们怎么样,怎么没见到大嫂?”
  “咱娘和孩子都挺好的,现在都在屋里,大嫂去城外的纺织厂做工了,估计也快回来了!”崔二媳妇边说边帮忙把崔二身上的东西卸下来,然后又仔细看了看自己的男人,等到发现崔二并没有缺胳膊少腿时,这才放下心来,同时想到男人回来,脸上也是兴奋的通红。
  这时屋子里的崔母也和孩子也听到外面的动静,结果三个孩子拥着崔母一起挤出来,刚好看到崔二站在好里,这下让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拄着拐棍上前打量着儿子,激动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而崔二的儿子一看到他,立刻高叫着‘爹’就扑了上来。
  一家人团聚,自然有着说不完的话,其中最让崔母和崔二媳妇好奇的是,当初崔二明明和主家签的是三年的工期,可是现在却才不到一年就回来了,这显然让人想不通,甚至崔母还有些担心地问儿子,他是不是偷偷跑回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崔二却没急着回答,只是说等嫂子回来再说也不迟,然后从包袱里拿出给老娘买的布料,媳妇和嫂子也都有一份,另外三个孩子的零食也占了一个包袱,这让三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等分完礼物后,崔二又让媳妇到街上割了点肉,炒了几样荤菜,另外崔二媳妇还特意打了点酒。等到崔二的嫂子回来后,也是吃了一惊,说了几句家常后,一家坐到一起吃团圆饭,不过对于崔二忽然回来这件事,崔母和两个媳妇都十分好奇,所以没吃了几口,就再次对崔二询问起原因来。
第三百六十五章
店中的讨论
  听到家人再次问到自己为何提前回来的事,崔二却忽然站起来,给大嫂倒了杯酒道:“嫂子,本来按照当初的约定,我是要干满三年才可以回来的,不过前段时间大哥在军中立了功,所以他就拿军功将我换了回来,虽然兄弟之间不言谢,不过我却要敬大哥一杯,这次就由大嫂你代喝吧!”
  听到原来是崔大用军功将崔二换回来,崔母等人这才松了口气,而崔大媳妇也是十分自豪,端起酒杯代丈夫喝了这杯酒,然后立刻说道:“二弟能回来就好,你大哥在军中身不由己,自然是希望你能回家照顾,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谢不谢的,只是不知道你大哥在军中怎么样了?”
  崔大媳妇说到最后一句时,脸上也露出了担忧之色,毕竟崔大与崔二不同,当初崔二只是外出做工,一般没什么危险,不过崔大却是要上阵拼命的,上次齐王殿下攻打百济时,崔大就被调上了战场,一直也没有他的消息,现在总算知道他还活着,而且还立了功,不过这军功可不是那么好立的,也不知道他受伤了没有?
  看到大嫂担忧的神色,崔二却是笑道:“大嫂你不必担心,这次我从登州坐船回来,途中经过泗沘,在那里见到了大哥,原来上次他们占领百济后,又被调到百济各地镇压叛乱,大哥就是在那时立了功,倒没受什么伤,不过后来又被调到泗沘,现在正在接受训练,听说暂时不会再上战场了,而且大哥现在已经是队长了,手下管着一百人,可威风了!”
  “真的!”崔大媳妇听到丈夫不但立功,而且还升官了,立刻是惊喜莫名,同时暗道自己总算没有嫁错人,虽然现在吃了些苦,但若是崔大真的能混出个官身,那自己也能做上官太太了。
  崔母听到儿子做了军官,也是连连向佛祖祷告,多谢佛祖的保佑之恩。三个孩子虽然还不明白做官的意义,但这却不妨碍他们也跟着大人高兴。
  一家人为崔大成为军官的事高兴了好一阵子后,崔母又问起崔二这一年来的经历,而崔二说起自己外出的经历,却也是十分兴奋,连说自己的运气好,虽然苦了点,但却是大开眼界,若不是家中还有母亲和孩子,他还真不想回来。只不过他最后一句实话却惹来老母的妻子的不满。
  原来崔二在被招工之后,立刻从他来的那个港口乘船出海,然后一路南下,先是去了登州,在那边做了一个月的苦力后,又乘船南下走了好长时间,然后到了一座名叫台湾的海岛,不过说是海岛,但是这座岛的面积极大,听人说与他们当年的新罗国相比,也小不了多少。
  崔二被送到台湾后,又在一座名叫基隆的港口城市里做工,这次主要是帮着建城,一开始活比较累,不过因为崔二当初开店时,就能听懂汉语,在登州时就已经会说一些,所以颇受工头的赏识,让他帮着管理其他新罗工人,后来因为工头嫌工地上的饭菜难吃,而刚好崔二开过饭馆,做饭是他的强项,所以就又被派去管理伙食,等到他接到通知回来时,工头对他还十分不舍,甚至提出给他加工钱,想让他自愿留下来,可惜崔二是个顾家的人,所以还是拒绝工头的好意,乘船又回来了。
  当然了,崔二讲的肯定与上面的经历的有些差异,比如刚到登州时干活累得半死,却还要在工头的催促下去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再比如到达台湾时,因为水土不服生了场大病,差点死在那里。这些事情崔二都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细说,毕竟事情都过去了,说出来也是让老娘和妻子伤心,还不如不说。
  对吃过的苦可以略过,不过崔二对这一路上的各种见闻是大讲特讲,比如在登州见到的捕鲸船,一头数丈长的巨鲸都逃不过这种船的捕杀,另外还有登州的火车,不用牛马,只吃一种黑色的石头就可以在路上跑。
  上面都是些大方面,另外崔二还讲了许多在大唐见到的趣闻,比如那里的人天天吃白面大米,甚至吃不完拿去喂狗,另外他们难得吃到的罐头也是人家饭桌上的常客,大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衣着光鲜,而且还有人骑着两个轮子的车四处跑等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