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364

  “六郎,你快把得到的情报和我们大唐详细讲一下,现在两国的局势发展到哪一步了?”正在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李永也出言问道,看他一脸坚毅的样子,显然也断定大唐与吐蕃之间必定要有一场大战,而他们这些想上战场的人,自然要先做好准备。
  “这件事发生了两个月前,那时我还没回到长安,上次松州之战后,我们大唐在吐蕃高原上占了一片不小的地盘,而为了适应吐蕃高原的地势,所以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坚城,这就是吞蕃城!”李愔说到这里,脸上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而周围的人听到吞蕃城这个名字,也全都是哈哈大笑,就算是沉稳如秦怀玉也不例外。
  上次松州之战,李世民让人在占据的吐蕃高原建了一个据点,并起名为吞蕃城,这个名字显然是在恶心吐蕃人,而且从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大唐的野心,毕竟当时李世民对吐蕃十分生气,要不是对方占着地利之势的话,他早就发兵灭了这个成长中的强敌了。
  吞蕃城建立后,因为松赞干布认错的态度极好,让李世民比较满意,所以就恢复了大唐与吐蕃的通商,而吞蕃城做为大唐与吐蕃边界最重要的一座雄关,所以变得越来越兴盛,甚至大唐除了在城中驻扎的两万军队外,还派了不少官员进去,以方便管理城中的来往的商人。
  而就在两个月前,吞蕃城接连收到大唐商人提供的情报,据他们亲眼所见,吐蕃人竟然也开始建立起水泥厂,虽然产量不高,而且质量也不好,但毕竟也是水泥。
  接到这个情报后,吞蕃城自然十分重视,毕竟水泥厂虽然在大唐遍地都是,但却是朝廷点名列入战略物资的商品之一,平时连向外贩卖都受到严格的管制,更别说让吐蕃建立水泥厂了,至于吐蕃烧制水泥的技术来源,根本就不用查,大唐国内的水泥厂那么多,水泥的烧制技术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可是大唐国力强盛无比,早就传令各国,谁敢擅自烧制水泥,必灭之!
  在接到吐蕃烧制水泥的消息后,吞蕃城立刻派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很快得到确切的消息,烧制水泥的行为并不是在吐蕃全国都有,而是离吞蕃城比较近的两个部落才有,这两个部落一个叫铜羊,一个叫毗连,都是吐蕃比较大的部落,加在一起不下十万人,能战之士也有上万,可以说是吐蕃东方边境的两个土皇帝。
  在这里要交待一下吐蕃国内的组成,吐蕃与大唐那种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不同,吐蕃内部其实是由一个干部落组成的,其中部落的头人和一些贵族组成了吐蕃的奴隶主阶层,其他大部分属民都是奴隶,除了奴隶主和奴隶外,还有少量的平民。
  吐蕃内部的部落平时虽然听命于国主松赞干布,不过若是与他们部落的利益相冲突时,也会激起这些部落的反抗,而且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并不平静,时常有战事发生,这倒是和西突厥那样的草原国家差不多,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但每个部落却都有极大的自由,甚至若是某个部落强盛起来后,还可能将掌控国主之位的部落打下去。
  经常吞蕃城的调查,最终确定在吐蕃国内,只有铜羊和毗连这两个部落违抗大唐的命令,在部落中建立水泥厂,并且将烧制出的水泥向外销售,以此来牟利。
  事情一确定,吞蕃城的唐兵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起兵一万,分兵两路直扑铜羊和毗连两个部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仅用了三天就将两个大部落清剿的一干二净,同时还俘虏了数万,只不过可惜的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却在乱军之中逃了出去,并且向吐蕃国主松赞干布,只不过慑于大唐的兵威,松赞干布却没敢发兵。
  听不过吐蕃不发兵,吞蕃城却不想这么轻易地将此事了解,反而派出使者面见松赞干布,严辞要求对方把两个祸首交给大唐处理,否则大唐绝不会善罢甘休!
  对于吞蕃城守军这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吐蕃上下全都十分愤怒,甚至有些不少脑子都叫嚣着与大唐开战,可惜松赞干布却十分清楚地知道,以吐蕃现在的国力,却说与大唐爆发国战了,估计光是一个小小的吞蕃城,就足够让他们喝上一壶的了。
  不过松赞干布虽然不敢与大唐交战,但却也不甘交出两个部落的首领,毕竟再怎么说这两人也是自己的臣下,若是他这个做国主的连两个手下都保不住的话,绝对会大大打击他的威信,甚至严重一些的话,还可能引发国内各个部落对他的不满,导致国家政令都会受到影响。
  也正是因为如此,松赞干布在面对吞蕃城的步步相逼时,依然咬紧牙关不松口,打定主意不打算交人,而且还调集十万重兵,围绕在吞蕃城的周围,不过却没有作出任何攻击,反而做出一番防守的姿态,显然是告诉大唐,他根本不打算交战,调集这些人马只是为了自保。
  对于松赞干布的此举,吞蕃城也是无可奈何,只得上报给朝廷,结果战报刚好在今天宴会时到达,把丑丑的满月酒全都给搅了。
  “痛快,吞蕃城的守军果然有胆魄,竟然不声不响就把吐蕃的两个大部落给灭了,而吐蕃却连还手都不敢,这才是我大唐的鼎盛军威啊!”听完李愔介绍的情况,李永第一个拍着桌子高声叫道,同时端起酒壶就是猛灌几口。
  “嘿嘿,那倒是,不过水泥可是我大唐的重器,边军早就接到过命令,只要周边小国有人敢烧制,立刻就要以雷霆手段灭杀,也正是因为这条命令在,否则吞蕃城的守军也没那么大的胆子!”程怀亮也是豪饮了几杯,然后开口说道,殿中的其他人也都是纷纷夸赞吞蕃城,如此行事手段果然对的起‘吞蕃’这个野心勃勃的名字。
第二百九十五章
李世民要灭吐蕃
  “这么说来,咱们大唐与吐蕃之间不就很有可能爆发一场大战了吗?”正在这时,房遗爱两眼放光的开口说道,他等这个机会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了。
  不过房遗爱的话刚落,却见李敬业笑呵呵地说道:“遗爱兄,刚才六郎不是说了吗,这次恐怕要让咱们这些军校的人失望了,因为这次根本不会爆发大战。”
  “为什么?”房遗爱勇则勇矣,对兵法韬略也很有天赋,可惜为帅着,光知兵可不行,还要熟悉交战双方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
  “呵呵,敬业说得不错,铜羊和毗连两个小小的部落,若是没有人在背后支持他们的话,怎么可能会有胆子烧制水泥,而且还不加任何的掩饰,几乎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简直就是对我大唐的挑衅,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吐蕃对我大唐的一次试探,所以……”
  秦怀玉的话还没有说完,旁边的程怀亮就接过话头道:“所以,只要我大唐对这次试探予以雷霆一击,肯定会大大震慑对方,哪怕是提出再过分的要求,他们都不敢不答应,现在那个松赞干布只不过是在对手下的人演戏,让人知道他这个吐蕃国主对臣下还是十分在乎的,只不过只要我大唐再加把劲,对方肯定会屈服!”
  秦怀玉和程怀亮的分析引得殿中的各人都是连连点头,那个部落的确没那么大的胆子敢违抗大唐的命令,毕竟水泥不但可以民用,最重要的还可以修筑坚固无比的城池,所以大唐内部虽然管理很松,但是对外却是极为严格,这次灭了吐蕃的两个大部落,也算是一个极为血腥的警告了。
  第二天一早,朝堂上的讨论结束就出来了,李世民对于吐蕃的这次试探极为恼火,在得知吐蕃在吞蕃城外集结了重兵时,立刻对吐蕃下了一道国书,大意就是若不交出两个祸首,那大唐不介意与吐蕃再战一场。另外大将军牛进达也奉命再次赶往松州,组织当地的兵力,随时准备攻打吐蕃。
  对于大唐如此强硬的态度,松赞干布果然如李愔他们所猜想的那样,故作姿态的与大唐使者争辩了几次,最后终于屈服,不但将两个祸首交给了大唐,还赔偿了价值十几万贯的财物,算是大唐上次出兵消耗的物资。另外吐蕃还立下誓言,永不再烧制水泥!
  对于这个结果,大唐上下还是十分满意的,当然了,像房遗爱这样的战争狂人自然是十分不甘,好不容易有一个发生战争的借口,可是最后却只让对方赔了点钱就算了,按他们的意思,最少也得提兵把对方找残了再说。
  这场由水泥引发的战争看似以吐蕃的委曲求全而结束,只不过对于某些人来说,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太极宫两仪殿内,李世民端坐在龙案之后,下面坐着李靖、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几个文武重臣,另外李愔和李承乾也在场,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皇子。本来今天的这场会议,李承乾身为太子,自然可以参加,不过李愔只是皇子之一,却也被李世民特召进来参加,而下面的文武重臣也都感觉理所当然,由此可见李愔在朝堂上的重要性。
  “大家都说说吧,这次吐蕃的事可没那么简单!”李世民手扶龙案,沉着脸说道。
  “父皇,吐蕃明显是想试探我大唐,由此可以看出,那们松赞干布对我大唐并没有像表面上那么敬畏,这次的事情对方虽然认输,但主要还是因为实力不足,若是等到他羽翼丰满的一天,必然会成为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李承乾立刻上前说道。他之所以如此急于表现自己,主要是因为李愔也在场,他身为大哥,又是大唐的太子,自然想要压李愔一头。
  “太子殿下所言不错,现在吐蕃势弱,所以一直对我大唐委曲求全,若是哪天让其得势,必定是我大唐心腹之患!”白发苍苍的李靖也点头同意道。
  看到连卫国公也同意自己的看法,李承乾不由得露出几分微笑,同时瞟了旁边的李愔一眼。不过还没等他太过得意,却见长孙无忌站起来说道:“卫公此言虽然也有道理,不过微臣却有不同的看法!”
  长孙无忌的话一出口,李承乾的脸色立刻变得十分难看,长孙无忌不同意李靖的看法,那也就是不同意他的看法,对方可是他的亲舅舅,在这种大事上却与他唱反调,看来根本没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
  对于李承乾的反应,长孙无忌根本就没有在意,只见他对李世民行了一礼接着说道:“在微臣看来,吐蕃不过是癣疥之疾,我大唐真正的心腹大患乃是西方未灭的突厥人,以及草原上那些屠不净的部落,所以对于吐蕃,并不用太过在意,只要好好经营吞蕃城,在它内部打下这一个钉子,肯定让其不敢擅动!”
  长孙无忌的话一出口,立刻引得下面一阵切切私语,有些人赞同他的观点,毕竟千百年来,中原王朝的威胁都是来自于北方草原之上,所以未灭的突厥人和那些暂时顺从大唐的草原人的确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李靖再次站起来反驳道,“吐蕃地势极高,对我大唐形成一种居高临下之势,可谓占尽了地利,而且我平原之兵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吐蕃高原的地势,虽然在吞蕃城有两万已经适应的军队,但是这两万人对于吐蕃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国来说,根本形不成致命的威胁。”
  李靖毕竟年老,说到这里时喘了口气,这才接着又道:“另外吐蕃国主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代雄主,此人能屈能伸,见不是我大唐的对手,立刻低头认错,做足了姿态想让我大唐放松警惕,而在吐蕃国内加紧发展国力,若是给其二十年,吐蕃必然会成长为我大唐的心腹之患!”
  听到李靖的话,李愔也是暗暗点头,心想果然不愧是大唐的军神,看问题就是极准,吐蕃这个高原小国若是不趁早解决的话,绝对会让人寝食难安。
  “那以卫公的意思,西突厥和北方草原就不足为患了?”长孙无忌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根本不值得为吐蕃这个小国浪费太大的精力。
  “长孙大人好像有些偏题了吧,今天只是讨论吐蕃的问题,怎么又扯到西突厥与草原人的身上了?”正在这时,大唐第一重臣房玄龄终于开口了。
  “玄龄说得不错,今天的确是讨论吐蕃的问题,无忌你说偏了。”正在这时,端坐的李世民也开口说道。而长孙无忌一听,立刻躬身认错。
  而李世民沉吟了一会,接着开口又道:“朕上次见过那个松赞干布,虽然对方极力掩饰,不过以朕观之,对方肯定是个胸怀天下的枭雄,再加上吐蕃占据着地利之势,这让朕总有些不安,担心日后对方会成为我大唐之患,所以朕决定,在朕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灭了吐蕃,为我大唐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的环境!”
  李世民说到最后一句时,脸上露出一种决然之色,当初高句丽未灭时,他就将灭亡高句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之人,可是在灭了高句丽之后,他却感觉一阵空虚,好像天下间再无什么敌手,不过现在这个不安分的吐蕃刚才填补了他的这个空虚。
  “陛下要灭吐蕃,老臣自是十分赞成,只不过吐蕃比高句丽还要强大,所以这件事还须从长计议才是!”一听李世民的话,李靖立刻一皱眉,虽然没说不同意,但却劝他一定要小心,毕竟作为一个兵法大家,他深知攻打吐蕃所要付出的代价。
  “卫公所言有理,而且现在国库空虚,实在不是发兵的好时机,所以还请陛下三思而行!”这时房玄龄也开口劝到。
  上次在攻打高昌时,李愔以卖地为名筹集了巨额的钱财,只不过这些钱都是借的民间之财,用完还是要还的,而且还要加上不少的利息,幸好攻打高昌也让大唐得到不少好处,这才能把钱给还上,否则光是利息都能让户部尚书给头疼死。
  两个文武重臣都劝李世民三思,其他人也都不例外,毕竟以吐蕃那种地势,找一条能上去的路都很难,更另说派大军上去攻打了。
  “这个朕也有分寸,自然不会在近期攻打吐蕃,只不过朕也不想看着吐蕃这么一天天的壮大,所以列为臣工有没有什么妙策,可以给吐蕃找点麻烦的?”李世民自然也知道自家的情况,也知道吐蕃的地形的确是个难题,所以并没有想马上攻打。
  “这……”
  一听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下面的文武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沉默下来,毕竟吐蕃山高路远,他们就算是想给人家找麻烦,可也是鞭长莫及啊!
  “启禀父皇,儿臣有一个办法,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正在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李愔终于站起来说道。
第二百九十六章
佛入吐蕃
  “哦,六郎你有什么办法?”听到李愔终于开口,李世民终于露出了几分笑容,而旁边的李靖和房玄龄等人,也都全静心倾听,想看看这位神奇的齐王殿下又想到什么鬼点子?甚至连一向与李愔不和的长孙无忌,也露出十分郑重之色。唯有身为太子的李承乾,眼中却闪过几分不悦。
  “启禀父皇,其实这个办法并不新鲜,无非就是挑拨离间四个字罢了。”李愔笑呵呵地说道,既然现在不是攻打吐蕃的时机,那只能在吐蕃内部作文章,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内部自己乱起来。
  “六弟,你说得轻松,想要挑拨离间,必须得有挑拨的对象,可是现在吐蕃国主松赞干布强势无比,国内的大小部族都不敢违抗他的命令,有他在上面压着,吐蕃根本不可能被我们挑起内乱。”李承乾神色冷淡的说道,他为了应付今天的会议,也是下了苦功的,将吐蕃国内的情况研究的十分清楚。
  “嗯,承乾说得不错,吐蕃不是高句丽,没有渊氏那样的权臣,想要挑拨也是无从下口!”李世民也皱着眉头说道。而两边的李靖和房玄龄等人也都是轻轻摇头,认为李愔的这个办法不可行。
  “父皇,大哥错了!”李愔淡淡了看了李承乾一眼,他根本不想与对方争,奈何李承乾却一直想借他显示自己的不凡,“其实吐蕃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且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想要挑拨吐蕃国内其实十分简单!”
  李愔说到这里,看到李世民他们都是一脸惊讶的表情,心中暗暗得意,自己以前对吐蕃的情报收集果然没有白费。
  “父皇,想要挑拨吐蕃,唯一的机会不是在他们的国内政局上,而是在于宗教!吐蕃国内现在有两大教派,第一是土生土长的苯教,第二则是佛教……”
  一开始听到宗教两个字,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都有些不明所以,而随着李愔的讲解,他们的眼睛却是越来越亮,同时也总算明白了李愔的计划,虽然这个计划是从宗教这个十分偏门的角度切入,但的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从人类诞生以来,宗教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步,后世的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大唐这个年代都已经出现,而且也都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其中基督教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伊斯兰教虽然刚建立几十年,但以此为精神信仰的大食正在飞速崛起,并且将罗马和波斯打的是落花流水,很快就会迎来它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不过在大唐这个年代,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无法与佛教相比,自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佛教的中心慢慢的由印度转向了中国,特别是在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国力鼎盛,借助于这种国力的影响,佛教在整个亚洲快速传播,以大唐为中心,周边的新罗、百济、吐蕃、倭国等等,全都出现了佛教的踪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中亚地区,信佛之国可以说遍地都是,只可惜后来伊斯兰教以铁血传教,强迫当地居民改变信仰,这才让佛教从中亚地区消失。
  吐蕃夹在大唐与佛教发源地的天竺之间,自然更加受到佛教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双向的,现在吐蕃国内,已经出现了佛教,而且这种佛教十分奇特,是由天竺和中原两个方向共同传入,兼具了印度传教和中原佛教特点,只不过这种佛教的影响力在吐蕃国内还十分弱小,根本无法与土生土长的苯教相提并论。
  李愔之所以提出利用宗教来挑拨吐蕃,关键就是吐蕃本土的苯教和外来的佛教上。本来吐蕃是苯教的天下,无论是国内的贵族奴隶主还是最低贱的奴隶,都是信仰苯教,不过外来的佛教却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慢慢的在吐蕃扎下根来,虽然还弱小,但是在奴隶和平民之间,却已经有了不少的信徒,只不过在整个上层社会中,还是苯教占据着统治地位。
  其实吐蕃国内的这种宗教情况与大唐十分相像,都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外来的佛教相对抗,只不过因为佛教进入中原王朝的时间早上好几百年,再加上一些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使得中原王朝的佛教十分兴盛,将本土的道教压了下去,即便是大唐极力推动道教的发展,却还是无法撼动佛教的根基。
  吐蕃的佛教发展才刚刚起步,本来若是没有意外的话,最少也得几百年才能盖过本土的苯教一头,不过这种情况却因为一个人而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就是松赞干布的第一皇后,也就是尼婆罗的尺尊公主。
  尼婆罗位于后世的尼泊尔,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只不过随着吐蕃的强大,尼婆罗担心灭国,所以就把公主嫁了过去,成为松赞干布的皇后,而这位尺尊公主是个佛教徒,在吐蕃国内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甚至还说服了松赞干布也信奉佛教。
  其实松赞干布之所以信奉佛教,也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吐蕃虽然被他统一,国内大小部族都臣服于他,但是却还有一股势力让他无法掌控,那就是吐蕃本土发展出来的苯教。苯教在吐蕃的地位极其尊贵,虽然还无法与后世西藏那种以佛治国的局面相比,但也相差有限,吐蕃国主名义上掌管着国内军政大权,但若这种权力若是与苯教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那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松赞干布做为一代雄主,自然不甘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所以在看到国内佛教影响日益增大时,立刻抓住时机,扶植佛教以对抗苯教,只不过苯教也不是吃素的,借助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一直将佛教压的死死的,使得松赞干布的许多努力一直没有效果。
  听完李愔介绍完吐蕃国内的佛教与苯教之争后,两仪殿内的李世民和诸位大臣全都陷入沉思之中,这些情报他们也知道一些,不过却一直没有重视,毕竟在唐人看来,宗族再怎么强势,也根本无法与皇权相比,只不过没有想到,吐蕃国内的苯教却连松赞干布都要退避三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六郎,小小一个苯教,难道还比的过松赞干布手中的数十万大军吗?”李世民也有些不解地问道,虽然大唐的佛教与道教都十分兴盛,但只要朝廷愿意,随时都可以将其中一方打击下去。
  “父皇,吐蕃的国情与我们大唐不一样,宗教在国内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若是松赞干布敢用武力对付苯教的话,那么别的不说,光是手下的士兵都得有大半反戈!”李愔脸色凝重地说道,只不过心中却在暗笑,吐蕃这种宗教还只是小儿科,若是把伊斯兰教那种政教合一,以及基督教那种随意任免国王的巨大权力说出来,估计李世民他们会以为自己是在讲神话故事。
  “陛下,齐王殿下说得不错,据老臣所知,吐蕃国内的苯教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正在这时,房玄龄也站起来说道,他做为大唐的宰相,自然要对周边各个国家的情况了若指掌,不过若不是李愔提起,他也根本不会想到从吐蕃国内的苯教身上做文章。
  看到房玄龄也站出来证实,李世民终于点了点头,同时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转头对李愔说道:“六郎,既然你想从吐蕃国内的苯教与佛教入手,那么肯定已经有了一些计划了吧,快讲出来听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