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364

  雨虽然下的不大,但在这种寒冷的初冬里,却是让人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离他们最近的城门,估计也要走上小半个时辰,附近又没有人家,所以两人也懒的再跑,顶着皮袍挡着雨,放马边走边聊。幸好环城都已经修建了水泥路,倒不用担心脚下。
  “三哥,你也知道,过了年我就要离开长安一段时间,所以在我走之前,得把整个比赛的规则给确定下来!”李愔无奈地说道,“另外军校在年前也会建的差不多了,最迟也会在年后开学,如此一来,怀亮兄和敬业他们也都得天天呆在军校,平时根本出不来,如此一来,能不能参加比赛也是个问题,所以大家都想要年前搞次比赛过过瘾。”
  “这些我自然知道,可是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就算场地和比赛项目都解决了,不过来参赛的人肯定也有限,最多也就只有长安及周边的一些人会来,另外估计洛阳、太原等这些大城市也会来一些人,毕竟那里都有大唐日报和工商报的分部,得到消息也比较快。”李恪叹了口气道,他做为主办人,自然想把这次运动会搞的宏大一些,但是受时间限制,只能草草的办一场积累一下经验。
  李愔听后也是叹了口气,抖了一下头顶的皮袍,把上面的水给甩掉,这才开口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尽量让报纸去宣传了,而且明年举办正式运动会的消息也一起刊登了,这次赶不上可以等到下次,况且咱们又给每个冠军定下那么高的奖金,想必肯定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赶来的!”
  李愔说到奖金时,脸上却也露出一丝古怪,大唐不像后世,若是运动会也像奥运会一样,冠军只得到一枚代表荣誉奖牌,那么估计愿意来参加运动会的选手肯定没多少,至少在最初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规模,所以李愔只得在奖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奖金,按比赛项目的难易程度,标出各个比赛项目前三名的奖金,其中有的冠军奖金甚至达到了五百贯。想必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肯定有不少人愿意跑来长安参加比赛。
  聊完了冬运会的事,李愔忽然话锋一转,挥退身后的席君买等护卫,这才一脸凝重地说道:“三哥,你在长安已经呆了好几年了,我离开那段时间,你是帮我处理长安商务方面的事,等我办报纸,你又去报社工作,现在开运动会,你又当起了主办人,对此小弟一直十分感激,可是今天我想问一句,难道三哥你真的想这么一直混下去吗?”
  李愔的话问的十分直白,甚至还有几分指责的意味。而李恪也是第一次听到弟弟如此对自己说话,当时神情就是一愣,过了一会这才扭头打量了李愔几眼,结果看到对方一脸严肃,不像是在开玩笑时,这才苦笑道:“六郎,我也不想在长安虚度年华,可是你看现在这种情况,我除了在长安呆着,还能干什么?”
  李愔听后却是一脸的不以为然,他这个三哥无论是文才还是武略,都有过人之处,但是人无完人,本身也有着极大的缺点。以前李愔认为历史上的李恪之所以不能继位,是因为他身上有前隋血脉的关系,可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李愔却忽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拿他来说,若是他愿意,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登上皇位,甚至连李世民也不会反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血统并不是阻碍他们兄弟登上皇位的关键。现在李承乾和李泰在暗中争的你死我活,而且李世民也都看在眼里,对这两个儿子也颇感失望,可是即便如此,李愔还是可以肯定,李世民哪怕废掉李承乾,也绝对不会考虑让李恪继位。
  李愔看了看后面的席君买等人,发现他们离自己和李恪足有数丈远,而且又是逆风,根本不可能听到他们的谈话,这才放心的开口道:“三哥,我之前已经告诉过你,对于父皇的那个位子,我是绝对不会要的!”
  李恪听后身子一震,他以前的确听李愔说过这样的话,可是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所以并没有太在意,现在听到弟弟再次提及,而且以他对李愔的了解,这次绝对不是在开玩笑,这下让李恪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了。
  不过李恪毕竟不是普通人,在诸皇子中,论沉稳无人能比得上他,所以虽然为李愔的话感到震惊,不过仍然很快反应过来,同样一脸凝重地问道:“六郎,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你真的不想要?”
  看到李恪在提到皇位时,眼中闪过的那一丝野心,李愔却是一阵苦笑,缓缓地说道:“三哥,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虽然现在接过大唐皇位会得到一些便利,但是却会给后辈们留下无穷的隐患,况且若是我把自己的事情做成了,至于皇位……”
  李愔说到这里,眼睛中忽然闪过一丝精光,下面的话却不愿意再说,而是笑了笑转头又对李恪问道:“三哥,你是不是很想要继承父皇的位子?”
  忽然听到李愔如此直白的问话,李恪脸色也是一白,刚想矢口否认,却见对方又笑道:“三哥,你我是亲兄弟,而且刚才我已经表明了心迹,对于我这个如此坦白的弟弟,难道三哥你就忍心撒谎吗?”
  李愔说完,一脸微笑的看着李恪。
  在弟弟如此坦然的目光下,李恪也不禁感到脸上一阵羞愧,过了好一会儿,这才低下头说道:“六郎你说得不错,我的确很希望继承大唐的皇位,毕竟男子汉大丈夫,若是不做出一番事业的话,那这辈子简直就白活了!况且我也是大唐的皇子,若是能继承皇位,成为大唐的皇帝,那么我李恪一定会成为比父皇更加出色的皇帝!”
  这是李恪第一次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野心,情绪激动之下,几乎把憋在心中近十年的话全都说了出来。只不过李愔听后,却是摇了摇头,神色黯然的对他说道:“三哥,你想做的比父皇更出色,这点我十分佩服,而且我也知道你之所以一直呆在长安,就是想让父皇想到你,特别是现在大哥和四哥争斗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你却以不争为争,如此显得比大哥和四哥都要沉稳懂事,让父皇能看到你的好处!”
  听到自己弟弟一语道破自己的心迹,刚才还情绪激动的李恪立刻冷静下来,脸上也露出了几分尴尬,正如李愔所说,他的确是抱着不争为争的心态守在长安。
  “可是三哥你却错了!”李愔却没在意李恪的表情,依然有些黯然的说道,“所谓知子莫若父,以父皇的英明,你的心思如何能瞒的过他,大哥先不去说他,以四哥为例,他除了在文学上有天赋外,其他方面的才能几乎都无法与你相比,可是他却有一点让三哥你甘拜下风,那就是想要的就去积极争取,哪怕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李愔的话如同五雷轰顶,一下子把李恪从迷雾中震了出来。难怪自己处处表现的都比李泰强,可却还是得不到父皇的青睐,原来真正的原因是他自作聪明,以不争来表现自己的稳重,可是这在父皇看来,却变成了胸有城府,甚至可以说是虚伪,换成自己是父皇的话,恐怕也不会选他来继承皇位。
  “六郎,我明白了,可是现在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恪一脸焦急地问道。
  “六哥,补救已经来不及了,而且这也仅仅是你不能继承皇位的内因,另外别忘了,大唐还有一个势力庞大的长孙氏,他们是绝对不会坐看嫡出以外的皇子坐上皇位的,除非那个皇子有实力压制住他们!”李愔说到这里,脸上也露出一丝无奈,在所有皇子中,能有实力压制长孙氏的,恐怕也只有他自己了,而且实力这东西并不像衣服一样,可以随便借人穿,就算他发动实力支持李恪,最后恐怕也得不到什么效果,毕竟人家看注的是他,而不是李恪。
  听完李愔的剖析,李恪终于丧失了信心,一脸灰败的坐在马上,眼睛中也满是迷茫之色。本来因为李愔的关系,他已经放弃了皇位之争,可是在听到李愔不会继承皇位时,立刻让他对皇位的希望死灰复燃,可是没想到最后还是一场空。
  看着自己这位三哥的样子,李愔却是暗暗摇头,任李恪再怎么出色,可是受制于古人的眼界,他还是没有明白自己和他说这些话的用心,看来有必要再点拨他一下。
  想到这里,李愔刚想说话,不过在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经过了永安渠,眼看着就要到安化门。而正在这时,忽然在安化门正对着的城外大道上,有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更在快速向城门这边赶来,而更加让李愔感到惊讶的是,这千余人竟然是一支异族骑兵,而且从衣着上看,竟然还让他感到十分眼熟。
第一百八十三章
松赞干布来了
  “三哥,你看那支骑兵是哪国的人马,我怎么看着有些眼熟啊?”李愔叫醒正在发愣的李恪,指着被雨水淋的湿漉漉的异族骑兵问道。
  “这些是吐蕃骑兵,看样子应该是保护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李恪情绪低落的抬头看了看,有气无力地说道。不过紧接着他又猛然抬头,仔细观察了一下那支吐蕃骑兵,然后这才一脸凝重地说道:“看这支骑兵的装备和规格,还有中间那辆大车的装饰,看样子应该是吐蕃国主松赞干布亲自来了。”
  不过李恪刚把话说完,立刻又恢复成原来那种有气无力的模样,好不容易才重新点燃对皇位的野心,结果却又被李愔无情的扑灭,这种打击对任何人来说,几乎都是毁灭性的,现在他对外界的事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李愔一听对方竟然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松赞干布,一下子就不淡定了,一边上下打量着这支骑兵,一边在脑子思索对方来大唐的意图?按说上次松州之战后,吐蕃被大唐杀的伤筋动骨,一下子就老实起来,到现在也都快两年了,怎么偏偏在这种时候,松赞干布竟然冒着风险,千里迢迢跑到大唐来了?
  “三哥,快帮我想想,松赞干布怎么会在这种时候来我们大唐,他有什么目的?”李愔本能的感觉对方是来者不善,而且很可能又要搅起一番风波。
  “这个我哪知道,可能和高昌的战事有关吧?”李恪明显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看上去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甚至连脑子也懒的动一下。
  “高昌?”李愔听后眼睛一亮,他记得高昌离吐蕃不是很远,难道大唐这次对高昌用兵,让吐蕃这个手下败将吓破了胆,所以松赞干布才千里迢迢跑来求和的?想到这个可能,李愔立刻精神一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毕竟是对方来求大唐,再怎么搞也闹不出多大的风波来。
  “六哥……”李愔刚想和李恪讨论一下自己想到的可能,不过扭头看到对方半死不活的样子,心中不由得感到生气的同时,还有几分好笑,抡起拳头打在对方的肩膀上说道:“六哥,你也太没出息了,不就是一个皇位吗,如果你信的过小弟,过完年随我去南方一趟,到时我给你指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绝对比你傻呆在长安要强上一万倍!”
  “六郎,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李恪显然以为李愔是在安慰他,所以并没有把对方的话当真。
  “三哥,小弟我平时虽然胡闹,但是在这种大事上,可从来没有开过玩笑!”李愔一脸正色,看上去的确没有半分开玩笑的意思。
  看到李愔认真的样子,这下连李恪也不由得一愣,注意力也集中起来,开口问道:“六郎,你去南方到底有什么事情,我听说燕北、崔玉以及长安世家的一些人也都会随你一起去,是不是又有什么大计划?”
  “三哥,其实这次去南方真正的目的地是流求大岛,我回长安的时候,曾经派人到那里做一些事,不过现在遇到一些麻烦,需要我亲自处理一下,至于带燕北、崔玉等人一起,当然也有另外的考虑。”李愔不知道该怎么向李恪解释这件事,只得如此说道。
  “流求大岛?”李恪一听这个名字,立刻皱起了眉头,他也算是博闻强记之人,可是对于流求大岛这个地方,也只是有所耳闻,这还是因为他和李愔的那位外公杨广的原因,因为前隋时,他们的那位暴君外公曾经派人去过流求大岛,而且还不止一次,所以他才有所印象。
  “三哥,这件事你就不要乱猜了,反正过了年也没什么事,你随我去一趟就是了,到时小弟一定给你个满意的答复,你看如何?”李愔现在心里全都是吐蕃来人这件事,也没有心思向李恪解释,只能拍着胸脯向对方保证道。
  “好,正如六郎你说的,我们是亲兄弟,三哥信你!”李恪总算是振作起来,同样用拳头捶了李愔的肩膀一下道,若是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相信,那他还能信谁?
  看到原来那个阳光开朗的三哥总算又回来了,李愔也十分欣慰,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放声大笑。而这时他们与那支吐蕃骑兵刚好同时到达了安化门,可能是听到了两人的笑声,这支明显是精锐骑兵的队伍都露出一丝警戒之色。
  夹在骑兵中间的那辆豪华大车上,车窗也被人打开一个缝隙,一双如狼一般的眼睛顺着笑声看去。刚好这时李愔和李恪也向这边看来,三人的眼神刚好在空中相遇,结果全都是精神一振。
  好一双野心勃勃的眼睛!李愔和李恪和心中几乎同时泛起这么一个想法。后世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个说法一点也没错,观人术第一要看的,就是对方的眼睛,李愔和李恪从车中之人的眼睛中,除了看到坚韧、冷静、睿智之外,另外还有无尽的野心,而且对方的眼神极具侵略性,让人一看就感觉全身发凉,好像没有什么秘密能瞒的过对方,能拥有如此复杂的一双眼睛,想必车中坐的肯定就是那位吐蕃国主松赞干布了。
  与此同时,车中之人也缓缓合上窗子,同时口中喃喃低语道:“大唐果然是人杰地灵,随便在城外遇到的两个青年,竟然都有龙凤之姿,此二人若是放在我吐蕃,都可为大相之才,实在是可惜可惜!”
  对于这支吐蕃骑兵的到来,大唐政府早就得到了消息,在安化门的城门外,有两个鸿胪寺的官员正在等候。不过对于吐蕃国主的到来,大唐显然并不怎么重视,毕竟在唐人看来,吐蕃只不过是个手下败将,哪怕是对方的国主到来,也根本用不着太过隆重,所以只派了两个品级不高的小官前来迎接。
  李愔和李恪这时倒不急着进城,两人骑在马上打量着这支吐蕃骑兵,发现对方的装备还算不错,人人身上都穿着铁甲,手中的武器也都是铁制的,上次牛进达大败吐蕃大军,就曾经向兵部报告过,说吐蕃人战力不高,而且大部分用的还都是青铜武器,铁质武器占的比较极小,若是真的如此,那么这支骑兵放在吐蕃国内,可谓是十分奢侈了。
  这些吐蕃骑士个个神情彪悍,全身都带着一股暴虐的杀气,这点倒是和战场上的虎头军有点相似,看样子也是一支百战之师。只不过这支骑兵在行进之时,队伍并没有大唐骑兵那么整齐,估计在军纪方面会有所欠缺。
  吐蕃人来到城门,出来一个吐蕃官员和迎接的官员交接了文书,确认无误后,守门的士兵这才放行。不过这时李愔却派人把其中一个迎接的官员请来,想问一下吐蕃国主来大唐的目的。
  那个官员刚才并没有注意到李愔,等看到他时,立刻快步走过来躬身施礼道:“鸿胪寺丞周文举,拜见吴王殿下、齐王殿下!”
  鸿胪寺丞是正五品的官员,在大唐也算是高官了,难怪李愔看着对方眼熟。虽然五品官在李愔和李恪眼中并不算什么,不过看对方气度俨然,面对他们也没有任何卑躬屈膝之态,所以他们兄弟也不敢怠慢,甩鞍下马还礼道:“周寺丞不必多礼!”
  双方见礼完毕,李愔直入主题开口问道:“周寺丞,这次吐蕃人来访,可是他们国主松赞干布亲自前来吗?”
  “齐王殿下好眼力,这次的确是吐蕃国主亲自前来!”周文举笑呵呵的回答道。
  “呵呵,我猜他们肯定是因为高昌之事前来的吧?”这时李恪也开口笑道。
  “吴王殿下说得不错,我大唐一举平定了高昌,而且还把西突厥的可汗城给占了,此举不但震慑了西域诸国,更让近在咫尺的吐蕃感到坐立不安,前段时间我们鸿胪寺已经收到数十个小国入朝的消息,吐蕃动作最快,在高昌初定之时,吐蕃国主就动身赶往我大唐,所以倒是第一个到达长安!”周文举说话之时,满脸的大国风范。
  鸿胪寺本来就是主管外交的,而且做为大唐的外交官,周文举他们无疑是十分幸福的,因为现在大唐国力鼎盛,对外战争更是连战连捷,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所以他们这些管外交的官员在面对其他国家的使者时,向来都是一副牛逼轰轰的样子,这可比后世那些天朝外交官幸运多了。
  听到不少西域小国都要入长安进贡,李愔却是心中一动,若是这些小国的使者能赶到冬运会前到达长安的话,那么倒是可以邀请他们参加比赛,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加运动员的人数,而且更能提高运动会的影响力。
  正在李愔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沾沾自喜时,却听周文举再次开口道:“两位殿下,据我所知,吐蕃国主这次前来,除了想修复两国的关系,另外还想旧事重提,向陛下求一位公主为妻!”
第一百八十四章
绝不让大唐女子外嫁吐蕃
  自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缓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无数次将中原女子以和亲的名义送出去,以保边境短暂的太平。虽然无数文人墨客对和亲大加粉饰,但仍然掩盖不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耻辱。
  从西汉将第一位宗女以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单于后,一直到初唐时期为止,已经有数十位公主嫁到草原上,这些可怜的女子为了所谓的国家大义,不但要远嫁他乡,侍奉粗野的草原蛮人,还要放下所有自尊,忍受父死子袭的恶习,最后更是在草原风沙的打击下,一位如鲜花般的汉家女子,就这么凋谢在离家千里的塞外之地。
  唐朝虽然强盛,不过对于和亲之事却也一直没有断过,只不过相比其他王朝,唐朝特别是初唐的和亲,却还要强上一些,比如汉代的和亲一般是因为打不过别人,所以献上女子祈求太平,而初唐则完全不一样,这点也和李世民的性格有关。
  李世民是个高傲甚至有些自大的帝王,他的这种性格决定了,大唐绝对不会用女子来换取和平,所以大唐一般都是把对方给打残了、打服了,甚至直接把对方给灭了,这时才会由李世民出面,将宗女以公主的名义嫁给对方,比如吐谷浑、突厥就是这种情况,只不过现在很可能会增加一个吐蕃。
  “呯~,我绝对不会让我大唐的女子嫁到吐蕃的!”王府中的李愔一拍桌子,满脸怒容的站起来说道。
  “六郎,你也别太着急了,现在还有时间,人家只是来求亲,父皇那里虽然有同意的迹象,但至少还没有定下来,咱们还是有机会的!”李恪站起来把李愔又给按到椅子上,一脸耐心的劝道。
  其实在李恪看来,与吐蕃和亲也没什么,毕竟这种事古以有之,而且还能加深两国的联系,所以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没想到李愔一听这件事,立刻失去了往常的理智,在路上就开始对吐蕃喊打喊杀,而当派出去打听消息的人回来禀报后,更让李愔是暴跳如雷,恨不得现在就跑去鸿胪寺,然后亲手把那个松赞干布给干掉。
  松赞干布的确是为了和亲而来,确切地说,是打着和亲的名号,希望借此能修复两国因松州之战产生的裂痕。而且经过刚才派人打听得来的消息,李世民对这次和亲十分意动,而且已经和房玄龄等人讨论过了,并没有得到太多反对的意见,甚至现在都已经在考虑和亲的人选了。
  “三哥,你不懂的,吐蕃是条高原狼,根本就养不熟,现在我大唐势大,自然不用怕他们,可是今天那个松赞干布你也见了,只那双眼睛就能看出,对方肯定也是个少有的雄主,若是现在和亲,给了对方以喘息的机会,那么我敢断言,不出二十年,吐蕃肯定会成为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李愔根本就坐不出,刚被李恪按下来,立刻就又开始满屋子乱转。
  他说的这些可不是毫无根据,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唐的确是战功赫赫,除了高句丽外,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败记录,甚至高句丽也并不能说是败,只能说没有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而且收复了辽东,为以后李治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可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却在外交上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放任吐蕃的发展,再加上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不少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得吐蕃的生产力直线上升,很快成长为大唐最为强劲的对手。
  而到了李治执政时期,爪牙已经磨利的吐蕃开始和大唐争夺西域的控制权,甚至威胁陆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唐与吐蕃的第二次战争,只不过与松州之战的结果相反,这次与吐蕃的战争,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而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不但让大唐失去了安西四镇,而且还失去了对吐谷浑的控制,让吐谷浑成为吐蕃的别部,大大增加了吐蕃的实力,之后虽然唐军重夺安西四镇,但是期间也是和吐蕃打打停停,大大消耗了国力,甚至在后来,连长安也有被吐蕃攻陷的记录,如此奇耻大辱,几乎都是李世民定下的和亲之策所导致的。
  “不行,我要去见父皇,一定要他打消和亲的念头!”李愔也是乱了方寸,根本没有往日的冷静与睿智,只想着尽快把和亲这件事给搅黄了,却根本没想考虑方法。
  幸好旁边还有一个冷静的李恪,一看李愔向外走,立刻一把拉住他道:“六郎,你清醒一下好不好,虽然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想与吐蕃和亲,但至少也要讲究一下方法吧,如果你这样跑去宫里见父皇,到时父皇问你不能和亲的原因,你又该如何回答?”
  “这……”李愔一愣,刚才被冲晕了的脑袋总算恢复了几分清醒。和亲之事古已有之,而且在他那位皇帝老爹看来,吐蕃已经是大唐的手下败将,这次更是以卑微的姿态来求亲,而这也刚好符合李世民自大的心态,若是自己现在去劝说不要和亲,却连一个拿出手的理由都找不出来,毕竟他知道以后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别人不知道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