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364

  “中唐以后,府兵败坏,虽然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但未尝没有军纪松懈的原因,若是任由现在的军中风气发展下去,恐怕对军队的战斗力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李愔听完之后,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自语道。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基础,若是军队败坏了,不但会容易受到外族侵略,甚至还会直接对国家内部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点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尤为突出,所谓兵匪不分家,其实严格来说,军纪松懈的军队,比之土匪危害要大的多。
  李愔在高句丽时,曾经向李世民提出过军校的构想,而且也得到了对方肯定地答复,不过在他回到长安后,因为国库空虚,再加上李世民事务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和金钱着手军校的建设。不过看到今天这种情况,李愔忽然发现,当初只是自己为了给李永铺路的军校设想,现在却凸显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看来自己在忙完征伐高昌国的事情后,就要将精力扑到军校的建设上去了。
  不过无论是征伐高昌还是建设军校,两者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缺钱。而这也是李愔来找王子豪的原因。他的土地券才刚刚开了个头,剩下的事情就要由银行这个新兴事物来帮自己了,若是能成,不但能筹到大笔的钱财,而且还能帮银行打响名气,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李愔终于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派人将王子豪找来,两人密谈了好半天,他这才离开了大唐银行,不过依然没有回王府,而是又急匆匆地赶到印刷厂,查看了一下土地券的印刷进度,最后这才一脸心满意足的回府。
  第二天一早,各个报纸再次发售,只是人们发现,在大唐日报和商业报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同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上次挑起极大风波的齐王李愔,不看这篇新闻的内容,只凭李愔这个作者,就让两个报纸的销量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因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次咱们的齐王殿下又要搅起多大的风浪?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愔搂钱的本事
  李愔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土地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土地券的情况,不过在李愔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土地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卖的高昌国土地,其他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土地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土地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土地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李愔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王子豪和钱贵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土地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关心国事者讨论着西域那边发生的危机,同时对西突厥与高昌的嚣张感到无比愤恨;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土地券?因为李愔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土地券的人,若是战后不想要高昌那边的土地,朝廷会原价奉还,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打下高昌后不但奉还,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长安城都在讨论土地券的事。另外随着其他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土地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李愔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唐皇帝李世民恩准,土地券将面向整个大唐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土地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唐银行。
  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不过李愔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唐银行,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土地券,一贯钱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土地券吃点利息。而且李愔还承诺,无论战争胜负,这些钱朝廷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大唐万一成败,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土地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得多。西突厥与西昌出兵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更阻断了不少商人赖以为生的丝绸之路,短时间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如此一来,大唐内部生产的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工商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为攻打西域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土地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各个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土地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与这些被报纸鼓动起来,大部分都是被逼着购买土地券的工商业主不同,另外还有一群工商业主,却是十分积极主动的购买土地券,其中一些有文化的商人,甚至还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从各方面大肆鼓动朝廷对西昌甚至是西突厥发起战争,这些人主要都是与军队息息相关的商人,比如军马商、武器商、军用被服厂商、军用食品厂商等等。
  这些商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供给军队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只有在战争时期,军队对他们产品的需求量才会激增,特别是武器、衣服等最容易受到战损产品,一场战争下来,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要换上几遍,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后方大发战争财。
  不过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土地券,李愔筹款的目的总算是答道,第一期发行的两千万土地券,很快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之后不得不又增发了一千万贯,却也顶不住大唐有钱人的需求,当李愔还想再增加发行的时候,房玄龄和户部尚书唐俭却找到了他。
  “六郎,千万不可再发行土地券了,否则恐怕日后咱们户部可还不上啊!”年近六十的唐俭一见到李愔,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着脸叫道。唐俭这老头最喜欢美食,以前李愔在长安时,就经常到他府上作客,所以两算是忘年交,彼此之间十分的熟悉。
  “唐尚书说得不错,钱多了虽然是好事,但六郎你给的利息也太高了,三千万贯的几乎都快抵的上一年的税收了,算上两厘的利息,也就是最后要多还出去六十万贯,朝廷可是亏大了!”房玄龄却是痛并快乐的说道。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李愔竟然能一下子搞来三千万贯,如此巨大的数额,别说是征伐高昌了,若是全都全在战争上,估计连西突厥都能直接灭了。
  “呵呵,两位放心,以钱生钱才是最快捷的赚钱方式,不就是多出六十万贯的利息吗,只要你们放心将钱交给银行运营,等战争一结束,保证能给你们赚回来!”李愔满不在乎地说道,虽然他没在银行工作过,也不知道银行业的利润有多大,不过想想后世那些金融寡头所拥有的财富,自己用几千万贯赚取百分之二的利润,想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听到李愔的保证,唐俭和房玄龄都松了口气,现在朝堂上下对这位齐王赚钱的本事,几乎全都是心服口服,三千万贯都能在弹指之间搞到手,更别说区区六十万贯了。
  不过轻松之后,唐俭却又好心的提醒道:“六郎,你用高昌的土地换来三千万贯固然是好事,不过据我所知,整个高昌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也值不了一千万贯,如此说来,你用一份货物,卖出去三份的价钱,若是以后买土地券的人全都向你索要土地,到那时恐怕你不好收场啊?”
  “多谢唐伯父的提醒!这个问题小侄之前已经算过,购买国债的人中,真正想要高昌土地的人并不多,不过在小侄看来,还巴不得这些购买国债的人全都想要土地,到时高昌的土地不够没关系,西突厥的疆域可大的很,再加上西域的一些地方,难道还怕土地不够的问题吗?”
  李愔笑呵呵的躬身施礼道,唐俭比李世民大上二十多岁,当年李世民还是太原公子时,两人就以兄弟相称,后来唐俭在唐朝的建立中,更是立下无数功勋,因此十分受李世民的重视,所以李愔才会称他为伯父。
  李愔说话的语气虽然十分温和,脸上也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笑容,不过房玄龄和唐俭听后,却都是感到一丝凉意,心想这齐王果然不愧是被所有人看好的皇子,不但翻手之间就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而且打下高昌还不满意,竟然连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也都已经当成盘中之食,皇子中能有如此才干与豪气并存之辈,果然是我大唐之福。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李愔也深知这一点,三千万贯已经不少了,支年大唐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比这多了一点,再加上房玄龄和唐俭亲自找来,所以李愔最后还是答应,土地券就暂停发行,先将高昌和西突厥的威胁给消除了再说。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房玄龄两人本来准备要告辞的,不过唐俭忽然再次提醒道:“六郎,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万贯,功劳自然不必说,不过你这次惹出的乱子却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帮你压着,再加上许多朝臣看在这三千万贯的面子上,也都偏向于你,否则就算是以你的身份,恐怕这次也不好收场啊!”
第一百四十五章
儒商引发的争吵
  唐俭的话虽然看似突兀,不过在场地的三人全都能听懂。其中房玄龄听后是摇头苦笑,而李愔则是嘿嘿傻笑,因为他在报纸发表的文章,又惹出一桩极大的风波。
  这件事说来也怪李愔,他为了表彰钱贵那几个积极的大商人,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有钱的大商人购买土地券,胆大包天的提出了儒商的概念。
  千万别小瞧这两个字的威力,儒是什么?儒是士人阶层形成的基础,也是士人把持国家政权的基础。而商又是什么?商是贱业,在几年之前,商人是在大唐的政治阶层中,处于最下层的地位,只要你和商人沾了边,无论以后你能坐到什么地位,都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这点武媚娘的父亲武士彠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被封为应国公,但因为以前是木材商人出身,所以处处遭人鄙视,而在他死后,两个儿子又不争气,应国公府现在已经彻底没落了,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大唐竟然还有这么一位国公。
  儒代表的是最高层的统治阶级,商人则是最低贱的职业,虽然现在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与士人阶层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是李愔倒好,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两个本来天差地别的字放在一起,这让无数高傲的士子都感到愤怒,所以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李愔侮辱圣贤。
  对于士人们的指责,李愔一反常态,开始陆续发表文章,与反对他的士人们展开了论战。这种事若是放在以前,他估计想都不敢想,毕竟一个连论语都背不全的人,怎么能在文章上与那些士子相比?
  不过现在却不同了,李愔上次掀起了白话文论战,再加上大唐日报也开办了白话报,甚至有不少地方报也有白话文版块,随着这些报纸的传播与影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排斥白话文,甚至有不少初识字的人,也只能看懂白话文。
  也就是仗着这点,李愔才敢大胆的将自己的文章发到报纸上,以自己这个后世人的见识和观点,与那些士子们打起了嘴仗。对方的人数虽多,不过吵吵闹闹无非也就一个观点,那就是说李愔侮辱圣贤、不尊孔孟之道。
  对此李愔却另走偏锋,祭出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做武器,高呼商人虽然重利,但若是得到孔孟之道的教诲,去掉在行商过程中的各种不法行为,同时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为行为准绳,使得商人的各种行为更加切合儒家的行事标准,如此一来,岂不是更显示了儒家博大的胸怀,也更能体现圣人对世人的教诲。
  还真别说,李愔这套以儒家为基础的理论,确实折服了不少的诗书人,慢慢软化了态度,甚至还有不少人公开支持李愔。之所以如此容易让这部分诗书人改变态度,这主要还是李愔采用的策略正确,没有选择与对方正面硬顶,而且是将儒家的理论拿过来,当成自己武器,以儒对儒,无论是哪方面赢了,儒家都没有什么名誉上的损失。
  当然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支持李愔的读书人还是少数,大部分都还是抱着老思想,不但在报纸上指责李愔,而且在朝堂上,也不时有御史参李愔几本,甚至连孔颖达那帮顽固的老臣,也一连几天上本,参奏李愔辱没皇家风范等等。
  这些事要不是有李世民压着,再加上大部分朝臣,看在那三千万贯收入的面子上保持中立,恐怕李愔早就受到处罚了。
  不过这件事到现在还没完,儒报上对李愔提出儒商的事依然口诛笔伐,而支持李愔的那些诗书人也在大唐日报和工商报上发表文章,再加上一些商人雇佣的无良文人帮腔,现在两方人马吵地越来越凶,甚至很有可能盖过上次的白话文事件。也正是因为如此,唐俭才会好心提醒李愔,让他一切小心行事,千万不可大意了。
  对于唐俭的好意,李愔自然十分感激,道谢之后,并亲自将两人送出府门。看着唐俭和房玄龄离开的背影,李愔心中有些感慨。自己与唐俭相识,原因只不过是都爱好美食,在一起也就是吃吃喝喝,讨论一下天下各地的奇珍佳肴,其他方面并没有深交,算起来顶多是对酒肉朋友。
  另外唐俭此人平时懒散好色,给李愔的印象其实就是个满头白发的纨绔子弟,但没想到在这种时候,人家还能想到提醒自己,相比较而言,因为房遗爱的关系,自己与房玄龄的关系比唐俭还要亲密一些,可是房玄龄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醒自己,反而是酒肉朋友的唐俭率先开口。
  当然了,房玄龄身为百官之首,顾虑的事情肯定要比没心没肺的唐俭要多,但也正是这样,让李愔对唐俭这个人又多了一层好感,心想若是以后有好处,一定要拉上唐府,更何况人家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姐夫呢。
  手中有了钱,李世民的胆气立刻壮了起来,先是在朝堂上对李愔大加赞赏一番,然后以高昌身为属国不尊号令,擅自出兵攻打焉耆,阻断大唐的商路为由,任命侯君集为交河行军大总管,薛万均被任命为副总管,辖下的将领还包括赵元楷、阿史那社尔等人,率步骑10万,以及附属的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
  不过在侯君集出征那天,离开长安的除了军队之外,另外还有一支十分庞大的商人队伍,与一脸肃穆的战士不同,所有商人都是眉开眼笑,指挥着雇佣的护卫带着各种各样的货物,随着大军一起西行。
  在高句丽战场上,有商人参与的战争,已经让大唐军队的上上下下都看到了好处,所以高句丽战争一结束,大唐立刻颁布法律,鼓励商人进入战场,当然了,这次能进战场的商人都要经过兵部与工部的联合确认,并发放凭证,否则是没有资格进入战场的,这么做主要是怕有敌人乔装成商人刺探军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行的这些商人,虽然带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但是与以前相比,他们身上却并没有带多少铜钱,大大的减轻了商队的重量,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还是要多亏了大唐银行的介入。
  原来在启程之前,也不知是谁想到的办法?这些随军的商人,已经将要带的铜钱全都存入银行,让银行给他们开出一张张面额不等的存款凭证,然后带着这些存款凭证进入战场,想要向战士购买战利品时,他们可以直接用这存款凭证结算,反正大唐将士是第一个认可银行的人群,他们也愿意收下这薄薄的一张纸,算起来这应该是大唐商人自发搞出来的纸币了。
  征伐高昌大军的开拔,暂时转移了不少人的目光,使得报纸上关于儒商的争吵减少了许多,开始报道起西征大军的行程,以及这次的对方,高昌国的一些情况,另外对于西突厥在此战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不少所谓的专家发表了看法。只是这些砖家水平不一,还没分析出什么结果,最后反而自己先吵了起来。
  看到这种乱哄哄的局面,李愔干脆厚着脸皮找到李靖,请他也写篇文章分析一下,没想到老头一听还很高兴,想都没想就写了篇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结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毕竟这是除了李愔这个闲王之外,第一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大唐高层,而且有不少人也能看出,卫公这篇文章对还未发生的高昌之战所做的分析,比前些天报纸上的那些人要强出不知多少倍。
  征伐高昌的大军出发了,报纸上关于儒商的争吵也少了,李愔总算轻松下来,不过他却知道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趁着现在这段时间,干脆先把军校的事搞定,毕竟现在李世民手中有钱又有人,早一点建好军校,大唐的军队建设也能早一刻走上正轨。
  这天李愔一大早就进了宫,先去陪杨妃吃了早餐,再过一个月,杨妃肚子里的孩子就要出生了,这时候算是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李愔每天都要进宫陪母亲一会。
  等到早朝过后,李愔径直去两仪殿找到李世民,行礼之后,刚想说军校的事,不过却听李世民忽然开口说道:“六郎,你来得正好,先看看这个吧!”
  李世民说着,将一个批过的奏折递给李愔,结果他接过来一看,立刻吓了一跳,这本奏折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极为血腥,因为这是一本杀人的折子。
  “父皇,这些人虽然可恶,但一下子杀了十几个,这会不会太多了?”李愔小心翼翼地问道。
  “六郎,你什么都好,甚至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错,虽然比不上为父当年,但也有几分胆气,不过你要记住,朝堂上有时比战场更加残酷,该杀人的时候,绝对不能手软!”李世民看了看李愔,却是一脸平静地说道。他年青的时候在战场上杀人无数,现在只不过是杀几个该杀之人,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心软。
第一百四十六章
开发流求大岛
  崔魏,邢州刺史;李闵,魏州别驾;卢楚,潞州司马……
  奏折上,写着一列列的人名与职位,而在奏折的最后,却写着‘以上人等阻拦朝廷土地置换、推广粗种之法,罪无可赦,杀!’
  奏折上的人名虽然不多,加在一起也才十几个,但是这些人的职位最低都在从五品下,有些人甚至还是一州刺史,但是李世民说杀就杀了,阻拦朝廷政令虽然是大罪,但一下子杀了这么多高官,绝对是一件轰动整个官场的大事。刚才李愔就是想问一下土地置换那些政令推广的如何了,没想到却一下子看到如此血腥的一面。
  “父皇,儿臣虽然不知他们平时官声如何,但既然能做到如此高位,想必自身也有不错的才能,只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出自五姓七望,受到族中的指使,才做出阻拦朝廷政令的错事,虽然将其杀了,可以震慑他们背后的家族,也能警告那些同样世家出身的官员,可是如此一来,必定会与那些世家大族闹僵,不过儿臣这里倒是有另外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心中来说,李愔并不太喜欢杀人,毕竟这里不是战场,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哪怕对方是在和自己做对,但只要有其他的办法,他就不会选择杀人的路。而他前几天刚好接到陆青传来的消息,这让他灵机一动,想到处置这些官员更好的办法。
  “哦~,什么办法?”李世民听后大感兴趣,世家大族上次发动族中的官员上书,以粮食减产为名打压工商业,对此朝廷大力推广李愔献上的土地置换与粗种之法,另外南方也在推广占城稻这种良种。
  不过以五姓七望为首的世家大族可没那么容易认输,在各个新政的推广时,他们指使族中在各地的官员,百般阻挠新政的施行,甚至还散播流言诋毁各个新政,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忍无可忍,这才下令将这些职位最高、影响也最大的世家大族官员抓了起来,而且决定以血腥手段震慑他们背后的家族。
  “父皇,借你这里的地图一用!”李愔说着,从旁边的书柜中拿出一卷全国地图。这里是李世民的书房,他也经常来,所以对这里的布置十分熟悉。
  李愔将地图打开放在李世民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这才说道:“父皇,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虽然可恶,但若是杀了不但会与世家大族交恶,而且也可惜了这些人一身的才能,所以不如交给儿臣,让儿臣把他们送到这里!”
  李愔说着,伸手在地图上点了一下,而李世民看到他手指的地方,却是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解的自语道:“流求大岛,你怎么会想到把他们送到那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