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364

  但是李愔的出现却打破现在的格局,因为工商业的兴起,使得那那些以租赁田地为生的贫苦农户,有了第二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不需要他们花费任何的成本,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就能进到工厂或商户中做工,每月领到的工钱虽然有多有少,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甚至家中几人做工,不但可以养活全家,而且还可能有所盈余。
  在刚开始时,受观念和工作机会不多等因素的影响,愿意进到工厂里做工的人并不多,这点李愔是深有体会,他在长安第一个办的是酿酒厂,当时厂中大部分都是各府上的家奴,后来规模扩大,向外招人时,也没少花费力气,好不容易才将人招齐。
  不过后来随着李愔将水泥、煤、食品加工等各种产业推广开来,各种工厂在大唐是遍地开花,开始时的确有过一段用工荒,但后来随着李愔第一个提高工人的待遇,使得做工可以真真正正养活全家,其他工商业主也纷纷效仿。
  在优厚的待遇下,不少有眼光的贫苦人家放下手中的锄头,开始进到工厂里做工,虽然也有拖欠工钱的事情出现,但大部分工人的生活的确比以前要好过的多,所有人都不是傻子,看到原来和自己一样的邻居吃上了白米细面,自己却还在啃野菜窝头,自然是心中不平,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就是这个道理。
  有了对比之后,原来将做工行商当做贱业的人,也慢慢放下心中的偏见,为了家中的老婆孩子吃上几顿好饭,开始尝试着到工厂找活干,而尝到甜头之后,自然是再也不愿拿起锄头从土里刨食。
  可是做工的人多了,种地的人自然就少了,受传统观念影响,最先出去做工的都是无田地或田地不足以养家的贫困农户,这些农户以前都是靠着租种大户人家的田地为生,其中五姓七望就是最大的地主,因此做工的人一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想到这里,李愔立刻就明白了五姓七望要打压工商业的原因了,说白了,无非是因为工商业的兴起,抢夺了本属于农业的人口资源,减少了土地上出产的红利,这对于近千年来,一直靠分食土地红利为生的世家大族来说,无疑是极其可怕,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也正是如此,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才放下各自的成见,联合起来对正在蚕食他们利益的工商业进行打压。
  想明白了这些,李愔的不怒反喜,因此这些世家大族的举动,让他看到一个可喜的信号,那就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工厂主和迅速壮大的商人阶层,已经对原来的士人和地主阶层形成了有力的威胁,这也说明他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为自己打下了一个基础。
  王况和崔玉看到李愔面露笑容,都是面面相觑,猜不透眼前这位齐王殿下的心思,不过若是别人听到五姓七望联手对他打压,恐怕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了,甚至连当今陛下听到这个消息,估计都得掂量许久,可没想到李愔听后竟然是这种反应?
  “王兄、崔兄,多谢两位千里迢迢跑来登州,将如此重要的信息告之小弟,实在是仁义之举,请受小弟一拜!”李愔忽然转过身,正色对两人拱手施礼道。
  “殿下折杀我等了!”看到李愔向自己行礼,王况和崔玉都是吓了一跳,躲是躲不开了,只得急忙躬身回礼道。
  “两位客气了,这一拜其实是李愔代天下人向两人拜谢的!”李愔站直身子,少有的露出一本正经的神色说道。
  看到李愔如此郑重,王况和崔玉也露出一脸正色,对视一眼一起说道:“殿下,我等虽然不才,但天下大势还是能看清的,以殿下之才,行的是工商兴国之策,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席卷天下之势,族中那些老顽固妄想以人力抵挡这种大势,无异于螳臂当车,吾等不愿做那种蠢事,故此前来相告,以图日后能保全家中老小!”
  听到两人十分诚肯的话,李愔却是微微一笑,这两人虽然说的很真诚,不过却有一点没有明说,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是五姓七望出身,但是在族中都受到打压,王况就不用说了,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却生生被逼着行那商贾之事,至于崔玉的情况虽然好点,但想必在族长崔言的打压下,日子肯定也不好过,所以才想借这个机会,来个鱼跃龙门,一吐胸中被压制多年的闷气。
  不过李愔很快发现自己上面的猜测并不全面,因为在接下来对两人的谈话中,他很快发现,这两人不但在族中同样受压制,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主管着族中的商业之事,名下都有无数的工厂、店铺和商队,可以说是新兴工商业主的典型代表之一,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反对族中对工商业的打压,其实也有对自己利益的考虑。
  对于两人都经商一事,李愔倒有些意外,王况主管太原王氏的商业他知道,可是崔玉好歹也是前任族长唯一的儿子,而且据武媚娘得到的情报,清河崔氏族中支持崔玉的人不少,再怎么也不可能和王况一样,行那商贾之事吧?
  李愔想到这里,当下就将自己的不解问了出来,而崔玉听过之后,却是哈哈大笑道:“殿下,崔某其实也是歪打正着,前几年我那位族叔对我百般打压,虽然族中有许多人帮我,但还是有些难以招架,最后我一想,干脆自污求全,放下身份管起族中商业之事,没想到接触之后,倒是引起了崔某的兴趣,后来与王兄结识,对工商的重要性认识更深,再加上殿下对工商业的推动,使得崔某看到,以后的天下,工商必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也就效仿殿下,大量开办工厂,至于家中的田地,都被我变卖换成本钱投了进去,现在时间虽短,但效益却极好,成本已经回收的差不多了。”
  虽然崔玉说的简单,但听在李愔耳中却让他肃然起敬,能果断放弃传统的土地收益,转而以工商为主要产业,这点连李愔都自问做不到,没想到眼前这个长的十分娘气的男子,竟然有如此魄力!
  崔玉说完之后,又与李愔谈了几句,然后变得有些犹豫,与王况对视一眼,对方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脸色也是一黯,不过却什么也没说。李愔对两人的表情变化都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奇怪,这两人似乎还有些什么话要说?
第一百零二章
献策之人
  “殿下可知,五姓七望会如何向殿下以及工商业发难吗?”崔玉忽然上前一步,一躬到地问道。
  “呵呵!若是我猜得不错,无非就是工商业将农户变成工人,使得种地之人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五姓七望这些大世家,肯定是抓住农业是立国之本这一条不放,大肆攻击工商业已经动摇国本,然后联合族中的官员一同上书,逼朝廷对工商业进行打压。”李愔笑道,对于这条他自然早就想到,而且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应对之策。
  “殿下果然聪慧,一语就将其中的关键道破,五姓七望正是想借这个理由,将工商业发展的势头打压下去。”崔玉听到李愔话,心中对这位齐王殿下也是赞叹不已,不过紧接着他眉头一皱,有些忧虑的说道:“殿下,虽然五姓七望是将农业做为打压的借口,但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已经受到不小的影响,若是放任下去,那就算是工商业再怎么兴旺,恐怕也只是无根之木,对此殿下可有什么解决之道?”
  “农业事关国家稳定,本王也十分注视,只是对于农户流失这件事,我虽然预料到肯定会发生,却没想到会这么快,不过解决的办法却也不是没有,我早就让人做了一些准备,就算是对方联合起来发难,也奈何不了本王,至于想打压工商业,更是痴心妄想!”李愔说到最后,双手拳头紧握,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
  虽然五姓七望影响力遍布大唐,但他也不是初到大唐时的那个纨绔王爷,只单纯比较影响力的话,他身后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未必会比对方弱多少,另外他还有一招杀手锏没有用,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王况和崔玉听到李愔早有准备,都是十分兴奋,现在工商业的兴旺,可以说都是眼前这个齐王殿下一手挑起来的,无论产业再大的工商业主,也都要唯这个少年马首是瞻,因为齐王殿下就是大唐工商业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不倒,他们和其他工商业主就不会有事。
  另外他们两人对于李愔如何解决农业问题,也十分的感兴趣,不过他们问了几次,李愔却是不愿多说,每次都岔开了话题。这让崔玉和王况都显得有些焦急,对视了一眼之后,刚坐下的王况又站起来躬身说道:“殿下,有人托我向您献上三策,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农户减少的危机,但却能暂时缓解人口不足的问题!”
  李愔听后一愣,他本以为王况两人只是向自己通风报信的,没想到竟然还帮自己出谋划策,看来武媚娘猜测他们是来向自己投诚的,也不是没有一点依据啊。想到这里,当下一脸好奇地问道:“王兄,不知是哪三策?又是何人所献?”
  “殿下,是什么人献的咱们暂且先不提,您先听一下这三策如何,这第一策名为广畜奴隶……”王况看李愔表现出兴趣,立刻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兴奋,也不管李愔愿不愿意听,立刻就开始讲起那三策来。
  李愔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毕竟在他看来,唐人受思维的局限,能想到的办法根本跳不出这个时代的局限,比如王况说的第一策,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想大量抓捕奴隶,以填补农户人口的不足,这个办法李愔也知道,但关键是到哪里去抓奴隶?
  但是随着王况的讲解,李愔是越听越惊讶,甚至有种震惊之感,比如对方在第一条计策时,就指责李愔太过保守,只将捕奴的对象定在朝鲜半岛和北方草原上,岂不知在西域以及南方的吐蕃,都有大量的人口存在,以李愔的影响力,早就应该发动人去那里捕奴。另外对方还指出,在海外的爪哇等地,还有大量的昆仑奴存在,这些昆仑奴身体强壮,性情也比较温和,无论是用来挖矿还是种田,都是极好的劳力。
  这一席话让李愔听的是大汗淋漓,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激进的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比他更激进,而且还四面出击,将大唐周边的各个国家都当成掠夺的对象,完全不顾及大唐的形象,虽然只是王况转述,但话语中的那股血腥与赤裸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听完激进的第一条策略后,第二条和第三条策略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只听两个名字,李愔立刻就是一愣,因为这两条策略分别叫做推广粗放种植和土地置换。
  对方很犀利的指出,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死胡同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办法提高亩产量,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是贵族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数量最多的普通农户,人均占有的土地却极少,只能想尽办法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出产,也就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并不是不好,但是这种耕作方式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造成了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大量人口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之上,若是在以前倒没什么,可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种,显得已经不合适了,那就不如改用粗放式耕种。
  打个比方来说,原来一个成年劳力,用精耕细作的方式,一年只能种五亩地,那么改为粗放式耕种后,他就能种十亩甚至是二十亩,虽然亩产量肯定比原来要少一些,但是收获粮食的总量却是原来的数倍还不止,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所出产的粮食,比原来多了几倍。
  当然了,粗放式耕种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每人每年出产的粮食多了,但若是土地的总量不变,亩产量减少,大唐每年生产的粮食肯定也随之在减少,不过这时第三条策略就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置换,意思很简单,大唐刚打下辽东和高句丽的领土,那里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芜着,而反观大唐国内,在关中、河东、河北、河南四道,人口都十分的稠密,每人能分到的田地都不多,如此一来,就可以颁布一条法令,允许这四道中的农户,用家中的田地换取辽东那里的土地,而且这个比例可以设成以一比十甚至更高,一亩变十亩,相信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开垦新的田地。
  如此一来,关中等四道的人口肯定会进一步减少,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作,肯定会使得大量土地荒芜,如此一来,粗放式耕种有了推行的基础,而迁往辽东的农户更不必说,每家分到的田地太多,精耕细作肯定不行,也只能选择粗放式耕种,而且随着他们的到来,也能让新占领的辽东和高句丽故土迅速安定下来。
  听完这三条和策略后,李愔眼中泛起奇光,除了第一条那条血腥大胆的掠夺策略外,剩下的两条也正是他准备施行的计划之一,那个土地置换暂且不说,只第二条推行粗放耕种的办法,就足够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以古人的思维来看,这条策略简直是倒行逆施,千年以来好不容易才摸索出来的精耕细作之法,却被弃之不用,反而使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粗放耕种,这简直就是欺师灭祖之举。
  李愔虽然来自后世,但他却也深知,即便是在后世,精耕细作却还是大部分人的固定思维,因为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空间被死死的压在东亚,无法向外扩张一步,只得在有限的土地上想办法,拼命的提高亩产量,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人口,但殊不知,这种办法却是被逼出来的,若是有更多的田地,何苦用这种费时费力的办法。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大唐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内的土地不够,向外扩张就是了,没有任何人敢当面指责大唐霸道,农业人口的不足,完全可以用新增加的土地来弥补,甚至若是将这两条策略执行的好,大唐每年的粮食产量不但不会下降,甚至还是会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
  想到这里要,李愔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强烈的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如此离经叛道,却又极其巧妙契合的策略呢?
  “王兄,此人到底是谁,我想见一见他!”李愔几乎是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在和王况说话,能想出如此策略,说明对方不但才学过人,敢想别人所不敢想,而且对天下大势也看的极为清楚,很可能王况和崔玉来找自己,就是受了那人的指点。如此人才若是不收归已用,那就太对不起老天了。
  王况听到李愔对自己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却没有露出丝毫的不悦之色,脸上反而露出一种悲喜交加的奇怪神色,情绪也变得有些激动,最后颤抖着双手向李愔深施一礼道:“启禀殿下,献此三策之人,出自我太原王氏,只是在太原城中,却是个人人皆知的狂人!”
第一百零三章
有些不对劲
  “狂人?”李愔一愣,这个称呼在大唐可不是什么褒义词,虽然不像疯子那么直接,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能想出如此大胆巧妙的三条策略,怎么会是一个狂人呢?不过紧接着他又有些释然,能想出粗放耕种这种倒行逆施的办法,思维自然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狂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到这里,李愔急忙再次追问这个狂人的详细信息,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况向李愔再次施了一礼,这才又道:“启禀殿下,此人和王某关系甚深,现在实在不益说的太多,而且在来之前,那人也曾经说过,不准我们泄露他的身份,若是殿下想见他,可以亲自去太原城一趟。”
  李愔听后一愣,没想到对方还和自己玩礼贤下士那一套,不过如此人才,的确值得他亲自走一趟,毕竟现在手中能用的人才实在太少了,只靠陆洪一个谋士可不行。想到这里,李愔点了点头笑道:“好,本王反正也要回长安一趟,其中有一段离太原不远,到时就亲自走一趟,看一看对方到底是何方神圣?”
  听到李愔同意,王况显得更加激动,甚至眼圈都有些发红,而崔玉则是叹了口气,脸上也露出几分轻松的笑容,那人他见过,而且对他也有指点之恩,甚至他和王况之所以跑来找李愔,也是受那人的指点,只是可惜那人为世俗所不容,一身抱负无从施展,甚至每天还要忍受庸人的嘲笑,若是能遇到李愔这种慧眼识英之人,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谈完了正事之后,李愔做为主人,自然要好好招待两人,大家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见识不凡,谈天说地无所不聊,气氛从一开始的拘谨,慢慢的变的热闹随意。而王况还主动向李愔问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所谈的海外风物,那次他虽然被侃晕了脑袋,但是事后回想起来,却对雄壮瑰丽的海外世界十分向往,也向很多海外商人打听过海外的风物,但与李愔讲的那些相比,却是差的太多了。崔玉也听王况说过一些,对此也很感兴趣。
  李愔这几天也被橡胶一事搞的头痛,心中对太平洋那边的美洲大陆都快想疯了,一听两人的要求,当下也不推辞,一开讲就说起美洲大陆上的各种特产,除了将自己现在最想要的橡胶树讲出来外,另外还着重介绍了一下地瓜、土豆和玉米这三样高产作物。说起来老天也真是太偏爱美洲大陆了,这三样高产作物全都是美洲的特产,别的地方根本找不到,但以李愔现在的力量却又可望而不可即,想想都能把人给郁闷死。
  王况和崔玉听到美洲大陆的富饶后,也是心动不已,做为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青士子,他们对于地瓜等高产作物,表现的比李愔还要热切,虽然听到李愔一再强调美洲大陆实在太远了,但两人却还是心有不甘,求李愔再想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先派人去一趟美洲,若是能将那些作物带回来一些,那不但可以造福万民,而且还是流芳百世之举啊!
  其实对于两人的提议,李愔也曾经想过,若是派出一支敢死船队,冒着天大的风险驶向美洲,哪怕只有一艘船回来,只要能把几样美洲特产带回来,那也是值得的。不过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大海不比陆地,哪怕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整支船队全军覆没,特别是在无法定位的情况下,恐怕他派出去十支船队,估计连半片木板都不会回来。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任何办法,上次李淳风从长安传来消息,好像六分仪的制作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过了几个月了,也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若是他能将六分仪制出来,然后再凭借着李愔搞出来的盖伦船和福船,虽然不能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到达美洲,但至少有一半的希望,那时倒也可放手一搏。
  想到这里,李愔将情况向王况和崔玉讲解了一遍,两人看李愔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强求,只希望那位李大从快把东西制出来。而且他们还请求,若是李愔派人去美洲时,希望他可以通知自己,到时他们也会派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加。对于有人帮自己承担风险,李愔自然求之不得,再加上他也不是个喜欢吃独食的人,因此欣然答应。
  三人一直聊天太阳西下,李愔这才亲自将两人送出府。接下来又忙了几天登州的事,其他一切都已经准备完毕,时间已经进到六月中旬,估计这时候李世民也快回到长安了,而李愔也到了动身的时候了,因为天气太热,所以李愔决定一路都走水路,到达晋州黄河河段时,再下船去太原一趟,见一见王况口中那个献策之人,无论如何也要招揽过来。
  李愔要动身,身边带的护卫自然不少,而且身为大唐齐王,一路上官府也不敢为难。因此不少在登州的商人看到此次机会,纷纷提前或拖后几天启程,为的就是跟着李愔的船队后面沾点光。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李愔启程那天,前面十几艘是齐王府的船,后面绵延数里却都是商船。对此李愔也毫不介意,毕竟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反正也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收买人心。
  李愔带着这支庞大的船队,穿过渤海又进入黄河,到青州河段时,将尖底的海船换成了平底的内河船,然后一路向西。因为登州的繁荣,现在黄河成为了大唐的黄金水道之一,战略地位虽然没有李愔外公修建的大运河重要,但是商业价值却高出不知多少倍,毕竟黄河沿岸,是大唐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勾通着关中与登州商船的来往,而登州地区又是南方与北方海贸的枢纽,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愔他们这一路上,见到的全都是来来往往的船只,有些地方甚至将整个河面都铺满了,甚至偶尔还会遇到河道堵塞的情况,这时候就要由当地的官府出面,指挥协调河面上的交通了。
  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李愔白天一般都和文心她们躲在船仓里,这船也是特制的,船仓里装饰的十分豪华,而且仓壁很厚,热气进不来,再加上李愔在船上备了许多了硝石,不停的制冰降温,使得仓中的气温很舒适,再加上有文心她们陪着,或玩游戏或说笑话,反正也不感觉到闷。
  这天船队到了魏州河段,这里是李泰那个小胖子的封地,不过他一向都在长安,从来没来过封地这里,李愔也用不着上岸去拜见。
  这天白天刚下过雨,雨不大,李愔陪着文心她们出仓透了会气,等雨停了才送她们回仓,而李愔闲来无事,于是就将燕北从另外的船上叫来,同时还将后面船队里的王况和崔玉叫来,这两人在登州买了不少的奴隶和货物,也雇了几条大船跟在李愔后面,等到了晋州河段时,就带着李愔一起去太原找那人。
  将三人请来后,李愔给他们相互做了介绍,然后就让人在甲板上支起桌子,烧了几个小菜加一壶酒,四人围在一起,指着来往的船只边吃边谈,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气势。不过李愔很快发现,自己这个做介绍人的很快插不上燕北三人的谈话了。
  说起来燕北他们三人的经历还真像,都是出身于世家子弟,同样也是满身才学,王况和崔玉是因为族中的打压,只得屈身行商,而燕北却是受祖上连累坏了名声,以为自己再无做官的可能,所以才对商业产生兴趣,虽然因和李愔交好做了长史,但其实干的还是商人的活。
  也正是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让三人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越聊话是越多,酒喝完了就让李愔去拿,而且燕北这家伙对李愔的藏酒门清,张口就要李愔藏的那几瓶好酒,虽说有些不舍,不过在王况和崔玉这两个外人面前却也不好显的小气,只得忍痛拿了出来。
  结果这三个家伙把李愔的好酒糟蹋完后,在甲板上就开始发酒疯,先是对着刚出来的月牙搞出个八拜之交,还让李愔做公证人,以后他们三人就兄弟相称,其中王况是老大,燕北次之,崔玉最小,只是连李愔也没想到,这三人的结拜对大唐的商业格局,以及自己以后所走的道路,将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等李愔让人将三个醉倒在甲板上的家伙,送回各自的船上时,已经将近二更天了,也不知哪里飘来的一片乌云,将天上的那丝月牙也给遮住,河两岸抛锚休息的船只为了防火,大部分都早早熄灯睡觉了,与白天的繁忙相比,现在的黄河好像也睡着了一般。
  不过就在李愔也准备回船仓休息时,忽然周龙和虎力找到他,而且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让李愔吓了一跳:“殿下,有些不对劲,恐怕今天晚上咱们这条船要有热闹看了。”
第一百零四章
血色脚印
  “嗯,怎么回事?”李愔脸色一沉,低声问道,都这么晚了,周龙和虎力可不会无缘无故地来找自己,肯定是发现了什么情况。
  “启禀殿下,我们发现船下有人!”虎力满身杀气,说话的同时右手按着腰间特制加长的横刀,看样子随时都准备杀人。
  船下有人?李愔心中一愣,不过立刻就反应过来,同样杀气四溢的说道:“你是说,有人从水中潜到我们船下,想要凿沉我们的船?”
  “殿下说得不错,我们这帮兄弟在海上生活了小半辈子,晚上睡觉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刚才有兄弟听见船底下有动静,立刻就知道是有人用凿船的老伎俩,现在已经有兄弟下水了,估计过会就能把人抓上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