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权力(精校)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855

  范鸿宇在杨逸时的名字下划横杠,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昨天调查组那份名单,不是李春雨在电话里告诉他的,打电话的是杨青山。杨逸时正是杨青山的老子,老杨家二代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据李春雨说,杨老爷子对杨逸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将老杨家的门楣发扬光大。
  还有一位四十岁出头的中年干部,长相俊朗,堪称美男子,却也是尤利民和范鸿宇的老熟人,国家计委某司的负责人曹俊臣。中宣部副部长曹俊明的亲弟弟,洪州市委书记高兴汉的妹夫。
  自然,他的名字下,范鸿宇也划了一道横杠。
  有这样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出现在调查组的名单之中,可见高层对彦华地区国企改制工作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曹俊臣可是国家计委公认的“改革派”。
  既然派出了如此规格的调查组,那么对彦华地区国企改制工作的调查就应该公正公平,不能一开始就在主观上出现“一面倒”的情况。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调查,而是直接查处了。
  彦华尽管地处一隅,经济贫穷落后,但国企改制工作却带有普遍性,草率地下一个结论,甚至抓一个典型,影响将会极其深远。
  难怪昨天范鸿宇对尤利民说,情况没有预想中的那样糟糕。
第447章
尚为政的脾气
  班机抵达洪州机场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大家在机场忙乱一阵,总算是寒暄礼毕。尚为政在荣启高的陪同下,登上省委一号车,长长的车队向着市区进发。
  车上,尚为政话语不多。
  荣启高亲自充任“解说员”,指点着路旁的建筑和区域,向他介绍这几年来洪州市发生的种种变化,慨叹着说道:“尚老,改革开放这些年,洪州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城区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城市气象和以前比,也是大不相同了。”
  尚为政点点头,说道:“荣书记,城市发展是好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富裕,是我们党一直都在致力追求的目标。但是,荣书记,请恕我直言,经济建设要服从大局,要在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展开。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干部队伍的建设,群众的信仰,更加重要。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幸福,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高层大人物之中,尚为政以“坚持原则”著称,以前在省委书记任上,经常和荣启高一起出席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在会上发言,多数也是坚持他今天的这个观点。
  荣启高双眉微微一蹙,随即舒展开来,说道:“这个当然了,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心里头不免略略有点腻歪。
  知道你是“钦差大臣”,也知道你对一切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反感,但也应该听听其他同志的意见。须知这里是青山,我是青山省委书记!
  青山的工作怎么开展,还得以我荣启高的意见为主。纵算高层最终对彦华地区的国企改制做出了严厉的结论,也只是一隅之地发生的小问题。想要以此来判定整个青山的经济建设工作都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只怕未必能够。
  尚为政这个态度,让荣启高没有了“激情”,接下来,车里变得十分寂静。
  两位大人物各自想着心事,谁都不怎么说话。
  按照调查组和青山省事先的沟通,调查组抵达洪州之后,时间已经较晚,先到青山宾馆住下,略事休息,出席青山省举办的接风晚宴,之后好好休息,明天一早,赶往彦华。
  车队快到青山宾馆的时候,尚为政提出了异议,说道:“荣书记,既然彦华地区的邱明山同志和其他几位负责同志都到了,我看吃完晚饭之后开个会吧,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再说。”
  调查组抵达之后,听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汇报,是固定流程。到达彦华,这个汇报会也是要召开的。尚为政便想缩短这个流程,充分利用时间。
  荣启高说道:“尚老,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车马劳顿,今晚上还是好好休息吧,明天再专门开会汇报情况如何?”
  尚为政摆了摆手,哈哈一笑,说道:“荣书记,你可别小看我,我老尚年纪是大了点,这身体还挺棒的,咱们抓紧时间吧。反正听听汇报,也不怎么劳神费力。”
  既然尚为政如此坚持,荣启高也就不便反对,笑着点头应允。
  青山宾馆早已洒扫门庭,装点一新,“严阵以待”。车队抵达,荣启高吩咐下去,整个宾馆立即高速“运转”起来。
  晚宴比较丰盛,但不奢华,只有酒上的是陈酿茅台。不管怎么说,尚为政和调查组其他成员的身份摆在那里,就算只有薛益民或者杨逸时单独领队,接待方面也不能太简陋。
  尚为政很节制,开席之前就声明说,晚上还有工作,酒只喝三杯。当然,尚为政也说了,这个规矩是针对他自己来的,其他同志不必遵守,尽可随意。
  不过这也就是句客套话罢了,他都只饮三杯,其他同志又岂会真的开怀畅饮?
  又不是没见过酒!
  真要是在这种场合喝多了,可就不是单纯出洋相的问题,搞不好就会影响日后的前程。
  定下了只喝三杯酒的规矩,晚宴的时间就不是很长。如同尚为政刚才和荣启高说的那样,虽然他年过七旬,身体确实很棒,喝完三杯酒,便即端起碗来,吃下去一大碗米饭,胃口挺不错的。他这里一放下筷子,荣启高也跟着罢箸,其他干部纷纷放下了碗筷。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吃饱,尤其范鸿宇这种肚量极大的“吃货”,一碗饭哪里够填满肚子?
  但当此之时,自然谁也顾不得这个。
  何况范鸿宇早有准备,尚为政吃下一碗饭的时间,足够他吃三大碗了。反正他们坐的那一桌,都是“自己人”,一个调查组的同志都没有,都有大人物陪着呢!范处长也就没必要太讲究形象。
  晚宴完毕,略事休息,七点钟,汇报会准时在青山宾馆会议室进行。
  凡是去机场参加了迎接队伍的人,除开司机和部分秘书人员,领导干部俱皆出席这个汇报会。曹成,郑美堂,范鸿宇这三位省委主要领导的大秘书,也列席会议,担任记录人员。
  自然,这也就是个名义,还另行安排了真正的记录人员。三位大秘书肯定也会做记录,但记录的重点必然各不相同。
  最终,省委办公厅常委办公室的真正记录人员会整理好会议记录的。
  会议室内,并未完全按照职务高低来安排座次。邱明山,范卫国,岳西亭等彦华地区的领导干部,被安排在较为显眼的位置。既然尚为政是来调查彦华地区国企改制的情况,汇报工作自然要由彦华的干部来完成。
  尚为政和荣启高并排坐在会议桌的主席位置,荣启高的位置略偏一点,以示对尚为政的尊重。
  会议由荣启高亲自主持。
  因为是正式的汇报会,会议一开始,室内的气氛就变得比较严肃,每个人都正襟危坐。
  荣启高做了简单的即兴发言,对尚为政和调查组莅临青山,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央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请尚为政讲话。
  尚为政胸膛一挺,神情凝重,沉声说道:“感谢荣书记和青山的同志们热情接待,我和调查组的同志这次来青山,就是来调查彦华国企改制情况的。这段时间,国家体改委和其他国家部委都收到了不少的意见反馈,集中反映了彦华地区正在进行的国企改制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为了慎重起见,中央决定派我和薛益民同志,杨逸时同志以及其他几位同志一地到青山来实地看看,了解一下彦华国企改制的真实情况。调查还没开始,我这里先不多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请彦华的同志先简单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吧。”
  荣启高点点头,眼神落在邱明山脸上,温和地说道:“明山同志,那就请你先谈谈吧。”
  对邱明山,荣启高并无好感。此人一贯就不是荣书记的“嫡系亲信”,雷云刚在任上的时候,邱明山是雷云刚的“文胆”,通省皆知。后来阴差阳错,邱明山一篇文章,与雷云刚“决裂”,看上去似乎是改换门庭,投入了荣启高的“门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过是邱明山的某种谋略,基于对未来政治大局走势的精准判断。不待荣启高采取何种措施,随着最高层某位超级大人物黯然去职,雷云刚也被调离青山省,邱明山却因之“幸免于难”,据说还得到了某位高层大人物的青睐,让很多等着看笑话的干部跌落一地的眼镜。
  随后尤利民到任,邱明山似乎“想都没想”,就向尤利民靠拢。目前全省上下都将邱明山划归了尤利民的“阵营”。
  但荣启高身为省委书记,心胸自不能如此狭隘。自来省委书记再强势,也不可能做到“江山一统”,省内干部那么多,执政理念不尽相同,那是肯定的。再说了,省委书记真的“江山一统”了,只怕高层未必会很乐意见到。
  权力是需要制衡的。
  尽管很多时候,这种制衡并非源自“民主政治”的需求,而是因为更高层权力博弈的需要。
  只要荣启高在任一天,青山省发生的所有大事,不管好事坏事,都和他有关,功劳要记在他的头上,真有板子打下来,也不能完全避开。
  至少在面对尚为政和调查组的时候,荣启高和邱明山是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青山省的问题,最好内部解决。
  荣启高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思考问题必然会是这样的方向。至于省委的其他领导,那就不好说了。所以荣启高虽然表面上将“皮球”踢给了尤利民,实际上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派曹成亲自去彦华调研,刚才在车上给尚为政充当“解说员”,都是他这种密切关注的直接体现。
  只是效果似乎不大理想。
  尤利民,邱明山乃至范卫国,岳西亭等人镇定自若的神情,让荣启高心里略略安然了几分。
  这几个人,甚至包括年轻的范鸿宇在内,可都不是省油的灯。面对这样雷霆万钧的压力,他们必定也会采取得力的措施。
  且看看再说。
第448章
发怒
  “好的,荣书记。”
  邱明山向荣启高微笑点头为礼,随即转向尚为政。
  “尚老,我现在代表彦华地区向尚老和调查组的同志们汇报一下我们地区前段时间国企改制工作的一些情况。”
  荣启高在机场称呼尚为政为“尚老”,大家便都跟随。
  尚为政微微颔首,神情严肃。
  对于邱明山,尚为政以前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尚为政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邱明山不过是彦华地区的一个副书记,尚为政未曾听说过邱明山的名头,理所当然。外省的省委书记,关注青山省的地委副书记做什么?
  直到前两天,某位大人物亲自邀约他见面,请他劳动大驾,亲自去彦华地区走一趟,尚为政才开始让秘书人员收集有关彦华地区主要负责人的基本资料。
  从履历上看,邱明山十分普通,履历中规中矩。动乱之前,是县里的领导干部,后来调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再往后受冲击,下放干部学校劳动改造。动乱结束之后,因为到处缺干部,邱明山被提拔到较为重要的领导岗位之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而地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基础踏实。
  类似这样的干部,尚为政见过千千万万。
  在尚为政眼里,邱明山唯一的亮点,就在于他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这种高学历在眼下的地厅级主要负责干部之中并不多见。
  很多在动乱之后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大多是高中或者中专的底子,甚至初中生也不少,了不起在动乱时期读了个工农兵大学。见中央重视学历,便千方百计搞到一张大学文凭,多数是函授的,也有电视大学的,总之不那么靠谱,属于速成班。
  让尚为政真正略感兴趣的是,不但邱明山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彦华地区常务副专员范卫国和彦华地委委员兼彦华市委书记岳西亭也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彦华市分管国企改制工作的常务副市长高洁,更是首都大学的高材生,同时是整个青山省最年轻的女性副市长,今年不过二十六岁。
  也就是说,主持彦华地区国企改制工作的这批干部,都堪称高级知识分子。
  难怪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改变彦华国营企业的公有制属性,进行所谓的改革尝试。
  这些知识分子,自以为多读了两句书,就什么都敢干!
  作为一个老派干部,尚为政对此殊无好感,他最欣赏的是那些踏实勤勉,埋头苦干,老成持重的干部。只有这样的干部才靠得住,才能永葆江山不变色。
  邱明山自然不清楚尚为政对他的观感,见尚为政点头允可,便打开面前的资料夹,开始进行汇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8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