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932

  “是的。所以我才能够知道《诗》、知道《礼》。才能知道奚仲的名字、《七月》的诗篇。”
  这话算不得天衣无缝,可是也能自圆其说。
  适之前所做的一切,墨子均很满意,只是不清楚适的来历。
  他虽然经常谈鬼神,可是却又从不相信天命或是命中注定这样的事,因而他不相信一个鞋匠之子能知道那些东西。
  半年前的那几句话,还可以说是聪慧;但半年后的这些事,绝不是一个聪慧可以解释的。
  墨子背着手,看着远方的宿麦,似乎在思考什么,忽然问道:“《乐土》之说,也是他教你的?”
  适摇摇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赛先生曾和我讲过先生的一件事。”
  墨子一听,这人曾提过自己,也有些好奇,问道:“什么事?”
  “他说,有弟子曾问先生,未来是可以知道的吗?先生说,假设一人的母亲重病将死,他想要回去看看,那么现在有两辆车。一辆是骏马、车是圆的轮子;另一辆是劣马、车是方的轮子。那么乘坐哪一辆更可能见到母亲呢?”
  墨子点点头,说道:“是的,这是我说的故事。所以我认为未来是可以预测的。”
  适见墨子认同,又道:“常理来说,一定要选骏马和圆轮子。但是骏马可能会死、圆轮子可能会碎。因而,未来是可以预测的,也是不可以预测的。赛先生说,可以预测的未来,叫必然;不可以预测的未来,叫偶然。必然的未来是可以预测的,但偶尔的未来是不能预测的。《乐土》诗篇,就是我见到那些事物之后预测的必然的未来,但能不能实现又是偶然的未来了。”
  “赛先生苦悟天志,终于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将这种预测必然未来的学问传授了我。那些《乐土》中的事物,我也曾见过许多,都是他们二人参悟天志明白了事物的本源后做出的。”
  墨子闻言,畅想着这两人的风采,悠然长叹。
  许久点头道:“这话我是相信的。对这两人的聪慧和本领,也是钦佩的。可是,这两人如此大才,眼见天下大乱、列国纷争,明明知道了必然的未来,为什么又不站出来行大义呢?”
  适知道墨子是实干家,于是蹲下来从冰凉的地面上抓了一把沙土,虚握住手掌,让沙土轻轻从留出的缝隙中落下。
  不多时,沙土全部流出,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小圆锥的沙堆。
  “先生,沙土这样落下,形成这样的沙堆就是必然。一千次,一万次都是这样的沙堆。”
  墨子点头,适又低头,将刚才那个沙堆抓在手中,重新落下流出。
  “可是,先生,同样是刚才的砂子、同样是相似的沙堆,可是每一粒砂砾的位置是一样的吗?任何一粒砂砾换了位置,那么我们不让沙土自然流出,而是想要摆动每一粒砂子,却未必能做出最简单的沙堆。”
  墨子盯着落下的砂砾,思索一番后问道:“这是他们两个告诉你的?”
  “是的,赛先生说,既然沙土慢慢落下最终都会形成沙堆,那又何必去干涉呢?百年达不到乐土、或许千年就达到了。而如果人为的干涉,又怎么知道一定会快?或者说又怎么知道不会血流成河呢?”
  适的话音刚落,墨子放声大笑道:“迂腐!水滴而能穿石,一块好玉放在水滴下,千年之后定能穿孔。再好的匠人,钻孔于玉,也可能将玉损坏。可夏商之时的匠人可能十块玉就碎一块,如今却可能百块才碎一块。难不成担心玉石碎掉,就只能靠水滴去穿吗?”
  “这是杨朱的想法,砂砾如人,聚为沙堆;无数根汗毛与皮肤,构成手臂;所以最微小的毫毛般的事物也不该被损害,没有人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自然之至便是最自然,天下大治……他想的是好的,可如今天下不就是那些不懂天志的王侯在主宰着吗?若无不懂天志的王侯,或可如此;若有不通天志的王侯,不可如此!”
  笑声过后,墨子双眼紧紧盯着适,问道:“你是怎么想的呢?”
  适也大笑道:“先生看这宿麦,听那《乐土》,难道还需要问吗?既然知道这些沙土将来要聚为沙堆,为什么我们不去做这双手?行天下大义,弟子百死无悔!请先生收我为弟子、请先生让我成为救济天下的墨者,也请先生让我用这天志让世间少几分饥馑!一人力微,聚众可成。”
  喊出几句口号般的豪言后,适躬身等待。
  墨子看着弯腰的适,回味着刚才那般热的话,想着这半年适的所作所为,看着那些绿油油的宿麦,听着远处弟子们或是惊呼或是好奇的说笑,终于将手搭在了适的肩上。
  “好。过几日回城后,再与你说说别的。你能有救济天下之心,这是最重要的。你能半年忍苦,想必心智也是坚定的。此事先不要再提,日后你再与我说说这推演必然之法,我也听听。”
  适心头掀起一阵狂喜,明白自己这半年所受的苦、晒的黑、挨的饿、遭得罪、吓的汗……全都值得了。
  这是一个鞋匠之子在这个乱世能够向上走的第一步,也是唯一一条路。
  至少,自己不用再担心随便一个人就能把自己绑在树上抽打,不用再担心随便一个人将自己以顺非而泽祸乱人心的理由诛杀,不用担心一两年后的围城战死于无名,不用担心两三年后的筑城累饿而死。
  活下来,这三个简单的字,直到这时候才算是真正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乱世命贱,贱命更贱。
  适为自己的命不再贱如草木而欣喜之后,觉得墨子一定会问更多的关于天志的事。
  可没想到墨子却道:“你蹲下来,我念一番话,你用那种文字写在地上。”
  适不知道墨子要做什么,觉得很不合常理,非常人行非常之事。
  也不多问,蹲下身子,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在地上等待。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秉持天志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适按照自己的习惯,自上而下地将这一段话用他熟悉的文字写出来,也在上面加了一些竖行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很重要,有了标点符号一些东西就不能胡乱解释了。
  没有标点,一句“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就会走两个极端,点出不同标点的人会彼此仇视,怒斥不止。
  等墨子念完,适也写完了,仔细品着这句话,知道墨子是在夸自己。
  这句话大致是说,做事要有三个标准:有本源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本源的,就是知晓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做出的;推究的,是做出之后询问百姓,依靠百姓的反馈知道好还是坏;实践的,就是要在本源和百姓反馈之后,制定法律政令,观察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得利。
  除此之外,那些天命啊、注定啊之类的言辞,都是不必要的。就拿这三条去判断一件事做的对还是不对。
  是否符合了天志和事物的普遍规律?是否让百姓拍手称赞并且认同?是否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得利人民安康?
  此便是墨者之三表。
  这是在说墨者的不信天命的非命观,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夸奖适。
  适说,他悟出了一些天志和事物的本源。是为本之。
  适做,他在村社中的这些事得到了村社的认可。是为原之。
  适教,他教人种植宿麦、种植墨玉地瓜鬼指、教一些孩童识字,自然有利于人,推广至国家也可富强。是为用之。
  正合三表。
  墨子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赞赏,也用这种方式观察着这些写在沙土上的字。
  他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说这番话,而是盯着那些字,终于看出了一些门道。
  “所有的这些方方正正的字,都可以拆成六七种小字?”
  说完捡起一旁的木棍,在字的旁边画了一个点、一个横、一个竖……
第四十一章
八笔吏书贱体字(下)
  适侍立一旁,看着墨子在地上画着横竖撇捺。
  此时的文字有些扭曲,横平竖直不以为美,墨子的手纵然常年劳作有力,写起来还是有些疲惫。
  等画完了一个捺后,回身问道:“一共几种?”
  将木棍递给适,适低头又补完了其余几笔,回道:“先生,共有八笔。唐汉先生称之为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边说着,便将这八笔写在了地上,最终化为一个永字。
  一字,八笔俱全。
  汉字是二维文字,这八笔就是汉字的字母。
  但这八笔“字母”不是一维直线排列的,而是在一个方块内形成了二维的字,读音又由这些笔画所构成的词根来决定。
  适此时写的这些文字,源于秦字,又最终在汉晋演化完成,是凝聚了诸夏千年智慧的产物。
  论及成熟,肯定是比现在的各种篆字、金文要成熟。书写起来更方便,学起来也更容易。
  适说是一人所改,借用最辉煌的汉唐之名。
  但归于一人,仍旧惊世骇俗。
  墨子顺着适的手,重新写了一遍那八笔,点头道:“是,确是八笔。八笔可写万字。你学会这么多字,用了几年?”
  适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先生,我在村社半年,最聪慧的孩子认识了百五十字、会写六七十字。”
  “了不起!”
  墨子大声称赞,毫不吝啬。
  半年时间,聪慧的孩子竟然能认识百字,可谓难得。也可以证明这东西学习起来确实比他所熟悉的那些文字容易。
  墨者之中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学那些竹简上的字,可谓是难上加难,有些人学了数年仍旧不过认得百余字,写字的时候还是会写错、或多或少。
  此时已经有墨,但是写字还是用蘸签。
  毛笔当然不是传说中蒙恬做出的,但最早出土的文物也要到战国中后期的古墓中,此时距离三家分晋正式战国尚有两三年,主流书写还是用蘸签。
  适用之前的兔子毛曾做过几支小毛笔,用来教人蘸水在石板上写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