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932

  “如今就算寡人知道错了,又怎么可以扭转呢?”
  他这么说倒是没错,当年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一直是攻势,各国不敢轻动。
  鲁阳作为长城防线的前出,除非晋楚要打灭国决战才有可能涉及到这里,否则一般的争霸都会发生在宋郑之间。
  这种情况下,鲁阳公也就根本没有政治变革的动力,墨子当年说了许多,鲁阳公即便觉得有道理,可也不能做,也没有动力做,最多是没有对外攻打弱小混乱的郑国。
  现如今大战在即,看到适还在说什么“不和于国不可以成军”之类的话,心中不免愠怒,觉得这时候已经做不到“和于国”了,那再谈就没什么意义了。
  适见鲁阳公略微有些不耐烦,也不急躁,而是说道:“我有一策,倒是可以撑过去现在,让民众愿意作战。只是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算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至于后续,那就另说了。”
  鲁阳公一听,心下大喜,心说我要的就是撑过去现在就好,至于今后……今后再说。
  赶忙请教之后,适道:“墨家的许多道义,是要有利于民,恐怕您是不会去做的。但是,也有一些计谋可以市恩于民,将恩情作为货物,让民众用鲜血和战斗来偿还。这个,就看您愿不愿意付出了。”
  “我想,您一定放贷吧?”
  这是个不用考虑的问题。
  封地食邑和县邑共存的模式,保证了鲁阳公既是本地的管理者,也是本地最有钱的大族,那些没有捆绑在他封地上的农夫,过不下去的时候肯定需要从他这里借钱生活。
  鲁阳公作为旧贵族,肯定不会投资什么工商业,或者说没有墨家的技术支持,大规模的工商业也没发展起来,有钱的最好升值方式就是放贷。
  各国的封君都放贷,放贷的目标不是自己封地上的农奴,而是封地之外的农夫。
  此时尚无冯谖孟尝事,鲁阳公不解其意,却还是答道:“是有的。每年得息以生钱。”
  适道:“既如此,您可以用这些利息,市恩于民,让他们为您来战斗。这是短期可以用的办法。民众既得了利,也算是我们墨家利于民众的说辞。”
  鲁阳公一听这话,心头顿时不满,摇头道:“借贷偿还,这是天地间的道理。”
  适点头道:“这的确是天地间的道理。可是您作战,得以封鲁阳,而民众厮杀却一无所获,这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道理。既然他们不能得利,又凭什么跟随你厮杀呢?”
  “你舍弃这些利息,作为恩情售卖给民众。民众无法偿还,也就只能用鲜血来偿还,到后来保住的不还是您的富贵吗?”
  “一年放贷,得息不过十万。十万钱市恩于民,可以保证这一次民众有战斗之心。”
  适伸出了小拇指,示意这是那得钱十万的利息。
  又将整个手攥成一个拳头,说道:“这是您的封地,是当年受封的祭祀家庙。”
  “如果一定要您选择,你会选择割掉小指留下拳头呢?还是愿意直接把拳头割下去呢?”
  “这是我能为您想到的办法。如果您觉得这不能够听从的话,请您另请高明,这些武器作为交易我们已经送来,后续的也会慢慢送来,却不会再出一言。”
  一句另请高明,顿让鲁阳公无言。
  他知道这一次晋郑联军很可能攻打鲁阳,如果不攻打,按照适说的那么做,就赔掉了许多钱。
  不在于赔不赔钱的问题,而在于民众出于封建义务,跟随他出征作战是理所当然的义务,现在适却认为这义务不合理,甚至需要用恩情来交易,这让鲁阳公觉得有些不舒服。
  赵国开了军公爵的滥觞,也就等于先在周礼上撬开了一个口子:封建义务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那么只需要教化民众就行,根本不需要谈及战争所得的利益。
  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众已经逐渐觉醒,没有利益谁也不想打仗。
  这就是一种思想的交锋,不只是舍不舍得这些钱的问题。
  然而现在鲁阳公没法另请高明,因为适再说这些之前,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了。
  晋郑联军一旦胜利,不管大胜还是小胜,鲁阳公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封地要么被魏韩占领,要么就是被王子定收回……到时候收回,鲁阳公连反抗之力都没有,国内贵族会咬,北方的魏韩一样会威胁。
  指望别处的封君县公救援,这也基本没什么指望。一部分是支持王子定的,另一部分根本就不太容易调动,楚王也不可能亲自出征,因为郢都不稳还需要部队保持军事优势压制可能叛乱的贵族。
  适看着鲁阳公面带迟疑,话语里便带了几分讥诮,说道:“若是您平日治政严明,赏罚有度,我又何必给你出这样的谋划呢?商丘一战,你固然知道最后墨家穿阵成盟,可您也不要忘记商丘城内可是发生了变故啊。”
第三零四章
徙木立信市恩民(二)
  最后一句话,让鲁阳公面色一变,他倒是不担心鲁阳城出现商丘的情况,毕竟和那边贵族君权之间的矛盾不同。
  但却担心民众厌恶作战,拒绝守城。想要请求墨家的帮助,就不得不考虑墨家的条件。
  直接野战对垒,鲁阳公对于战胜晋郑联军信心不足,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也知道这一次魏韩必然是重兵来袭,就算自己有勇力,也很难说就可以战而胜之。
  鲁阳公实在没办法,只好问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适笑道:“你还是不要幻想了。如果您真有别的办法,觉得可以野战对垒战胜晋郑,又何必非要请墨家入鲁阳呢?”
  “墨家的精锐不可能参与这次守城,这些兵器也都是防御性的,不可能参与野战对垒。”
  “在来之前,巨子与我们论天下局势,便说过。您想要战胜晋郑,就只能守卫城池,您的精锐等待晋郑锐气丧失之后,再与之交战,或可平解。”
  “城若守不住,晋郑一攻而下,士气大盛,您又怎么可能获胜呢?”
  鲁阳公无奈,适又道:“若您同意,那么这件事我们墨者可以为您做好,保证民众可以效死一战。若您不同意,我们也就没有办法了。”
  这种事鲁阳公也不擅长,但是墨家多贤才,似乎正可以交由墨家去做。
  他又不太清楚墨家的手段,也没想着把这样的机会让给墨家,到底得益最多的是谁。
  可是适都已经说出另请高明这样的话,思虑之后,也只好道:“既如此,敢不从命?”
  答允了这件事,适才嬉笑晏晏的和鲁阳公说起了别的守卫之事。
  ……
  数日之间,鲁阳公叫人准备那些契简,只是交到墨家手中,跟随来的四十多名墨者中也有一部分正是宣义部的成员,适便决定做点事。
  这几日也和鲁阳公等人交谈了一番晋郑若攻鲁阳的路线。
  夜里,孟胜、胡非子二人与适坐在一起,点燃灯烛,并未谈论毁契市恩的事,而是谈起这一次战争的准备。
  鲁阳城的位置很特殊,西边有片湖,北方是一串山峦,晋郑联军想要攻下鲁阳,只有一条路可走。
  这年月行军必然是要走大路的,不可能翻山越岭,于此时的组织力而言翻山越岭就是一场灾难。
  鲁阳紧挨着古滍水,《水经注》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尧山,从伏牛山发源,经过鲁阳,流向平顶山应城一带。
  晋郑联军想要攻击楚长城,要渡过滍水,鲁阳就是西线的必经之路。否则就得走叶城方城一线,那里难度太大。
  而要攻打鲁阳,就必须过牛阑,沿大路前进,经过一些鲁阳附属的小城邑,并无其余的路可走。
  后世的汝州如今已经有不少的大聚落,如狐阳、注城、赫人聚等一些小邑,这些作为楚韩边境的城邑,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唯独在鲁阳东北的牛阑城,似乎可以作为一处防御的据点。
  死守鲁阳,并不是墨家守城的手段,墨家守城讲究的是如果能主动进攻打破敌人围城为上策、节节抵抗迟滞敌人进攻组织反击为中策,最后死守城邑拖延时间到对方粮食不足撤军为下策。
  既然上策行不通,也因为鲁阳地形的缘故,孟胜等墨子教授出来的弟子几乎一眼就看中了鲁阳北边的牛阑邑。
  这里位置关键,是晋郑联军进攻鲁阳的必经之路,绕不开。
  卡在这里,晋郑联军要么分出兵力围城,主力南下决战;要么就得攻下这座城,否则很可能被切断补给线。
  如果鲁阳公能够在鲁阳组织兵力,牛阑邑可以顶住晋郑联军的进攻,最终进攻方疲惫的时候鲁阳方向出兵反击决战,或许还有一丝战胜的可能。
  适对楚国没有什么感情,巴不得楚国乱成一团,但是要乱决不能是南阳方向乱掉,而是想办法让楚国失去东线的一大片土地,这才最有利于在沛县的墨家根基和方便墨家渗透楚国。
  既说要临机决断,想办法让墨家再次诸侯侧目,这一仗就必须要拿出一些真本事。
  墨家的守城技术的确超出时代,适从墨子那里学了一阵,融会贯通之下,发觉墨子可能是系统提出“交叉火力马面墙”概念的第一人。
  《备城门》、《备梯》、《备高临》几册守城专著中,提过许多次“行墙”的概念,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马面墙,或者说算是“无火药时代星堡概念”。
  依靠突出正面城墙的马面墙,让攻城一方受到三面抛射武器的攻击,这是最佳的选择。
  适不是那种蠢笨到不知变通的人,他也知道火药时代棱堡搞成那个样子的原因,按照墨家分析本源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行墙”和后世“星堡”的防御模式便可以拿到现在使用。
  棱堡后世搞成那个样子,主要就是两点。
  要防住攻城方的炮击。
  要发挥守城方的火力。
  问题在于,如今的进攻方是没有炮的。
  那么再死板地按照棱堡模式弄得那么低矮、斜坡、厚重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甚至于本身自己这边火器质量低劣的情况下,修成那样就是给攻城方更好的攻击机会,低矮的城墙更容易逾越,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不能靠火力压制敌人,还是要靠城墙本身给敌人制造一定的困难。
  现在墨家可以提供一部分火器,那么就要在不考虑“对方火炮”存在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出己方的火力优势。
  将城邑从一个死守的乌龟,变为一个让攻城方死伤惨重的豪猪。
  这个概念不需要适提出来,墨子已经讲过无数次“行墙”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修行墙”的本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