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9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7/2763

  唐家老大在几个保镖的簇拥下,看着这一路上那些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有些羡慕,又有些怀念。
  羡慕是因为,这个公司从上到下,虽然节奏紧张,但是,总体由给人一种安然,或者说是悠然的印象,因为在他们前面的路上,没有什么障碍。
  反之,在自己的公司,这几年,都是紧张中弥漫着焦灼。
  因为从02年浦东的德隆大厦落成起,好像每天都在为钱发愁,每天都有那么多窟窿要堵,往往是堵完这一个,下一个马上就冒了出来,堵完新冒头的这个,又有一个新的在等着……
  资金短缺,已经是一种常态,危机,也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然,去年四月,主抓实业领域投资的二弟万平,也不会身心焦虑到在与汇源集团朱董事长,就北京汇源股权收购谈判的关键时刻,突发脑溢血。
  事后虽然不计代价的全力投入抢救,二弟经历九死一生,终于保住了性命,但已不能继续工作。
  如果像眼前的这家公司这样从容,不用无时无刻的担心各种问题,二弟怎么如此?
  说怀念,那是因为在刚创业的时候,自家公司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生机勃发,自信强大的。
  还有一句不好说的是,如果眼前的这一关不能迈过去,那么眼前这样的场景,以后怕只有用来怀念的份。
  冯一平也没有追上去,不是因为刚才谈话的内容,他需要好好消化消化,而是,看着快步走向电梯的唐家老大,虽然腰板挺得挺直,虽然仪态还是那种因为富贵而有些漫不经心,有些闲散的味道,虽然排场一样的盛大……
  但是,看着他的背影,还是能清楚的看出那其中包含着的落寞。
  在英雄或者枭雄落寞的时候,有些话,通过其它的方式说,可能会更好一些,更体面一些。
  出让整个德隆系的股权,这估计是他们几兄弟自救的最后一招,估计如果不是自己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实力雄厚,门路多多,他们还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我们在嫁娶上讲究个门当户对,企业对引入的合作伙伴的选择,更是如此,不够格的,唐家几兄弟一定不会提出这样的意愿。
  他们都愿意把自己大半辈子的成果拿出来,姿态不可谓不低,态度不可谓不好,你如果听了之后没想几分钟,就当场拒绝,对方可能难免会觉得有些受到侮辱的意味。
  难不成我们这些年奋斗的结果,我们引以为豪的一切,在你眼里,就这么没有价值?
  没办法,人落魄的时候,难免是最敏感的时候。
  ……
  冯一平端起茶杯站在窗前,俯视着楼前那个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的车队,载上唐万里驶上大街,看着周围那些原本在动着,这会突然停下来的蚂蚁一般大小的人群,就可以猜测出唐万里这个车队的豪华程度。
  不然见多识广的阿拉SH人也不会这样侧目。
  喝了一口茶,不知怎么的,就忍不住想起不久之后,外逃到国外又主动回国的唐万新,听说那会,他已经连喝茶的钱都没有。
  这种反差巨大的今昔对比,难免让他这个商场中人也觉得唏嘘不已。
  “怎么了?”金翎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窗前,“你好像兴致不太高?他不会真的找你借钱了吧?我觉得不会啊,以他们几兄弟的个性来说,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啊。”
  “对不起啊,我没想到会这样。”
  “没有,你想多了,不是借钱的事。”
  “那你怎么这么不高兴?”
  “也没有不高兴,只是看到了一个曾经繁华的王朝的背影,有些物伤其类而已。”
  同为商人,不管德隆是咎由自取还是如何,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商业帝国,眼看倾覆在即,冯一平难免会有些感慨,也能大致体会唐家四兄弟此时的心情。
  不是被逼到无路可走的份上,他们也不会这样冒昧的找上门来,这么轻率的跟自己这个以前从来没有直接打过交道的年轻人,谦恭的谈这样的大事。
  “是挺遗憾的,”金翎也抱着手说,“江湖上还在流传他们轻易就能动用上千亿资金的事,哪知道现在他们现在就已经举步维艰到这种地步。”
  毕竟是国内一流民企的掌门人,业内这样的信息,他自然也能掌握。
  何况,在香港的前沿杂志下,冯一平设置的那个庞大的情报搜集班子,比德隆最神秘,最核心的研究院编制还要大,投入还要多,今年已经有了好几篇关于德隆的分析文章。
  作为总裁的金翎,自然是能看到这些报告。
  “除了天灾,免不了也有人祸吧,”冯一平喝下一大口热茶,让自己从那种怅然的情绪中走出来,“这就是我在国内不涉足金融领域的原因。”
  “为什么?”金翎问。
  冯一平没有回答她的问题,“你说的不错,确实是个机会。”
  “真的?”金翎马上大喜,马上没有一丁点的怅然,“想我们收购什么项目?要是我们出现金,价格一定会非常实惠吧。”
  冯一平忍不住吐槽了一句,这女同志的脸,真是变得快。
  “不,其实,比你想的还要好,他们有意让我们投资整个德隆系,刚提出来的条件是,可以出让四成的股份,代价,估计只要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四成的股份?”看过那些报告,知道德隆实力的金翎也懵了,“真的假的?”
第二百九十三章
盛极而衰
  “喏,他们旗下公司的资料。”冯一平指了指那个硬盘。
  “我还真要看看。”金翎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
  所以说女人的八卦是全方位的,这样揭秘德隆整体状况的资料,也让她有些按耐不住。
  “这么多?”这是她打开后的第一句话。
  “177家。”冯一平记得刚才唐万里的话。
  但之后,好长时间,金翎那边都没有回话,冯一平忍不住回头一看,只见金翎打开了电脑里的计算器,正聚精会神的算着什么。
  “你还要核实这些数据?”
  金翎停了下来,“真不简单!”
  “可惜啊,虽然他们的做事方式值得商榷,但是从结果看,真是让很多国企汗颜。”
  “你看看,他们已经整合的这些行业,食品业、畜牧业、纺织业、机床业、流通业、化肥、水泥、电动工具、重型卡车、汽车零配件……以及已具雏形的金融帝国。”
  “就是从93年他们第一次参股一家金融租赁公司开始到现在,也不过10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那些背靠着国家,不愁资金来源的国企,真应该感到脸红。”
  “多元化得太散了些,”冯一平看了一眼,“多元化最成功的通用,它的多元化策略,也是关联多元化,你看看他们整合的这些行业,有好多压根就没有关联。”
  “没有关联又怎么样?只要每个领域都做得成功,不是一样成功?”
  “比如说,你看看这个,他们在重卡、传动系统等部件领域,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开发的一系列新车型也大获好评。”
  “还有,你看,他们通过合并几十家濒于破产的水泥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和统一管理,让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的天山水泥,一跃成为一个年产近千万吨的中国第二大水泥企业。”
  “还有这个,同样是通过合并十几家濒于倒闭的小工厂,投资改造后,把它打造成了世界第二、国内食品行业出口排名第二的优质企业,已经建成了一个年产6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35%的著名番茄酱产地。”
  “最厉害的,你看看这个,他们以直接参股和委托持股等方式,参控股19家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信托、金融租赁,其中直接控股5几家地方商业银行,这只要制度允许,绝对是一个大有前途的金融帝国。”
  这样枯燥的资料,竟然看得金翎心潮澎湃。
  “跟他们一比,连华润、中粮他们,都像是在吃干饭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走到目前的地步呢?对不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冯一平问。
  “一个企业最顶层的几个人,如果只注重发展,却不关心和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那才是大问题。”
  冯一平觉得,一个企业负责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平稳的延续下去,一年又一年的延续下去。
  特别是当你的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以后。
  唐家几兄弟,应该不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后来他们可能想刹车都刹不住吧。
  金翎也清醒过来,对啊,昙花虽美,但只惊艳那么一瞬,流星虽然绚烂,但也只闪亮那么一会,自己现在身负几万人的饭碗,确实,如何让公司平稳的发展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别看了,你放心,我们将来的成就,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叹服,”冯一平合上电脑,“把这些资料,派专人送到香港,让情报室的核对,并拿出一份方案来,我们投,还是不投,投哪些,怎么投?”
  虽然心中已经有了盘算,冯一平还是希望公司的一些部门,能参与到这样的大事里,积累一些难得的经验,国内,以后可不常有这么大的公司崩盘的情况出现。
  哦,明年好像还会有?但是这样能把自己牵扯进去的,估计就很少。
  同时,这也是对相关部门的一个检测,看他们是不是也像一些国企一样,是尽吃干饭不做什么事的。
  ……
  那边,只用了不到十分钟,豪华车队就回到了同样位于陆家嘴的德隆大厦。
  司机恭敬的把劳斯莱斯的车门打开,护着车顶,唐万里面色凝重的从车里出来,却并不往里走,就那么负手站在楼前,任秘书给自己披上大衣。
  眼前这栋地上6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超过两万三千平米的5A级写字楼,是他们四兄弟创办的德隆帝国的标志,这栋大厦的落成和投入使用,也是兄弟四个创办的德隆,从偏居一隅,正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象征。
  只是此时看来,难道大厦竣工的时候,就是我们辛苦打造的这个商业帝国,从巅峰朝下走的时候?
  不,不会的,一定不会的!唐万里马上掐灭了自己的那个念头,到现在,随着一个个产业的整合成功,正到了大展身手的时候,正到了可以真正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的巅峰,还远没到顶!
  但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朝后摆了摆手,一个人沿着大厦踱起步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7/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