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763

  喜的是,蔡老板帮忙,合适的店面总算找到了,就在大学城旁边的一个人流集中的地方,是个二层小楼。
  原来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带着几个学徒搞家电维修,现在听说他儿子在南方赚了钱,要把他接过去享福,他就打算只干到租期满。
  那个地方很抢手,老蔡也是托了关系才帮他们定下来,他们不止一次的去看过,真是个好地方!能有这样的地方开面馆,只要味道过得去,价格实惠,生意肯定不会差。
  愁的是,租金加装修,买些必要的厨具,没个三万块拿不下来,这还没算桌椅板凳的钱,这些蔡老板说了,就去他厂里拿,今年先不用给钱。
  可他们现在满打满算,把儿子存的那几千块也加进去,也就不到两万块,还差三分之一呢!
  该去哪里想办法?
  冯玉萱就很不满意弟弟多事,“不就一个面馆嘛,有必要搞得那么好?要是就简单装修一下,现在的钱就差不多。”
  可是,以前没看冯一平写的那些也罢,现在他们都看了,当然希望要做就做好一些。
  不算现在的这个小摊子,这将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一样有门面的生意,和冯一平一样,其实他们也看的很重。
  “要不还是回去一趟吧,找找村里的信用社,看能不能借些出来,再找找爸,让老二老三他们想想办法,多少凑一些,这样差的也就不多吧。”夫妻两商量。
第一百零六章
山里少年的奋斗
  冯一平同学在学校里过的如鱼得水,他请假四天半外加旷课一天半的事,在他回到学校以后,再也没人提起。
  没办法,现在这个时代,你有钱还不一定能任性,但是在学校里,只要你成绩好,完全可以任性。
  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跟上学习进度,冯一平开始鼓捣新带回来的相机。
  后来,玩摄影的,要么是职业需要,要么是有钱人,冯一平两样都不是,只是随大流的买了一些DV和相机,还多数都是日本货,但随着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好,那些玩意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抽屉里。
  至于徕卡这样的高级货,他是只听说过,没看见过,也可能见过了但没印象,现在到了手里才知道,它之所以贵,还真是有那么些点理由的。
  也不说光学镜头这些我们国家的弱项,也不提工业设计这些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兴起的学问,就单纯比金属件的加工,那差距也是极远。
  在他们这样偏远的山区,照次相还算得上是件事,整个镇里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机就更少,整个学校,也就校长有一部凤凰照相机。
  所以,冯一平的显摆之旅,很快就变成了破财之旅,从老师到同学,争相要他拍照,短短的几天工夫,带回来的五个胶卷就用掉了三个,班主任一家三口就照了十几张。
  老祖宗说的正对,事物总是有两面的。
  这个相机做的是真好,比如按动快门时它连声音都没有,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那些人没有听到熟悉的“咔咔”声,就一个劲的在镜头前摆姿势。
  冯一平一边指挥他们拍姿势,一边心痛的按这个无声的快门——现在的胶卷可不便宜啊!
  等都他打听到了冲洗照片的价格,更是萌生了一个是不是要买些东西回来,自己冲洗的念头,没办法,现在洗照片也贵啊!
  不过好像摄影这一行,有些牛掰的大师,一张照片也能卖出一堆钱来,这也是条路子啊,是不是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发展?
  除了拍照这个业余休闲,学习还是一样的枯燥紧张。现在,每天的早、晚自习前后,已经有不少同学点着蜡烛到教室里学习,真的是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王昌宁也是一样,每天五点半,他那边房间的灯就会亮起来,先到厨房把粥煮上,然后就背语文、背政治、背英语,有时不忿冯一平还是按时起床,还会故意到他房间大声读书来骚扰他。
  有一天早上,他们两个发神经,五点半起床后直接朝学校赶。
  天还是黑漆漆的,他们平均1.5的眼睛,也只能看见前方几米的地方,不过现在的路上不要说其它的人,连条狗也没有,整条路就属于他们两个,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路上交叉着骑行。
  现在正处在暮秋的尾巴上,有些凉,树上的叶子都掉得差不多,上面的枝桠都干干净净的,很清爽,就是难免有些孤寂。路边的枯草丛里,偶尔有秋虫好像为了宣示自己的存在,清冽的叫一声。
  教师楼里一盏灯都没亮起来,看上去黑簇簇的,二三年级的教室里,却已经有明明暗暗的烛光在窗玻璃上闪烁。
  冯一平大概看了一下,三年级的两个班,至少三分之二的座位上有人,他们二年级,也有近一半的人已经在教室,只有一年级的三个班,现在比较逍遥,都还在睡觉,教室里空无一人。
  在摇曳的烛光下,人人都低着头小声的读着书,有些干脆就是默诵,根本不发出声音,几间教室里,连一声大声的咳嗽也没有,离开教室三米以外,你根本就听不到有任何声音,只有走进了,才听得到低沉的嗡嗡声。
  这嗡嗡声,很像冯一平在西藏旅游时,隔着几条街,听到喇嘛们早晚课的声音,冯一平觉得,和喇嘛们的诵经声一样,这声音也近乎虔诚,散发着一种气场,更是一种力量。
  他突然很想把这一幕拍下来。
  不管现在在教室里的,有多少是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早起用功,又有多少是随大流跟风的,还有一些估计也可能是偶尔心血来潮一次,也早起一回。
  可以肯定的是,过不了几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加入南下打工的大潮,从此以后,被冠上“农民工”的称呼,就像候鸟一样,每年在老家和南方之间奔波迁徙。
  大多数的女生,再过几年,就会嫁作他人妇,或者和丈夫一起联袂去南方打工,或者成为留守妇女,留在老家照顾老人孩子,就这样一年一年的韶华老去。等到把儿女送进学校的时候,估计还后悔自己当年读书时,还不够努力。
  所以,如果仅以成就论英雄的话,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以后肯定比不上同龄的城里人,但至少在现在,这些十几岁的山里少年,是值得城里的大多数同龄人钦佩的。
  虽然天气渐凉,冯一平他们三个现在吃饭,都不在教室,不是在走廊上,就是在厨房周围人少的地方。不是小气,除了冯文这个脸皮厚的经常来夹几筷子,其它同学都不会过来打扰。
  没办法,其它的同学都是就着咸菜,就他们三个,是从保温桶里倒出来的还热着的新鲜菜,太招人恨。
  对于自己的特殊,他们其实也挺不好意思的,有时吃个饭弄得好像见不得人一样,就怕自己碗里的内容,刺激到了其它的同学。
  这种情况学目前校改善不了,冯一平也改变不了,他目前还提供不了那么多资源。好像要到多年以后,社会上发起了免费午餐项目,那时在校的学生,才不用一直吃咸菜。
  对于自己不经意间,就成了独立在大多数同学之外的一个小团体,冯一平很不适应,所有好多时候他都借故到王玉敏家,和他们一起吃饭。
  我们都喜欢吃饭的时候交流,他和朱老师比较说的来,朱老师也喜欢和他这么个,经常有些奇言怪论的学生交流。
  不过这两天,那里也是不好去了,前天闲聊的时候,朱老师问他,“你认为照片和画,有什么共同点?”
  他当时随口说道,“不过都是摆弄光影和线条罢了。”
  那种漫不经心,觉得那些真没什么的态度,一下子就恶了朱老师。
  之后,冯一平就领教到了,得罪一个看似大度的男人,比得罪一个以小气出名的女人好要难过,不要说去他家里,就是在路上遇到,朱老师也总要冷嘲热讽一番。
  所以说,更年期的男人啊,千万不能得罪!
  饭还没吃完,远远的看到张秋玲从那边蹦蹦跳跳的走过来,他和肖志杰堵住了她,看着冯一平脸上堆着的笑,张秋玲莫名的有些肉紧,自觉的朝肖志杰那边靠了靠,“冯一平,你要干什么?”
  “拜托件事呗,跟校长大人商量一下,现在每天早晚用功的那么多同学,还要点着蜡烛看书,多伤眼睛啊,是不是可以直接开灯?”
  也不知道张秋玲怎么和他爸说的,两天后,学校宣布,早晚自习前后,如果到教室里学习的同学,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就允许开灯。
第一百零七章
面馆开业
  农历十月的下旬,已经是初冬时节,太阳渐少,寒风却日渐凛冽,在这样的日子里,散发着香甜热气的糖炒栗子,迎来了一年中最畅销的季节。
  冯振昌和梅秋萍这些天,却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这边,因为就在前几天,维修店租约到期,小楼已经搬空,终于轮到他们进场。
  也就是在前几天,梅建中给他们汇来了三万五千块钱,不但钱不缺,还有了富余。
  当时他们就想到这应该是儿子又搞了什么鬼,一问,果然是儿子又卖了些东西,这次居然有五万块!
  不用梅建中叮嘱,他们自己就知道保密,连女儿也没告诉,要是冯玉萱知道了,一准又要吵着闹着要钱去市里开什么小卖部。
  他们辛辛苦苦到一年多,省吃俭用,总共不过收入一万多块钱,儿子这一次,就顶他们几年的,这究竟是好事还不是好事,让他们挺费思量的。
  梅秋萍感叹,这一到省城来,儿子不但人离他们远了,心也离他们远了,什么事都不和他们商量。
  冯振昌心里也是感触良多,有些紊乱,这个钱,究竟是好赚还是不好赚?
  不过,他总比梅秋萍豁达一些,拦住了一个劲想回去弄个明白的梅秋萍,其实他也明白,梅秋萍回去还有个主要目的,就是弄清楚儿子目前究竟有多少钱,“这也不是坏事,你回去干什么,一平做的那些事我们都不懂,就是问我们,我们又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正经是好好把这边装修好,早点开门做生意。”
  梅秋萍确实是想回去问问儿子,怎么赚的钱,究竟赚了多少钱。她是知道赚钱的不容易,一年多前,总是被几块十几块的逼的到处想办法,儿子现在一次赚这么多,该有多辛苦!
  另一方面,她当然想把这些钱都拿在手里,一个小孩子,手里拿那么多钱,他们做父母的也不知道,也不见得是好事。
  总之啊,夫妻俩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已经省心到让他们不省心的地步。
  五万块里,剩下的一万五都汇给了梅义良,他一直是个很江湖的性子,这些年下来,哪里存了什么钱?
  装修生意虽然是个好机会,但启动资金总要的,他还愁着哪里去想办法呢。找师傅,再少也能借几千,不过他就是抹不开那个面子,张不了那个嘴,那个行径有点像吃软饭,外甥的这一笔钱,真是帮了他的大忙。
  冯一平寄来的钱,又一次有力的为他的一些坚持做了注脚,冯振昌不用人提醒,主动去托蔡老板找熟人,花了一笔钱,把冯一平再三强调的商标注册了下来。
  梅家老二国平也赶了过来,他是姊妹五个当中,一直疏离在外的那一个,还没成年就跟着石匠学手艺,在家少,这些年更是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县里,除了过年,平常面都见不到。
  富在深山有远亲,在兄弟姊妹中也一样,听说大姐家在省城越做越好,梅义良一邀他,他刚好手上没事,这两天到处帮些零工,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就第一次到了省城。
  从老杨那里出来时,梅义良早就联系了一些人,现在买了一些东西,和冯振昌一起去进了一些材料,装修正式开始。
  维修店搬离以后的小楼,杂乱破败,狼藉不堪,却一点也影响不了冯振昌和梅秋萍的兴致,顺利的话,半个月以后,这里就会出现儿子画在纸上的那样一家面馆。
  如果说糖炒板栗的那个摊子让一家人脱了贫,那现在的这家面馆,将是他们一家发家致富的起点。
  按原来的设想,二楼是收拾出来住人的,现在有了几万块钱打底,夫妻俩意见一致的大度了一回,多一张桌子,就多一份收入,二楼也一起装了作为店面,这样也有档次。
  冯一平画起来容易,梅义良他们做起来难。
  首先是墙,一楼原本的破木门当然不用,把承重墙加固了一下,门洞扩大,计划装上两扇对开的玻璃门,二楼临街的这一面,小窗户也扩大,直接装上一大面玻璃,还有门头,要找广告公司定制一个大的灯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