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2763

  在那所中学里,从老师到学生,个个都是冯一平的拥护者,连周围的人都知道,梁家河中学能建得像今天这么好,多亏了冯一平带头捐的那5万稿酬。
  只有他还保持清醒,怎么说呢,谎言说上一千遍,那也就成了真理。
  而且,哪有这样一边倒的好评?这不科学!
  “这是,有什么事吗?”他们突然看到,街道后面的巷子里,涌出来很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街上汇聚成人潮,都朝街那头走,甚至有些在路边开店的,干脆连门都关了,也不做生意,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你好,请问那边有什么事?”李志雄看到一个有点印象的人,应该是在镇政府工作,昨天至少灌了自己两杯酒来着。
  “哦,李记者,你不知道吗,一平刚刚到,大家这都是去看他。”
  “要这么夸张?”他觉得很不正常,不就是戴了顶首富的帽子吗,用得着这么万人空巷的?
  “你不知道,一平因为工作,已经两年多没有回来,这是工业园投产后,我们一平第一次回来。”
  “哦,原来是这样。”
  身为记者,这样的热闹自然不好错过,李志雄他们三个,拿着自己的装备,也跟在人群后朝那边走去。
  却并没有看到冯一平,大堆的人,围在工业园的综合大楼前,兴高采烈的议论着,李志雄看到连旁边的一些工厂的车间窗户里,都有人探头朝外瞄,这绝对是国际天皇巨星才能享受的待遇,不,那些巨星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没有一个明星,能成为所有人的偶像。
  “你们两个,快去旁边楼顶架好机器。”李志雄吩咐手下。
  话刚说完,穿着红色POLO衫,白色休闲裤的冯一平从楼里走出来,脸红红的,“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的厚爱,”他鞠了几个躬,“天这么热,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大家回家去吧,回去吧,这样的阵仗,我这个后生承受不起。”
  “大家散开些,不要挤到老人和孩子。”盛正拿着个电喇叭,站在门前喊。
  大家虽然热情,但还称不上疯狂,盛正这么一说,现场有序得多,但走出来的冯一平,马上被围在中间,有些人跟他握手,有些人在他身上拍几下,说的都是方言,李志雄听不大明白,不过,其实也不用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的眼神和神情就能明了。
  他踮起脚尖去观察,人群中的冯一平看上去也很激动,对周围这些人的问候,没有一丝不耐烦和敷衍的意思,有问必答,虽然看上去,有好多人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好了一平,虽然这是你的工业园,但自建成后,你就没有回来过,我带你转转?”盛正又拿着个大喇叭挤进去。
  “这边,是丝绸世家的主厂区。”盛正像个导游一样,向冯一平介绍,身后跟着的人,依然不见少。
  连那些上了年纪,看上去也不是爱热闹的老人,都一直笑呵呵的跟在后面,这些老人里,有些做退休干部打扮,短袖衬衫皮鞋西裤,有些则是这里乡下老人常见的打扮,长短裤,汗衫或者背心,脚下踩着凉鞋或者手工布鞋。
  这些老人,也不刻意往前凑,只是笑呵呵的看着冯一平那个方向,慢慢的跟在后面走。
  看到这一幕,李志雄觉得,现在真没有采访镇上居民的必要,这些俗话说一辈子过去一大半,半截身子入了土的人,没必要这么整齐划一的刻意来逢迎一个年轻人,哪怕他是世界首富。
  十多分钟后,经过冯一平一次又一次的请求,跟着的人才慢慢散去,虽然大多数人,也就是跟着走了这么一段路,可能说上了一句话,但这些人看上去,都特别满足。
  李志雄朝两个从楼上下来的手下招手,“拍到了吗?”
  “拍了,也录了。”
  “走,马上回酒店。”
  酒店里同样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员工脸上都带着笑,欢迎用语的甜度,更是高了好几分——这倒还容易理解些。
  李志雄在电脑上细细的看着手下拍的照片,但他关注的不是冯一平,而是围着他的那些人,确切的说,是看那些人的眼睛。
  他仔细的审视那上百张照片,能看到的几百双眼睛里,他没有看到谄媚、讨好,看到的只有爱护、自豪——他们不是在看一个首富,他们是在看一个亲人。
  一个手下说,“前些天去跟一则新闻,一个土豪带着漂亮媳妇回老家,拿麻袋装钱,见人就发,一般的两千,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一万,当时,也没见到那些收到钱的人有多高兴,有多热情。”
  “所以,这就是土豪和首富的区别。”另一个手下回答。
  “你们好好整理一下,”李志雄说,“相信我,我们这一次,一定能出一篇非常轰动的新闻,”他已经在构思这篇新闻该怎么写。
  “那我们还去冯家冲吗?”
  “当然要去,冯家冲旁边的那些村子也要去,素材越丰富越好。”
  ……
  综合楼里,冯振昌和梅秋萍呆呆的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冯振昌想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现在想说,未必!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梅秋萍则喃喃的说,“我现在一点都不稀罕什么警车开道的待遇,有几个让警车开道的人,能像我儿子这样。”
第三百七十章
越来越好
  “来啦来啦,”梅家塆,梅建中一手叉腰,一手搭在额前,翘首以盼,一个侄儿媳妇抱着孩子,乐悠悠的跟他说,“已经下车了。”
  “大家都在?”远远的就看到村口这汇聚的人群,冯一平问大舅。
  今天他们特意挑在半中午回来,想着上班的去上班,去田里的去田里,没曾想还是有这么多人等在这。
  “我们没说你今天上来啊?”大舅说。
  “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二舅说,“都知道你昨天在镇里,今天还不上来看外公?”
  一下车,又是围上来一群人,“回来啦,还好吧!”
  “挺好的,舅,舅妈,你们也挺好的?”冯一平几乎是走一步就得停一会,跟这些亲戚打招呼。
  要说谁是谁,冯一平本来就说不清楚,不过,叫舅和舅妈,准没错。
  “他在外面还算好,前几个月呆在首都也没事,太阳这么大,大家一会来家里喝茶。”大舅帮着招呼。
  “一平,你记得我是哪个?”前面突然有一个穿着条纹体恤的人站出来问。
  “表叔好,好几年不见,你身体还是这么好。”这个人,冯一平还真记得,就是当初坐席的时候,让冯一平喝醉了的那位。
  见冯一平还真记得自己,这个表叔笑得露出满嘴黄牙,“日子过得舒心,身体才好,说起来,还得亏了一平你。”
  三舅跟冯一平解释,这个表叔家的两个儿子跟儿媳,都在工业园上班,他和老伴,在家里带孙子,一年还养两季蚕,收入不错。
  “表叔你这是哪里话,我也没做什么。”
  “一平,客套话我就不多说,表叔倚老卖老的嘱咐你一句,以后要是再有这样的事,你可不能一个人在前面顶着,你不知道,这几个月你在首都,你爸妈着急,我们大家伙也跟着着急,好了,你外公还在那等着呢。”他拍了拍冯一平的肩头。
  人群尽头,梅建中站在门前,双手叉腰,看着外甥走过来,这会表现得一点不激动,“到啦,快,进屋喝水。”
  穿着件白汗衫的外公,气色挺好,就是看上去比以前更瘦了些,头发也比前一次见的时候,要稀疏些。
  耳朵上带着个助听器,但说话的声音依然不小,估计是习惯了,但这也不错,听上去中气还算足。
  这估计是除了过年,挂面厂第一次放假,三个舅妈正在忙着做饭,“两年多不见,一平,你都成大人了。”大舅妈端着一盘西瓜走过来。
  “大姐你这话说的,”二舅妈看着没外人进来,小声说,“一平的女儿都满了周岁,做爸爸的人了,怎么还不是大人?”
  “刚才你那个表叔说的话在理,”梅建中拿着个大搪瓷缸子喝茶,“做事情是重要,但是,别忘了你现在也是上有老小有小的人,再遇到那样的事,是得多想想。”
  “我记住了外公,”冯一平没做任何辩解,“你身体好就好。”
  作为一个已经84岁的人,外公的身体状态,真还算不错。
  也没闲话几句,外公就催促,“饭好了吗?不快一点,一平他们今天肯定走不了。”
  还真是,吃饭的时候,屋里就跟走马灯似的,都是来叫冯一平去家里坐坐,有点像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也不把你当客来待,不吃饭,水总要喝一杯。”
  ……
  下午三点多,终于进入冯家冲的范围,冯一平贪婪的看着外面熟悉,不,其实真有点不太熟悉的一切,“是不是有些认不出来?”冯振昌面带得色的问儿子。
  “还真是。”
  “这两年,不但是我们村富了,周围的村子也一样日子好过起来,虽然变化没有外面那些大城市那么大,但是,一年一变样,还真不是吹牛。”
  “你就说这些房子,不比沿海那些有钱地方的房子差。”梅秋萍一样带着点自豪的说。
  冯一平最在意的,不是这些房子,而是其它的一些东西,比如那些热情的跟他们打招呼的人,身上的衣服,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就连那些牙齿都没几颗的老人家,也都很少有人还穿裁缝缝的衣服。
  家家门前停着的那些车,虽然最常见的还是面包车,大多数人家都还是摩托车,但这怎么也是富足的一个表现。
  路边塆里的那些小路,也不再是土路,或者是随便用石块一铺,现在要么是规整的条石砌成,要么是水泥修的。
  还有,路边没走多远就能看到的那些小店……
  最让他高兴的,是路边的路灯和公交车站牌,这些对城里人来说熟视无睹的东西,这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出现在他们这个偏远农村,说是划时代的变化也不过分。
  虽然没有从蛮荒进化到文明社会那么夸张,但最少,也是终于从化外,成功的跻身化内。
  “一平,”东正哥骑着摩托车迎面赶过来,挨着车停下,“呵呵呵,回来啦!”
  “回来啦哥。”
  堂哥那丝毫没有作伪的高兴,也让冯一平很高兴,原来的时候,他们堂兄弟之间,可没有这么亲密。
  可能除了父母对子女,世界上其它所有感情的好坏,都会直接间接的跟经济状况挂钩。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后,才有条件、心气和精力来维护各种情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