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2763

  因为镇里所有的招待都是在食堂,所以这样的事很常见,有时候客人多,他们这些镇领导,虽然没有参与接待,一餐饭下来,酒也得喝好记碗。
  不过,在食堂就比在酒店更多了一份亲近,客人吃的也是一样的菜,镇里那些没份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也没意见。
  黄承忠抹去嘴边的啤酒沫,“他们还跟我抱怨,说是嘉盛总是优先收购我们镇里的春笋,他们采下来的,总是要等到我们镇里不够的时候才收。”
  “呵呵,谁叫他们镇里没出个一平这么厉害的人物呢,再说,这些年,五里坳对他们的带动又哪里小?”
  盛正挺喜欢跟黄承忠说话,原因很简单,黄承忠现在,真算是一个纯粹为了工作的人。
  他完全不用在乎“油水”什么的,你开玩笑呢嘛,他怎么会看得上镇里人找他办事时送的那仨瓜俩枣——当然,一开始他就是不收的。
  而且,和镇里其它的那些干部不同,他并没有在朝上爬的野心,很满足现在的位子,同时,他也不是那些呆在副镇长的位子上,上升无望的干部,那些干部,到了那样的地步,哪还有心思工作?
  这样一个不计较自身得失,埋头干工作的属下,哪个领导会不喜欢?
  “老黄,我正想跟你商量这事,你是负责工业的,你看,现在镇里的土地非常紧张,河那边虽然已经发展了起来,但是总容量也有限,对于隔壁的那些镇,我还真有些想法,想先在镇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同意,我就向县里、市里反应,把我们五里坳的范围,扩大一些。”
  顿了顿,“只要我们有这个要求,我想上级一定会批。”
  他说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有个做常务副省长的叔叔,对他来说,这样的事难度真不大。
  而且,想必上级也乐见五里坳变大,因为那些后纳入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也会彻底改观。
  国内有名的几家“村”和“庄”的发展经历,盛正研究过,无一例外,那几家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周围兼并的过程,甚至我们的一些大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朝周围兼并的过程。
  五里坳,行将成为省内第一镇,盛正认为,已经到了可以把这事提上日程的时候。
  “你看看啊,如果把镇前面石坪镇吃下来一块,这一块平地,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大型广场,周围可以建住宅区和商业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就相当于又建一个五里坳。这样,那些在镇上上班的,可以在镇里置业,也不用每天都坐车回村里,那些在镇上工作的人,也能想着在镇里安家,我相信,随着工业园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几年过后,我们五里坳,绝对会变成大山里崛起的一座新城,几年内,规模超过县城,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和现在好多领导一样,盛正的思路,也是奔着把五里坳建设成为一个大城市的目标走,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辖区能盖起更多的高楼,更大的广场。
  “这个。”黄承忠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
  “怎么了老黄,有话直说。”
  “将来向周围兼并,那是肯定的,不过,关于发展规划,郭县长时,原来镇里讨论过几次。”
  “哦,已经有了规划吗?”盛正很感兴趣。
  “具体规划倒是还没最终定下来,当时也就定下来几条大概的指导思想,其中一条,我们镇,包括周围的镇,地理特色都是山多平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肯定满足不了将来发展的需要,短短几年我们就发展得这么快,未来的五年,十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能猜的准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耕地,全部用来盖房子建工厂,所以,当时定下来一条,城镇上山,平地作为耕地和工业用地。”
  “哦?”这个观念盛正还是第一次听到。
  想了想旁边的那些山,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同样建一栋房子,在山上肯定要花的更多。
  “就是将来的民居之类的,尽量建在旁边的山上,包括镇政府,如果新建,将来也最好建在山上,等镇里财政再丰裕一些,可以鼓励一些工厂,同样可以建在山上,当然,要为他们增加的建设成本提供一些补贴。总之,在我们这,平地绝对是稀缺资源,如果现在不做长远打算,那这个地价,将来相对会高得没谱,高昂的地价,那又会增加我们的生活成本,削弱我们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最好现在就要着眼长远,宁可现在多花些成本,也要为将来多储备一些可以发展的空间。”
  盛正有些懵,改革开放到现在,都还是很粗放式的发展,各地都在向首都向上海这些大城市看齐,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环路越来越多,五环之外,最好还有五环。
  至于耕地保护,那一般都只停留在文件上,现在哪儿不是耕地给工业让路?你一亩地,十年种出来的粮食的总产值,抵得上工厂里一台机器一年创造的产值吗?
  这个思路是不是太超前了些?
  “县长,听说郭主任那里,有更明确的规划,有时间你可以先跟他谈谈。”
  “哦好,我尽快联系老郭。”
第三百三十八章
书记的重视和赏识
  和其它的事不同,因为自己的规划得不到认同,盛正感觉比较挫败,对一个地方的主官来说,他对辖区未来规划,其实就是未来的施政纲要,这是他任期内关键中的关键。
  要是在其它地方,他以堂堂副县长之尊,完全没必要去理会一个小小的副镇长的意见,但是在五里坳这个特殊的地方,别说是他,就是县委书记,也要顾忌黄承忠这个副镇长的意见。
  也许,等到嘉盛工业园的产值,只占镇里GDP一小部分的时候,那时黄承忠的意见,就没那么重要,可是,那可能吗?有多少投资商能相中这个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物产又并不丰富的小镇?
  何况,嘉盛到现在,还是在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即便受非典的影响,到四月底,已经实现了2.5个亿的产值,上半年铁定超过3亿,全年实现6个亿的产值,绝对不成问题!
  要想让嘉盛工业园的产值,变成全镇总盘子里的一小部分,那得引来多少投资?原来就在工业园工作的盛正,算了一笔账,感觉完全没有机会。
  只是,盛正多年工作养成的观念,还真不觉得自己的规划有什么不妥,他在办公室看了一下午的资料,看了那次会议的记录,也看了各级相关的文件,越看越觉得自己规划没错。
  农村城镇化,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当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农村城镇化是必然的结果,这有什么不对?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地区发展良好的一个重要表征,有什么不对?
  虽说已经跟黄承忠说过,会尽快跟郭国坚联系,虽然跟郭国坚个人关系也不错,盛正心里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在这样的事情上都要找前任,那是能力和水平不够的表现。
  好在这样的问题,他有一个很好的请教对象,第二天下午,他就匆匆回了省城。
  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候,他叔叔的家里,依然有很多人请教工作,直到晚上十点多,叔侄俩才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聊聊。
  “怎么样,还不错吧。”盛副省长问侄子。
  “已经适应了,对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盛正帮叔叔到了一杯清水,副省长睡眠不好,晚上不能喝茶,“这几个月,各项指标都发展得不错。”
  “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盛副省长对还没有去过的这个地方,其实很了解,至少相关数据很了解,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看好的这个侄儿调过去。
  有嘉盛在,五里坳自然会发展得不错,他现在更希望了解的是盛正的工作进展。
  “高新区的栗主任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已经敲定了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加起来能近千万,至少创造一百五十个就业机会。”
  栗青锋主任帮了自己,在叔叔面前,适时提几句,那也是应该的。
  “嗯,其它的呢?”
  “这个。”盛正知道叔叔问的是自己总体的打算。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向叔叔和盘托出,这个问题不解决,他接下来的工作,不好开展,或者说,不能持续有效的开展,只能还是像在刚开始熟悉情况的时候一样,遇事做事,而不是有计划的工作。
  盛主任眯着眼睛,听侄儿讲完,“你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我的规划大体没错,只是,他们的意见,也必须考虑,叔叔你也知道五里坳镇的特殊情况。”
  “你啊,”盛副省长摇了摇头,“工作中哪能所有人的意见都跟你一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难道连一个副镇长也说服不了?还是你对自己的想法没信心?”
  是有些没信心,黄承忠上面没什么基础,但是他后面有一个人,那个人,虽然到现在,自己连见都没见过,但盛正清楚,关于五里坳未来怎么发展,那个家伙肯定有很大的发言权。
  黄承忠说是郭国坚主持讨论的结果,搞不好就是冯一平的意见。
  “我是觉得,沿海一带的发展,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但是他们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所以有些拿不定主意。”
  “盛正,你现在是一地主官,做主官和原来协助别人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首要的任务,不再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而是积极主动的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力量,为自己的辖区谋发展。”
  “在这个大前提下,其它所有的顾虑都可以抛到一边,既然你拿不定注意,小郭可能已经有了另一套规划,你为什么不去找他了解清楚?怎么,顾忌脸面吗?只要是为了工作,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盛副省长对自己的这个侄儿有点小小的失望,做惯了别人的下属和助手,一时办事的方式还调整不过来,遇事又不够果决。
  “你们年轻人,也要有年轻人的圈子,小郭现在在省委政研室,了解省里的动态和精神,就是不为工作,和他保持联系,对你也有很大好处,明白吗?向他请教没什么不好意思。”
  盛副省长算不上和蔼的提点了自己侄儿几句,“你自己也要加强政治学习,城镇化自然是没错,但是,你镇了解城镇化吗?城镇化的途径可以多样,城镇化的后果,也不尽相同,发达地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但是不是就一定适用于所有地方,或者说是最好的方式呢?”
  到了他这个层级,看问题的眼界,自然跟侄儿不一样,各地的条件不同,沿海的那一套,在他们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他们这个内陆省份,没有沿海那么多的投资拉动。
  末了,叔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盛正只能去找郭国坚谈谈,他决定,如果到那时,觉得自己的规划还是最好的,就直接找冯一平谈谈,只要和冯一平谈妥,相信镇里绝对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
  ……
  盛正有些烦恼,他的前任郭国坚现在也一样,有些焦虑,怎么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郭国坚现在的工作,比之前还要忙碌。
  他所在的省委政策研究室,还有另外一块牌子,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加上4名后勤人员,一共编制了38人,38人里,虽然只设了一正三副四位主任,但处级领导职数就有15人,所以他这个正处在这,并不起眼。
  政研室一共有五个职能处,工业经济、财金贸易、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处和秘书处。
  他被分配到社会发展处,主要负责调查和反应全省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情况,了解和掌握教育、文化、人口和社会保障,社情民意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他感觉现在好像又跟在市共青团时差不多,虽然都是一些务虚的工作,但一天到晚,那是各种写不完的文件,至于加班,那太是常事了。
  写出来的这些文件,有些可能到了省领导的案头,也有一些在省领导的讲话里有体现,不过,迄今为止,他写的那些文件,还没有一份得到省领导的亲自批示,至于和省领导亲密接触的机会,现在同样没有遇到。
  虽然辛苦,虽然没什么大的成绩,但这几个月下来,他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猛涨,于是,从月初开始,他花了十多天时间,他把当初冯一平提出来的那些想法,系统的阐述出来,写成一篇《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文章,得到了自己老爸的首肯之后,郑重的交了上去。
  可是,到现在为止,这篇承载了他希望和心血的文章,递交上去已经一个多星期,依然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是领导不找自己谈话,在那篇文章上批示几个字返回来也好啊,难道领导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不认同?
  “郭处,这是你要的文件。”下班前,一个手下交给他一份材料,那是关于省城大学竞争力的调研资料。
  “辛苦了小袁。”
  他只翻开看了个开头,桌上的电话响起来,“小郭,你准备一下,书记明天去调研,办公厅点名让你随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