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2763

  “风还不小,这段时间,你们俩还是少出来晃的好。”
  “谁叫你女儿喜欢?”黄静萍说,“莱蒂西亚推她转过几次,她好像就喜欢上了,睡不着的时候,在家里闹,一推到外面,就安静得多,眼睛还不知道能看多远呢,好像就喜欢看风景。”
  “喜欢到外面来玩也挺好,等你出了月子,她满月后,我们应该多带她到外面玩,去人多的地方,免得她胆小,见人就怕。”养儿育女方面,作为过来人的冯一平,还是比黄静萍要有经验。
  “10月份就可以回家,高兴吗?”冯一平问。
  “当然高兴!这是我和爸妈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宝宝,几个月后就能见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高兴吧,我们还是坐自家的飞机哟。”
  有了孩子以后,黄静萍的重心倾斜得厉害,宁愿冷落他,也不愿意冷落孩子,跟他说几句,必然要去逗孩子几句。
  “静萍,你觉得宝宝是要美国国籍还是中国国籍?”
  众所周知,美国是采用出生地原则和属地主义,即只要在它领土上出生的人,都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不过,如果孩子的父母,比如冯一平他们,更愿意让女儿入中国籍,那他们可以到使馆报备,拿旅行签证回到国内,然后再上户口。
  当然,这事还没完,因为这不是女儿的决定,所以等她到18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如果愿意,她有权利去美国使馆要求入美国籍。
  “好像很多人想当美国人,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区别不大吧,要不你看怎么方便怎么来,还有,爸妈的意见也要考虑,你说呢?”
  确实,以他们的条件来说,孩子是中国国籍和美国国籍,差别不大。
  “我是这样想的,你也接触过这边的孩子,从教育方面来说,国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肯定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美国这边比较全面,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并不限于学术上的能力,还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以我觉得,最好是这样,小时候,让她在美国接受教育,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大学以后,可以申请去国内当交换生,或者去国内留学,了解国内的人情世故,怎么样,有没有道理?”
  黄静萍想了一会,点了点头,“有点道理,可是,我们又不一直住这边,那该怎么办?”
  “这个我也有个想法,我想给你办投资移民,你看我们现在在美国这么多事,也需要有人照料。”
  “啊,你的意思是把我和女儿留在美国?我不干,我不同意!”黄静萍一下子变了脸色。
  “怎么是把你和女儿留在美国呢?”冯一平搂着她说,“至少要等她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才有必要在这长住,再说,我都和佩奇他们说好的,就是你们不在这,我至少也要一个月飞来一趟,放假的时候,你们也可以回国,反正我们自己都有飞机,飞一趟也就是一个晚上的时间,方便。”
  “还有,我以后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国内,肯定是在国内美国两边跑,在一起的时间还是多的。”
  黄静萍可能想到了其它的一些事,不说话。
  “真没其它意思,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你要是不同意也没关系。”
  冯一平也知道她这会想的什么,不过,既然她不提,那他自然也不会提。
  而且,明年那样的年月,哪有心思做其它的事。
  “一个月飞几趟,那得花多少钱?再说,爸妈他们会同意吗?”对有些事,黄静萍已经有准备,虽然真面对的时候,免不了会有点小意见,但她并没有纠结多长时间。
  “放心,天天飞我们也负担得起,至于爸妈他们,我觉得不会有太大意见,至少目前在国内主流的看法是,能入美国籍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但是,首先我们俩的意见要统一,你说对吧。”
  “是不是希望我们俩从现在开始就住在这,让你一个人在国内逍遥?”
  “我不是出于这个目的,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你看,我大学还没毕业,也没满22周岁,不好也不能结婚,你这时候带着一个孩子回去,老家那边的风气你知道,肯定会有说闲话的——虽然我们也不在乎,但是,如果能处理得更周全,那不是更好?所以我想,最好等明年毕业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再回老家亮相,你说呢?”冯一平搂着黄静萍的腰,展开了柔情攻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些的?还有,今年不回去,怎么跟家里交代?”
  “真的是这两天想到的。”
  当然是早就想到的,03年,怎么敢让她带着小家伙陪自己呆在首都?
  “今年也不是不回去,我们回去,让爸妈他们都到首都来,把这些事跟他们解释清楚,刚好,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带他们来美国玩一趟,对吧,多棒的安排!”
  “虽然听起来你好像说得在理,但是,一下子要决定这么多事,我得想想。”黄静萍拉着女儿的小手,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之前的一点小芥蒂,这会已经烟消云散,她能感觉出来,冯一平这样安排,真的是为了她好,为了孩子好。
  要不是明年,不,确切的说,其实在今年年底,非典就首先在羊城出现,并在明年蔓延到全国,冯一平才不会费尽心思想这么多理由,让她们留在美国。
  不然,以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哪还怕什么闲话?
  同样是因为非典,虽然冯一平更喜欢美国这边的商业环境,而且这边的市场能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也能有机会玩几把大的,漂亮的,做做动辄几亿美元起的并购,哪怕是亏损,也能大手笔的亏损。
  但接下来,他肯定不能留在斯坦福继续学习,那样的时候,他不能把爸妈抛在国内,把公司抛在一边,自己像一个逃兵一样置身事外。
  非典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对公司一些工作的安排,他必须提前统筹,在那样艰难的时刻,他也应该在国内坐镇。
  虽然重生的他,更看重自己的小命,更明白非典的可怕,相当不情愿以身试险,但是他相信,只要提前有了准备,对非典有足够的认识,自己也许、大概、可能,不会有性命之忧。
  好在黄静萍的工作总是比较好做。
第二百一十二章
意料之外的消息
  家里的事搞定,冯一平很快向商学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你是说,还是想回国,但同时也希望能完成在学院的学业?”莱维特说。
  “是的,教务长,我在国内事情更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有二十多家,其中好多是连锁业态,网点遍布全中国,雇员近两万,而且一直在高速增长,作为创始人,我实在不好长时间离开。但我会尽量抽时间来学校,不过更多的,可能只有通过网络来学习,通过网络来向各位教授请教,希望学院能考虑我的请求。”
  和乔布斯、佩奇他们不同,这些家伙,本来就是天才,之后所做的事,又只集中在一个领域,他们不想在大学完成学业,关系不大。
  而冯一平现在就跨了好几个圈子,说起来,将来他公司的管理难度,其实更大,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天才,原来也就管着一个以自己为主的小机电公司,现在管着这么一家高速发展的跨国多元化集团公司,以他现有的水平,不多充充电,还真是一个问题。
  当然可以自学,但是如果能在这些世界的顶尖学府里,在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化学习,那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哦,雇员近两万人?”莱维特有些吃惊,那怎么也是一家上规模的大公司,“我尊重你的意见,你的想法,我也会向学院反应,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再慎重考虑,我不知道你在中国居然有这么多事业,不过我想,你在中国的那些公司,他们的发展前途,像不像你在硅谷投资的这些公司一样远大?”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按照回报的高低,来分配的你时间,对不对?应该把8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莱维特说。
  世界上有几家公司,能像谷歌或者苹果这样,既体量大,又回报高的?
  “您说得对,但对我来说,经商的目的,早就不是为了赚钱,或者说至少现在和以后不是。”冯一平并没有跟他说自己的梦想,那没必要。
  “经商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莱维特看着眼前的这个亚洲年轻人,本能的想笑,但从他的眼神看,还真不像是作伪。
  难道现在的年轻人,创业都是为了梦想吗?还是年轻好哇!
  莱维特把笑憋了回去,正色道,“冯,不得不说,你是一个很有个性和追求的中国人,我们这所大学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具备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我很乐意做学校的工作,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我也希望将来学校能以你为傲!”
  “谢谢!”
  ……
  首都,经管院的赵院长拿着装得鼓鼓的公文包——别想多,里面是冯一平的那本书,以及关于他的其它资料,专程拜会了他自己任主任的清华大学现代化管理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陈主席。
  之所以说是拜会,是因为陈主席身兼多职,最瞩目的有两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民建中央主席,其它的有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等等好多兼职。
  也就五分钟后,赵院长提着空了很多的包走了出来,关于他的提议,陈副委员长说,“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审慎的乐观主义者,但我们同时也要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们的研究中心不是机关,不用搞论资排辈那一套,只要是对研究工作有利,我都支持,这个小伙子不错,够格!”
  领导的工作好做,但是,等赵院长在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电话会议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却遭到了一致的反对。
  作为承担了大量国家级课题,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的校级重点研究中心,它的9位学术委员,来源也很多元化。
  除了赵院长自己,属于经管院的教授只有一位,其它的7位,有国内其它大学的校长和学院院长,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专家,有美国大学的学院的院长,美国工程院院士,总之,都不是小角色。
  电话里,论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位委员,国内一家财经大学的校长首先发难,“赵院长,在中心的四十多位研究人员里,副教授都是少数吧,一个目前还是大三的学生?”
  国内另一家商学院的院长跟着说,“老赵,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是,不是只有你们经管院才有出色的学生,要不,我也向大家介绍几位我们学院的,看他们是不是也够资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说,“稳妥一些,是不是至少等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他发表过哪些被SCI、EI、CBST三大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中科院的一位教授问。
  赵院长也不解释,“大家还有意见吗?”
  美国工程院院士对冯一平比较陌生,“我刚收到你寄来的文件,哦,这本书是他写的,还有云计算,也是他提出来的?那我认为,以他的水平,可以加入研究中心。”
  虽然同是华人,但他考虑问题就比较单纯,不像国内的那些,好多问题其实都是明知故问。
  “谢谢胡教授,我想就大家的问题,做一个说明,是的,我们院的冯一平同学,目前还是在读的大三学生,也没有发表过其它论文,大家都收到了我寄送的他的那本关于管理学的专著,真本书,说是开一派之先也不为过,那也是这两年国内外的企业家和一些公共机构,都认真学习过的著作,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我想,这应该比一些论文的影响要大吧。”
  “还有他提出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理论,同样也是首创,我不得不承认,论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我是远远比不过他的。”
  “冯一平同学在美国做交换生的这一年,全方面的了解了硅谷,并成为两家知名公司的高管,我想,这应该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佐证。”
  “综上所述,他对虚拟经济的了解,对新时期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思考,都很有深度,而且他也有很翔实的实践经验,个人认为,他在这些方面的造诣,让他完全有资格加入我们的研究中心,我也相信,他的加入,将会对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很有帮助。”
  “据我所知,斯坦福大学也在挽留他,而且,他个人估计还真不一定会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我现在提出的这个建议,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其实冯一平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国内其它的6位委员心里都清楚,论在国际上的声望,冯一平现在比他们所有人都强,就是在国内,也不逊于他们,毕竟冯一平的那本书,已经成为了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材。
  只不过,你懂的,学术界的争斗,同样激烈,想想好多人为了评上副教授和教授的职称,要付出多少你就明白。
  因此对简拔冯一平进研究中心,他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对。
  但这会一听,这孩子他们压不住,搞不好还会送到美国人怀抱里去,有几个马上改变了意见,“我觉得可以考虑。”
  “谢谢,另外,各位如果有合适的研究人员人选,随时可以向中心建议,陈主任说过,为了研究工作,我们要唯才是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