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4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1/2763

  纵览谷歌的成长和发展史,佩奇自然是核心人物,可以说谷歌就是他的造物,布林只是帮手,但是,布林的外向,也是谷歌,以及佩奇所必需的。
  在战略和品牌管理,以及协调谷歌和其它公司关系方面,布林功不可没。
  “呵呵,你们这样的相处,很有激情。”冯一平好容易想出来一个词。
  他不太了解谷歌,所以他就不知道,这两个家伙不但自己常常论战,也鼓励甚至挑动公司里的员工之间,就他们提出的问题发生论战,这后来还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谷歌其余的那些高管之间,可不像他们哥俩这样,基情满满,怎么争论也不伤感情,激烈而不留情面的论战,导致谷歌很多高管之间的关系,非常一般。
  佩奇没有废话,冯一平一落座,他就马上开门见山的问,“冯,关于云计算,我们总觉得你有好多后续的想法没有完整的叙述出来,对吗?”
  这孩子,我这连菜都还没点呢!
  “那么,你们关于搜索,是怎么定义的?或者说,搜索里,可以包含哪些内容?”冯一平反问道。
  他来之前,就已经定好了策略,跟两个天才的工程师讨论专业方面的问题,不是他的强项,特别是那其中的一个,还是世界顶级的偏执狂,问题肯定是一个接一个,你准备的再充分,总会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
  “目前,我们想把整个互联网都搬上去,把所有的图书都搬上去,还有个项目,我希望将来把所有的城市,都能搬上去,现在我自己已经拍下了公司附近所有的街景,设想的最终目标是,将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任何地方的街景。”
  这应该就是谷哥街景的雏形。
  “真是个天才的想法,”冯一平夸了一句,“不过,我个人认为的搜索,不应该仅仅只包含这些方面。”
  这真的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桌上的那两个听了他的这话,马上进入了日常的论战状态,连布林也一样。
  拜托,我们现在做的,可是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
  “如果要给我心目中的完美搜索下一个定义,那么,它应当是立体的,它应当理解你的任何需求,它也能理解世界上的一切,并提供给你所需的一切。”
  如何才能震住他们?就是把谷哥将来会研发的所有产品,都说一遍,那也没什么,顶多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同道中人而已,你应该说得更远,更宏观一些。
  佩奇看了一眼布林,表示不太明白冯专家说的是啥意思。
  好吧,理工男听这样的话,确实有点费力。
  冯一平拿出自己的手机,“根据摩尔定律,或者是摩尔预测,总之,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时,我们所用的手机,可能还是这么大,但是,它的性能,可能会比现在的一些高性能计算机还要优秀。”
  这倒是可以期待的一件事,两个未来的偶像加富豪同时点头。
  “同理,到那时,我们会开发出所有的适合在这些终端上运行的程序。”
  这同样不是问题,他们两个,本来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那么,到那时,我们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冯一平坐直身子,望着虚空,挥着手说,“早上,我睁开眼睛,按下手机,或者是同样性能卓越的手表,它马上自动开始搜索,首先,是适时天气,今天有点冷,所以它会自动启动室内的空调,因为有些干燥,它会同时启动加湿器。”
  “你打开冰箱,发现牛奶不够,冰箱就会搜索你的无人驾驶汽车,通知它带着机器人,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牛奶回来。”
  这样的话,对于一些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对另外一些人,比如像佩奇这样,想着登陆火星的家伙来说,那真的是又说到了他心坎里,而且是想在他前面。
  布林还好,佩奇现在,就像孙悟空初听菩提老祖讲经说法一样,打开了他一直向往的那扇窗,简直高兴得抓耳挠腮。
  “离家时,你一关上门,灯光和空调,马上关闭,另一些,则开始工作,比如,扫地机器人。”
  “当你打开车门,你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搜索了适时的路况信息,综合数据库中的历史信息,在显示器上设计了几条可行的路线供你选择,有距离最短,有时间最短……”
  “中午,当你还在工作的时候,你的手机或者是手表,或者是其它终端,搜索了你的邮箱和日程安排,会提醒你,是时候去会议室开会。”
  “午餐时间,如果你没有预定,它会搜索附近的餐厅,或者,是你以前曾经光顾并称赞过的那些餐厅的上座情况,再次给你提供几个选择。”
  “下午,它又会发出提醒,是时候去机场,同样,提醒你的同时,它已经搜索了地图和航班信息,以及从公司到机场的路况……”
  冯一平的策略非常正确,哪还有问题?对面的那两个人,成功的被他带入到对未来的畅想中去,原来,搜索居然可以有这么多方向?
  冯一平所描述的这些未来,虽然以目前的手段来看,有些难以实现,但也绝不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至少,比佩奇一直想要做的登陆火星,要容易实现。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未来,或者说,是我所认为的完美搜索,”冯一平为自己的这一番演讲,划下了句点,并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提出的云计算,正是保障这样的场景,能够得以实现的一项基础技术。”
  但是,他没有得到一点相应,那两位,这会跟他之前一样,望着虚空,好像要望进未来一样,当然,是冯一平所描述的那种未来。
  “嘿,两位。”冯一平在他们眼前挥了挥手。
  清醒过来的佩奇,马上紧紧握住冯一平的手,这一次,他没有看向其它地方,激动的盯着冯一平说,“加入我们吧!”
第一百七十三章
首席战略顾问
  相信好多人经常会想,经常会问自己,“我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的?”
  对个人来说,这还是一个带点浪漫色彩的问题。
  但对一个公司的领导人来讲,未来是怎样?这却是一个压根跟浪漫不沾边,而且非常严肃的问题。
  自己的公司,未来将如何发展,能顺顺利利的,跻身本行业一流,还是尚在努力的过程中,就会被新的商业模式所取代?
  对佩奇这样的狂人来说,自从他在梦中想到了那个算法,并把它设计成一款全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之后,他已经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让自己的公司,得到绝大部分网络上的广告收入。
  和他崇拜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不一样,现在的他,已经有了一家很成功,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越来越成功的公司,钱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利用科技和自己的一些创造,更好的为大多数人服务。
  所以,他所追求的方向,希望是能普遍运用的,但是,目前除了搜索业务,他还没找到另一个明确的目标。
  未来,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以我们自身为出发点,通往未来的路,有无数条,而且其中有好多,看上去很美。
  只是,以现有的条件来判断,谁也说不准,在从出发点到终点,这些满是迷雾和未知的路上,就没有叫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蹚不过去的河流沟堑,翻不过去的高山峭壁。
  而这样的挫折,是一家公司和个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佩奇一点都不想成为自己的偶像特斯拉那样的烈士。
  而冯一平的这番畅想,不啻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虽然以现有的条件看,他说的场景,还有些科幻,但是,认真的想一想,那样的场景,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至少,把它作为一个奋斗的方向,非常不错。
  关于未来,佩奇也有很多想法。
  在学生时期,他就有很多梦想改变世界的计划。
  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就提出,可以用一种个人快速通勤系统,取代学校的公共交通,那其实是一种无人驾驶的单轨交通系统。
  在斯坦福期间,他的一些想法则更遥远,其中的一个是,打造一条从地表直通太空的环形轨道,使得物体进入太空更加便捷。
  还有一个,制造能从太空中吸收能量的太阳能风筝。
  两相对比,他的那些想法,要么不够系统,要么真的太过遥远,还是冯一平的这些想法更值得期待和投入。
  对一家有理想的公司来说,只要确定了未来的方向,那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从未来倒推,自己现在及以后所要开发的产品,也就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
  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完善,都能提高普罗大众的生活水平——这正是他追求的。
  “冯,和我们一起吧,我和布林,很愿意把你所描述的未来作为目标去努力。”佩奇又重复了一遍。
  他这样的举动,连布林都很诧异,要知道,自己的这个同志加兄弟,对工程师之外的人,相当不待见,而冯一平,压根就跟工程师不沾边。
  看着他毫不作伪的真诚,冯一平很欣慰,总算不枉我准备这么长时间。
  “我很荣幸,但是,我对自己的路,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规划。”
  “什么事,能比投身于这样创造性的事件中,更有吸引力和必要?是钱吗?我相信,在实现你描述的这种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能收获巨量的财富。”
  现在和冯一平说话,佩奇的目光不再闪躲,都能跟他对视,也就是,他很认同冯一平。
  “这样的事,有你们这些天才去完成,而有些事,只能由我来做。”冯一平说。
  布林拍了拍比较激动的拍档,“能具体说说吗?”
  “如果说是钱的话,几年前,我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早就不用为钱的事担忧,我现在做的事,首要考量的,并不是钱。”
  “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位于中国一个内陆省份偏避的山区,连通上电,都不到15年的时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勤劳的父辈们,只能靠种田来维持生计,虽然温饱无忧,但很少有现金收入,所以,那时任何需要花钱的事情,都是奢侈的事情。”
  “比如我们今天的这顿饭,平均每人50美元,加起来折合成人民币近1000块,这是当时大多数家庭,一年都积余不下来的一笔钱。”
  连国家现在都不避讳这些问题,冯一平也就没有隐瞒,以老家的客观条件来说,贫穷,并不是一种原罪。
  佩奇和布林,又一次被吸引住,他们俩的家庭,在美国都算是中产,冯一平所描述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真不可想象。
  “所以,当我在学校里,以及从其它媒体上,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之后,我觉得,对家乡,自己有一种责任,应该要让她变得富裕和现代,呵呵,这就是我的理想,远没有你们的那么远大。”
  “不不,这样的行为,同样很值得我们钦佩。”布林说。
  “从我有了第一笔收入起,我就在想方设法的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致富,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近十年过去,客观的说,已经有很不错的成效。如果按美国这边的观点,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为中产阶级,那我的家乡,已经有了一批这样的人,同时,在各项基础建设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这离我的最终目标差得还很远,还需要我持续的努力,而且,这项工程,目前来看,我是最合适的人选。”
  “把你的家乡,建设得跟这里一样现代吗?”布林问。
  “至少,要让她跟上时代的步伐吧。”冯一平说。
  如果说,之前冯一平的学识和对未来的展望,吸引了佩奇和布林,那么,现在冯一平的梦想,则是深深的打动了他们。
  他们俩,现在也算热血青年,赚钱的同时,也都渴望造福社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1/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