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763

  冯一平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都不在家,房子和经济林总要他们照看吧。再说现在连菜园都不种,到时我偶尔回来一趟,连菜都没有,难道还要买菜带回来?现在把剩下的菜都带到外婆家,到时又去他们菜园里摘菜,不好吧。不如现在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也不值几个钱,也不用费力朝外婆家带。”
  “你啊你啊,我看最后一句话才是你真心话吧,你就是明天懒得背。”话虽这么说,梅秋萍也觉得儿子说的有理。
  “那还是给卫东家吧,房子是他们帮着看,明天早上给他们送过去。至于你几个叔伯那里,到时去他们菜园摘些菜理所应当的,他们要是说闲话,你告诉我。”
  于是第二天一早,梅秋萍就把这些菜送到冯卫东家,冯卫东说,“那要不干脆你们早上就到我家吃吧,省得你们又开火,到时还要收拾。”
  农村就是这样,你对他大方,他就对你慷慨,你对他抠门,他一口水都不会让你喝。
  早饭后,东明哥过来帮忙挑东西,他要一直帮忙送到梅家湾,一行四人肩挑手提的,在鞭炮声中出发。
  到了后岗上,大伯二伯四叔都站在那,二伯嘱咐冯振昌,“出门在外,一切多加小心。”
  冯宏兵妈妈跟在后面说,“一平,也不要总是呆在外婆家,放假也和宏兵一起回来,吃住都在我家,你不用操心。”
  这次到了梅家湾后,饭也没吃一口,就喝了杯茶,梅义良叫的两辆三轮车就到了,大家七手八脚的把东西朝车上搬,王昌宁和父母都过来帮忙。
  在娘家人面前,梅秋萍没有露出太多的不舍,但当车开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睛,看着站在桥头的小儿子和老父亲,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们还是先到镇上,坐车到县里,然后赶县里去省城的班车,顺利的话,要这样辗转到晚上,才能到省城租住的小屋。
  车慢慢的驶远,转过几道弯,再也看不见,于是,在1993年初,冯一平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留守儿童。
  中午饭是在王昌宁家吃的,他们索性连外公也叫了过去,算是比较正式的待客。
  王昌宁父亲看上去和冯振昌年龄仿佛,其实要比冯振昌年轻,看起来显老,和冯振昌一样,在儿女面前比较严肃。
  他话不多,他主要招呼的是梅建中,整餐饭,说的多的就是“动筷子吃菜”,“来,喝一口吧”。
  王昌宁妈妈说了,他们一家商量过,下半年收板栗后,也去省城试试,也很感谢冯一平他们一家。
  梅建中说,“说这些就见外了,你和秋萍小时候一块长大,彼此帮衬是应该的,再说,他们也没帮什么忙。”
  王昌宁妈妈说,“我们两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一年忙到头,手里总余不下几个钱,现在安安虽然一年能拿几个钱回来,但她是个女孩子,也不小了,总要为将来嫁人做准备,家里也不能只靠她。只能指望昌宁他们能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且不说能不能考上,只想到那一年几千上万的学费,还有生活费,我们是一点谱都没有,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哪怕一年能赚个两千块钱,那我们心里也有底多了。这怎么能不算帮大忙呢?”
  冯一平说,“姨,我和昌宁都只有一个姐姐,她们将来都要到别人家的,我跟昌宁就像兄弟一样,约好了一起上高中,一起考大学,以后肯定也少不了麻烦你们,要他帮忙的时候,这些真的都算不上什么。”
  王昌宁父亲插嘴说,“昌宁,你比一平大,以后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照应着点。”
  王昌宁默默点头,他父亲接着说,“你现在也不小了,不但要用功学习,也要学着为人处世,不要总像个闷嘴葫芦一样,该说的话要学着说。你说是吧,叔。”
  梅建中说,“这些你不用担心,他们学东西都快。再说,嘴笨点没关系,踏实肯干就好。他们这一代碰上了好时候,放心吧,他们一定都会有成就的。”
  冯一平看着王昌宁不怀好意的笑,搞的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冯一平心说,“嘴笨,那是他在你们这些长辈面前表现的而已。”
  去学校的路上,王昌宁明显比以前高兴,“这下好了,即使后年考不上一中,我们也好开口和父母要求复读。”
  冯一平说,“那是最坏的打算,能一鼓作气,一次性的考上不是最好。”
  王昌宁有些底气不足,“现在看来你是没问题,我恐怕还是有些难。”
  冯一平说,“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是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吗,我们一起努力用功,应该可以的!”
  “可以吗?”
  冯一平说,“如果没什么问题,我爸妈暑假的时候,会回来在乡里帮我租房子,到时我想你和肖志杰,我们三个一起住,一起努力,一起用功,离中考还有两年多的时间,相信我们,可以的!”
  王昌宁是第一次知道冯一平准备住到外面,“真的?你爸妈同意你在外面住?那太好了,你是怎么说服他们的?”
  冯一平故意买个关子,“呵呵,山人自有妙计。”具体原因,却打死也不说。
  王昌宁带着憧憬,像是问冯一平,又像是自言自语,“你说,将来我们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吗?”
  冯一平重重一拍他的肩膀,“能的,你将来会让他们住别墅,开豪车的。”
  “别墅我知道,什么是豪车?”
  不得已,冯一平又帮忙普及了一把汽车品牌。
  快到学校的时候,班长唐少康又骑车赶了上来,这一次,车上还带着一个女孩子,应该是三班的。
  在班上,他们交流不多,这在路上,反倒每次周末遇上了总要说几句。
  都是同龄人嘛,也都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冯一平和王昌宁免不了就打趣了他们几句,那个女孩子,叫叶萌,大大方方的,一点都不扭捏。
  就到校门了,姨父林开明骑着车出门,姨妈在门边送,冯一平大声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这时,唐少康漫不经心的问,“冯一平,这个月有投稿吗?”
  冯一平顺嘴答道,“没有。”话一出口,就意识到不对。
  唐少康握着车把停在那,对那女孩子说,“你看,我说就是他吧。”
  冯一平则有些恼火,一个三十多岁心智的人,却入了一个小屁孩的彀,我去,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就这么有心机吗?怎么原来就没觉得呢?
  看来要么是当初他太迟钝,要么是当初他不值得别人费这样的心。
第四十五章
还是没瞒住
  冯一平也知道,这个肯定瞒不住,送信的邮递员虽然被嘱咐过,但邮局里其它的员工呢,特别是那些女性工作人员。这事虽然不大,但怎么也能当件新奇事来说吧,指望她们能保密?
  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扒了出来。
  就和他想的一样,这些事还真是邮局扩散开的。过年的时候,镇里一户人家的女婿,县民政局的一个职员,带着儿子到丈母娘家拜年。县里人吗,自然在乡镇人面前摆阔气,显优越。
  可是,他虽然是吃公家饭的,却只是一个普通办事员,只能说自己单位,如何牛,能管这管那,还有年终分到的福利,怎么这么丰盛。
  最后,总免不了比子女。他着重说,自己儿子,在市里举办的“萌芽”杯作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他说这些话,其实也是一场战斗,这样不见硝烟的战斗,每年春节,每次聚会的时候都会发生。
  镇里的习俗也一样,他带着儿子,一餐饭也要转战好几家,后来,到了大舅子的堂兄家,他又把这件事拿出来吹嘘了几句,众人当然一片赞誉声,“这孩子不错,将来肯定有出息。”
  这家人的主妇就是邮局的,比工作比不过,自己在镇里,人家在县里。比孩子也比不过,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里也就随大流,人家儿子好歹得了个市里的三等奖。
  但此刻看他那样子,让在座的都围着他转,他男人作为主人,话都插不上,一时有些不忿,就插了一句,“确实不错,现在的孩子都厉害。我们这下面乡里,有个刚上初一的孩子,半年不到,就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小说,拿的稿费比我两年的工资还多。”
  民政局的办事员听了,差点就被一口酒呛着,这下,客人们也被转移了注意力。
  当着一干父母的面夸自己孩子,还有别人附和,爽的只有他自己,其它人谁心里真的痛快呢。
  客人们也都是镇里的人,人就是这样的心理,听县里人满面红光又略带自谦的说自家孩子如何如何,大家孩子又确实比不上,表面虽然奉承,但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自己孩子不太争气,总要找个争气的孩子出来,替我们争口气啊。
  现在好了,我们这有个孩子,比你儿子更厉害,都在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比你一个市里作文比赛的三等奖肯定要厉害吧,虽然不是我们家孩子,但毕竟是我们镇里的人吧。
  于是纷纷追问,真的,是什么杂志?那孩子几岁?哪人?接下来,这件事就一家家的传开了。
  当天,家在镇上的唐少康就听到了这个传闻,不过他只听了一耳朵,没把这当回事,真有这回事?骗小孩子的吧。
  昨天,叶萌去姨父家,也就是邮局主任家做客,在镇上看元宵夜的锣鼓戏,听姨父说起这事,说就是她们学校,也是初一的学生,外公在梅家塆。
  今天坐唐少康车的时候,把这件事和他说了,唐少康这才当了真,一琢磨,莫不是冯一平那厮吧,这才有了刚才那一试。
  都已经不是小孩子,虽然冯一平跟着再三否认,却已经没有太大说服力。
  叶萌笑着跟他说,“这又不是什么坏事,为什么要瞒着呢?”
  冯一平总不好说,我不想让人知道,不想出名吧,这样的说法在同龄人看来,绝对是不合理的矫情,所以,他只能顾左右而言其它。
  他也想过,是不是可以说,是抄的?他马上就否决了这个念头,这样对他个人的声誉影响太大,农村其实是一个很注重诚信的地方,而且老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在农村是反复验证过的。只要今天他说是抄的,明天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会知道。
  他可不想从现在开始,就背负这个一个不诚实外加小偷的头衔。
  同时,作为过来人,他深深的知道,为了圆一个谎言,少不了又要编造更多其它的谎言——纯粹是没事找事。
  那就干脆认了吧,顶多是添点麻烦而已。
  王昌宁算是搞清楚了怎么回事,由衷的替冯一平感到高兴,“好啊,这样的事你也瞒着我们,说,是不是还有其它事瞒着?”
  冯一平苦笑,“大哥,你也没问啊,再说,这事又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道要广而告之吗?”
  王昌宁说,“这样做倒是合你的性子,不过,我也算明白了,你爸妈为什么会同意在乡里给你找房子住。”
  小道消息传的真快,当晚,同学们都知道了,第二天一早,连食堂的师傅都听说了。冯一平去食堂的时候,一边很腼腆的接受周围的注目礼,一边受到了师傅的优待,打给他的粥,里面绝对立得起筷子来。
  校长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想起另外一件事。就是几天前,和镇里中学的老朱喝酒,老朱问他熟不熟悉一个叫冯一平的学生,他虽然没带一年级的课,但知道冯一平成绩是一年级第一名,上学期期末考又是全县第二名。
  作为镇中学的校长,这件事老朱肯定是知道的啊,现在没头没脑的问这个是干什么?问老朱原因,老朱却笑而不答,现在想来,应该是因为这个。
  学校之间,竞争的也厉害,镇里中学的成绩,比起梁家河中学,是要好一些,成绩好的,他们当然也有。但现在能让学校长脸的,还有各种竞赛,比如数学物理的奥林匹克竞赛,还有各种作文大赛,这样的专项人才,哪个学校都不嫌多。
  班主任王玉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沉默了半晌,不再备课,想去找那两本杂志。朱老师拦住了他,“不用去了,学校里只有老彭订了那本杂志,这个时候肯定早被人借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